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潼关之最:第一所中学的史略

潼关之最:第一所中学的史略

【摘要】: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设立潼关初级中学成为大势所趋。1945年7月,潼关县第一所初级中学——潼关县县立初级中学在南歇马金陵寺成立。1977年底又恢复原潼关中学,有教职工31人,在校学生12个班共538人。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潼关中学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004年,潼关中学创建省级重点高中被列为全县12件大事之一。2010年高考在全市排名第二,创潼关县24年历史新高。

在抗战胜利前夕,随着潼关与阌乡、潼关与华阴界限的最终划定,标志着潼关县正式成为一个新的县治。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设立潼关初级中学成为大势所趋。

1945年7月,潼关县第一所初级中学——潼关县县立初级中学在南歇马金陵寺成立。其前身为民国三十二年(1943)创办的县办金陵寺师资训练所(培训小学教师)。首任校长赵少春,又名赵绳武,本县老城水坡巷人,曾任西北军南路先遣军军需处长,在他的奔走下,结束了潼关无中学的历史。之前,潼关县上中学的学生或东到阌乡、陕州,西到华阴、华县或西安。

县立初级中学1945年7月招生,8月1日正式开学。学校有教室3座,教师宿舍10间,阅览室1处,当年录取两个初中班,一个简易师范班,共有学生123名,其中女生7人。1946年在校学生增至5班,198名,教职工16人。1947年9月下旬,迁至禁沟口(原抗战时期县政府所在地),有教室12间,窑洞10余孔,5个教学班,学生为223人,教职工18人。校长徐进程,继任戴楷亭。1948年秋,首届学生按时毕业。

潼关解放后,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新生的人民政府有步骤地对旧教育“接收、改造、整顿、提高”,因此到1950年春,潼关县初级中学迁至老潼关城内东大街旧道台府,更名为潼关县立中学,校长为牛宏道,有7个教学班(含一个简师班),在校学生284人,教职工18人。1951年元月更名为陕西省潼关初级中学,有6个教学班,学生244人。1955年更名为潼关县潼关初级中学,10个教学班,学生593人,教职工38人。1958年更名为潼关县潼关中学,增设高中两个班,学生83人,在校学生共27个班(初中25个班,高中2个班),1111人,教职工69人。是年,因修建三门峡水库,潼关老县城划为库区,学校随县城搬迁往潼关新城,至1960年搬完。新校园面积74.43亩,教室22座,房屋280间,体育室10间,学校规模可观,设备齐全,师资雄厚,有教职工79人,在校学生23班,1099人,其中高中8个班共360人,初中15个班共739人。1961年首届高中毕业生考取大学25人。

潼关中学

1966年全校教职工47人,学生9个班共443人,其中高中3个班共157人,初中6个班共286人(学校规模缩小与下堡障、港口等开办初级中学有关)。1966年至1969年因“文革”没有招生,高中停办,教师下放到各七年制学校任教。1970年潼关中学在太要中学地址恢复招生,学制为两年。1971年又搬回县城潼关中学原址。1971年招的新生改为春季生,延长到1973年底毕业。1976年县委决定撤销“五七”干校和潼关中学,成立“五七”大学,附设高中部。1977年底又恢复原潼关中学,有教职工31人,在校学生12个班共538人。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潼关中学教学质量不断提高。1980年招收了两个试点初中班,学生80人,1983年毕业,毕业生64人中考入中等专业学校18人,其余全部考入高中。1981年,高中部学制改为3年。1985年学校有教职工94人,学生18个班共1054人。1982——1985年参加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共有259人考入大学,29人考入高中专,其中重点大学73人。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潼关中学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师能高超、师风高洁、结构优化的师资队伍,教育质量不断攀升。

1990年,在校学生840名,有专任教师68名。当年,从高中二年级起,实行分科教学,文科取消物理、化学,理科取消历史、地理。学期、学年及毕业考试,主要考核学生的合格水平。1994年,在校学生减少至422名,是1990年的二分之一。1997年,在校学生达到1027名,是1990年的2.5倍。1998年4月,设计总投资458万元的通关中学综合教学楼破土动工。县教育局为项目业主,西安裕华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承建,2000年5月建成投入使用。大楼为5层砖混框架结构,建筑面积4690平方米。内设教学、化验、实验、语音、电教、仪器、图书、阅览、多功能厅等36个部室。同年,潼关中学大门改为南向,位于育贤路22号。

2003年12月,潼关中学创建市级示范高中通过市教育局检查验收,开始创建省级重点高中。当年争取实验楼资金200万元,学生公寓楼融资560万元,完成学生公寓楼项目招标及教研室搬迁工作。2004年,潼关中学创建省级重点高中被列为全县12件大事之一。当年争取资金1650万元,建成9050平方米学生公寓楼1座,4300平方米综合,教学楼1座,13316平方米标准运动场1个,藏书8万余册的图书室1个。至此,全校共有教学楼5座,标准化教室72个,配有双向闭路教学系统和听力设备等现代化教学设施。校部内设办公室、教导处、职教处、政教处、总务处等。辖8个教研组,50个教学班,教职工169名,在校学生3092名。

2005年,经省专家组验收,省教育厅命名潼关中学为“陕西省重点中学”。此后,学校投资120万元新建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的学生餐厅,基本拆除了不安全房舍。

2008年,实行了副校长把关制,3名副校长分管3个年级,全校实行了包年级、包班、包组的包联制度,极大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落实。当年高考成绩创造了全市高考增长幅度排名第一,全市高考成绩排名第五的喜人成绩。

2009至2011年,学校投资40万元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构建校园网,无线网络覆盖校园。引入应届本科生50余人,扩充了教师队伍,优化了教师结构。2010年高考在全市排名第二,创潼关县24年历史新高。2011年高考质量继续位居全市前列,学校首次在陕西省出现了数学单科状元。

2012年,为部分教室配备了教学一体机,在校园重点区域、重点路段安装了监控设备,改善了教育教学环境。9月在全校范围内以年级为单位,采用竞聘的方式,成立了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体现了“学习成就人,文化塑造人,自主管理锻炼人”的办学特色。10月,筹资1200万元建成了15000平方米塑胶运动场,还修建了健身房、舞蹈室、美术室、卫生室、心理咨询室等场所。

2013年至2014年,学校共有班级50个,学生2633人,教师223人。在学生人数下滑的情况下,一本、二本上线万人比率位居渭南市第五,连续5年保持在中上游水平,实现了学生“低进高出”的目标。

2015年至2016年,学校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优秀班主任、先进教师共5人。完成了校史室、生化探究室的建设。学校通过家访、社会调查等形式为1200余名贫困生发放助学金70余万元。2016年,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大力推行一系列改革:全校实行年级护导制和封闭管理,迅速形成了好的校风;实行推门听课制度,举办赛教活动,形成了很好的教风。创办了首届艺体班,为在体音美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开辟了进一步升学深造的路子。

2017年,学校共有班级47个,学生2235人,教师232人。学校继续坚持改革,不断充实干部教师队伍,大力发展艺体教育,逐渐形成文科、理科、艺体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当年,参加高考人数较2016年减少235人,二本上线人数增加了76人,创建校史上最好成绩。

潼关中学诞生于最困难的抗战时期,三迁校址,五易其名。它见证了潼关教育事业的发展变化,为潼关培养了大批人才,为促进潼关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如今,潼关中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拥有一系列现代化硬件设施的省级重点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