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视觉文化研究的兴起主要是作为文化研究兴起所连带出来的话题,作为一种对当代图像时代、视觉爆炸等文化状况的分析,大致属于文艺学界、文化研究界或美学界生发出的议题。而如果我们考察视觉文化研究在英语学界的兴起,会发现与中国不同,视觉文化的概念与议题根本上产生于艺术史或美术史的学科发展。这方面类似于文化研究对文学研究的挑战,艺术史学界的争论也源自相似的学科焦虑。......
2023-09-18
主讲人:肖向荣
时 间:2014年4月12日
主讲人简介:肖向荣,舞台艺术家、导演、编舞家,现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舞蹈系主任。曾担任第29届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主创团队策划及导演、编舞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核心创意组成员、舞蹈部副主任、执行总导演,CCTV电视舞蹈大赛评委、文化部青年专家组成员,北京市优秀个人金质奖章获得者。大型功夫剧《悬空寺》总导演,大型鼓乐剧《杨门女将》总导演,大型岩刻情景史诗《阴山·古歌》总导演,“镜花水月”李玉刚个人大型演唱会总导演,“钢枪·玫瑰”阎维文2011年大型演唱会执行总导演,2011年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大型文艺晚会《我们的旗帜》总导演,教育部教师节大型文艺演出《播种未来》执行总导演,国家大剧院首届“中国舞蹈十二天”舞蹈诗剧场《海子》总导演,并多次承担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总导演。创作舞蹈作品《长河吟》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华奖”创作表演金奖,《生死不离》获CCTV电视舞蹈大赛金奖,《失语者》获2006年意大利罗马国际舞蹈比赛现代舞金奖,《蜕》获俄罗斯新西伯利亚编舞大奖铜奖。
今天在这里给大家简略介绍一下舞蹈的基本常识。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在介绍这个大学科之前,请允许我用一个很简单的短片来做一个广告,介绍一下舞蹈系的基本概况。
这是北京师范大学舞蹈系做的一个短片,从视频上你们会重新认识一下艺术学院这栋楼。压腿、下腰,这是舞蹈系学生每天都要干的事情。他们要锻炼自己的身体,让自己的身体适应各种节奏。这是北国剧场的舞台,舞蹈系的学生最终要上到舞台,舞台就像你们的画板、钢琴一样。请注意,屏幕上出现的这些英文单词是跟舞蹈相关的关键词,也是我们整个舞蹈系所要追求的一些关键词。这是我们所有舞蹈系的老师、外籍专家和教授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这个短片大概是这样。
给大家放这个短片就是想向大家汇报一下舞蹈系的情况,或者让大家直观地感受一下舞蹈到底是什么。有很多舞蹈学科的朋友们在里面看到了自己,这个短片有很多是数字媒体系的同学给我们拍的。我们是一个艺术学科,我觉得艺术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就是与人的关系,但是我们很多时候会忽略这一点,也忽略了自身。你们被庞大的作业群、四六级考试、琐碎的学分所淹没,把你们人性的很多东西淹没了,除了饿、困,别的感觉可能就很少。包括你们从小练琴、从小画画都觉得是个负担。我们今天的舞蹈也一样,舞蹈的媒体很简单,就是身体、肉身,我们今天整个梳理一下我们身体的关系(图3-1)。
图3-1
首先跟大家交流的第一个经验就是身体是不会撒谎的。这不是我说的,是美国著名的现代舞蹈家玛莎·格兰姆说的。她与斯特拉文斯基、毕加索,共同称为20世纪三大艺术巨匠。玛莎·格兰姆在舞蹈领域领导了全新的革命,让传统的芭蕾从被邓肯颠覆之后真正进入体系化。她的故事是这样的:她爸爸是个外科医生,小玛莎在很小的时候在家里干了一件坏事,估计是打翻了盘子或者是怎么着的小事,她父亲回来问她是不是干坏事了,她说没有,父亲说:你双手背在后面、腿紧闭已经告诉我你干了一件坏事,你的身体是不会撒谎的。就是这一句话一直指引着玛莎·格兰姆对身体的探究。她相信人类的身体是不会撒谎的,尤其是舞者的身体,刚才那位同学最后进来的时候,她的身体告诉我这个教室她不熟,因为她都不知道这个门是推还是拉才能进来。身体是不会撒谎的,从很多细节上可以看出他对这个东西到底熟不熟。你们跟自己的男女朋友之间,当男朋友拥抱你的时候你发现他很敷衍,细心的处女座、摩羯座的女生马上就能感受到,你不爱我了,为什么?刚才拥抱我的那一瞬间好像没有以前那么热烈。这个是女生的天性,身体的信号是不会撒谎的。所以我们就从这里开始谈我们的舞蹈。
你们可能认为舞蹈就是每天踢踢腿、劈劈叉、转转圈这样子。实际上我们每天的训练是为了回归我们的身体,我们有多了解自己的身体呢?很少。女孩可能关注的多一点,但也只是外表,我是不是长痘了,皮肤怎么样,我肚子上的“救生圈”是不是又出来了,我的腿是大象腿好粗,人家林志玲的腿那么长,这些是外表的一些东西。男生基本上关注的是别人的身体,对自己的身体关注很少,偶尔就是臭美一下看看头发,洗澡时才关注到自己某一个部位。你们的手指跟键盘一样灵活,但是你们的身体有多灵活,你们的大拇指可以完全握住自己的手,死死地握住。你们自己看你们这个腱鞘是不是已经坏掉了。所以,我们有多少时间可以很清晰地碰触你的皮肤、眼睛、鼻子、睫毛、耳朵和下巴以及你的脚趾?有多少时间可以用你们的舌头找找你们的牙齿?
