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未来互联网科技、媒体和通信发展的六大趋势

未来互联网科技、媒体和通信发展的六大趋势

【摘要】:TMT是科技、媒体和通信三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组合,整合在一起,实际应该说是未来互联网科技、媒体和通信,包括信息技术这样一个融合趋势所产生的大的背景。美国一位知名的新媒体思想家凯文·凯利总结了当今媒介发展的六大趋势,值得我们思考。第一个大趋势是屏幕。第二大趋势是互动。鼠标、键盘、显示器,其实是我们跟数字媒体互动的基本方式,界面也许会有不同,但是从硬件上来讲,过去就是这些。第三大趋势就是分享。

ICT和TMT是现在媒介整合的两个重要现象和术语:ICT是信息(Information)、通信(Communication)和技术(Technology)三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组合。它是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相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概念和新的技术领域。TMT是科技(Technology)、媒体(Media)和通信(Telecom)三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组合,整合在一起,实际应该说是未来互联网科技、媒体和通信,包括信息技术这样一个融合趋势所产生的大的背景。

美国一位知名的新媒体思想家凯文·凯利总结了当今媒介发展的六大趋势,值得我们思考。

第一个大趋势是屏幕。生活中是不是有无数各种各样的屏幕?离自己最近的屏幕是什么?是我们的手机屏幕,基本不会离开我们一只手臂的距离。最远的屏幕可能是高楼上的户外广告,与我们有几十米、上百米的距离。也有些中距离的,比如说地铁里的户外广告,或者是电视机、电脑的屏幕。有公共的屏幕,例如户外广告;也有私人的屏幕。还有一些屏幕之间的内容是可以互动的,比如说手指一按,内容就从一个手机发送到另一个手机上,或者发送到另一台电脑中去。大家可能还听说过目前比较火的小米电视、乐视TV等,一些手机厂商、视频网站都在生产电视机。电视机本身没有什么新鲜,企业做电视,是因为把电视机看作可以承载很多期待和远景的一个媒介。如图10-4所示,手机可以通过APP去跟电视进行互动,把手机变成一个遥控器,或者把手机上的内容直接投射到60英寸的大电视上,这也是一种多屏互动的方式。

图10-4

又比如说各种电视盒子,大家可能也用过。它与传统的有线电视机顶盒的区别在哪?传统有线电视机顶盒,基本上就是去点播电视内容提供商给你提供的信号,最多给你提供回看功能;但是电视盒子或所谓的智能电视,它提供给你通过互联网去获取各种内容的可能,包括安装各种APP,大家可以把它想象成超大屏的智能手机

在屏幕后面,是内容的新渠道。传统的视频网站可能针对的是你们这些年轻的用户,对于习惯看电视的中老年用户,如何抢占这一部分的市场呢?视频网站可能通过电视盒子和智能电视这些屏幕的方式,抢占过去电视台的传统市场。现在电视台的广告收入是逐年下降,广告招标的金额也是越来越低。所以他们的危机感特别强烈。

关于屏幕还有很多可说的。比如说柔性屏幕,可以随意弯折,将来它可以被做成各种形态放在各种地方。对我们用户来讲,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身边无处不在的各种屏幕,所有内容可以在不同屏幕之间随意分发、跳转、互动。

第二大趋势是互动。所谓的互动,简而言之就是输入和输出。如图10-5所示,我们跟机器之间,我们跟不同数字媒体之间有各种各样的互动方式。

鼠标、键盘、显示器,其实是我们跟数字媒体互动的基本方式,界面也许会有不同,但是从硬件上来讲,过去就是这些。后来,有了iPad这样的产品,直接通过触摸控制,通过手势去控制。还有其他互动方式。大家玩过Wii吗?Wii是用红外的捕捉方式,捕捉手柄的移动。但是微软的Kinect这个外设,结合Xbox360,让你可以不用再拿任何设备,直接捕捉你身体的动作和手势,而且有更具深度的上下、左右、前后的维度。当然还有语音控制的方式,像苹果的Siri,或者一些车载设备里的语音导航,直接说去哪里导航就给你下载路线,这都是已经实现的。

微软的Surface的桌面,一整张非常大的桌面上,都是可触控的,而且可以跟实体有互动。这对于设计、美术书法专业的同学来说,其实是蛮有意义的一种东西。图10-5右下角是数据手套,还有虚拟现实头盔,这种互动方式捕捉了你的动作之后,直接把相应的反馈通过头盔和耳机传给你,让你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你可在里面驾驶汽车或者做飞行表演等等。还有一种是通过脑电波来进行控制的装置,它并不是一个科幻的产品,而是已经投入现实的应用,至少在2010年就已经有类似产品推向市场了。其基本原理就是,我们在想不同的东西的时候(比如说让物体前进或者后退),脑电波的频率和形态是不一样的,机器可以识别出来。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就类似给机器编程以后,你通过脑电波输入了特定的指令,机器识别之后,你就可以通过它做很多的事情。比较简单的情况,例如用脑电波控制开灯关灯、窗帘的拉开和闭合,或者控制电脑上PPT的翻页。实际上,所有东西都是可以通过电脑去控制的,一旦可以更精准地识别和处理脑电波的信号,使用空间将会是无限的。

