首页 理论教育数字媒体研究实例:艺术学魅力课堂

数字媒体研究实例:艺术学魅力课堂

【摘要】:下面谈谈跟数字媒体相关的研究怎么做。而这会对你未来的生活、未来的研究产生影响。第一类叫实证主义的研究,既包括量化的研究,也包括质化的研究。诠释、阐释的研究跟实证主义研究区别在哪呢?下面是有关数字媒体的研究实例,这是一个实证主义的研究,是关于美剧在中国的研究,是我跟另一位老师的合作成果。另外还有,中国人的生活满意度和美国人的生活满意度调查,这是关于意见的调查。

下面谈谈跟数字媒体相关的研究怎么做。大家可能觉得做研究好像是离自己挺遥远的一件事,说自己将来也不做研究,而是做创作实践,做设计,做生意。其实研究这个词,离生活并不那么遥远,可以说人人都是研究者,每天都在做研究。

什么叫研究呢?举个例子,这个学期该选什么课。大家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就需要做一番研究。包括什么?你的目的,是选哪些课能够拿到足够的学分;为了完成学业计划,你需要了解很多的背景资料,本专业的培养方案,要学满多少学分你得了解学校到底开了哪些课,不同的课程的完成条件;对选修课来讲,哪些课是评价高的,能学到东西,哪些课是大家都普遍认为老师给分高,有利于积学分,等等。这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

又比如,你要去参加同学聚会,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大家可能觉得这挺自然的,我找到衣服就穿,实际上后面蕴含着你多年的研究积累,包括你对时尚潮流的研究:你知道怎么穿,包括款式、颜色如何搭配,才符合你生活在中国北京当下的穿衣风尚;你必须明确自己的目的,是想塑造一个什么形象,你的性格或者身材更适合穿什么样的衣服;你还要了解去的聚会是一个什么场所。你需要搜集资料,并做出判断,这也是一种研究。

假如你们早上要到一家公司去面试,要求九点到。那么怎么选择路线,会不会堵车,公交地铁怎么倒,是不是比打车快,都需要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可能会用一些研究工具进行研究,比如说你们会用网络去搜地图、路线,去看实时路况,得到二手资料;也可以向同学问,这叫访谈;当然还可以去实践,比如说前一天早上先去跑一趟,这叫作实证方法取得第一手的数据。最后,你用实际的行程去验证结论是否正确,是否符合你的预期。而这会对你未来的生活、未来的研究产生影响。例如你想去香港旅行了,可能会用到之前的这些决策方法和手段,这个是研究的积累性。

严格说来,真正用于社会科学领域或者科学领域的研究,本质是一样的。不能过于随意,就是说要通过一些更加科学、严谨的方法,来保证研究结果更加精确。

研究从范式来讲有三大类别。第一类叫实证主义的研究,既包括量化的研究,也包括质化的研究。就像刚才讲的,如果你明天早上去CBD参加面试,从北京师范大学到底怎么走?通过地图了解距离,并对比不同交通工具的用时,这方法偏量化些;询问去过的同学的经验,是质化的方法,叫访谈。

第二类,叫诠释的研究,或者阐释的研究。诠释、阐释的研究跟实证主义研究区别在哪呢?实证主义研究可能更多关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描述一种状态,用一套各自数量情况的组合指标来描述某种事物、某个现象;第二,寻找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比如,通过研究,发现在课堂上吃早餐和期末课程成绩之间的相关性。这是实证研究的路径。而诠释的意思,是去关注当下这个语境里,不同人的理由、理解、感受是怎样的。比如我们去访谈,这位同学你为什么不去食堂吃早饭而要到课堂上吃?甲说食堂卖的东西太难吃了,所以我在外面买了快餐。乙说数字媒体老师总是布置很多作业,总得熬夜写作业,早上起不来就没时间去食堂。还会有很多其他原因。再把它们联系到更多的社会语境来分析,是不是我们北师大食堂建得太少?提供早餐时间太短?后勤管理制度有问题?本科生是不是第一学期排课太满?诠释的研究,关心每个人的差异性,更在乎现象背后的意义,对于个人、集体乃至社会有什么影响。诠释研究方法其实在人文学科里特别多,比如通过电影研究,去理解电影文本的含义,读者对文本的接受,电影对社会文化有什么样的影响等,都是诠释研究的路径。