或许大家都知道,现代人交际法则里面安全距离是70厘米,这个观念是从西方过来的,但是我们也经常说人和人之间要保持适当的距离,所以在银行、机场,你们可以看到黄色警戒线是70厘米的距离,就是一个手臂的距离,来代表我们跟旁边陌生人适当的安全距离。但是我们有多少人会用眼睛去凝视对方,哪怕你们是恋人的关系?当你们俩四目相对,女孩都在想着什么,男孩在想着什么?所以我们所有的艺术里面都在强调身心合一。在舞蹈里面,我们会说一个不了解自己身体的人不能真正做到身心合一。
图3-2
手,有左右,也有分合。左手与右手的对话,也就是左手与右手的舞蹈的开始(图3-2)。从牵手到分手,从拥抱到搀扶,从拖、抓、打、摆、拽,到抚摸、抚慰,分分合合,也许这就是人生。所以我们要先从手开始,大家都有两只手对不对,你们自己伸出来看看你们所熟知的左右手。我们大家经常说我分手了,我牵手了;我们经常说我们用两只手表达丰富的内容,所以说舞蹈就是手舞足蹈。手舞到底是什么舞?你看我们在文字上可以看到,从拥抱到搀扶,从拖、抓、打、摆、拽到抚摸、抚慰,这些动词都是提手旁,我们的手成为我们情感沟通的工具,给舞蹈家创造无数的机会。你们很多人都知道杨丽萍,但很难现场看到杨丽萍扳过腿、劈过叉,她就用手指把孔雀的雀之灵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经常开玩笑说我们练了一辈子功,又下腰又劈叉又翻跟头累得半死,我们杨丽萍老师每天把手放在冷水里面,浸泡完了以后再放到温水里面做个SPA,完了以后就上台,显得很轻松。但实际上也是不轻松的,她颠覆了整个舞蹈界的概念,尤其是对手的运用,原来是可以这样奇妙,惟妙惟肖地成为艺术的载体,成为一个情感的载体。所以当握别人手的时候你们有没有仔细感受对方手的温度,通过手上的老茧,通过他的手大概可以知道他是干什么的。有很多姑娘脸长得国色天香,但是手完全是充满了故事的一双手。所以手在舞蹈表述上是很重要的。
再说一个舞蹈的例子,你们都看过《千手观音》,在这个作品里看到演员们用手进入了精神世界。如果说杨丽萍的手传达的是人类的情感,她左手和右手之间的交织感觉是两只孔雀或者是一只孔雀跟自己的对话,那么在《千手观音》中就感觉是进入了整个精神的图腾。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伸出一只手来帮他,当你有困难的时候就会有一千只手来帮你,这就是《千手观音》的精神内涵。你们照相时很多人喜欢站成一个竖排,拿着啤酒做各种各样的千手观音,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你们手的位置摆得不同,就构成了非常经典的舞蹈。舞蹈就是这样产生的,就是从你们生活中观察手、观察你身体的细节开始的。所以,在音乐里,可以出现很多动作,舞蹈就是这么开始的。但是我们大部分人没有这种意识,包括小提琴手、弹古筝者、练书法的人,都是从手开始,他们其实都在空间和特有媒介中舞蹈。
我很喜欢罗丹的这个雕塑。前两天我刚刚看完电影《地心引力》,可能是我年纪大了特别容易感动,到最后有两个镜头,一个是桑德拉·布洛克像婴儿一样悬浮在太空之中,人类重新找到在宇宙中那种孤独感。一个是她趴在地面上很长时间,镜头慢慢仰拍她在海滩上,让人感受大地的那种吸引力,那种支撑。人类是用了多长时间才从猿到人能够站立在这个地球上?这是非常令人感动的一件事情。我们能进化成人真的是祖上烧了高香,我们没有被鱼类、食蚁兽吃掉,也没有转世变成猫、猪、狗,我们变成人站在这个地球上,这是非常幸运的一件事情。
图3-3
人类能直立地行走,腿也是舞者重要的表现工具(图3-3)。腿是支撑,这很显然,没有支撑我们站不起来。更重要的是重心,是平衡到失衡,你看所有的舞蹈,包括你们在打球或者运动的时候都是平衡或者失衡,如果只有平衡那我们会是僵尸,我们所有的重心和交替都是由失衡和平衡构成。我们原地不动是平衡,往前走就失衡了。这样是重心的转换,没有重心的转换就没有这些运动,你举步维艰,走不了道,从跌倒到爬起,从呱呱坠地到蹒跚学步,到健步如飞,最后又回到步履蹒跚,这是我们人类行走的过程。有很多画家画过这样的东西。你们看看这个轮回,一个大的重心的轮回,我们一开始四脚着地,到以后健步如飞,迟早你还要四脚着地,或者是三条腿,拄着拐杖,如果更差一点就轮椅,这也是大的轮回。所以我们在步行、腿的运动当中就是一个轮回,两条腿的摆动,行走中的躯体,站立的人顶天立地,我们要求我们的舞者,在轰然倒塌的时候把重心放低,完全亲近地心引力,回归大地,这是现代舞。我们经常看现代舞者一会儿站起来,一会儿又跑到地面上,他就是回归大地,他为了与原先的芭蕾形成对比。更深层地亲近大地。所以他们喜欢躺在地上,趴在地上,在地上滚来滚去。有的时候他们像个婴儿一样,有的时候像鱼一样在地面扭来扭去,这都是艺术家和舞蹈家对自然身体的回归。
