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生对他施行医治,关心备至。身为医生,刘永生不仅对病人时时处处充满关怀和爱护,而且对所有需要他帮助的人都能无私地献出爱心。那年冬天,谢双喜弟兄3个,自制炮竹爆炸,导致老大残废了一双手,老三双目失明,谢双喜是唯一一个没有受伤的。随后,刘永生的家人,把谢双喜告到了法院。刘永生得知这件事后,一边给他做思想工作,一边找亲朋好友到处借,替他先还了2万元。......
2023-09-18
修编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从清康熙二十五年《潼关卫志》问世到新中国成立,潼关共修编志书4部7册27万多字,其中《潼关卫志》后世评价较高。这些志书对潼关的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田赋税收、兵士活动、风情民俗等方面均做了不同程度的记述,保存了一定的史料,具有鉴古知今的价值,不失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新中国成立后,潼关百废待兴。50年代末,党和国家领导人便倡导编修地方志。1962年由潼关知名人士、县文化馆馆长张朗仙主笔撰写《潼关县志》,因受极左思想影响,加之指导思想不明确,修志未成,部分资料存入县档案馆。“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修志工作完全中断。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新时期。进行“四化”建设,需要总结和借鉴历史经验,需要认识和把握国情和地情。而作为地情载体的地方志,自然重新引起重视。1983年11月,县委、县政府根据省委、地委指示,成立了由5人组成的编写党史、县志领导小组,县政府设县志办公室。1984年2月,为使各级领导认识县情、了解县情,为正确决策奠定基础,县委常委会决定,由县政府、人大常委会、县政协及有关部局领导等7人组成县志编纂委员会(后增至17人),下设县志办公室,调配干部和选聘离退休人员10人,全面开展修志工作。
资料是编修地方志的基础。由于本县历史资料大多失于战乱,包括书香门第存藏古籍也多在“文革”中被焚,相当多的知情人士或谢世或移居他处,加之旧志当代人不记当代事,给修志工作带来极大困难。1984年4月,县志编纂委员会批准《编纂方案》后,开始广泛搜集资料。一是向知情人征集资料,张贴《征集资料通知》300多张,寄发征集资料信300多件。二是采访有关人,抢救活资料。修志人员分组采访,足迹遍及500多个村(居)民小组,被访问提供清代、民国历史资料的88人。三是查古籍,翻图书,摘抄与本县有关的资料。先后查阅《汉书》《新唐书》《明史》《清史稿》《纲鉴》《陕西通志》《同州府志》《鲁迅日记》以及有关县志400多册(卷)及其他史书30多种。四是查档案、刊物资料。除在本县档案馆、图书馆、文化馆查档案、古籍、文物外,先后4次到陕西省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省政协文史资料室查阅资料,并远道凤县四十一研究所查阅历史档案。共翻阅档案1400多卷,各种杂志2000多册,历史报纸12种。五是配备专人搜集部门的业务资料。1984年冬,各级各部门共配备资料员74人,经过业务培训后,向县志办编写提供资料。到1985年,经过近两年时间共搜集资料440多万字,其中,口述记录60多万字,资料稿件300多份110余万字。另有照片97张,碑刻拓片、抄件13份。
篇目是编写地方志的框架和提纲。“篇目的排列要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既要继承旧志的传统形式,更要推陈出新,要以符合科学性和时代性的原则确定志书的框架和篇目”。按照《新编地方志工作条例》要求,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要拟定好条例和篇目。开始,志书结构分为编、章、节、目,以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等大篇结构。1984年7月,经过省地方志培训班学习后,修订篇目,按照事物发生的内在联系,本着先自然后社会,先经济基础后上层建筑的原则,进行编排。1985年3月参照陕西省《新编县志篇目的建议》,要求篇目设计要做到“体例完善,特点突出,纲目得宜,归属得当,排列有序,层次分明”,再次对篇目进行了较大的修改,按照以类系事,事以类从的原则,坚持横排竖写,纵横结合,以横为主,平列分目体的篇、章、节、目结构,按照篇目编写初稿,依据资料修改完善篇目。1987年7月完成百万字的初稿,散发社会知情人,召开编委扩大会议,征求意见,订正史实,纠谬补漏。到1988年11月,初审稿基本完成,约70万字。其间,一边报请编委会会审,一边着手总纂,总纂稿下限延至1988年。1989年8月,完成总纂稿21篇130章341节共55万余字。经县政府审核后,备文上报渭南地区方志领导小组评审。领导小组就篇目设置、政治观点、史料详略、错漏等方面提出340多条意见,并原则同意修改后上报省编委会终审定稿。1989年11月根据地区方志领导小组评审意见,“举一反三”进行全面修改订正,同时下限延至1989年,1990年6月脱稿。全志共22篇132章438节近80万字。经渭南地区地方志领导小组复核以后,报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终审,同年10月6日批准定稿。1991年4月交付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4月出版发行。
本志修编过程,七度寒暑,五修编目,四易其稿,三延下限,三次总纂。在此期间,虽然由于政府换届,编委会领导五次更迭,县志办领导成员三次变动,但县委、县政府都能及时调整充实领导力量,在人员配备、经费支付,报酬、办公费用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创造了较好的工作条件。编写人员刻苦学习,废寝忘食,伏案笔耕,备受艰辛,攻克重重难关,终于在新中国成立43年之后使得一部质量极高的《潼关县志》问世。
