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书法创作:古与今的差异与特点

中国书法创作:古与今的差异与特点

【摘要】:古与今这个题目是关于中国书法创作的,其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就是“古”和“今”。这个“今”不是历史学划分的时间概念。我们这里所讲的“今”是指“文化大革命”以后至现在的这个时期。所以,具有“今”的特征的时间段基本上要划分到1990年前后。这句话说明米芾有他的创作意识,而这个创作意识与我们现在看到的“今”的特征完全不同。

古与今这个题目是关于中国书法创作的,其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就是“古”和“今”。书法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艺术,从文字产生我们就有了对书写的讲究。甲骨文是最早的有系统的文字形态,对甲骨文的书写就是我们最早的书法形式。书写形态的演变从甲骨文到金文、小篆、隶书,而后有草书楷书行书魏晋开始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文人书法以楷书、行书、草书为主。书法之“古”的范围很大,不仅仅包括魏晋时期已经完全成熟的书法艺术,也包括非文人书法的魏碑、汉隶以及先秦篆书。

这里的“今”是什么概念呢?这个“今”不是历史学划分的时间概念。我们这里所讲的“今”是指“文化大革命”以后至现在的这个时期。中国书法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很明显的停滞期,尽管“文化大革命”时期大量的所谓的大字报的书写都是靠毛笔,但是它不是一个主动的艺术形态。“文化大革命”结束后,20世纪80年代,我们重新兴起了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成立就是一个标志,书法重新得到了发展,有了新的活力。

图7-1 宋 米芾 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局部)

新的活力带来了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在20世纪80年代不是那么明显,我们所说的“今”的主要内涵基本上要到20世纪90年代才明确。20世纪90年代我们有意识地进行所谓的“书法创作”,这时候的出发点和所采用的手段方式与传统时期完全不同。所以,具有“今”的特征的时间段基本上要划分到1990年前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这个阶段书法的发展由于刚刚恢复活力,所以各种各样的方法都在用,都在尝试,出现了一些新的方法和新的思维,但是没有像20世纪90年代以后那么集中和明确。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学里开设的书法专业有了一些比较明确的思路和主张,这些明确的思路和主张向社会扩展,然后成为社会的风尚。

米芾的《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图7-1)抄写自己的诗文,夹杂在当中他写了这样一句话:“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就是说我这首诗写了三四次了,中间只有一两个字是好的,所以我现在更加知道写字不是件容易的事。从这句话当中我们可以知道,米芾对书法是比较主动地追求,在他心目当中有一个“好”的标准,在书写当中不断地接近标准,但是总觉得自己做不到。这句话说明米芾有他的创作意识,而这个创作意识与我们现在看到的“今”的特征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