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古典音乐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艺术学魅力课堂中的第五堂课

古典音乐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艺术学魅力课堂中的第五堂课

【摘要】:我们知道今天所说的古典音乐是一个非常容易混淆的说法。我们有两种分类法,一种是以古典音乐、通俗音乐和民间音乐进行分类,很明显这不是一种客观的分类法。古典音乐之所以成为一种独特的,较完善的,能够体现西方文明高度逻辑化的美的产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事件的产生,就是记谱法的出现。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古典音乐的第一个伟大时期——17世纪的巴洛克时期。音乐史上那些最重要的、最具影响的事件很多都产生于这个时期。

主讲人:朱杰

时 间:2014年5月10日

地 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

主讲人简介:朱杰,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音乐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自幼随父亲朱步熹学习音乐,曾先后在武汉音乐学院附中、上海音乐学院、英国皇家苏格兰音乐与戏剧学院、英国约克大学就读,曾受邀赴法国声学及音乐调配研究小组(IRCAM)学习电子音乐。在英国约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并担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影视音乐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作品多次在国内外上演,深受好评,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奖项。

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和大家分享有关音乐的问题。首先我放四个音乐片段给大家听一下。四首作品都是20世纪的音乐,依次为:英国序列音乐女作曲家Elisabeth Lutyens的《The Valley of Hatsu》;原籍匈牙利,后入奥地利籍的作曲家里盖蒂(Gyorgy Ligeti)的《大气层(Atmosphere)》,也是在电影史上非常有名的《2001太空漫游》的配乐;德国作曲家赫尔穆特·拉赫亨曼(Helmut Lachenmann)的《书写(Schreiben)》;美国先锋派古典音乐作曲家John Cage的《4′33″》。已经有不少人听出了最后这一首作品,20世纪音乐史上最重要的音乐家、作曲家、理论家和“发明家”约翰·米尔顿·凯奇的有趣作品。

除了最后这一首作品,其他三首作品和大家平常所熟悉的古典音乐有非常大的不同。我估计对绝大多数的同学来说,这些20世纪的音乐好像来自外星球一样。这是一个确实存在的问题,但是我们刚才听到的这四首音乐,却是古典音乐的嫡系真传。

实际上,我们现在所说的20世纪音乐和21世纪音乐,已经持续了大概有110年,最近这110年音乐的发展一直持续这样一个潮流。我们总是能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主流的看法是现代的作曲家醉心于创作奇怪的音乐,不再创作莫扎特、贝多芬这样的音乐,完全忽视听众的感受。另一种观点来自一些专业人士,认为现代人越来越肤浅,越来越不愿意花时间来了解音乐。这两种观点无疑都不够全面,究竟如何?这是我们今天主要关注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回到11世纪的音乐,古典音乐刚刚萌芽的时候。

我们知道今天所说的古典音乐是一个非常容易混淆的说法。我们有两种分类法,一种是以古典音乐、通俗音乐和民间音乐进行分类,很明显这不是一种客观的分类法。还有一种是以严肃音乐和通俗音乐进行分类,这种分类法也有很大的问题。这种分类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我们所认为的古典音乐所具有的一种特质,就是说它不是仅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流行,它可能会经受时间的考验,在几百年的时光里面一直能够流传下来;而另一个相对的,我们所说的通俗音乐,它会在某一段时间里面非常流行,但它随后会消失。这种说法的问题在于,如果我们把现在所用流行音乐的这个传统回溯到一百年以前,爵士乐最初产生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事实上有很多当时的通俗音乐作品至今已经变得非常经典了。因此,没有哪一种分类法是完美的。

我们现在说的古典音乐,它有两个限定范围,一种广义的古典音乐指的是西方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造的音乐。另外一种狭义的古典音乐指的是从1750—1820年这段时间的欧洲主流音乐,也就是我们大家最熟悉的古典音乐黄金时代。