腿的舞蹈有好多,当看到这种重心微妙转换的时候这个舞蹈就产生了。跳华尔兹时,当重心转换的时候,舞步的步伐就出来了。你们都会走路,当左右左右这么走,步伐放大频率放快的时候就是大跳。这些你们都会做,尤其男孩打球的时候,重心的移动就会更清楚,大家知道hip-hop中有很多这样的动律。我说腿的意思就是你们会走路会打球就都能成为舞蹈者,这些都是你们身体里天生的,而不是一种训练模式,只是这方面的功能往往被淡化了。有人告诉你是画家,你就认为自己在身体语言上没有天赋。有人告诉你是音乐家,你就盯着那些乐谱,忘记了自己的身体原本会成为一个舞蹈者。
图3-4
这也是一组很好的雕塑(图3-4),最突出的地方就是躯干。躯干是人体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们中国人的观念里面,身和体是两个概念。《黄帝内经》里面是这样说的:身就是我们的身躯,体是我们四肢。我们古语中的“四体不勤”,说的是手脚太懒惰,所以身和体是两个概念。身就是我们的躯干,是个容器,是个呼吸器,像风箱一样,拉过手风琴就知道,身体的躯干也像风箱一样,躯干的运动就在一呼一吸之间。
什么时候算真正的呼吸停止?当生命终结的时候。生命得以延续,呼吸是很重要的动作。呼吸是一个动作。当你很累的时候,你会深深地呼吸叹气;当你愤怒的时候,你的呼吸会变得急促;当你平静的时候,呼吸很平缓;当你哭泣的时候,呼吸的整个节奏都是乱的。我们前一段时间请了一个动作分析师(在一些大的公司里面专门有一个职位叫作微表情分析师),就像我刚才观察同学开门关门一样,用你的呼吸、眼神、微动作、微表情来判断你对公司的忠诚度,你的性格、品行等。所以,身体泄露了你所有的秘密。然后他会给总裁出一份报告说这人不停地摸鼻子,眼神老是游移不坚定,他的忠诚度不高,于是你可能就莫名其妙地失掉了这个职位。所以动作分析师是通过这些来区分的。呼吸也是。高明的骗子得练多少次谎言才能做到说谎时呼吸平稳,外表很正常,自己都要相信这个谎话。
所以呼吸是一个很重要的动作,人就像一个不断被打开的盒子,要保持气韵生动、圆流周转,才能生生不息。最重要的是,当舞者呼吸的时候,尤其在双人舞的时候,吸和呼带动包容着对方的身体。当你自己独处的时候,你的呼吸就是一个独舞,当所有人同呼吸共命运的时候,一个整齐的群舞就出来了。你们去看一些舞蹈的时候要学会发现,当独舞的时候演员的呼吸是什么样的,他要表现某种情绪时甚至都可以听到呼吸的声音,尤其是我们要求舞者要把呼吸的声音做出来,就是他的吸气让观众感觉到,所以舞者多吸几次多呼几次,观众的身体就会产生这样一种气场。外国人永远不了解什么叫气,他们说中国人特别奇怪,经络、气都是看不见的东西,但其实B超、心电图也都是肉眼看不见的。当你看到一个很整齐的群舞的时候,他们的呼吸一定在一个节奏上,不是靠动作摆出来,而是靠呼吸,所以呼吸是一个极其有感染力的动作。我相信在中国画里面,你们也可以看到整个画面铺开在山水之间的呼吸。在音乐里面,我相信每个音乐老师都会告诉你们有呼吸,你不能像打字员一样弹奏钢琴。舞蹈也一样,美术、书法都一样。尤其书法的呼吸,运笔、笔触之间都有轻重缓急,都是靠呼吸而成的。我认识一个沈阳的书法家,会写倒书的,拿个大毛笔在地上写中国梦,但是他每次写完都跟练了趟拳一样,还要收势。开始觉得他很做作,但是久而久之发现就应是这样,一口气得运回来,书法家也是一样,行笔的过程都是在运气。所以呼吸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
正如之前我们看到的雕塑一样,西方雕塑会直接地体现人体,我们中国总是羞于把自己的身体暴露出来,就是藏起来。除了敦煌以外,大部分佛教造像的重心都是四平八稳的,我们讲究中正、踏实,坐北朝南、帝王之相,但是你看西方的雕塑是一个有前后虚实重心的过程。哪怕是蹲着的时候重心也是虚实,随时可以移动。这个垂死的奴隶(图3-4最右图),你看他垂死挣扎的时候身体扭曲,可美感还在里面。但是我们中国有很多是偏于定格的东西,是重心很中正的身体。所以这是我们东西方对身体认知的差异。
我们现在慢慢进入舞蹈欣赏的阶段。舞蹈到底有什么好?前面我们说了半天身体,你们从认知自己身体开始才能认知舞蹈,否则我们看舞蹈只看好看不好看,腿长不长,翻得多不多,那成艺术体操了。所以想跟大家讨论一下舞蹈到底有什么样的美感,它在审美意义上有什么样的标杆。这是我个人的意见,并不代表整个通识的普遍概念。
图3-5
第一就是舞蹈之美在于极致(图3-5)。为什么要说“极致”这个词,我不知道艺术学院能不能培养职业艺术家,还是大家奔着衣食温饱去的,但我认为起码要热爱艺术,你即使想成为小学的教员都可能要有一个伟大的艺术梦想,不想成为艺术家的艺术工作者都干不好。我们在自己房间里教几个小孩跳舞、教几个小孩弹琴也都过得挺好的,但是我觉得不够,因为无法支撑你一辈子,你会觉得很乏味。任何一个舞蹈都是极致的人体,没有一个舞蹈让这个人体可以不经过训练。我们是有很多行为艺术,有很多后现代的艺术,可能也会用很多普通人做一些剧场表演,那是观念艺术,概念先行的东西。你要做职业舞者,不经过训练,不把自己的身体做到极致是不可能的。西方的芭蕾不用说了,那是极其苛刻的艺术,要求你每个关节,骨骼的形状,都要做到极致。现代舞也一样,有几个大体系在支撑,玛莎·格雷姆的收缩—放松技术、多丽丝·韩芙丽的失衡—复衡技术,霍瑟·林蒙技术,等等。