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生对他施行医治,关心备至。身为医生,刘永生不仅对病人时时处处充满关怀和爱护,而且对所有需要他帮助的人都能无私地献出爱心。那年冬天,谢双喜弟兄3个,自制炮竹爆炸,导致老大残废了一双手,老三双目失明,谢双喜是唯一一个没有受伤的。随后,刘永生的家人,把谢双喜告到了法院。刘永生得知这件事后,一边给他做思想工作,一边找亲朋好友到处借,替他先还了2万元。......
2023-09-18
陇海铁路是东起江苏连云港,西到甘肃兰州,贯穿中国东部的大海到内陆的河西走廊一带的铁路干线,全长1759公里。因甘肃的简称是陇,江苏的连云港原叫海州,因而这条铁路干线简称陇海线。
潼关老火车站
铁路是交通的大动脉。自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就有了从洛阳至潼关再延至西安修建一条东西铁路干线的动议,因筹措资金困难而搁置。光绪三十四年(1908)清政府任命前商部右丞王清穆为总理来“规定江苏全路”。王清穆拟定长江南北两线并进的计划,提出了“江南至上海经松江以达浙江,江北自海州入徐州以达陇”的设想,这是最早关于建设陇海线的设想。1910年,詹天佑被聘为洛潼铁路工程顾问,在他的主持下,洛潼铁路破土动工,后因辛亥革命爆发而停工。1912年洛潼铁路段复工,后并入正在筹建中的陇海干线。其后多年,或因资金问题,或因战争等原因,这段铁路修修停停,直到民国二十年(1931)陇海铁路才修到潼关县域内,设七里沟、潼关两个站。这标志着陇海铁路开始延伸向中国西北地区。
潼关车站不仅是陕西省境内第一个建成的火车站,也是陇海线进入陕西境内的第一个火车站。民国二十年(1931)12月18日,潼关车站首次接发徐州—潼关1/2次特别快车,为陕西省境内铁路旅客运输工作之始。陇海铁路管理局在陕西境内最早建立的铁路医院是潼关医院,成立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当时设院长1人,司事1人,司药1人,设有病床。民国二十六年(1937)前,陇海铁路管理局调度总所设郑州。是年,于潼关设立调度分所,指挥潼关以西铁路行车运输。车辆大、中修也由潼关机车厂承担。
民国二十三年(1934)3月筑路工程向西安大举进展,于当年5月1日通车华阴车站,6月1日通车华县,7月1日通车渭南,渭南至潼关间开行7/8次旅客快车。年底通车西安后即开行西安至徐州旅客特别快车。
火车通潼关,潼关出现了开天辟地的变化,一时车水马龙,人流拥挤,市场繁荣异常,各个行业都有所发展,尤其是潼关名特产酱笋事业的发展突飞猛进。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陇海铁路潼关站的军事战略地位日显重要。1938年2月,陇海铁路局由郑州迁入西安。当年3月7日,潼关县城突然遭到日军在山西风陵渡的大炮轰击,这是日军集结晋南部队拟横渡黄河进军西安的前奏。潼关站在炮火中顷刻被夷为平地,车站票房毁于一旦,潼关站区段技术作业被迫迁入华阴站进行。潼关站当时虽被炸得支离破碎,但仍然是极为重要的一个车站。潼关在抗日战争中凭借它的天险关隘和军民共同抗战,日军未能渡过黄河侵占潼关一寸土地。潼关当时被称为前沿阵地,潼关站也自然是处于前沿阵地上的一个车站。潼关车站当时被称为“闯关车站”,是5个闯关车站中最重要的一个。据《西安铁路分局志》记载:“抗日战争八年中,从潼关输送过往军车7133列,兵员104143万人,伤员29.8万人,物资14.8万吨。”
抗日战争胜利后,潼关站曾计划恢复重建,但它的区段技术作业仍然大部分由华阴站代替。1949年6月至7月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兵团60万大军渡过黄河,自潼关站开行军列251列,向西挺进,支援解放西北、西南,铁路员工完成了此次重大军运任务。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区段技术作业方才由华阴站完全转归潼关站。
1957年底,南同蒲与陇海铁路联络线及黄河大桥建成通车,自此,潼关车站成为西安、郑州与太原3个铁路局交接口(简称交口站)。当年,潼关站被铁道部命名为“红旗口”车站。潼关站保证每天向太原、郑州两个方向排空车,常常超额完成日排空车任务,使空车车流不断流向华北,为全路运输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此曾受到铁道部的表彰。同时,潼关又是当时三门峡拦洪蓄洪搬迁重地,潼关站至渭南站各车站担负着大量运输搬迁移民的重任,足见潼关站处于3个铁路局交接口的重要作用。由于陇海铁路潼关境内线路处在三门峡蓄洪区,陇海铁路新建复线时改线于原上。1960年7月2日,陇海铁路新建复线正式通车,新建的潼关站同时启用。原潼关站、潼西站、七里村站3个车站及南同蒲与陇海铁路联络线从黄河铁路大桥至莲花寺间的铁路线被拆除,原潼关站区段技术作业转移至华阴县境内的孟塬站进行。
潼关火车站见证了百年陇海铁路从积贫积弱的清王朝走来,历经磨难一步步迈向辉煌的历史。如今,距离汴洛铁路始建时间已过去一个多世纪,时速350公里的高速列车已在两座现代化大都市——郑州和西安之间飞驰,而这里正是陇海线建设史上最为艰辛和屈辱的汴洛铁路——洛潼铁路——潼西铁路一线。一百年后,滚滚铁轮已经渐渐抹掉凝刻在铁轨上的历史印记,人们看到的陇海铁路已不仅是贯穿中国东、中、西部最主要的铁路干线,还是从中国连云港至荷兰鹿特丹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段,成了中国融入世界的全球化标识。
有关潼关文史(第14辑) 潼关之最的文章
刘永生对他施行医治,关心备至。身为医生,刘永生不仅对病人时时处处充满关怀和爱护,而且对所有需要他帮助的人都能无私地献出爱心。那年冬天,谢双喜弟兄3个,自制炮竹爆炸,导致老大残废了一双手,老三双目失明,谢双喜是唯一一个没有受伤的。随后,刘永生的家人,把谢双喜告到了法院。刘永生得知这件事后,一边给他做思想工作,一边找亲朋好友到处借,替他先还了2万元。......
