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建筑形态构成及建筑流派

建筑形态构成及建筑流派

【摘要】:人们对20世纪各个年代的建筑作品的评论或贬或褒,因那些建筑大师在建筑理论方面的建树以及造型、空间和创作手法的丰富多样,在新时代建筑史上是达成了共识的。下面将介绍一些流派的代表性作品,以进一步说明流派与造型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5)密斯风格1937年由德赴美的密斯以“少即是多”的理念与建筑哲学,严谨的节点与细部构造,单一的空间造型,实践着钢框架与幕墙玻璃相近似的外观建筑,成为一种典型的时代风格,代表建筑如下。

流派与风格是反映建筑师作品的重要方面,研究流派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发展趋势、经济基础、科技条件,才能正确认识与理解建筑师在创作中的作用与地位,以及把握各流派在现代建筑发展进程中的特点。

现代建筑需要功能、结构、材料、技术等方面的融汇与支撑,其创作方法的切入点、侧重点、创新点各有不同,最终以不同的造型与空间表现出各自的风格。

由于理论与观念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技术条件的发展,20世纪的流派可以像中药方一样开出一大串。流派是一些研究建筑的建筑史家、评论家对派别所作的概括与分析,流派与风格是相对稳定的传统信息的积淀与汇聚。流派的兴衰、交织、变化,有的源远流长,有的瞬息即逝,有的个性强烈,有的“隐姓埋名”,但从建筑的创作上来看,发展是无止境的,创新永远是动力。

人们对20世纪各个年代的建筑作品的评论或贬或褒,因那些建筑大师在建筑理论方面的建树以及造型、空间和创作手法的丰富多样,在新时代建筑史上是达成了共识的。

对20世纪初期四位大师的不同特点,我国第一代著名建筑师、建筑教育家童寯先生曾这样评价,“赖特的构思,密斯的法度,柯布西耶的授型,格罗皮乌斯的诲导,就地域范围与历史时间论,柯布西耶的影响又是其他三人所难以比拟的”。

下面将介绍一些流派的代表性作品,以进一步说明流派与造型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

1)早期现代主义

柯布西耶新建筑功能理性主义造型上表现出五大特点:底层架空、上层悬挑、自由开窗(如横长窗)、屋顶花园以及内部分隔灵活(见图0-8、图0-9)。

图0-8 萨伏伊别墅(勒·柯布西耶,1928年)

图0-9 法国马赛住宅(勒·柯布西耶,1952年)

2)功能主义

形式服从功能,由平面到立面乃至空间的塑造,所谓“由内而外”的设计,是将平面作为设计的原动力,净化形式、尊重几何原型成为这一流派的精髓,代表建筑如下。

包豪斯校舍。

②帕米欧肺病疗养院(见图0-10)。

③日内瓦联合国总部方案(见图0-11)。

3)构成主义

构成主义主张把形态还原为最简单的元素——直线、单纯的几何形体、原色,以体现形式就是内容、内容就是形式的理念,如第三国际纪念塔。

4)风格派

风格派强调线、面、体的组合,反对一切附加的东西,包括装饰,如乌得勒支住宅(见图0-12)。

5)密斯风格

1937年由德赴美的密斯以“少即是多”的理念与建筑哲学,严谨的节点与细部构造,单一的空间造型,实践着钢框架与幕墙玻璃相近似的外观建筑,成为一种典型的时代风格,代表建筑如下。

图0-10 帕米欧肺病疗养院

(芬兰,A·阿尔托,1933年)

图0-11 日内瓦联合国总部方案

图0-12 乌得勒支住宅

(列特维尔德,1924年)

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见图0-13(a)〕。

②伊利诺工学院建筑系馆〔见图0-13(b)〕。

纽约西格拉姆大厦〔见图0-13(c)〕。

④柏林新国家美术馆〔见图0-13(d)〕等。

后人对密斯的作品颇有争议。他们认为,密斯应用钢铁和玻璃去创造了一些精致的纪念碑,但它们仅具有干枯的机械形式,缺少内涵,空洞无物。他追求的仅是一个玻璃壳内单纯的造型,这些建筑只存在于想象的世界中,和实际的地形、气候、隔热、机能和内部的活动毫不相干。但是保尔·鲁多夫却认为密斯之所以能设计出这么奇妙的建筑物,就因为他对建筑物的许多方面都不予考虑。

6)有机建筑

赖特的流水别墅(又名考夫曼住宅)〔见图0-14(a)〕充分结合环境的特点,发挥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特性,其二层、三层纵横远眺的水平阳台以及强烈的虚实、明暗、材料质感的对比使得这一杰出的作品与他的“有机建筑”理论及大量作品成为美国本土现代建筑的代表〔见图0-14(b)〕。

7)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诞生于1880年,19世纪末的铁梁柱框架结构及大玻璃窗形式的16~17层办公楼成为高层建筑创作的开始(见图0-15)。