东方的印度舞要求非常精准,印度舞中所有的表情手势都是有严格规定的,这个手在哪,眼神应该怎么配和,不容随意改变,不是说我想看哪就看哪,它是祭祀神灵的舞蹈。在阿拉伯的舞蹈里面更是这样,在伊斯兰教信仰体系下,跳舞的是阿訇,一个舞能转一整天,他们是沟通神的舞者。咱们中国古典戏曲舞蹈也是这样,手、眼、身、法、步一个也不能少。《林冲夜奔》中说走七步,如果走了八步,老师就拿鞭子抽你了,只能走七步,从这个台口走到那个台口,有严格程式化的要求,正是像这样的严格的程式化要求,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为什么我们后现代艺术很难形成风格,因为他们没有这样严格的规定,过于自由,完全开放的,想怎么跳就怎么跳。所以这种程式化的东西不够,不知道抛弃什么,不知道拒绝什么,在很多艺术里面我们就感觉不到这种极致的力量。什么都有,就什么都没有。我相信各个艺术门类都是这样,在创作的时候你什么都顾及了,可能你所表现的东西反而没有力量了。
所以,舞者每天追求的就是对身体的极限训练。男孩都要练力量,因为他们要托举,还有自己身体的支撑、速度,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动静之间有极致的要求。柔韧度就不用说了。但是这个柔韧度是练出来的,它不是柔软也不是柔术,而是要有韧性,舞者把小腿每天搭在把杆上练,是非常辛苦的。所以每天训练很枯燥,有人说一堂课就练这一条腿,就练这一个动作,周而复始。周而复始的原因是什么?是让它变成一种身体的本能,舞蹈演员比短跑运动员所要消耗的能量要大得多。既要有短跑的瞬间爆发力,又要有长跑的耐力,一个舞剧90分钟,作为女一号、男一号得从头跳到尾,而且还要跟各种人做情感交流,还得演戏,反过来还得托举,男女演员还要相互配合,所以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不把它变成本能的话,像我们昨天毕业班的演出,一眼就能看出来谁平常还在练功,谁已经挂靴,偶尔只是出来打酱油的,一眼就看出来了。舞蹈是不会撒谎的,当你动作变成本能的时候,观众自然就会忘记你在舞蹈,而是投入地跟你一块儿去感受这个动感和身体的美感。
首先,我们来谈一下芭蕾,芭蕾你们可能都很了解,芭蕾起源于意大利,兴盛于法国,在俄罗斯,古典芭蕾达到了巅峰,一直影响到现在。后来整个俄罗斯舞蹈团逃离战争到了美国,现代芭蕾从西方重新升起再回流全世界。芭蕾的基因是什么?芭蕾的基因就是贵族。所以现在中国的孩子,很多在幼儿班里都得学芭蕾,为什么?我们希望孩子有贵族气息,虽然最早芭蕾在意大利的时候是从民间小舞步一点点出来的,但芭蕾具有宫廷的基因,所以从它出生就代表了整个的美学思想。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喜欢芭蕾,还亲自导演。
她是第一个用足尖跳舞的芭蕾舞演员——玛丽·塔里奥尼(图3-6),她第一次把足尖技术用在舞剧中塑造形象。你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讲究重心失衡,讲究飞翔。她的服装后面是翅膀,是建立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上对天堂的向往和力图摆脱地心引力,力求无限飞升的芭蕾技术追求。人类想飞翔是由来已久的,所以给自己插上翅膀。芭蕾的很多像《天鹅湖》《仙女》《吉赛尔》这种鬼神、仙女的题材的经典舞剧,就是为了表现它的轻盈,表现它的飘飘欲仙,才选择做这样的动作。在过去400年里面芭蕾也经历了各种变化,但有一点是永远不会变的,没有一个芭蕾舞剧会丢掉这几个特点:优雅、直立、外开。哪怕在脏乱差的状态里面,只要一瞬间,伸出的腿也是直的。别看很多人笑话芭蕾舞者走路像鸭子一样,那是芭蕾舞者的脊椎、直立感和开放。开放不是性格,是身体的状态。因为在整个西方哲学中,都体现出无限占有空间的意识。像我们中国的太极,总是往回收的,我们是防御性的身体,而西方人是扩张。所以西方会有航海术,会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这种探险、冒险精神就来自对空间无限扩张的意识。所以芭蕾舞者的身体总是无限延伸的,手有多长伸多长,腿有多长走多长,是在无限地占有空间。
图3-6
芭蕾的另一个特点是精确。在乔治·巴兰钦的时代,交响芭蕾每一个音乐都是有特定舞步的,也就是说在复杂的交响乐的每一个声部中,木管出现时这样跳,铜管出现时那样跳,弦乐出现又有新的步伐,每一个舞群也都会对位这个交响乐,非常精确。所以大家看芭蕾舞剧的时候,并不是看男一号、女一号,你要看整体动作与音乐精确的对位和整体动作与和声编排的空间,和声也是有空间的。对正常的芭蕾演员,我们要求“三长一小”。三长就是手、腿、脖子都长,一小就是头小。手长就可以无限占有空间,他的很多表现力在里面,如果用手臂当翅膀,这么长的手就是天鹅,短的就变成小鸭子,所以手长很重要,能充分体现优雅气质。腿要长,身体打开以后一只腿伸出去,如果是小短腿伸出去就不好看,尽管意识很长,但腿就这么一点,也不美,所以腿要长。还有脖子要长,脖子是你气质最重要的体现,现在网络时代变了,人们喜欢很萌的状态,没有脖子,胖胖的,那也很可爱,但是气质很难出来。所以你看在电影《出水芙蓉》里面有个非常经典的镜头就是抬脖子,下巴要抬得高高的,不是为了高,而是为了显得脖子长,让宫廷气质表现出来。
