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与高职专科教育衔接提升的必要性研究

应用型本科教育与高职专科教育衔接提升的必要性研究

【摘要】:正是以上教育内涵上的共性与关联,为应用型本科教育与高职高专教育的衔接提升奠定了基础和条件。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办学行为上其实已经体现了高职高专教育的部分属性特征,只是在办学思想或办学性质的表述上有意识地予以回避。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高职高专教育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存在着事实上的衔接

应用型本科教育大多是由新建立的本科院校承担,这些新建的本科院校主要是由原高职高专院校升格或经合并升格而来,在原高职高专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应用型本科教育,二者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事实上的衔接问题。理论上看,应用型本科教育与当前的高职高专教育在教育内涵与定位特征上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与关联:首先,在类型定位上,两者具有同质性,都有明显的行业性办学特征,都力求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职业性”趋势和要求。其次,在培养规格定位上,两者都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都强调人才培养的技术导向、实践导向和就业导向。再次,在培养模式上,两者都具有二元性,包括校企合作的主体二元性和工学结合模式的二元性。最后,在服务定位上,都有区域性特征,都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区域高等教育健康发展为目标、动力和自身发展的逻辑起点。正是以上教育内涵上的共性与关联,为应用型本科教育与高职高专教育的衔接提升奠定了基础和条件。实践中,近年来,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等教育的全面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逐渐认识到,其人才培养必须紧密联系区域产业发展和行业企业需要,培养目标必须定位于技术型、应用型和实用型,培养模式和过程必须走产学研合作或校企合作之路;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破解“就业难”的过程中,潜意识地借鉴了高职高专教育的办学思路与办学成果,如在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上更加强调应用性、行业性、区域性,培养过程更加重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更强调职业与就业导向。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办学行为上其实已经体现了高职高专教育的部分属性特征,只是在办学思想或办学性质的表述上有意识地予以回避。

二、应用型本科教育与高职高专教育衔接提升的必要性

根据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学术型人才还是应用型人才,可以将高校分为学术型高校和应用型高校两大类。欧洲国家的高校结构中, 80%是应用型高校,学术型高校只占20%。其结构与欧洲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被认为是比较合理的高校结构形态。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结构中,进行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院校比例大约为40%和60%。在本科院校结构中,学术型高校比重过大,应用型高校比重过小,呈倒金字塔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影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本应多样化发展的许多高校,为了获取各种资源,尤其是高等教育经费,不顾自身实际、盲目追求“大而全”的发展,不断地“上规模”、“创世界一流”,以研究型大学的各项标准为参照,不断地模仿和复制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导致的结果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学术型人才过多且水平参差不齐,应用型人才过少且与生产力发展水平脱节。与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需求现状是:社会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对学术型人才的吸纳容量极其有限。因此,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出现结构性失调,造成了高校大量毕业生就业难与经济社会发展急需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的矛盾,极大地制约了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转型。由此可见,我国高等院校结构是不合理的,有必要进行结构调整。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认为,“大学结构调整,不是大学的结构调整,是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是教育人口结构的调整”。鉴于我国目前本科院校的结构现状,这意味着大部分本科院校必须从学术型本科教育转型为应用型本科教育(这类院校亦即应用型本科院校)。所谓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任务和特色的本科教育。因此,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提出,具有特定的背景:一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针对高校类型多样化而提出来的;二是新建本科院校在重新定位的过程中提出来的;三是在劳动力市场上出现结构性失业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高职高专教育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应用型本科教育实现转型提升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借鉴高职教育的办学经验来达到其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