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明清潼关学宫:儒教圣地之最

明清潼关学宫:儒教圣地之最

【摘要】:潼关虽然以历史名关闻名于世,但明清以来,潼关的崇文建筑也有很多,这些建筑包括文庙、文昌宫、文昌阁、魁星楼等。文庙在元代称之为宣圣庙。周相与其继任者汪尚宁先后为重新修建的学宫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次大地震是中国历史上破坏力最强的一次大地震,也是世界有历史记录的地震中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此次大地震,潼关文庙受到严重破坏。晚清以至民国时期,潼关设有儒学公署,其址亦在学宫即文庙内。

潼关虽然以历史名关闻名于世,但明清以来,潼关的崇文建筑也有很多,这些建筑包括文庙、文昌宫、文昌阁、魁星楼等。由于潼关古城经历了抗日战争时期日军的轰炸和三门峡水库搬迁的影响,今已荡然无存,只能凭借史料的描绘或者老图片,想象曾经的风貌。

文庙在元代称之为宣圣庙。明代,洪武帝“诏天下通祀孔子”,模式统一,各地要做的是“类皆完备”。宣圣庙在明代开始改称学宫、儒学,名称上好似偏重于学而不是庙。然而,祭祀功能仍被强调着。

潼关学宫,由姚琛建于明英宗正统四年(1439),其目的是聚敛人才,施于教化。学宫建在当时卫治东边,距古城东门很近。明宪宗成化十年(1474),为避水患,由姚琛之子姚琮把学宫迁至古城西城门内西大街北侧面南。迁址后按庙宇体制建筑,此后也称之为文庙。学宫规模很小,占地方圆约三丈许,房屋低矮而且简陋。明嘉靖三年(1524),潼关卫指挥使孙君懋勲看到学宫许多殿房已经陈旧破漏,便重新修葺,自大成殿东西两大屋子,以及棂星门、戟门都易檐改栋,翻修刷漆,使之焕然一新。此后学子士气倍增,文风大振。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四明府周相来到潼关卫主事,倡议谋划扩建学宫。迁走了学宫周围十余家,学宫的规模予以拓宽,基本体制完备无缺。学宫改建中,潼关有一些官员和百姓鼎力支持,捐钱、捐物、捐房产,感人至深。周相与其继任者汪尚宁先后为重新修建的学宫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潼关文庙遗迹

根据王维桢《潼关卫修学记》中记载,潼关学宫规模宏大,古朴厚重。学宫坐北面南,门前左右两边是高过屋顶数尺的木制牌坊,东边的上刻“才全文武”,西边的上刻“道备圣贤”。大门外,东有名宦祠,是奉祀外籍在本地任职业绩昭著官员的专祠,西有乡贤祠是奉祀当地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专祠。进大门后面对应的是仪门,此为礼仪之门,是骑马坐轿的起始点,在这里要整束衣冠,步行而入,以示恭敬。仪门后是棂星门,这是学宫中轴线上牌楼式的木质建筑,由三部分构成,两边稍低,中间凸起,四根红柱,上有金黄色琉璃瓦。棂星门象征着孔子可与天上施行教化的天镇星相比。棂星门后边是一个半月形的水池,称为泮池。古人称学宫为“泮宫”,说入学为“入泮”。泮池源自西周诸侯的学宫泮水,《诗·鲁颂·泮水》有云:“思乐泮水,薄采其芹”。泮池取形半圆,给平面多呈方形的建筑组合,添了一份弧线带来的变化,又与古代汭位吉利环境空间知识相关。汭位即三面临水的凸岸地带,水流的冲刷可以使凹岸后退,凸岸前延。泮池前凸,形若汭位,一条直的底线,加上具有张力的弧,给人以进取的联想。在文庙的中轴线上营池注水,人为地多了阻隔,就得跨水架桥,名青云桥。古代的人们乐于建桥过桥是很有意味的。所谓“智者乐水”是希望学子以水比德,砥砺品行,此其一;其二,水上桥形如龙,象征士人变化之兆。过去的士子在临考前,都要在文庙这地界休息清谈,一旦考中秀才,才有资格游泮池。

走过泮池石桥,就是戟门。戟门即立戟之门,显示威武不可犯之意,属明代规制。上有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戟门左右各有一旁门,坐落在白石平台上。戟门后是大成殿,即文庙中的主殿,内供孔子塑像。大成殿前有八根红色大柱,金黄色的琉璃瓦,四角屋檐飞翘,气势恢宏庄严。进入大成殿礼拜先师孔子,然后到儒学署拜见教官,这个入学仪式称为入泮或游泮,故取得功名,常称之为青云得路。从前,这可是人生一大转折点,尤其是元、明、清时代,参加科举的必须是学校的生员。这样入泮读书,就成了学而优则仕的必由之路和重要阶梯。按照古时的礼俗,凡考中秀才以上功名者,都要绕池三周,以纪念先师孔子;中举人者更要在桥上挂满灯笼,取登龙门之谐音意。一般人进文庙,须绕池而行,唯有状元才可以从桥上走过。