然后就是比例。在小时候附中考试选拔时,男孩全部是短裤背心、女孩子全是体操服,其他什么也不看,先量你下身和上身的长度,上身是从尾椎到你一低头最长的脊椎之间的长度,再从你的臀线往下到脚后跟,是下身的长度。你们也可以看看自己臀线离脚后跟的长度,有的人上下身长度可能很接近,那是因为长期坐着不起来运动。你们回去没事今天晚上洗澡或者在宿舍玩玩游戏,从你下臀线到脚后跟是你下身的长度,不是从腰,你说我腿很长从髋关节量起那不算。然后从你臀线量到你一低头最粗的脖子颈椎那个长度,看看有多少人下身长度能超过上身长度16厘米,16厘米以上你才能进入附中的训练。我们经常说九头身,为什么要设计高跟鞋,时装把腰线往上拉,就是为让你们有九头身。
我们来看一段视频,用刚才的比例要求来看。这个姑娘的身材是非常标准的,虽然她用的是当代的歌曲,镜头中只能看到脖子,然后是手臂、头,然后是手和足尖的关系,但是后背、腿,节奏的精确度、直立感,以及开绷直的极致呈现,空中的轻盈、柔韧度、在足尖上瞬间的稳定性等方面都能强烈感受到。相信大家看着都很赏心悦目。舞蹈对于舞者有十分苛刻的要求,精细到每个关节。
所以在芭蕾这种很苛刻的条件下,我有很惨痛的经历。因为那时候我在上海舞蹈学院附中学习,很大一部分是由于身体比例条件不好影响到发展。刚才看足尖,如果你的脚腕、膝盖和髋关节外开程度不在一条直线上,当穿上了足尖以后,你自己就把自己的重心毁掉了,而且势必膝盖会变得很大,或者髋关节会变形,你所有的旋转、技巧都做不了。声乐可能也是这样,都说是歌唱选择了我,因为声带、天赋很重要,艺术可能都是这样,是舞蹈选择了我,而不是我选择舞蹈,你爱舞蹈,舞蹈爱不爱你?有多少人被挡在舞台外面?这是传统的看法,但是在我们东方就不一样,东方思想讲究包容,什么人都可以,没有西方选择上的苛刻,我们整个宗教哲学里面讲究人体是个圆,你看太极里面所有东西都是圆的,我们中国人很擅长把所有东西都包含进来,所以我们讲究的是圆。当芭蕾舞者不断踮起脚追求天堂上的轻盈的时候,我们是选择脚踏大地,所以你看我们武术的南拳、太极,讲究蹲,讲究气沉丹田。我们用很踏实来赞扬一个人,其实就是整个重心都下去了;我们说这个人很轻浮,实际是贬义词。这是我们东方文化下的身体,所以我们讲究重心下沉的踏实感。这种踏实感是建立在传统的儒家哲学里面,我们来看一段中国人的舞蹈——云门舞集的作品《行草》。
从这个作品中能够看出舞者用身体来表现中国传统书法中的行书。这个是你们要记住的人,台湾云门舞集林怀民老师,是我的老师,我们特别崇敬他。他在1973年以前一直是学法律的,他想跳舞,22岁开始去美国系统学习舞蹈,上了玛莎·格兰姆的舞蹈班,回来以后,于1973年创建了台湾云门舞集。一个人影响了整个台湾,台湾当时的那种状态跟我们现在差不多,没人看舞蹈的。都是闽南人、福建人,嚼着槟榔,唱着烧酒歌,你们都听过《爱拼才会赢》,差不多的那种状态。有很多外省人就听京剧,没有人看舞蹈,他们一帮人逼着我们看舞蹈,而且他们是把中国传统文化跟身体结合得最极致的一群人。我们来看一下他的《行草》,书法专业的同学这里也有,“永字八法”是我们练字基本的法则,想一想你们写的点和我们舞者用身体做的点有什么区别。你们会发现动听的音乐没有了,一下就重新回归了自己的身体。所有的云门舞者都得练书法,他们练了一年多的书法和打坐。所以写字的人肯定能理解,这一撇一捺不是很简单,这里面有很微妙的关系,如果在剧场你们会听到他的呼吸。看看他的呼吸点和芭蕾完全不同,他整个重心下沉,身体旋转的气韵,你会感觉到他的身体是带有气的,而芭蕾完全是占有空间,展示性的,这个是内收的状态。
对比东西方的舞蹈,在西方,受宗教的影响,追求的是优雅、直立、精确,体现在身体上就是开绷直,这是我们经常说的芭蕾基本的特征。回到东方以后,发现我们是内省式的,圆流周转的,内收的身体,这样的身体美学都有自己独特的美感,但是我们越来越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第二个想跟大家分享的就是舞蹈之美在于稍纵即逝。这幅图就是刚才我说的身体不会撒谎的作者玛莎·格兰姆的作品《致世界的公开信》(图3-7)。她把美国著名的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一首诗改成了一个舞蹈。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一个女艺术家,一个女舞蹈家,她选择的并不是“我很美”,她一开始选择的就是给世界的一封信,她面向世界,心胸是面向世界的。有多大的胸怀就能做多大的事,所以胸怀很重要。舞蹈是剧场的行为,舞蹈再怎么改也要回归剧场,因为你只有看到活人、真人,他的气息、汗水、力量、声音在剧场里出现的时候,这个舞蹈真正的交流才产生,虽然我们现在有多媒体技术,但是你如果不结合真正的肉身,你的感动很难产生。所以建议大家还是在剧场看舞蹈,而不是坐在我这个课堂里,或者是在视频网站上看舞蹈。因为每一天演出都不一样,灯光师也是人,音响师也是人,舞者也是人,今天他情绪好了,今天他的身体疲惫了,他的每一次情绪都会影响他对这个角色的阐释和对这个角色的表演。我们看话剧和看电影是完全不一样的,电影重复100遍都是那样的表演,但是话剧你看100遍场场都不一样。
