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潼关之最:改革开放中首个分田到户的寺底村

潼关之最:改革开放中首个分田到户的寺底村

【摘要】:1980年9月14日到22日,中共中央召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着重讨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问题。得到大家的赞同,李友臣立即部署“大包干”的各项具体工作。寺底大队分田到户工作引起各方面关注。随即,寺底大队分田到户的事也通过内参引起了陕西省委的高度重视。寺底大队支部被渭南地委评为先进支部,李友臣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1980年9月14日到22日,中共中央召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着重讨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问题。9月27日,中央印发这次会议纪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纪要”肯定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地建立的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同时指出,集体经济是我国农业向现代化前进的不可动摇的基础;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社队,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各种不同形式,不可拘泥于一种模式,搞一刀切;在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地区,长期“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生产队,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时间内稳定。这是联系群众,发展生产,解决温饱问题的一种必要的措施。同日,中共中央以“75号文件”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新华社记者吴象在《人民日报》发表长篇文章《阳关道与独木桥》,由此引起了一场大讨论。

寺底大队党支部书记李友臣同志通过学习中央“75号文件”和阅读《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登载的新华社记者吴象发表的《阳关道与独木桥》文章,凭着敏锐的思想,经过缜密思考,洞察到中国农业未来发展的趋势,于是冒着政治风险和坐牢的可能,提出“土地大包干”。因为当时陕西省和周边的河南省、山西省都还没有“大包干”的做法,土地分到户就是复辟资本主义,谁敢搞?李友臣支书以大队工作难干,生产队长没人干,社员们生活普遍艰苦,怨声载道,情绪低落,没有心情搞生产为由,提出“土地包干”的想法请示太要公社党委书记王崇德同志。王崇德知道李友臣要搞大包干,心照不宣地对他说,只要有利于生产,能把工作搞上去,你想怎么干都可以。李友臣是铁了心要走“大包干”这条路。得到王崇德书记的“放权”,他3天没出门,独自制定了具体的分地方案和规避风险的方法,对外宣称是“联产承包责任制”,但实际干的是“大包干”。

寺底村新貌

1980年10月初的一个晚上,寺底大队召开各生产队全体干部会议,李友臣支书在会上公布了他的“分地到户”实施方案,并说明存在的风险。大家一听都纷纷表态:就这样干,一竿子杵到底,出什么问题,我们大家担着,参加会议的人都有份。得到大家的赞同,李友臣立即部署“大包干”的各项具体工作。首先成立了领导小组、丈量小组、计算小组,然后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加班加点,开展分田到户的一系列工作。寺底大队分田到户工作引起各方面关注。1981年元旦刚过,县农工部副部长孙富谦同志带领县、社8名相关领导干部进驻寺底大队做“疏导”工作,实际是要求李友臣支书把分下去的土地全部收上来。李友臣支书说,1980年中央“75号文件”允许大包干。孙富谦副部长说,“中央75号文件”指的是在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地区,你们不符合这些条件。李友臣告诉孙富谦,我们搞的是“联产承包”,不是“大包干”,你们可以下去问问社员嘛。全国劳模、全国人大代表山秀珍(时为太要公社西堡障大队妇女主任)接着也来到寺底大队对李友臣说:毛主席带领中国共产党打下这个江山不容易,推翻了三座大山,穷人才有了土地,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你们把土地又分了,你们这是搞资本主义复辟,是在犯错误,趁早把土地收上来吧,我也是为你们好。李友臣端茶倒水把老人招待好,什么话也没有说,然后又把老人送到路口,让她回去了。寺底大队的社员都支持李友臣,三队社员李国恩对李友臣说,你不要怕,给你戴高帽子游街,我给我糊一个戴着陪你游街。

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经过近半年时间的努力,1981年正月中旬,寺底大队结束了分田到户的全部工作。由于社员对分得的土地适时耕种,加强田间管理,分田到户的第一年便迎来一个丰收年,全大队公购粮一天全部缴完,太要公社给寺底大队送来了贺信,太要粮站送来了寺底大队“完成夏粮入库第一名”的锦旗。随即,寺底大队分田到户的事也通过内参引起了陕西省委的高度重视。1982年4月底,省委书记马文瑞同志在渭南地委书记刘西平和县委书记周武东的陪同下,来到寺底大队调研。马文瑞见到李友臣的第一句话是,你们干了件我都不敢想的事,你们的工作走到了全省前头。农业搞上去了,副业、工业也要搞上去。马书记走后,各级领导和各个部门不断来人学习经验,地区和县社把寺底大队树为农村改革的榜样。寺底大队支部被渭南地委评为先进支部,李友臣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1983年3月,太要公社人代会选举李友臣为太要公社副社长。

县志记载:1979年,寺底大队包产到户,次年农业丰收。1981年春,渭南地区工作组以“分田单干”登载《公安简报》,上报中共陕西省委,马文瑞书记批示,坚决要求纠正。随配工作组调查,认为“寺底大队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实行包干到户,群众欢迎,生产效果较好”,并报省委。同年,中共陕西省代表大会期间,马文瑞会见潼关代表,对寺底大队包干到户表示肯定。1982年春,马文瑞视察寺底大队时指出:“寺底大队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