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9月14日到22日,中共中央召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着重讨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问题。得到大家的赞同,李友臣立即部署“大包干”的各项具体工作。寺底大队分田到户工作引起各方面关注。随即,寺底大队分田到户的事也通过内参引起了陕西省委的高度重视。寺底大队支部被渭南地委评为先进支部,李友臣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2023-09-18
潼关县第一本村志——《寺底村志》,在县史志办、镇政府、村两委的支持和指导下,于2017年4月底付梓印行。这部村志翔实地记录了太要镇寺底村400多年的村庄历史,折射了新中国成立60余年来寺底村的沧桑巨变。
寺底村村两委对《寺底村志》编写工作十分重视,成立了编志小组及专门的村志编写办公室,村支书李振牢、村主任焦引绳、副主任李根新等同志长期以来积极协助编写小组采集资料,多次到镇党委、政府及县史志办汇报编写进度,咨询编志事宜,及时反映在编志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积极协助编写小组深入组寨,爬坡上坎,采摄村组风景、新村气象、古迹、民居等图像、图片资料。
编志存史通常是史学专家或文人墨客的“专利”,而《寺底村志》的修志者并非饱学人士,而是太要镇寺底村许明理、王焕民等6位土生土长的老党员、老教师、老村民。其中主编王焕民同志已68岁高龄,其余编写成员平均年龄亦逾50岁,他们兢兢业业,夜以继日,终于编成一部24万字的村志。
编志工作启动以来,村志编写小组凭着认真治学的精神、凭着对寺底人民群众负责、对历史负责的高度责任心,足迹遍及县档案馆、图书馆、大量翻阅参考了《潼关县志》《阌乡县志》等历史资料。他们一边查阅历史档案,拜访知情人,收集原始资料,一边夜以继日整理资料,谋篇布局,按照篇章归类,靠一支老旧的碳素墨水笔,一字一句地在纸上镌刻下属于自己村庄的历史和变迁。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个节假日,当人们围坐在一起喝茶、聊天,谈笑风生时,他们却在实地勘察狼烟烽火台、民居;当人们携着孙子,漫步村庄享受天伦之乐时,他们却在挑灯编写村志。他们虚心请教学习,在学习中掌握地方志的写作知识,在编写村志中学习别人的经验,硬是凭着自己孜孜不倦的真抓实干精神,完成了《寺底村志》的编写任务。
《寺底村志》全书用通行的编志体例,系统、详实地记录了寺底村的自然环境、历史沿革、村政建置、村庄建设、人口、姓氏、文化、风俗等发展历程和显著成就,全面反映了寺底村庄特色、民间风俗和时代特点。该村志真实记录了本村所经历的土地改革、人民公社、改革开放等不同时期的土地制度和新农村建设,记录了该村历史上发生的旱涝灾年的主要境况。该村志对村里发生的重大事件一事一议,客观翔实,有理有据。
观史思治,修谱谋远。《寺底村志》融思想性、资料性、知识性于一体,引经据典,广采博录,拾零整合,漫笔纵横,不仅还原了寺底村的历史风貌,揭示了生命延续、荣枯变迁的历史规律,而且为今人乃至后人了解、研究寺底村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借鉴。对于一个普通的村庄而言,什么才是最重要的?答案只能是文化与道德。编者在忠于历史、忠于事实,秉笔直书的前提下,非常看重寺底村历史与现实中的那些道德君子,贤儒仁人,可以说是这部志书编纂的真正价值之所在。《寺底村志》的问世,相信一定能够发挥“存史、资政、育人”等多重作用,培根基,清本源,克振村声,德传万古。
村志的编写在今天并不多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譬如编写人才缺少,村史资料匮乏,村人忙于生活琐事无暇顾及等等,然而最重要的原因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中,即村志值不值得编写。在很多人看来,村志不值得编写,或编与不编无所谓,传统社会中村志就很少见,他们认为一村一院有什么可写的,无非都是些凡人小事不值得记载,更多的人在潜意识中压根就想不到村志还需编写。其实这种认识是需要矫正的。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一村一院,一位哲人说,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那么大于家庭的村、社是构成社会更重要的细胞,一村一社就是一个小社会,它的发展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大社会发展变化的缩影。村、社是一个县、一个省、一个国家和谐发展、繁荣昌盛的基础,基础稳固,上层才能稳固,所以村、社的历史变化是值得关注,值得记载的,因为它所走过的道路可能具有重要的借鉴或推广的意义。再说村、社中的许多人与事,看似平凡,其实平凡中寓有不平凡,记载他们,宣传他们,汲取其中经验和意义对于今天和未来,对于当地和其他地区无疑是大有裨益的。我们把《寺底村志》编入此书,一是因为它是潼关村志第一部,二是意在推广这种做法。
有关潼关文史(第14辑) 潼关之最的文章
1980年9月14日到22日,中共中央召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着重讨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问题。得到大家的赞同,李友臣立即部署“大包干”的各项具体工作。寺底大队分田到户工作引起各方面关注。随即,寺底大队分田到户的事也通过内参引起了陕西省委的高度重视。寺底大队支部被渭南地委评为先进支部,李友臣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2023-09-18
2005年3月—12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潼关县高桥乡税村发掘了一座在潼关县境内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隋代墓葬。遗憾的是,墓志被盗,无法确定墓主是谁。于是,此墓的主人及身份就成为千古未解之谜。只要遵循“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方法,也许可以破解税村隋墓这个千古之谜。由此可见,杨钦墓志中所称“新坟”的方位与高桥塬税村隋墓的方位大致吻合。据此可以初步判断,高桥税村隋墓的主人就是这位杨钦。......