图3-7
舞蹈也是这样,所以它的美是稍纵即逝的。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眷恋舞台,就因为它是稍纵即逝的。就像人的青春一样,短暂而华美,所有人都怀念青春。人的身体每天都在衰老,这是我们的宿命。从一开始舞者就在对抗这种衰老,像杨丽萍老师今年50多岁了,你们谁看出来了?如果在农村都当奶奶了,但是她依旧站在中国最高的舞台上,而且一票难求。我们有很多舞蹈家都是这样。玛莎·格兰姆一生中编了180多部舞剧,70多岁又谈了恋爱,和30多岁的舞者在一起。一直到她80岁还坚持在舞台上,她是想尽一切办法把青春留住,这是对舞者最宝贵的东西。她到70多岁跳不动的时候,拄着拐杖让她的助理把她搀扶上台,每次她的节目开始的时候都在舞台的正中间摆上一把太师椅,她很喜欢中国文化,老太太端坐在那儿,大幕拉开,她享受着掌声,你知道她这是多么眷恋舞台。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在她死后,整个墓碑上只有一个单词就是“舞者”,没有其他任何头衔,“舞者”这是她最高的荣誉。这位艺术家的一生太让人敬佩了。无论她做得怎么样。
我们知道,埃及人为了永恒,把尸体做成木乃伊。舞者坚持站在舞台上,在这种以身体为媒介的舞蹈里面,有种永恒的稍纵即逝的宿命感。所以在希腊石雕叫库拉斯,它雕刻的就是18至21岁的感觉,而18至21岁正好是你们现在的年龄,那是一个最美丽的年龄,但是你们的身体被这么厚重的衣服包裹着,我不知道你们衣服里面是木乃伊还是鲜活的身体。有多少人都不明白,你们自己回去解开衣服看看你们是木乃伊还是鲜活的身体。
我用三个“S”来衡量我自己认为好的舞蹈,这完全是我个人的喜好,因为S的这个曲线看起来比较赏心悦目。这三个S中第一个是伤感(sentimental),我觉得它也是稍纵即逝的,莫名的,也许一片秋叶下来林黛玉就葬花去了,也许你今天看到一个老太太在街上在寒风当中你也是莫名感动,一丝伤感涌上心头。第二个是敏感(sensitive),我们的身体很敏感,冷了、热了,都很敏感。第三个就是性感(sexy),男生们就很喜欢性感,一会儿我会放个很性感的舞蹈。
首先说一下伤感。伤感是一种美,大家不要觉得伤感是一种矫情,你如果对这个世界还有所感知,你就可以有叹息的源头。今天起太早了,今天发型太不给力了,我看了你们半天,你们就不看我一眼。有人叹息爱情很短,遗忘很长,就是各种小资的情绪,这都很好,这都是我们想要创作的一个东西,伤感的舞蹈很难编的。我们来看一小段伤感的舞蹈。我觉得一个伤感的舞蹈就是悲而不伤。大家都知道张继钢导演在长期的部队生活当中编创了《千手观音》,今天想介绍他另外一个作品《走出荒原》。
这个作品展现了一对红军夫妇手捧婴儿,通过双人舞的身体呈现出悲痛、不舍、纠结的情感。张继钢导演应该是中国最著名的舞蹈编导之一了,他的作品体量是巨大的。这部作品表现的是一对年轻的红军夫妇,作为一个又红又专的部队题材,你们可能不了解,如果我们翻译成普通话来说就是,一对未婚先孕还要弃子于路边的红军战士,这在战争年代的特殊时期,这一切变得很合理。人有自己的欲望,一对年轻人为了革命走到一起,恋爱,然后有了孩子,有了孩子还不能带着,得放在路边,能被捡走就捡走了,没有人捡走就还给大自然。他选择的这个主题是非常具有悲剧性宿命感的,很难选择,又是军事题材,但是他编得极具有人性化,这跟他创作的其他作品不太一样。大家来看一下这个视频。注意这个情绪的转换,感觉就像电影里一帧一帧地走,像个动画一样。这个动作处理得非常好,可以看到年轻的父亲对这个孩子的不舍。这就像雕塑一样,你们学美术的同学看到,舞蹈就是这种流动的造型,把这些情感放在里面。请注意最后一段细节的处理,又回到一帧一帧定格动画一样、照片一样的那种处理方式中,用这种处理方式表达着无声的痛苦,也留下一个在战争年代特殊时期红军的选择。这是最后一个动作,母亲像个雕塑一样。音乐很熟悉是不是? 《海上钢琴师》的音乐,你们应该都看过这个片子,这就是一种伤感,通过一些细节把它呈现出来。