互动方式的趋势似乎也是越来越人性化,不再那么冰冷了。

第三大趋势就是分享。分享一切,将来一切可以被分享的东西都会被分享。

图10-5

分享一切包括什么?包括我们很熟悉的:在快手上发段视频,在微博转发新闻,在微信里发心情、晒照片……这是特别司空见惯的分享行为。除此之外,大家还会去分享一些自己的观点评论,比如在微博上转发新闻后加以评论、点赞或者吐槽几句,都是观点的分享;或者在网上评价老师及课程,某老师讲课如何,某老师打分太严大家别选他的课了;还有一些像在大众点评里评餐馆,豆瓣上评图书电影,或者是在携程、去哪儿等网站上评酒店、写旅游经验,这些都是分享。

还有,分享你的交友信息。别人能看到你的微博关注了什么人,有哪些好友,这就是你对自己社会关系信息的分享。还有位置的分享,你可以随处签到,或者在微博、微信发照片时附加自己的地理位置,让你的朋友或者爸妈知道你什么时间到什么地方去了。对于企业来讲,这其实非常重要,不管你是否发表出来给大众看到,实际这些企业掌握了你们每个消费者的行踪,掌握你们停留时间的长短,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数据。

还有什么可以分享的?除了前面说的观点、记忆、行动、关系,人们的身体数据也可以分享。现在流行可穿戴智能设备,像各种智能运动手环,与Nike+(耐克公司研发的一系列健康追踪应用程序与可穿戴设备)配套的手表与芯片,它们的功能包括:你去旅游或跑步时,自动记录你的行动轨迹,还包括你的速度、心率、血压,以及晚上睡眠质量信息等,可以上传到自己的空间也可以用于社交媒体分享。这些数据汇聚起来于你自己有益,对相关企业也非常有用。

图10-6

图10-6右上角是谷歌眼镜,已经有很多人在使用了。眼镜上方的小小装置把各种信息投射到你眼睛里,效果就像直接在你所看到的现实世界上面又增加了新的图层。比如像大家看足球或者NBA等体育比赛的时候,在现场直播的画面里同时加上技术路线分析的箭头、虚线、数字一样。谷歌眼镜这样的实现方式叫增强现实。最简单的,戴上以后点一下或是通过语音提出某个要求,它直接显示哪个方向是北,或者往哪边走前面有一家麦当劳。可以想象,将来如果大家都愿意分享的话,在一个从来没有去过的社交场合,你走近一个人,突然他头顶上飘出三个标签来,一个写着“北京师范大学”,一个写着“宅男”,一个写着“微博控”。类似的情况当然首先需要对方同意分享。

在当今数字媒体时代,存在一个“分享光谱”,在一端是“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一切”,另一端是“不分享任何东西来保护隐私”。实际上,我们在各种情景下选择在这个光谱上的位置,到底是保留更多的隐私还是做更多的分享。大家要问:我干吗要分享那么多?肯定是要保护隐私。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可能就不是想的那样了。因为一旦你选择要更多隐私,就会更加不方便;而选择更多分享,常常会得到更多的好处和便利。举个例子,大家可能访问很多新的网站、网络应用,包括一些新的APP,要么你可以新注册一个账户,要么可以选择用你的新浪微博、微信或QQ账号登录。后者的好处就是点一下就登录进去了,而且方便向过去那些社交媒体里的好友转发各种信息;但同时你已经向新的网站或应用背后的企业分享了你在这些社交媒体上的账户信息,这也是你的隐私。又比如说我们都想做被个性化对待的消费者,到一个网站,希望它推荐我最喜欢的东西、最适合我的东西。这些推荐信息如何得来?一是通过你以往的购买记录。如果你不让网站知道关于你消费情况的隐私,它如何能知道你喜欢哪些东西?第二就是通过你的好友关系。如果你的好友都喜欢某种东西,它假设你很可能也喜欢这种东西。所以你分享给网站和企业也好,分享给其他个人也好,披露的关于自己的信息越多,你的个性就越鲜明,对方才能更好地把你当成一个特殊的个体去对待。所以隐私和分享在这个数字媒体时代,是一个永远持续进行的选择。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下,对待不同的应用场景,都会有不同的考虑。

