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打开艺术研究思维的十五堂课

打开艺术研究思维的十五堂课

【摘要】:艺术对于个人,本来就是一种综合的修养。自古至今,感动我们的艺术作品和艺术思想都是相互贯通、相互联系的。综观人类的艺术活动,早期本是合为一体的。各类打破传统艺术边界的观念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等破坏了分隔的趋势,启发人们重新考虑艺术的融合和交叉。克罗齐推崇艺术形式和想象力,进一步提出了“艺术不可分类”观点。

记得1995年冬天,我怀着对未来好奇又忐忑的心情,从西安来到北京师范大学求职。当时北师大艺术系还在北校,坐落在北京德胜门内定阜街一号的老辅仁大学校址里,紧挨着恭王府,周边都是很有北京味道的老胡同。艺术系办公室就在王府后花园古色古香的旧院子里。

现在闭上眼,好像还能看到那一天的情景,自己站在民国时代建起的教学楼安静朴素的长廊内,眼前的窗子小小的,从细心设计的斜坡窗台上精致的花格木窗看出去,外面是重重叠叠青灰色的四合院屋顶。突然,远远地,不知从何处飘来一段优美的钢琴声,一下子击中了我心里最柔软的地方。此前我一直在西安美术学院学习,只接触过视觉艺术,此刻却被听觉艺术所感染,心想,这才是我理想中的地方啊。

天遂人愿,北师大艺术系收留了我。当时美术专业还没有招生,我于是被安排在公共艺术教研室给非专业的大一大二学生教大学美育课程。1996年9月,我第一次作为教师战战兢兢地走上北师大电子楼后院多功能教室的讲台,开讲“美术赏析”课。讲台由酱色的木板搭成,走上去会嘎吱嘎吱地响。教室里的实木座椅都结结实实的,右边扶手处多一块写字用的台板。美术课放映图片用的是幻灯机,屋子要黑黑的才能看得清。一两百人的教室里静悄悄的,只听到幻灯机换片时的咔嚓声,陪伴中外大师的名画名作一张张在屏幕上闪过。有时候,在看到凡·高、莫奈的精彩画作时,学生们还会发出一阵喜悦的惊呼。我偷偷扭头瞟过他们的眼睛,发现里面闪着光,异常纯粹。那一刻我意识到,在艺术观念与感知的人文精神层面,专业和学科的壁垒显得多么薄弱而多余。

这两个情景存在于记忆中,经常会提醒我,艺术有一种跨越学科界限和功利的自由精神,那是一种同找到好工作、获得高学位和高学历一样重要,也许更重要的精神价值。艺术对于个人,本来就是一种综合的修养。自古至今,感动我们的艺术作品和艺术思想都是相互贯通、相互联系的。我们要重新思考艺术学升格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后,在大艺术视野下的专业教育如何恰当地相互融通。

综观人类的艺术活动,早期本是合为一体的。今天,我们将远古时期人类劳作、巫术、祭祀的器皿和用具都称为“艺术”,这只是现代人对当下艺术认识状况的表达。现代心理学更是证明了多种感官审美通感和共鸣在大脑中协调运作的机理与效能。

依照历史唯物论的观点,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变革。在农业从采摘和畜牧业中分离,手工业从农业中的分离完成后,艺术的门类划分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分离过程。不断细分和专业化是整个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特征。到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现代意义的艺术家概念已经初步产生,艺术家从工匠中分离出来,成为掌握创造艺术世界专业技能的特殊的精神文化创造者。这一阶段虽然也出现了不少“通识的天才”,如达·芬奇等,但基本的形态变化趋势依然是越来越职业的细分过程。随着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现代社会所要求的艺术教育的专业化和大众化,使得美术学院、音乐学院等一批具有社会科学性质的教育机构越来越专,这些教育机构围绕艺术的技能和媒介来设计学科体系。这种越分越细的设计有益于知识积累、知识传播,能够使专业教育不断深入,却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艺术专业分工的极端化,人为制造出一些壁垒。艺术从大的门类系科,依照形式或媒介而分割,可以一直划分到诸如国画版画油画壁画雕塑、金工、钢琴、民族器乐、美声唱法、通俗唱法、芭蕾、古典舞、现代舞、民族舞、图片摄影、数字媒体等极为精细的专业方向上。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下半叶的大多数时间里,这种分离的艺术模式塑造了当代艺术教育的主体面貌。然而,随着人们对大学艺术教育和美育认识的提高,培养和发展更加综合全面的艺术人格、创作与研究方法、审美体验逐渐成为艺术教育的核心,因此,以整体艺术学科平台为背景的艺术学讲座就成为重要及必要的前沿教学平台。