为什么要说到古典音乐?因为古典音乐的前身与民间音乐,或在那个时候非常流行的游吟诗人的音乐并没有非常明显的区别。古典音乐之所以成为一种独特的,较完善的,能够体现西方文明高度逻辑化的美的产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事件的产生,就是记谱法的出现。事实上在没有记谱之前,古典音乐的前身和这个世界上所有其他的音乐都没有本质的不同。古典音乐的记谱法并不完美,但相比其他的音乐记录方法,却无疑完善得多。

我们使用一种记谱方式把音乐记录下来,这是一个过程。然后,再通过演奏者把记谱的内容忠实地还原出来,这是古典音乐的两个过程:创造记录方法与依谱演绎。这个特征在其他类型的音乐中比较少见。比方说,在民间音乐里,本质上来说,音乐既被传承,又从未被完全复制,而是持续地变化下去。我们在采风中已经多次发现,同一首民歌在相隔不远的区域已有变化,甚至同一位歌手多次演唱同一首民歌也会有细微的变化。也就是说,民间音乐在传承过程中,也经历了再创作,这是一个不可复制的过程,古典音乐以外的大多数音乐都具有这种特征。中国音乐自古以来,就有我们自己的记谱法,比方说减字谱。但是,减字谱记录时值信息的方式不够完善,因此不同的古琴流派演绎同一首作品会有完全不同的风貌,这也使得原初音乐形态因各种原因佚失的风险大增。

古典音乐正是在记谱法产生后才跟其他的,比如当时十分流行的游吟诗人的音乐分道扬镳,也彻底地与诗走上了完全不一样的道路。事实上我们也知道,宋词原来也是有曲子哼唱的,但是现在这些曲子什么样,我们已经不知道了。不必说宋词那么远,在莎士比亚时代,莎士比亚的话剧很多地方都是唱段,但是今天这些唱段,文字流传下来了,音乐都消失了。在12世纪纽姆记谱法出现以前,游吟诗人曾是欧洲最流行的一种音乐传播形式。游吟诗人拿着琴满世界游历,12世纪晚期这种音乐非常盛行,短短几十年时间,到了13世纪的前20年,大多数的音乐都消失了,只留下了诗歌的部分。现在分析这些作品的时候,有一个很大的缺憾,在于音乐的佚失使得这些诗篇失去了它一半的意义。

随着基督教在欧洲占据了主导地位,基督教需要记谱法把宗教音乐固定下来,这样可以使得不同区域的基督徒演唱完全一样的宗教歌曲,加强宗教的神圣性和权威性。因此,古典音乐的起源与宗教音乐有着紧密的联系,在随后的漫长岁月,音乐逐渐从宗教音乐向世俗音乐过渡。基督教修道士是最早使用纽姆记谱法的人群,纽姆记谱法最开始用图案来记录音高发展的方向。经过几百年后,逐渐有了四线谱,四线谱已经可以记录具体的音高。后来又有了五线谱,五线谱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得到完善,这是什么时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古典音乐的第一个伟大时期——17世纪的巴洛克时期。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华丽,作曲技术愈加复杂,极富装饰。音乐史上那些最重要的、最具影响的事件很多都产生于这个时期。小节线的产生,四声部合唱与数字低音的出现,教会调式的式微,大小调体系的确立,等等。我们知道,巴洛克这个概念最初并不来自音乐,音乐的发展有时候与其他艺术的发展相比,有点后知后觉,这里有着很多复杂的原因,有时间我们会讲到这个问题。

这个时期的记谱方式比较简略,赋予演奏者很大的自由,其实印刷技术落后,乐谱制版困难恐怕也是记谱较简略的重要原因。实际上从巴赫开始,演奏者的随意性已经被较大地限制了。作曲者和演奏者之间的斗争,好像永远也不会终结。他们之间保持一种非常微妙、相互制衡的关系。在巴赫之前,演唱者和演奏者占据上风,演绎者成为二度创作者。后来,随着作曲家地位越来越重要,作曲家开始慢慢收回演绎者的创作自由。