2023-09-18
金矿生产车间李家金矿是潼关县第一家县属黄金企业。1984年4月,潼关县政府提出李家金矿建设报告。同年12月25日,冶金部陕西省黄金公司在潼关召开设计审查会议,确定李家金矿建设规模。在党的政策指引下,李家金矿依靠黄金优势,“以金为主,多业经营”,重点开发了第三产业。李家金矿成为地方财政的第一利税大户。李家金矿从此步入重组联合、打造行业旗舰发展之路。......
2023-09-18
从清康熙二十五年《潼关卫志》问世到新中国成立,潼关共修编志书4部7册27万多字,其中《潼关卫志》后世评价较高。新中国成立后,潼关百废待兴。经县政府审核后,备文上报渭南地区方志领导小组评审。经渭南地区地方志领导小组复核以后,报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终审,同年10月6日批准定稿。编写人员刻苦学习,废寝忘食,伏案笔耕,备受艰辛,攻克重重难关,终于在新中国成立43年之后使得一部质量极高的《潼关县志》问世。......
2023-09-18
八年抗日战争,潼关军民屹立于抗日前线达7年之久。日本飞机的疯狂突袭,给潼关人民带来巨大损失。日军炮击使潼关人民死伤不可计数。1938年2月6日下午,占领山西风陵渡的日军开始炮击潼关,驻扎在华阴的国民党46军当天晚上即派28师董钊师长率兵进驻潼关,连夜设防,构筑工事。不久,日军在灵宝附近受到国民党军伏击退回洛阳,后蒋纬国调离潼关。......
2023-09-18
为了彻底划清潼关和华阴之间的边界,同时将插花地划归所在县,从1940年开始,潼华两县开始商议划界及插花地处理办法。8月8日,潼关、华阴两县县长及相关人员在陕西省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的监督下,进行实地勘察,最终初步决定以磨沟河为两县县界。界线以东地区归属潼关县,界线以西原潼关的屯、营、堡、寨全部归属华阴,双方分别接管相应区域。......
2023-09-18
佛头崖,位于潼关县安乐乡境内,是千里大秦岭孕育的无数奇峰异岭中的一座山峰,与西岳华山相邻。佛头崖还有“西岳第二奇山”之称,为古今著名避暑游览胜地。佛头崖是松果山的主峰,海拔1806米,是境内最高的山峰。之所以叫佛头山,顾名思义,一是山峰颇似佛头,二是此处佛事兴盛,因而得其名。诗中所言“佛头”,即是潼关南山的佛头崖。佛头崖的佛崖寺最为著名。佛头山奇峰异石遍布,皆为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
2023-09-18
潼关虽然以历史名关闻名于世,但明清以来,潼关的崇文建筑也有很多,这些建筑包括文庙、文昌宫、文昌阁、魁星楼等。文庙在元代称之为宣圣庙。周相与其继任者汪尚宁先后为重新修建的学宫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次大地震是中国历史上破坏力最强的一次大地震,也是世界有历史记录的地震中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此次大地震,潼关文庙受到严重破坏。晚清以至民国时期,潼关设有儒学公署,其址亦在学宫即文庙内。......
2023-09-18
要了解明清潼关的区划状况,必须弄清这一时期的卫所屯田状况。所以驻扎在潼关卫的军人及军籍人员自然也不例外。潼关卫裁撤之后,其所有坐落各县的屯田各归所在县。潼关正式成为一级行政区划,原潼关卫屯地即为其管辖区域。民国时期,在政府推行行政区域治理的大背景下,潼关县悬而未决的边界问题也就自然提上了议事日程。在这一过程中,潼关和阌乡的划界因牵涉到豫陕两省界而变得异常复杂,前后拖延了将近5年才最终解决。......
2023-09-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