然后说敏感,敏感对于舞者是必需的。我很怕碰到咱们的学生是麻木的,哪怕在那儿睡觉打呼都没事,就怕那种两眼直勾勾自己都不知道在想什么,这挺可怕的,针扎了都不见血,一巴掌打过去下半夜才反应过来,喊疼,现在有很多这样麻木的人。王尔德说过一句话(英国这个以唯美著称的作家,他有各种传闻,我觉得他的很多话太经典了),“唯有感官才能医治灵魂的伤痛”,凡·高为什么要找妓女、要喝酒、要割自己的耳朵,当艺术家那种内心的澎湃到了一定程度,只有巨大的感官刺激才能平息身体的那种冲动,所以大部分的艺术家都是这样的。舞台表演方面也是这样,有人说演员是疯子,我觉得疯子很正常,你有克制、有目的地疯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舞者。你可以把握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表演、每一个定格动画一样的动作,去拿捏它,这就是我们对一个好舞者的要求。
我们来看一种神经质的舞蹈,基里安的舞蹈《无眠夜》。这是荷兰的一位很伟大的舞蹈导演,他在20世纪70年代开创的芭蕾新风格就是你们看见的这样。在这个作品中,你可以看到他对身体的把握,跟刚才我们看到的古典芭蕾又不一样。他的音乐是很神经质的,没有什么旋律。看看这个舞者的身体。这种神经质的舞蹈,你们在小时候妈妈不买玩具时基本都是这个形态,都会这个动作。条件这么好的舞者,都是三长一小严格挑选出来的芭蕾舞者,让他们来跳这种神经质的舞蹈,为的是去探索人动作情绪的各种可能性。他让舞蹈回归到音乐、身体的本能,回归到敏感、敏锐的身体里面去,把舞蹈的叙事性、情感全部抛掉,重新回归身体,回归舞蹈的本体。像这样的动作,你头被夹住的时候也是这样挣扎,就是这样的。回归身体本能的反应,成为他的一种风格。你们看上去感觉他在玩一样的跳舞,实际上他每一个动作是极其精确的,这种敏感在于他从高强度的训练里面把外来动作变成了自己身体本能,而不是天生的。这不练到百八十遍是到不了这样的,每一个动作都是这样,所以大家可以检查一下自己的身体是不是具备这种敏感的能力,它也是一种能力。这是来自中国广东的舞者,能考到他们团很不容易,全世界最顶尖的舞者都在他们团。这是关于敏感的说明。其实敏感是第一个本能,第二个是它极其精确地把握了身体的控制力,就像我们打球、画画、弹琴一样,琴手闭着眼睛都知道这琴怎么弹,画师闭着眼睛都知道画笔往哪走,要到这个程度,没有到这个程度就说明咱们都差十万八千里,差得很远,还没有在程式化的动作里面找到一种自由。其实敏感最重要的是脱离了艺术技巧性的东西而成为自由的载体。
第三个就想给大家放几段影片,感受一下性感,不像我们在阿姆斯特丹橱窗里面看到的。有很多国家电视台上面那种表演都是很低级的卖弄风骚,还到不了性感的境界。其实性感就是充满能量、生命力张扬的自由的感觉。闻一多是文学家,他说:舞蹈里面是生命的情调。我们经常把演员当作跳舞的、唱歌的,跟一个卖艺的差不多,久而久之,我们自己也妄自菲薄。实际上舞蹈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又最充足的表现,是回归人身体很重要的表现。
再给大家分享几个《舞林争霸》(美国版)的影片片段,片子很老,你看看在大洋彼岸人家是怎么玩舞蹈的。看看这些舞者上台一点就着的状态,那种青春的性感,就能感受到这种真正的年轻生命里的性感。他情感的爆发,并没让人觉得猥琐,这种抚摸都是很顺理成章,都是很正常的。你看男孩、女孩一头乱发,实际上很饱满的青春能量就出来了。这个是当年一个很经典的节目。没有华丽的服装,有他们的身体就够了。舞蹈中简单的细节处理简单的服装。这个舞蹈中,一个是蜂鸟,一个是花,把动物、植物两种情绪放在一起。你们可能都看过这个节目的中国引进版,这是原版的,你看这评委也是真性情的,回归了人很直接的表情。但是我们这边的《舞林争霸》买来以后就变成诉苦大会了。你看看这种能量的爆发,在舞蹈里面找到最大的自由。你看这个跟刚才张继钢导演的舞蹈又不一样,从一个性感的角度来说,你们可以看到他们青春的身体在这种能量激荡中不停地爆发,又回归最单纯最充足的表现,那种能量,都可以感觉得到。
最后,我们来谈一谈舞蹈之美在于永恒。人类在母体里,在幼小还不会说话时就可以舞蹈。舞蹈是最崇高、最内在的情感,绝不是某一个歌星后面的伴舞,也不是一些人在商场舞台上搔首弄姿的舞蹈,舞动实际上是人类基本的形态,当你们抓狂的时候会发现释放你的身体会让你感觉很爽,为什么人运动要跑步?就是要把人的运动、舞动感带出来。和谐、炽热、欢腾、悲伤和坚韧,用种种的形容词来形容舞蹈都不过分,它是你们行走的动力。第二个舞蹈的永恒是因为你只要活着,肯定就有舞蹈,你擤鼻涕的动作,你动手指,打电话,一个人独处时候的无厘头小动作,在上帝的眼睛看来,可能都是某种剧场的行为或者舞蹈的某一部分,因为它都存在于世界里面。你们天生就是舞蹈家,就在你的身体里面,由谁来唤醒你身体里舞动的基因很重要,你自己拒绝,你装睡,拒绝被叫醒,那谁也没有办法。作为艺术学院的学生,你的艺术基因本来就存在,我想劝你们在还能动的时候动一动。我们来看一段这个视频,这个是美国舞蹈电影《中央舞台》,跟你们生活很像,它把大学生活都写在里面了,看看他们是怎样用芭蕾舞演自己青春的故事。在这个视频中能看到各种场景的转换,这是纽约芭蕾舞学校的毕业演出,看看他们的毕业演出,是那样的极致。