在古典时期、浪漫派时期,简略的装饰音记谱逐渐变成详尽记录的音高,演奏者不能根据自己的爱好随性修饰。进入20世纪现代音乐时期,每一个音的表情记号都被以最详尽的方式记录下来,要求演奏者完全忠于乐谱精确的演绎。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就这样作曲家一步步逐渐地将演绎者的自由收回了。当然这也产生了不良的后果,当作曲者希望极度地控制音乐的时候,演奏者干脆就拒绝演奏这样的音乐,作曲者与演奏者和听众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

这是要讲的第一个问题,现在我们来听一下巴洛克时代音乐。说起巴洛克音乐,有两位无法回避的音乐巨人,巴赫与亨德尔。这两位德国作曲家出生在同一年,出生地也相隔不远,虽然作品风格各异,却共同创造了巴洛克音乐的辉煌。

首先从他们创作题材来说,巴赫一生主要是为教堂服务,因此他的创作大多是宗教音乐题材;而亨德尔的创作以世俗音乐题材为主,也涉及不少宗教题材。在巴洛克时代,世俗音乐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歌剧,而巴赫终生没有写过一部歌剧,他写过清唱剧,但没有写过传统意义上的歌剧,而我们知道歌剧是亨德尔创作的重要部分。我们来欣赏一下巴赫与亨德尔的作品。

两位作曲家的境遇非常不同,巴赫不热心旅行,不太离开他的城市,不太远离他工作的教堂,他没有想成为当时最红的作曲家,甚至他的音乐理想都没有离开过他的教堂。很少有作曲家像巴赫这样,创作目的如此单纯,但是他最终成为有史以来最成功的作曲家。他的音乐纯粹,代表了纯音乐写作的巅峰,成就了崇高的音乐理想。亨德尔与巴赫的人生轨迹不同,他在德国已取得巨大成功,然后用意大利人的歌剧征服了意大利,最后他的音乐又漂洋过海征服了英国。有一种说法,正是因为亨德尔的音乐如此灿烂夺目,使得当时的英国作曲家争先恐后地追随他的脚步,从某种程度上延缓了英国音乐的发展长达几十年时间。亨德尔也是英国历史上罕见的葬在英国皇家威斯敏斯特教堂里面的作曲家,与国王、与圣贤一起长眠于此。亨德尔在活着的时候是如此成功,而同时代的巴赫却没有得到他应得的地位。但是两位作曲家去世以后,地位发生了倒转,巴赫去世以后,虽然几十年里默默无闻,随着海顿、莫扎特等一大批作曲家关注并喜爱他的作品,尤其是门德尔松极力推崇他的作品,他逐渐地越来越受到听众的重视,最终达到音乐的巅峰。然而亨德尔去世后,他的崇高地位却逐渐下降,尽管有像贝多芬这样伟大的作曲家对他的音乐钟爱有加,听众对他音乐的热度却再也达不到他在世时的那种盛况了。实际上伟大的亨德尔的作品是非常超前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相当贴近当代人的精神世界,这也是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在我们的时代有很多人喜欢亨德尔的音乐,也特别愿意欣赏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可能部分原因在于华丽的巴洛克音乐听起来如此梦幻,符合现代人所渴求的一种与梦想相关联的东西。

古典音乐的黄金时代。以巴赫去世的1750年作为巴洛克音乐的落幕,古典音乐时期的开始。古典音乐时期持续了70多年,以另一位伟大作曲家贝多芬去世的1827年为落幕时间。实际上真正的音乐发展并没有完全遵循这个轨迹,古典音乐结束的1827年,还有很多作曲家遵循古典音乐传统进行创作。

古典音乐时期出现了三位伟大的作曲家:海顿、莫扎特与贝多芬。大家都非常熟悉。莫扎特的天才体现在他的音乐语言其实是最基本的音乐语汇,简单的音阶和分解和弦等,但是他却创造出了如此优美的音乐。我们可以从贝多芬的作品里看到至少在作曲技巧层面,尤其在结构的复杂化上,已经比莫扎特的音乐有了明显的进步。