同时,另一类艺术形态,即现代艺术,特别是后现代艺术中比较激进、前沿的一部分,则跳出了对技巧和媒介的手工性迷恋,转而强调艺术观念和当下文化结合的重要性。各类打破传统艺术边界的观念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等破坏了分隔的趋势,启发人们重新考虑艺术的融合和交叉。这表明技术和媒介的细分与专业化并不是在融合的艺术中失去了作用,而是在观念上打破了媒介与技巧的唯一统治性,更突出了面对当下媒介和文化领域的关联性和即时性。

与之前单打独斗的作坊式艺术不同,在新媒体时代,技术团队、电脑工具、软件、合作伙伴,这些具有时代特征的创作模式在观念上提供了打破门类藩篱的机会,产生了整合和重新审视艺术的一种途径。在当下数字移动传播环境下,想做一个有创意有影响力的艺术家,除了精研自己的专业,也要学会欣赏其他门类艺术,理解跨学科的艺术本质问题和共性方法,在新的文化和技术环境中领会和抓取跨学科、跨媒介的整体艺术感。

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曾经试图超越艺术具体形态的观念,来强调艺术的精神特征,即艺术的纯粹性和独立性。他提出“直觉即艺术即抒情的表现”的观点,坚持直觉与表现不可分。他认为每件作品是一个独特而个别的结构,是精神的表现,因此是一种创造(只受其自身规律的影响),而不是一种模仿(受外在规律的影响)。克罗齐推崇艺术形式和想象力,进一步提出了“艺术不可分类”观点。克罗齐反对的是传统的两类艺术分类法,即按照体裁的分类法(如抒情诗、史诗、田园诗、喜剧、悲剧、市民剧等)和按门类的分法(如诗歌、绘画、雕刻、音乐等)。他的这种艺术不可分类的观点,在当时的环境下是对艺术精神的强调,在当下的中国有一定的参考性,但并不具有现实性。

我们开设这门课,编写这套教材,并不是说中国的艺术教育偏重分科、分专业是不好的。在现今的教育体制和学科语境下,按照媒介类型划分有其传承与培养理论和实践并重的专门人才的优势,特别是受到师资和空间、设施等条件所限,开设跨学科、跨媒介的课程或专业有相当的难度。但我们认为,在大学重视人文通识教育,艺术教育重视门类基础及跨学科联结的背景下,艺术类人才培养离不开跨领域艺术学科的通识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有着百年历史的艺术学科始终秉承“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整体“育人”观。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下设有影视、音乐、舞蹈、美术、书法、设计、数字媒体等七个本科专业。学院尝试开设了“艺术学前沿专题”这一融不同专业的方法论与前沿性的通识课,希望能在本科基础阶段打通青年学生对艺术过于专业化的狭隘视野,对艺术人才进行更加全面的濡染与熏陶。这本书的编写,采用的是课堂实录的文风,目的是带给读者一种教学的鲜活感与现场感,还原一种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大学氛围。这样编写的难度比严肃的论文更大,却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与探索。要鲜活、生动就要保留个性,有个性就难免观点明确,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这本书也留给大家更多的开放性和思考空间:面对不同的教学风格与观点时,如何建构自己的认知,发现自己的方法?兼收并蓄而不盲从,这才是大学生的学习态度。

我希望,无论是艺术生还是非艺术专业大学生,当打开这本书的时候,能够重温大学课堂的纯净,感受艺术教育的现场气氛。那是青春洋溢的思想的乐园,那是人类永不停歇的美和感知畅想的舞台,永远令人向往。

听,艺术学魅力课堂的上课铃响了!

甄巍

2017年9月26日于美国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