8)粗野主义

粗野主义主张形式、材料的两极,代表建筑如下。

①印度昌迪加尔高等法院(见图0-16)。

日本仓敷市厅舍(见图0-17)。

③美国波士顿市政厅(见图0-18)。

图0-13 密斯作品

(a)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1929年);(b)伊利诺工学院建筑系馆(1956年);(c)纽约西格拉姆大厦(1958年);(d)柏林新国家美术馆(1968年)

图0-14 赖特有机建筑作品

(a)流水别墅(1936年);(b)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1946年)

图0-15 芝加哥早期高层建筑

(a)1881年芝加哥高层建筑;(b)1885年芝加哥高层建筑

图0-16 印度昌迪加尔高等法院

(法国,勒·柯布西耶,1953年)

图0-17 日本仓敷市厅舍

(日本,丹下健三,1960年)

图0-18 美国波士顿市政厅

(G.卡尔曼,1969年)

其中,日本仓敷市厅舍通过在挑廊下或墙面外挑出露明的钢筋混凝土梁头,结合传统木构架榫头,展现了基于时代感和民族风格所作的创新。

9)典雅主义

典雅主义既体现了材料与结构的真实,又表现了古典精神的庄重和精美,代表建筑如下。

①印度新德里美国大使馆(见图0-19)。

华盛顿杜勒斯国际机场候机楼(见图0-20)。

图0-19 印度新德里美国大使馆

(美国,爱德华·斯通,1954年)

图0-20 华盛顿杜勒斯国际机场候机楼

(美国,小沙里宁,1962年)

10)象征主义(隐喻、新古典主义)

象征主义以形象(历史的、生物的、传统的、现代的)符号作为建筑语言从而产生表现的关联性,代表建筑如下。

①纽约环球航空公司航空港(见图0-21)。

图0-21 纽约环球航空公司航空港

②悉尼歌剧院(见图0-22)。

图0-22 悉尼歌剧院

(丹麦,伍重,1973年)

③纽约利华大厦(见图0-23)。

④朗香教堂(见图0-24)。

图0-23 纽约利华大厦

(S.O.M,1952年)

图0-24 朗香教堂

(勒·柯布西耶,1955年)

⑤巴西国会大厦(见图0-25)。

图0-25 巴西国会大厦

(巴西,O.尼迈耶,1958年)

⑥纽约林肯中心(见图0-26)。

图0-26 纽约林肯中心

(1962—1966年)

⑦凯悦丽晶酒店(见图0-27)。

图0-27 凯悦丽晶酒店

(J.波特曼,1974年)

⑧纽约电话电报公司大楼(见图0-28)。

图0-28 纽约电话电报公司大楼

(美国,P.约翰逊,1984年)

⑨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见图0-29)。

⑩印度德里的母亲庙(见图0-30)。

11)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提倡形式(造型)理性结构的解构与重组,即间离、片断、解散、分离、无中心,既有对规则约定的颠倒,又有对旧秩序解构的组合,代表建筑如下。

①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见彩图22)。

图0-29 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

(美国,C.摩尔,1978年)

图0-30 印度德里的母亲庙

(萨巴,1987年)

巴黎拉维莱特公园(见图0-31、图3-131)。

图0-31 巴黎拉维莱特公园(一)

(法国,屈米,1982年)

③2#住宅(见图0-32)。

图0-32 2#住宅

(埃森曼,1979年)

12)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多种流派集合的统称,是激进的折中主义和文脉与“双重译码”的表达,代表建筑如下。

①栗树山母亲住宅(见图0-33)。

图0-33 栗树山母亲住宅

(美国,文丘里,1965年)

②巴黎蓬皮杜中心(见彩图21)。

其中,栗树山母亲住宅通过不协调的符号和组合,不同比例、尺度的毗邻与对比,不相容元素的堆砌与重叠,主次不分的二元并列,简单又复杂,古典而不单纯,体现了“建筑的矛盾性与复杂性”的理念。

13)新地域主义

以地域文化、生态环境、文脉符号为出发点的建筑风格。

①印度电子有限公司总部大楼(见图0-34)。

图0-34 印度电子有限公司总部大楼

(C.柯里亚,1968年)

②卡洛·卡塔尼奥大学(见图0-35)。

图0-35 卡洛·卡塔尼奥大学

(意大利,A.罗西,1994年)

14)色彩派

色彩派有黑色派、白色派、灰色派之别,是色彩作为建筑语言依托的重要表现,代表建筑如下。

①白色派:亚特兰大美术馆(见图0-36)。亚特兰大美术馆追溯到风格派与柯布西耶所讲述的纯净的建筑空间体量,以及阳光下的雕塑形体和光影变化,表现了近似于折中主义及表现主义的风格,在注重历史和传统的同时,表现了空间的含混与不定性。

②黑色派:丹麦国家图书馆〔见图0-37(a)〕,联合银行总部〔见图0-37(b)〕。

15)新现代主义

新现代主义重视纯净的几何形态、现代构成手法、空间的创造,代表建筑如下。

①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见图0-38)。

图0-36 亚特兰大美术馆

(美国,R.迈耶,1983年)