因为这个时期的音乐大家很熟悉,我们跳到下一个时期——浪漫主义时期。

勃拉姆斯作为音乐史上几位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创作于浪漫主义时期,其音乐风格却与时代的思潮背道而驰。浪漫主义时期也是古典音乐加速脱离宗教音乐的时期,古典音乐从巴洛克时代以来逐渐与宗教音乐疏离,经过古典音乐时期,这种“离心力”在浪漫主义时期达到了高点。音乐史的残酷现实使好的音乐不一定被流传下来,历史证明我们有很多好的音乐和好的作曲家已经在历史的洪流中被遗忘了,其中有一个现象是有些作曲家会落后于他所处的时代,比他同时代的作曲家显得保守,往往这一类逆潮流的作曲家容易被遗忘,但是勃拉姆斯是其中的异类。勃拉姆斯生于1833年,他的创作成熟期在1860年以后,这个时期已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巅峰时期,但是他的创作与过去的古典时期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从比他年长得多的瓦格纳音乐中,我们仿佛能听到他已经在遥望浪漫派音乐后纷繁复杂的新音乐流派了。但是这位逆潮流的作曲家最终却成为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这是一个罕见的例子。

德国奥地利音乐在古典音乐时期灿烂夺目,在浪漫主义时期继续闪耀着耀眼的光辉。接下来为大家介绍芬妮·门德尔松和菲利克斯·门德尔松的故事,菲利克斯·门德尔松是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伟大作曲家,芬妮是门德尔松的姐姐。

门德尔松出身于欧洲显赫的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爷爷是哲学家摩西·门德尔松,对于这样的家庭来说,女作曲家曾经被认为并不光彩,因此门德尔松的父亲曾经写信说,作曲能够成为菲利克斯·门德尔松的职业,但是对芬妮来说,只是消遣而已。芬妮是一位极有才华的作曲家,才情不亚于她的弟弟。她一生创作了460首作品,优秀作品很多,但是她不能自己发表,因此芬妮很多作品全部是以菲利克斯·门德尔松的名字发表的。现存伟大的菲利克斯·门德尔松作品里就有芬妮的作品。现在有证据支持这样的观点,菲利克斯·门德尔松作品第8号和第9号,一些无歌词的是芬妮写的。也有一些评论家认为芬妮至少在无词歌的创作上超越了菲利克斯·门德尔松,我个人赞同这个观点。所以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一位才华横溢的女作曲家在她所处的时代只能选择默默无闻。菲利克斯·门德尔松的作品非常明朗,闪耀着理性的光辉,芬妮的作品则充满了一种芬妮独有的暗色调,这种暗色调往往在很多女作曲家身上能看到,比如当代芬兰女作曲家萨里雅霍的作品,就像北欧黑暗冰冷的冷海。

菲利克斯·门德尔松有一首伟大的小提琴协奏曲,在仅存的几首芬妮自己署名的作品里面,有一首小提琴奏鸣曲与菲利克斯·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有着某种联系,菲利克斯·门德尔松一生写过很多作品,像这样一首流露着忧郁气息的却不多,很有可能受到芬妮的影响。因此菲利克斯·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有一种异样的光辉,一个人的作品,承载了另外一个人的梦想。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与门德尔松见面的逸事大家都很熟悉了,菲利克斯·门德尔松坦诚地告诉女王,她最喜爱的作品是他姐姐写的,为此菲利克斯·门德尔松又欢喜又忧伤。1847年5月芬妮去世,菲利克斯·门德尔松听说芬妮去世,无法承受这样的打击,6个月后,菲利克斯·门德尔松紧随着他的姐姐也去世了。