在今天的课上,我提出了舞蹈之美在于极致,舞蹈之美在于稍纵即逝两个命题,通过舞者身体要追求伤感、敏感、性感,引发追求永恒舞动的话题,来让大家了解舞蹈。你们这么年轻,但很多同学已经拒绝去舞蹈了,他们觉得舞蹈是一件很糟糕或者是很困难的事情。实际上每个人都可以去体验,你们可以把自己的身体想象成一棵树,在不同季节里开不同的花,你悲伤的时候很无力感的东西可以出来,很兴奋的时候就会像刚才那样,处于狂舞的状态,这取决于你自己,你自己的基因决定怎么去晃动它,有的时候你可以自我催眠。有一匹野马,但是也得有草原。不妨自己到操场上去跑一跑,感受一下,而不是大家都穿着厚厚的衣服,牵着小手在校园里面走,奔跑一下,你们感觉一下狂奔的滋味。更重要的是你们把身体要放开,不是一般狭义上的放开,而是你们身体要敏感地打开。要打开你们的天性,无论你学什么艺术,音乐、美术、书法,你一定是开放式的,全天候打开你的天性,对外在的信息,外在微量的变化极其敏感,你可以捕捉过来,都可以成为艺术创作的源泉,也能成为你人生的源泉。自我的意识很重要,现在很难有一份工作让你们干一辈子,但是作为一名舞者,作为一个舞蹈的方式是可以一辈子跟随着你的,无论你在任何一种场合,在任何一个舞台。对我来说,我觉得舞蹈还是合作的方式。以上跟大家分享了舞蹈身体的本质,谢谢!
在国内,视觉文化研究的兴起主要是作为文化研究兴起所连带出来的话题,作为一种对当代图像时代、视觉爆炸等文化状况的分析,大致属于文艺学界、文化研究界或美学界生发出的议题。而如果我们考察视觉文化研究在英语学界的兴起,会发现与中国不同,视觉文化的概念与议题根本上产生于艺术史或美术史的学科发展。这方面类似于文化研究对文学研究的挑战,艺术史学界的争论也源自相似的学科焦虑。......
2023-09-18
以上我主要讨论了欧体的一些笔法问题,下面我想对《九成宫》的结构作一点分析。把握一种书体的结构,一方面要注意其宏观的轮廓,一方面要注意其内部的造型关系。从点画之间的造型关系看,欧体的结构可谓左收右放、置向多变。我们在临摹欧体的时候,要尽量把笔画写灵活,把结构写准确。......
2023-09-18
下面谈谈跟数字媒体相关的研究怎么做。而这会对你未来的生活、未来的研究产生影响。第一类叫实证主义的研究,既包括量化的研究,也包括质化的研究。诠释、阐释的研究跟实证主义研究区别在哪呢?下面是有关数字媒体的研究实例,这是一个实证主义的研究,是关于美剧在中国的研究,是我跟另一位老师的合作成果。另外还有,中国人的生活满意度和美国人的生活满意度调查,这是关于意见的调查。......
2023-09-18
在工业文明时期,大规模生产、大规模传播和大规模销售的商业主导模式将经济价值放在首位,三者深刻影响了现代设计的发展趋势。发展过程中,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各种流派发展更替,在设计领域形成设计背景下的设计新思考。以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为主要代表的两大发展特征具有明确、不同主导的价值取向,通过大量的设计实践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
2023-09-18
在严峻的环境问题面前,以麦克哈格为代表的环境设计师将人们对设计的环境价值提升到重要的认知高度,他的《设计结合自然》是这一时期具有里程碑性质的著作。建筑学领域出现了生态建筑学理论与设计实践,一部分人开始有意识地思考自然和人的平衡关系,在材料、能耗、美学等各个方面进行设计探索以达到节约资源、因地制宜的目标。......
2023-09-18
罗生门现象引发出一个问题:我们如何知道真相?只不过在《罗生门》当中,电影并没有提供最后的判决。《罗生门》这个故事对我这堂课要讲的内容有很贴切的寓意。由于传播学者对大众传播抱持相异的哲学理念,或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使他们处理这个课题的方式大异其趣,也每每得出不一样的心得,那不正是《罗生门》现象吗?在《罗生门》里,观众对剧中人的背景一无所知,对于他们所说的话是否可信无从判断,只有从字面上来观其言。......
2023-09-18
在以上分析之后,本文希望对当下中国视觉文化研究状况做一评析。以上是对当下国内视觉文化研究基本状况的一个极简概述。在我看来,这种状况亟待发展和提高,谈“中国学派的视觉文化研究”为时尚早[41]。考察一下国内各大学设立的视觉文化研究中心,基本是以单一学科为主,少有多学科教授的杂融[44]。国内视觉文化研究在理论资源的使用上需要进一步融通二者。最后的问题也许是文化研究的取向削弱了视觉文化研究的丰富性。......
2023-09-18
图2-29是凡·高画的一幅油画《鞋》,理论家关于这幅画展开的争论,可以提供给我们理论探讨、文献梳理和比较研究的思路,让我们知道理论研究也是有立场和出发点的,不存在纯粹客观的理论。海德格尔将画中凡·高的鞋子描写为农妇的鞋子,这种描绘是对苦难不堪的现实生活的“补偿”,艺术“补偿”了现实。......
2023-09-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