图0-37 黑色派建筑

(a)丹麦国家图书馆;(b)联合银行总部(哥本哈根,1999年)

图0-38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美国,贝聿铭,1978年)

②多伦多市政厅(见图0-39)。

伦敦国家剧院(见图0-40)。

图0-39 多伦多市政厅

(芬兰,V.莱维尔,1958年)

图0-40 伦敦国家剧院

(英国,D.拉斯金,1976年)

16)其他流派

20世纪下半叶的主要建筑,被建筑史家称为后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建筑。这些作品所反映的各种创作手法相互借鉴、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手法多样并用、纵横交错,即使同一位建筑师的作品在不同年代也表现出相互矛盾的风格。这里列举一些建筑师和流派及其代表作品所展现的构成手法与造型风格。

(1)格雷夫斯

格雷夫斯将古典构件(如拱顶石、古典柱)的夸张与抽象形式组合,形成了一种立体派绘画式的拼凑,这种手法又被称为抽象化了的历史主义。从古典抽象出来的元素有一个基座,没有帽子(或是檐口)、柱顶之类的构件,如图0-41所示,该作品中所表达的隐喻方式,其主要来源有古典建筑、主体派绘画、现代建筑与自然,如曲线代表海洋、树梢,柱子代表树木,拱代表天空等。市政厅把古典构件的简化、变形、夸大组合在一起,得到一个立体派的拼凑物。

图0-41 波特兰市政大厦

(美国,格雷夫斯,1980年)

(2)路易斯·康

路易斯·康崇尚几何原型,对它们进行了执著的追求和研究,这是他对古典主义的批判,但并不表示他摒弃这种表现手法,而是就其所具历史背景予以肯定(见图0-42)。

(3)矶崎新风格

矶崎新风格主要表现为形式的倒置,不均匀的多相空间,空间造型肢解,各分段部分的不连续、不调和(见图0-43)。

(4)抽象表现主义

抽象表现主义的创作是即兴的,没有逻辑几何构成与精确的固有规则,带着极大自发性和非逻辑性的自由追求。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日益崛起,如中国、印度以及东南亚和中东的一些国家都出现了不少优秀建筑师与作品。

从20世纪初的萌芽到80年代的改革开放,中国现代建筑经历了全面提高、兼收并蓄、持续发展几个阶段,受古典传统与现代主义各流派的影响,建筑创作在风格上大体可分为如下几种。

图0-42 宾夕法尼亚大学理查德医学研究大楼

(路易斯·康,1940年)

图0-43 筑波大厦

(日本,矶崎新,1961年)

①功能主义的倾向。

②古典传统的继承与超越。

③地域文化的探求。

④后现代风格的追随。

一些代表作品如下。

①广州中山纪念堂(见图0-44)。

图0-44 广州中山纪念堂

(吕彦直,1931年)

上海市江湾博物馆(见图0-45)。

③上海浙江第一兴业银行大楼(见图0-46)。

图0-45 上海市江湾博物馆

(董大西,1935年)

图0-46 上海浙江第一兴业银行大楼

(赵深、陈植、童寯,1948年)

④南京原国民政府外交部大楼(见图0-47)。

⑤北京和平宾馆(见图0-48)。

图0-47 南京原国民政府外交部大楼

(赵深、陈植、童寯,1931年)

图0-48 北京和平宾馆

(杨廷宝,1953年)

⑥北京电报电话大楼(见图0-49)。

⑦北京人民大会堂(见图0-50)。

图0-49 北京电报电话大楼

(林乐义,1958年)

图0-50 北京人民大会堂

(赵冬日,1959年)

⑧北京革命历史博物馆(见图0-51)。

⑨北京工人体育馆(见图0-52)

⑩广州矿泉客舍(见图0-53)。

⑪北京国际展览中心(见图0-54)。

⑫北京奥林匹克运动场(见图0-55)

清华大学伟伦楼(见图0-56)。

⑭新疆人民大会堂(见图0-57)。

拉萨铁路旅客站(见图0-58)。

图0-51 北京革命历史博物馆

(张开济等,1959年)

图0-52 北京工人体育馆

(熊明,1961年)

图0-53 广州矿泉客舍

(莫伯治,1971年)

图0-54 北京国际展览中心

(柴斐义,1984年)

图0-55 北京奥林匹克运动场

(闵华瑛等,1990年)

图0-56 清华大学伟伦楼

(胡绍学,1997年)

图0-57 新疆人民大会堂

(王小东,2005年)

图0-58 拉萨铁路旅客站

(崔恺等,2006年)

正如吴良镛先生在《广义建筑学》一书中对当代建筑文化的横断观中所说,“在民族、地区的文化研究中发挥特色,在比较文化中发扬中国建筑文化”,“重要的不是探求一切结论,而是立足于此时、此地面临的各种问题,根据古今中外皆可为我所用以及如何为我所用的原则”,迁想妙得、融会贯通、立足创造,把作品汇入涓涓的建筑历史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