2023-09-18
刘永生对他施行医治,关心备至。身为医生,刘永生不仅对病人时时处处充满关怀和爱护,而且对所有需要他帮助的人都能无私地献出爱心。那年冬天,谢双喜弟兄3个,自制炮竹爆炸,导致老大残废了一双手,老三双目失明,谢双喜是唯一一个没有受伤的。随后,刘永生的家人,把谢双喜告到了法院。刘永生得知这件事后,一边给他做思想工作,一边找亲朋好友到处借,替他先还了2万元。......
2023-09-18
金矿生产车间李家金矿是潼关县第一家县属黄金企业。1984年4月,潼关县政府提出李家金矿建设报告。同年12月25日,冶金部陕西省黄金公司在潼关召开设计审查会议,确定李家金矿建设规模。在党的政策指引下,李家金矿依靠黄金优势,“以金为主,多业经营”,重点开发了第三产业。李家金矿成为地方财政的第一利税大户。李家金矿从此步入重组联合、打造行业旗舰发展之路。......
2023-09-18
从清康熙二十五年《潼关卫志》问世到新中国成立,潼关共修编志书4部7册27万多字,其中《潼关卫志》后世评价较高。新中国成立后,潼关百废待兴。经县政府审核后,备文上报渭南地区方志领导小组评审。经渭南地区地方志领导小组复核以后,报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终审,同年10月6日批准定稿。编写人员刻苦学习,废寝忘食,伏案笔耕,备受艰辛,攻克重重难关,终于在新中国成立43年之后使得一部质量极高的《潼关县志》问世。......
2023-09-18
八年抗日战争,潼关军民屹立于抗日前线达7年之久。日本飞机的疯狂突袭,给潼关人民带来巨大损失。日军炮击使潼关人民死伤不可计数。1938年2月6日下午,占领山西风陵渡的日军开始炮击潼关,驻扎在华阴的国民党46军当天晚上即派28师董钊师长率兵进驻潼关,连夜设防,构筑工事。不久,日军在灵宝附近受到国民党军伏击退回洛阳,后蒋纬国调离潼关。......
2023-09-18
为了彻底划清潼关和华阴之间的边界,同时将插花地划归所在县,从1940年开始,潼华两县开始商议划界及插花地处理办法。8月8日,潼关、华阴两县县长及相关人员在陕西省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的监督下,进行实地勘察,最终初步决定以磨沟河为两县县界。界线以东地区归属潼关县,界线以西原潼关的屯、营、堡、寨全部归属华阴,双方分别接管相应区域。......
2023-09-18
佛头崖,位于潼关县安乐乡境内,是千里大秦岭孕育的无数奇峰异岭中的一座山峰,与西岳华山相邻。佛头崖还有“西岳第二奇山”之称,为古今著名避暑游览胜地。佛头崖是松果山的主峰,海拔1806米,是境内最高的山峰。之所以叫佛头山,顾名思义,一是山峰颇似佛头,二是此处佛事兴盛,因而得其名。诗中所言“佛头”,即是潼关南山的佛头崖。佛头崖的佛崖寺最为著名。佛头山奇峰异石遍布,皆为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
2023-09-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