第四个大趋势是数据流。理解这个概念要回顾数字媒体的历史变迁。30多年前,家用的个人电脑开始普及,信息以“文件”的方式被存储和应用,“文件”放在“文件夹”里面,“文件夹”之间是树状的目录结构,我们面对的是电脑“桌面”。15年前,大概2000年前后,人们更多地接触互联网上的信息,信息以“网页”的形式,出现在“万维网”上,网页之间以“链接”的方式形成无比巨大的、非层级制的网状结构。到了今天,你们特别熟悉的一些信息浏览方式,比如说刷微博,可能有一千万人在同一时刻登录了微博这个域名,但是大家看到的是一千万个不同的页面,这样的页面又是实时更新的。信息是以“数据流”而存在和被使用,不再是一个文件,也不是一个固定的页面。页面只是个框架,在框架之内是数据流的不断流动。比如说视频网站的视频播放页面,静态的部分只是框架,而大家观看的视频,也是以数据流的形式向你实时传输的。包括推特、脸书,很多的手机APP,都是信息流的方式。这些“流”都存在于“云”端。

第五个大趋势是接入,也就是说如何获取比占有更重要。过去,大家可能需要下载一首MP3才能听到歌,要下载一集美剧的视频文件才能看到电视剧。比如说《老友记》流行的时候,中国人要么就去买光盘,要么就从网上下载,反正得把这个文件实实在在地弄到电脑里面,才能消费它,接近它。但现在大家看美剧,最常见的状态是在视频网站上或者电视盒子里点开就看,能上网就行,不需要下载,不需要保存,是一个接入与获取的概念。可能那些对视频分辨率要求特别高的人,会下载1080P、4K标准的视频文件在专门的设备上播放,但这部分是少数人,而且随着技术的进步,高清也慢慢可以在线实时播放了。音乐也是如此,可能还有人下载后放在手机里,但越来越多的人会直接用豆瓣FM、网易云音乐等应用,点开就听;或者直接搜索想要的歌曲,之后也是点开就听。在国外,版权保护比国内严格许多,国内很多人还是下载MP3,国外类似的下载要花很多钱,人们可能用音乐网站,登陆之后每月付个月租费,承诺一个无限量或者几千首歌,总之是听不完,但比买要便宜得多。另一个问题是你买的话自己有一个管理的过程,在不同的设备之间导入导出其实也挺烦的。这是一个连接的概念,而不是占有。这是消费观念的转型,也是人跟内容之间接近方式的一种转变。

最后一个趋势是生产。从产业的角度来看,既然所有的东西都被数字化了,所有信息都可以拷贝,所有人都习惯免费内容,那到底什么东西是可以让用户心甘情愿掏钱、付费的呢?生产就是指如何去产生这种价值。大家可以想想自己在网上会为什么付钱,你可能付了QQ的会员费,可能给迅雷交钱了,可能还花钱玩游戏了。为什么?它们到底为什么是不可复制、不能免费的呢?为什么给迅雷付钱?因为付钱之后有更快的下载速度,一部电影通过高速下载、会员离线下载等功能可能15分钟就下载完了。所以你会为了更好的体验去付钱,会员制或增值服务都是这样。又比如在游戏里花钱,有些是付的月费,这是有版权保障的、由许可证带来的服务费,如《魔兽世界》;有些时候大家花钱买装备、买游戏币甚至买新的账号,是为了节省时间,为了更好地体验游戏,等等。还有刚才提到的易获取性也是很难被拷贝的,比如你可以拷贝一首歌,可以拷贝100首歌,但你想在自己所有的联网设备上随时随地方便地获取任意一首歌,就不容易了。这时如果有一家音乐提供商,开出每月5块钱无限流量听歌的服务,很多人就会愿意付钱——并不是说里面哪首歌你在网上找不到下载,而是它提供这样一个随时可以获取又很方便检索的服务。还有个性化定制也是价值。这个趋势里其实有很多互联网的商业模式

这六个趋势,可能未必全面,但大家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看完这六个趋势之后,大家可能会联想到马歇尔·麦克卢汉的一个很有名的论断,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里,他说道:“在机械时代,我们完成了身体的空间延伸。今天,经过一个世纪的电力技术发展以后,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又得到了延伸,以至于能拥抱全球。就我们这颗行星而言,时间差异和空间差异已不复存在。我们正在迅速逼近人类延伸的最后一个阶段——从技术上模拟意识的阶段。”这样一个论断经常被一些未来学家所提及,一个是刚才说到的凯文·凯利,他就提到目前人类计算机的连接数量就接近一个大脑神经元的数量,所以我们的星球发展成一个独立的整体的智能时代就快要到来。或者像雷·库兹韦尔这样一个技术派,他说,技术发展到极点的时代,可能会有一个大爆炸的出现,我们的集体意识会改变。

关于数字媒体,社会中有这样一种循环互动。首先是数字媒体的技术进步,就像刚才谈的大趋势中所体现的。技术进步会促进传播渠道发生变革,电视台面临压力,报业遭遇危机;相应地,传播组织需要重构,很多的报业集团、电视集团开始组建自己的新媒体部门,开始向网络公司取经,很多网络公司又再重新整合传统的媒体行业;而这样的机制,又会进一步刺激和推动技术的进步及应用。所以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