《潼关县志》是社会主义时代编修的新县志。它不同于潼关历史上的明卫志、清厅志和民国县志。它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突出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建立的丰功伟绩,记述了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各种优秀人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潼关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历史变化。新编《潼关县志》坚持用新观点、新材料、新方法,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地记述,上始西汉,下至当代,统合古今,详今略古,层次清晰,便于查阅,可使人们认识潼关历史发展的清晰脉络。
全志最突出的特点:一是记述全面,根据我县实际,保存了潼关古代一些重要的历史,体现了潼关历史发展变化的连续性以及地方特色。二是具有时代特色,用实事求是的态度着重反映了新中国成立40年来,我县的社会经济结构、生产水平、社会秩序、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的真实状况,再现了时代风貌,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了历史借鉴,发挥了“资政、存史、教化”的作用。
它的问世,不仅为后来建设者们进一步振兴潼关提供了经验,还可以成为传留千古的历史资料文献;不仅为教育子孙后代提供了可贵的乡土教材,还可以为国内外朋友提供一部了解潼关的百科全书。诚望全县人民承先辈壮志,尚拼搏精神,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续写潼关新的篇章。
有关潼关文史(第14辑) 潼关之最的文章
刘永生对他施行医治,关心备至。身为医生,刘永生不仅对病人时时处处充满关怀和爱护,而且对所有需要他帮助的人都能无私地献出爱心。那年冬天,谢双喜弟兄3个,自制炮竹爆炸,导致老大残废了一双手,老三双目失明,谢双喜是唯一一个没有受伤的。随后,刘永生的家人,把谢双喜告到了法院。刘永生得知这件事后,一边给他做思想工作,一边找亲朋好友到处借,替他先还了2万元。......
2023-09-18
金矿生产车间李家金矿是潼关县第一家县属黄金企业。1984年4月,潼关县政府提出李家金矿建设报告。同年12月25日,冶金部陕西省黄金公司在潼关召开设计审查会议,确定李家金矿建设规模。在党的政策指引下,李家金矿依靠黄金优势,“以金为主,多业经营”,重点开发了第三产业。李家金矿成为地方财政的第一利税大户。李家金矿从此步入重组联合、打造行业旗舰发展之路。......
2023-09-18
比共和国小10岁的刘永生,出生时,正好遇到了三年困难时期。刘永生上高一的那年,有一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也从此激发他学医的好奇心。这句话,刘永生深深地记在心里,他暗暗立下了要学医救死扶伤的志向。在医院里,刘永生很快学习掌握了打针、急救等简单的医学知识和技能。为了解除乡亲们的疾患,造福一方百姓,刘永生在乡村医生的岗位上一干就是41年。......
2023-09-18
为了彻底划清潼关和华阴之间的边界,同时将插花地划归所在县,从1940年开始,潼华两县开始商议划界及插花地处理办法。8月8日,潼关、华阴两县县长及相关人员在陕西省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的监督下,进行实地勘察,最终初步决定以磨沟河为两县县界。界线以东地区归属潼关县,界线以西原潼关的屯、营、堡、寨全部归属华阴,双方分别接管相应区域。......
2023-09-18
八年抗日战争,潼关军民屹立于抗日前线达7年之久。日本飞机的疯狂突袭,给潼关人民带来巨大损失。日军炮击使潼关人民死伤不可计数。1938年2月6日下午,占领山西风陵渡的日军开始炮击潼关,驻扎在华阴的国民党46军当天晚上即派28师董钊师长率兵进驻潼关,连夜设防,构筑工事。不久,日军在灵宝附近受到国民党军伏击退回洛阳,后蒋纬国调离潼关。......
2023-09-18
要了解明清潼关的区划状况,必须弄清这一时期的卫所屯田状况。所以驻扎在潼关卫的军人及军籍人员自然也不例外。潼关卫裁撤之后,其所有坐落各县的屯田各归所在县。潼关正式成为一级行政区划,原潼关卫屯地即为其管辖区域。民国时期,在政府推行行政区域治理的大背景下,潼关县悬而未决的边界问题也就自然提上了议事日程。在这一过程中,潼关和阌乡的划界因牵涉到豫陕两省界而变得异常复杂,前后拖延了将近5年才最终解决。......
2023-09-18
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灾荒,向秦国求援,秦国组织了浩浩荡荡的船队运粮入晋,史称“泛舟之役”。“泛舟之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内陆河道水上运输的重大事件,也是潼关渭河、黄河航运史上最早的记录。在战火纷飞的春秋时代,“泛舟之役”都算不上大事件,史籍中记载也不多,但是,有此一役,决定了秦晋之好的性质并非只有称王争霸中的利益交换,还有人道、真情在其中。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仁爱巡礼。......
2023-09-18
潼关虽然以历史名关闻名于世,但明清以来,潼关的崇文建筑也有很多,这些建筑包括文庙、文昌宫、文昌阁、魁星楼等。文庙在元代称之为宣圣庙。周相与其继任者汪尚宁先后为重新修建的学宫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次大地震是中国历史上破坏力最强的一次大地震,也是世界有历史记录的地震中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此次大地震,潼关文庙受到严重破坏。晚清以至民国时期,潼关设有儒学公署,其址亦在学宫即文庙内。......
2023-09-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