大成殿后是敬一箴亭,明世宗为教化天下,宣扬儒教,亲作箴文,并颁行各地,立石于学宫之内,故建其亭。亭西边是明伦堂,是读书、讲学、弘道、研究的场所,东边是启圣祠,又叫崇圣祠,主祭孔子父亲叔梁纥及上五代祖先。两边还有神厨库,这是为祭祀时制作和存放供品的地方。有教官衙,是教官办公的场所。有号房,即学子宿舍。学宫内靠东西两边建有书斋,东斋曰“志道依人”,西斋曰“据德游艺”。周相与后继者汪尚宁在扩建学宫时,还把潼水由南水关引入城内,渠水绕城内流入学宫泮池,又向北流入黄河。渠水给城内人生活带来了极大地方便,时人称“周公渠”。

明嘉靖三十四年农历十二月十二日(1556年1月23日)发生华县大地震,现代科学家根据历史的记录,推断当时的地震强度为8.0—8.3级。这次大地震是中国历史上破坏力最强的一次大地震,也是世界有历史记录的地震中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曾亲身经历过华县地震的明代官吏秦可大在《地震记》中写道:“受祸人数,潼、蒲之死者什七,同、华之死者什六,渭南之死者什五,临潼之死者什四,省城之死者什三,而其他州县,则以地之所剥剔近远分深浅矣。”此次大地震,潼关文庙受到严重破坏。王维桢被任命为南京国子监祭酒后回乡探视母亲,时逢华州大地震,不幸遇难去世,终年49岁。

据潼关文史资料记载,明万历十七年(1589)兵宪张维新重修学宫,改换了两斋匾额上的题字,东为“博文”,西为“约礼”。清顺治十七年(1660)兵宪汤斌续修学宫,重修了启圣祠、名宦祠、乡贤祠。据吴兴釪《重修潼关学宫引言》所记,学宫在康熙十九年因荒颓失修,倒塌缺漏较多,故由潼关退休官僚及一些志士贤人出资重修。

学宫在清以至民国还有一些增建,如在学宫前方东西两边立有高大的牌坊,东边的刻写“道贯古今”,西边的刻写“德配天地”。大门正中上建一座三层高的楼阁。晚清以至民国时期,潼关设有儒学公署,其址亦在学宫即文庙内。

文庙的功能在于对孔子的祭祀,学宫的功能在于宣传儒学,培养人才。历代统治者不厌其烦地兴建文庙,祭祀孔子,并非尊孔子为教主,立文庙为教堂,而是着眼于其现实的政治目的与文化道统的确立。文庙祭祀强调的是孔子的文化贡献,尤其是为人类所制定的纲常伦理道德教化。所以,儒教是一种信仰,它不同于纯粹的宗教。潼关文庙是兼祭祀与育人为一体的地方,“由学尊庙,因庙表学”,文庙祭祀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职能。尤其是育人的功能更突出了学宫的作用。

从明清诸人所写的几篇“修学宫记事”中可以看出,潼关学宫即文庙的建立和后续的扩建、修复和发展对于宣传儒家文化,弘扬传统美德,培养守关和治世的人才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学宫始建,其目的是聚敛人才,施于教化,使他们懂得崇上尊长之礼。学宫每年收考生、科试生各12名,廪生13名,增生20名,两年一贡。在学宫中讲干戈战阵之事,再渗透文化教育,军队便更加强大。所以,学宫名义上是学文,而实际上对于军事武力是有很大帮助的。嘉靖年间,周相和汪尚宁先后来到潼关主事,他们在选兵筹粮中消减费用,唯独修建学宫花费很多,其目的也是为了重道育才,弘扬儒家文化。明代潼关士人孙振基的先祖捐舍助学,兴修学宫,不惜以一棱之地振兴文教百代之旺,也足见学宫在当时的育人作用之大。数百年间,潼关学宫由小而大,由弱而强,由强而辉煌,是一代一代重视儒教文化的人不懈努力的结果。潼关学宫在明清时期一直为远近的儒士所崇仰,他们或在这里叩拜至圣先师,观赏学宫名胜,或在这里学习儒教文化,沐浴传统道德修养。潼关乃关隘武备之地,然数百年间,“关门科举之事兴盛,人文现象蔚然成风”,潼关一弹丸之地,却养育、熏陶了许多文臣、儒将、名士、乡贤,这不正是学宫带来的不朽之功吗?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全国人民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当时的潼关县政府奉命成立民众教育馆,撤销了原来设立在学宫内的西大街小学,以此作为县立民众教育馆,并对此进行了修缮。由于景色宜人,游览者熙熙攘攘,络绎不绝。1938年初,日军占领山西风陵渡,炮击潼关,文庙遭受严重破坏,国民党驻军以修筑防御工事为名,将文庙等古建筑拆除,至此学宫即文庙变成一片废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