浪漫时期音乐比古典时期音乐更加重视个人情感的表达,也逐渐成为音乐表达最主要的东西。柴可夫斯基既是俄罗斯浪漫主义乐派的代表人物,也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创作深深扎根于俄罗斯音乐,但是在他所处的时代,他的音乐曾被认为过于西化,而遭到俄罗斯民族乐派的诟病与排斥,最后柴可夫斯基在音乐中不再刻意表现俄罗斯民族音乐传统,正如作家哈罗尔德·勋伯格所说:“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张开臂膀拥抱俄罗斯的历史与民俗,穆索尔斯基张开臂膀拥抱全体俄罗斯人民,柴可夫斯基则张开双臂拥抱自己,但是,这是个完全俄罗斯式的拥抱。”

浪漫派就说到这里,我们进入下一个——印象派时期的音乐。

德彪西在早年非常喜欢瓦格纳,以至于他觉得痛苦,创作也无法摆脱其影响。一直到西方艺术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出现——巴黎世界博览会的举行。巴黎世界博览会不仅影响了德彪西,还影响了一大批艺术家,无论对视觉艺术还是听觉艺术都影响深远。

日本的浮世绘画对西方现代美术产生巨大影响,爪哇的加美兰音乐同样对西方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对德彪西的音乐创作影响深远,德彪西的很多创作灵感来自神秘的东方。德彪西热爱大自然,他的音乐也贴近自然,他对德奥音乐动机发展的创作方式不以为然,他认为大自然的声音无所不在,比如风声,溪流声,树叶的沙沙声,所有声音同时存在,与我们和谐一体,这是非常东方的美学思想。他的这种理念被未来的作曲家们称为“多重焦点关注”,这样的音乐有丰富的层次同时存在,在不同时间,因为关注点的转移,而强调不同的层次。在德彪西之前,法国音乐和德奥音乐有所不同,但并没有本质区别,但是从德彪西开始,他所代表的法国音乐和德奥音乐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德彪西对音响的关注远超于他的时代,从某种层面来看,他预见了未来音乐的发展,对音响本质的高度关注也是20世纪音乐发展的一大趋势。

下面我们来介绍20世纪及21世纪的音乐。我们开始听的几首大家觉得不容易理解的作品,除了一首创作于21世纪初期,其他都是20世纪的音乐作品。非常有趣的是这几首作品大多是几十年以前的作品。所以我们说的现代音乐,不仅是当今的音乐,而是有一个限定。因为完全的断代极其困难,作曲家们也不可能在一个时间点上不约而同地全部转向某一个新的潮流,所以一般狭义的现代音乐从勋伯格确立古典十二音体系作为现代音乐时期的开端,虽然事实上19世纪时很多作曲家就已经显现出超越时代的特征,比如前面说的瓦格纳、德彪西等,但是另一个现象是进入20世纪以后,有些作曲家却显示了19世纪创作的特征,与他们所处的时代相比显得保守,但也有很多是非常优秀的作曲家,创作了很多经典的作品,比如拉赫玛尼诺夫、马克思·雷格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极为复杂,有历史因素也有环境因素等。另外,还有像斯特拉文斯基这样复杂的作曲家,年轻时已显示了惊人的创作能力,成为现代音乐的领军人物,随后又大踏步退回到新古典主义时期,晚年又开始使用序列主义进行创作。

一般情况,我们以勋伯格确立古典十二音体系作为现代音乐时期的开端,以这样一个标志性事件来进行划分。抛开围绕十二音作曲法的各种争议,尤其是十二音作曲法是否具有持续生命力等问题,至少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十二音作曲法在当时——作曲家尝试瓦解传统调性的时代,为音乐提供了一种新的结构力。尽管将近百年以后,继续追随十二音体系的作曲家寥寥无几,但是也很难抹消它在音乐史中的特殊地位。伟大的斯特拉文斯基,年轻时已闻名世界,是20世纪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晚年也开始转而投入序列音乐的创作之中,这很难以他只是在追随当时的音乐潮流来解释。我们最开始听的第一首作品,英国女作曲家Elisabeth Lutyens的《The Valley of Hatsu》就是一首序列音乐作品。