第三种叫批判的研究。所谓批判,其实是运用想象去找出其他的可能,有点像艺术创作,但是批判还要根据一定的伦理、先例、理论来做符合逻辑的推论。去发现当下的情况并非天生如此,分析为什么它不是最合理、最公平、最理想的,提出还有一些更好的可能,也分析为什么好的可能现在没有实现,是哪些因素在阻碍。例如马克思主义就常用批判视角,告诉大家除了资本主义这样一种生活、生产的方式,还有其他新的可能,也许是更好的选择。

下面是有关数字媒体的研究实例,这是一个实证主义的研究,是关于美剧在中国的研究,是我跟另一位老师的合作成果。

大家都知道,美剧是年轻人特别喜欢的文化消费的一种内容类型。这个类型虽然是电视剧,但是它并没有合法地通过电视台的渠道引入中国,大家去看它,也不是通过电视去看的,更多是通过网络去观看。所以就有一系列的问题:美剧怎么看,大家通过什么渠道,怎么去消费,谁是美剧迷,美剧的观众群体有什么特征,是什么年龄、学历、地域、收入层次的人在看,他们还喜欢什么,英语水平怎么样,这都是对观众的研究。

我们又对比了美剧、日剧、韩剧、中国内地电视剧观众的偏好,还有观看美剧的影响,观众的观念是不是发生了变化以及一些后续的影响。比如,是否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了美国,让人们更喜欢美国的文化等等。我们也研究了美剧在网上讨论的情况,跟传统的电视观众不一样,美剧观众还会在网上讨论,到底怎么讨论的呢?

一部分我们用了抽样调查的方法,在中国网民中选择代表性的发放了10000多份问卷,回收了3500份有效问卷,基于这些问卷,我们做了一些分析。图10-7a、图10-7b调查内容主要有中国网民大概每年要看多少集美剧。还有观看美剧的方式,另外喜欢的美剧类型,最喜欢的类型是什么,次喜欢的是什么,依次排列。其他的问卷调查内容还有,观众喜欢中国内地剧和美剧的原因,美剧帮助观众了解美国文化的情况,到底有多少帮助,并且对了解美国哪些方面帮助最大。另外还有,中国人的生活满意度和美国人的生活满意度调查,这是关于意见的调查。

图10-7a

图10-7b

这些图的展示基本是一种描述性实证研究的结果,但是也可以进一步去探讨变量之间的关系。比如说,可以通过统计软件分析,是不是看美剧越多的人,会越喜欢美国的文化。类似的就是变量之间关系的寻找和验证。

另外一部分,如图10-8a、图10-8b我们做了一些数据的选取和分析,选择了10个网站,都是国内最流行的美剧讨论论坛,一共有48个讨论区,用计算机程序抓取了92天里的约183万个帖子,每天大概有2万个,月均的发帖ID有6万多个。用了参与度、热情度、创造性、互动性等指标来分析,最后得到一些有意思的结论。这里能看到每天讨论量的变化;不同讨论区里面,美、日、韩剧讨论量的比较。在网络社区里面被讨论最多的电视剧是哪些,我们研究的时候是2010年,讨论最热门的是《越狱》,第二位的是《生活大爆炸》。大家想想,183万个帖子不可能由人工来统计,什么帖子是关于哪部剧的,需要用电脑程序来辅助分析。我们要先找出很多的关键词,比如说《越狱》相关的关键词就有:越狱、剧中人物的名字和昵称等等。

图10-8a

图10-8b

提到参与度、热情度等指标并通过这些指标,可以对不同讨论区、论坛的形态特点作一些划分。豆瓣百度贴吧的指标就不一样,反映出豆瓣水帖比较少,讨论者更加专业一些,讨论的话题比较延续;而百度贴吧大家热情很高,聊得也特别容易跑题。

我们还对发帖人进行了研究。用四个指标的组合,把几十万个ID中的积极用户分为各种类型,比如发帖能手型、善于挖坑型、一呼百应型等。他们都是积极的讨论者,但是积极的表现不一样,效果也不一样。最后,我们还找到了在那三个月里,整个中国的互联网上讨论美剧最积极的前50名、前100名的用户,可以定位到具体的ID,各自所有的帖子也都记录在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