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潼关之最:翔实记载的《寺底村志》

潼关之最:翔实记载的《寺底村志》

【摘要】:潼关县第一本村志——《寺底村志》,在县史志办、镇政府、村两委的支持和指导下,于2017年4月底付梓印行。编志存史通常是史学专家或文人墨客的“专利”,而《寺底村志》的修志者并非饱学人士,而是太要镇寺底村许明理、王焕民等6位土生土长的老党员、老教师、老村民。他们虚心请教学习,在学习中掌握地方志的写作知识,在编写村志中学习别人的经验,硬是凭着自己孜孜不倦的真抓实干精神,完成了《寺底村志》的编写任务。

潼关县第一本村志——《寺底村志》,在县史志办、镇政府、村两委的支持和指导下,于2017年4月底付梓印行。这部村志翔实地记录了太要镇寺底村400多年的村庄历史,折射了新中国成立60余年来寺底村的沧桑巨变。

寺底村村两委对《寺底村志》编写工作十分重视,成立了编志小组及专门的村志编写办公室,村支书李振牢、村主任焦引绳、副主任李根新等同志长期以来积极协助编写小组采集资料,多次到镇党委、政府及县史志办汇报编写进度,咨询编志事宜,及时反映在编志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积极协助编写小组深入组寨,爬坡上坎,采摄村组风景、新村气象、古迹、民居等图像、图片资料。

编志存史通常是史学专家或文人墨客的“专利”,而《寺底村志》的修志者并非饱学人士,而是太要镇寺底村许明理、王焕民等6位土生土长的老党员、老教师、老村民。其中主编王焕民同志已68岁高龄,其余编写成员平均年龄亦逾50岁,他们兢兢业业,夜以继日,终于编成一部24万字的村志。

编志工作启动以来,村志编写小组凭着认真治学的精神、凭着对寺底人民群众负责、对历史负责的高度责任心,足迹遍及县档案馆、图书馆、大量翻阅参考了《潼关县志》《阌乡县志》等历史资料。他们一边查阅历史档案,拜访知情人,收集原始资料,一边夜以继日整理资料,谋篇布局,按照篇章归类,靠一支老旧的碳素墨水笔,一字一句地在纸上镌刻下属于自己村庄的历史和变迁。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个节假日,当人们围坐在一起喝茶、聊天,谈笑风生时,他们却在实地勘察狼烟烽火台、民居;当人们携着孙子,漫步村庄享受天伦之乐时,他们却在挑灯编写村志。他们虚心请教学习,在学习中掌握地方志的写作知识,在编写村志中学习别人的经验,硬是凭着自己孜孜不倦的真抓实干精神,完成了《寺底村志》的编写任务。

《寺底村志》全书用通行的编志体例,系统、详实地记录了寺底村的自然环境、历史沿革、村政建置、村庄建设、人口、姓氏、文化、风俗等发展历程和显著成就,全面反映了寺底村庄特色、民间风俗和时代特点。该村志真实记录了本村所经历的土地改革、人民公社、改革开放等不同时期的土地制度和新农村建设,记录了该村历史上发生的旱涝灾年的主要境况。该村志对村里发生的重大事件一事一议,客观翔实,有理有据。

观史思治,修谱谋远。《寺底村志》融思想性、资料性、知识性于一体,引经据典,广采博录,拾零整合,漫笔纵横,不仅还原了寺底村的历史风貌,揭示了生命延续、荣枯变迁的历史规律,而且为今人乃至后人了解、研究寺底村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借鉴。对于一个普通的村庄而言,什么才是最重要的?答案只能是文化与道德。编者在忠于历史、忠于事实,秉笔直书的前提下,非常看重寺底村历史与现实中的那些道德君子,贤儒仁人,可以说是这部志书编纂的真正价值之所在。《寺底村志》的问世,相信一定能够发挥“存史、资政、育人”等多重作用,培根基,清本源,克振村声,德传万古。

村志的编写在今天并不多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譬如编写人才缺少,村史资料匮乏,村人忙于生活琐事无暇顾及等等,然而最重要的原因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中,即村志值不值得编写。在很多人看来,村志不值得编写,或编与不编无所谓,传统社会中村志就很少见,他们认为一村一院有什么可写的,无非都是些凡人小事不值得记载,更多的人在潜意识中压根就想不到村志还需编写。其实这种认识是需要矫正的。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一村一院,一位哲人说,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那么大于家庭的村、社是构成社会更重要的细胞,一村一社就是一个小社会,它的发展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大社会发展变化的缩影。村、社是一个县、一个省、一个国家和谐发展、繁荣昌盛的基础,基础稳固,上层才能稳固,所以村、社的历史变化是值得关注,值得记载的,因为它所走过的道路可能具有重要的借鉴或推广的意义。再说村、社中的许多人与事,看似平凡,其实平凡中寓有不平凡,记载他们,宣传他们,汲取其中经验和意义对于今天和未来,对于当地和其他地区无疑是大有裨益的。我们把《寺底村志》编入此书,一是因为它是潼关村志第一部,二是意在推广这种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