20世纪是一个大破大立的世纪,这种远离古典音乐的倾向一直持续了大半个世纪,但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音乐的发展有一个倾向,从听觉上我们感觉似乎音乐有回归的倾向,事实上,我们很难搞清楚音乐究竟有没有回归,可能有,也可能从来都没有回归,这就像我们走在沙滩上,看见沙滩上有很多漂亮的贝壳,我们把贝壳组合成漂亮的图案,古典音乐的大厦已经成为碎片,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作曲家重组这些碎片,使之成为极富个人性格的图案。现代的作曲家已经不再像勋伯格时代的作曲家那样热衷于开创自己的音乐流派,比如捷尔吉·利盖蒂(Ligeti)在1986年访谈录里对勋伯格与豪尔的关于谁发明了十二音作曲法争论的嘲笑。当代的作曲家更加关注自身,以往出现的所有观念和技术,都可以为我所用,创造极富个人化色彩的音乐。这就是为什么听觉上似乎音乐有所回归,但实际上音乐一直在持续向前发展。

20世纪还有一个重要的音乐流派——简约派,集合了古典音乐、流行音乐、世界音乐等多种要素。尽管最初的简约派音乐具有实验性的特征,但是随后发展为具有相当可听性的音乐。简约派的发展极为成功,生命力旺盛。除了在古典音乐领域,在影视音乐领域更是替代了好莱坞“黄金时代”的电影音乐,成为当今好莱坞音乐的主要呈现形式。简约派音乐不断重复、逐渐变化的特征,非常适合烘托电影的氛围,又不会过分地分散听众对画面的注意力。

最后说一下计算机音乐,计算机音乐这个说法非常容易混淆,现在,电脑音乐与电子音乐这两个概念常被混为一谈,实际上电子音乐出现于计算机音乐之前,但今天任何电子音乐都与计算机相关。计算机音乐主要分成两类,第一类叫CGM,是计算机图形源文件的缩写,第二类叫CIC。CGM曾经是电子音乐的主流,就是计算机生成声音,通过计算机处理,生成声音。但是后一类型CIC,即计算机辅助作曲,在近些年高速发展,成为计算机音乐领域非常重要的力量。

当今古典音乐有没有危机?危机是真实存在的。因为我们听音乐的经验已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与过去完全不同。我们现在在手机、iPad、电脑上听音乐,有个耳机,任何地方你都可以听到音乐。但是仅仅一百多年前,因为没有录音,哪怕欧洲的上流社会要欣赏音乐也是不容易的,公众音乐会、私人音乐沙龙不可能每天都有。其他时间如果想听到音乐必须自己练习、自己演奏,因此过去的业余音乐爱好者中有相当数量的人音乐素质很高。现在虽然欣赏音乐的人更多,学琴的人也很多,但是具有相当音乐素养的音乐爱好者的比例实际上是下降了。我们现在有录音,听音乐的方式越来越被动,因此专业音乐人和普通音乐爱好者之间,本来有一个很大的连接人群,就是这些具有相当素养的,并且自己有相当的演奏能力的中间人群。问题是这个人群在古典音乐的发祥地——西方,也逐渐在萎缩。现在我们要听音乐,作为一个音乐爱好者根本没有必要再去学习演奏。

随着录音技术而产生的20世纪新兴的流行音乐形式变得与古典音乐的传承方式完全不同了,创造记录法与依谱演绎的过程被彻底颠覆。流行音乐的不少分支已没有记录乐谱的必要,音乐制作完成后也不存在依谱演绎的过程,只需要一个播放器就可以,爵士乐的即兴表演精神也使得依谱演绎不再成为必要。所以说古典音乐的发展存在危机,即使古典音乐在欧美,听众的高龄化现象也是很明显的。但是欧美有幼龄儿童接触了解古典音乐的机制,因此虽然说在西方的听众里面,古典音乐的听众总人口没有下降,但是因为人口总数急剧的膨胀,新的音乐形式使听众分流,听古典音乐的人群占人口总数的比例已经大大下降了。古典音乐的希望或许在东方,因为潜在的新古典音乐受众数量惊人。

古典音乐的发展,危机与挑战并存,同时也充满了希望。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