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应用本科与高职衔接研究:提升人才分类教育

应用本科与高职衔接研究:提升人才分类教育

【摘要】: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教育理论。因材施教是分类教学的重要体现,也是最早的人才分类的重要来源。

一、因材施教

人才的类型不同,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人才接受教育的不同,在接受同样教育的人才中,其接受教育的具体方式方法也有不同。如何做到人尽其才,根本的就是发掘人才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教育理论。北宋程颐曾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入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德行入者。”朱熹阐释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7]。随着时代的发展,“因材施教”由原来的教学方法逐步提升为一种人才培养的理念。

所谓因材施教,是指教师从学生的个性和潜力、能力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都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差异,使每个人的品行才能都能获得最佳的发展。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不仅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传承,更是现代教育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特别是对于现在提倡的培养创造型人才,因材施教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材施教对于一些有个性、有偏好的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实施因材施教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二是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是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了解学生的个体特点,这些特点包括学生现有知识结构、心理特征,甚至是性格特点。在充分了解之后,根据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采取系统性个性化的教学,从而使学生既能够快乐学习,又能够全面发展。因材施教是分类教学的重要体现,也是最早的人才分类的重要来源。但是这种优良的传统教育方式并没有很好地继承下来,这当然有着历史的原因。比如说学生规模的巨大发展,使得因材施教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一刀切”的班级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本身并没有问题,但是一味地抹杀学生的个性,培养出千人一面的学生,对于不同类型人才的涌现就不利。

二、分类培养

因材施教针对的是个体的教育,这是其最初的含义,但是随着教育的不断扩大化,因材施教从最初的个体教育,逐渐转化为分类的因材施教。也就是将众多的个体,根据不同指标,分成不同类别,具体体现在高等教育中就是所谓的分类培养。分类培养目前是高校人才培养一种主要的方式。分类培养是在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必然趋势,这种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教育效率。从一定意义上来看,分类培养与因材施教之间是有联系也有区别的,分类培养主要是将学生按照大类培养,而因材施教主要是针对个体学生。从理念上二者具有一定的联系,但是从实践角度来看,二者有着明显的区别。当前,很多高校尝试将二者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结合在分类培养的前提下招生,在具体教学中因材施教,从而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