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潼关之最:县内最早的金矿

潼关之最:县内最早的金矿

【摘要】:1977年陕西省革委会决定,渭南地区潼关金矿与洛南铬矿合并为陕西省潼关金矿。1984年1月,改为部属企业,更名为冶金部潼关金矿。新一届领导班子明确提出“丢掉幻想,振奋精神,上下一心,积极行动,为潼关金矿的生存和发展而奋力拼搏,重振潼关金矿雄风”的口号。潼关金矿在505号金矿脉、401号金矿脉南段和中段设有3个坑口作为采掘对象。

潼关金矿位于晋、豫、陕三省交通要冲的陕西省潼关县境内,南枕秦岭,北望黄河。矿部设在距县城6.3公里的安乐乡,有县级沥青公路相通,并与陇海铁路和301国道相接,交通便利。

1976年6月,渭南地区投资45.65万元,筹建潼关金矿。矿部设在潼峪口东侧,占地17.6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18万平方米。县上修筑潼(关)安(乐)公路6.5公里。1977年陕西省革委会决定,渭南地区潼关金矿与洛南铬矿合并为陕西省潼关金矿。1984年1月,改为部属企业,更名为冶金部潼关金矿。1990年4月,更名为中国黄金总公司潼关金矿。1991年8月,更名陕西潼关金矿。

潼关金矿是新中国成立后陕西省第一家国营黄金企业,已有20余年的发展演变历程,记载了陕西黄金工业所走过的历史,为陕西的黄金事业,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它的建成与投产,对陕西黄金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示范和带头作用,并以其雄厚的人才和技术实力,成为陕西黄金工业的“母鸡”和摇篮。

潼关金矿地处小秦岭金矿田的中部,资源较为丰富。矿床属含金石英脉型,岩石主要为黑云斜片麻岩和角内斜长片麻岩,脉体一般长50—200米,最长4000米;厚度0.1—2米,最厚10米;品位一般在7.82—15.88克/吨之间。矿体呈透镜状、扁豆状等形态产出,分枝复合臌缩现象有时出现。矿石类型主要属脉石英型—黄铁矿—脉石英型、金—多金属—脉石英型、金—黄铁矿—构造岩型。为半自型、它型粒状结构,交溶结构及压碎结构,系团块状、条带状、细脉状及浸染状结构。矿石性质属贫硫化矿物石英脉含金矿,氧化程度较高。主要金属伴生有铜、银、铅、铝锌等,为难选型。

1982年,潼关金矿根据中央[1982]2号文件精神,对企业进行了全面整顿,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在学首钢经验的基础上,实行了经济责任制。

1985年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1987年全矿在实行纵向承包的基础上,又实行了横向承包,销售、供应、行政福利、计量检验、机动、劳动服务公司等6个具有经济实体资格的科室单位,均与矿部签订了承包合同。生产单位将“包保责任制”的任务进行二次承包,实行班组核算。1989年变“包保责任制”为“两包一挂”承包办法,把包生产任务和经济技术指标,包生产成本与原材料消耗同职工工资总额挂钩,实行风险抵押承包,使潼关金矿出现了连续4年盈利的最好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20世纪90年代,潼关金矿的资源面临枯竭,企业濒临下马,但富有艰苦奋斗、顽强不息、艰苦创业精神的“潼金人”,在企业领导的带领下,奋力拼搏,再次进行艰苦创业,以求生存。

1992年,矿领导班子经过调整,生产经营状况虽有好转,但采掘失调,矿量枯竭,入选品位下降等诸多因素,导致1994年企业生产再次滑坡,亏损212万元,1995年亏损503万元,企业跌入低谷。1996年,选厂停产,坑口瘫痪,4个采矿坑口被非法占去2个,设备被盗,铁轨被炸,职工半年未发工资,企业资产负债率达93.85%。

1996年7月,中国黄金总公司再次调整企业班子。新一届领导班子明确提出“丢掉幻想,振奋精神,上下一心,积极行动,为潼关金矿的生存和发展而奋力拼搏,重振潼关金矿雄风”的口号。新班子带领全矿广大干部职工,从强化治安护矿入手,组织人力、物力对矿区范围内进行了14次大规模清山,收回了505号脉和401号脉南段被不法分子夺取的两个坑口,炸毁民采坑口8个,收缴矿石1500吨,为全面启动生产创造了条件。7月份,单一浮选系统生产黄金33两,10月份250吨/日的单一浮选系统全面恢复生产,当月产金312两。

为调动各车间的生产积极性,对4个坑口实行了不同体制的生产经营方式。以邯钢、仓上经验为动力,引进竞争机制,全面实行定岗定员,清退计划外用工,组织下岗职工修复公路,回收矿石等活动。实行平者让,能者上,庸者下的干部制度,实行了矿内的退养制度,实现了减员增效目标。同时,还强化了审计、监督部门的工作职能,对外购材料、办公用品、工程结算、车辆修理、工资结算等先审后结,千方百计杜绝不合理开支。

金矿坑道

潼关金矿历经建设、发展、提高、衰退到中兴再创业,到1997年,企业固定资产原值5300万元,净值2000万元,辖潼关西潼峪矿区及户县、洛南两个分矿。企业职工1063人,其中高级职称85人。潼关金矿的发展历程是潼关地区黄金生产的一个缩影,其采矿方法、选冶技术开辟了潼关地区乃至陕西省黄金生产的历史先河。

根据矿层结构的变化,他们采取了多种有效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潼关金矿在505号金矿脉、401号金矿脉南段和中段设有3个坑口作为采掘对象。505号矿脉为含金石英脉,以节理发育、断续脉状产出为特征,围岩为片麻岩及混合岩,较稳固,矿体倾角变化在10°—30°,厚度8—15米,起初用全面采矿法,后因顶板不稳固,改用房柱法(即普通房柱法和进路式房柱法)。这种采矿法具有采准比小、矿石成本低,有利采探结合,对矿体变化适应性强等优点。但矿体厚度如果大于7米,倾角大于25°时,则矿石损失率增大,生产能力降低,安全性也差。故从1982年开始该金矿与西安冶金学院组成科研试验组,进行原矿体采矿方法试验,到1985年创造了“预控顶中深孔爆力运矿房柱法(回采矿房)”和“中深孔落矿底盘漏斗法(回采矿柱)”。但在施工中,由于揭落矿体倾角由原来提供的25 °变为15°,影响爆力运矿效果,又将中深孔爆力运矿法改为“切顶爆力运矿采矿法”,取得良好效果。

401号矿脉工作面临时支护全面采矿法。其矿体以含金石英脉为主,厚度0.2—3米,呈不规则脉状、透镜状、扁豆状等形态产生,倾角3°—11°,尖灭再现,分支复合膨缩现象时有出现,走向上倾向上,波状起伏较大。矿体上下盘围岩主要为硅化较强的片麻岩,其次为混合岩。据此条件,始用普通全面采矿法。但因采场接近地表,顶板破碎,冒落严重,未获成功,故改为进路推进、后退式扩采的房柱法。后又因进路断面小,回采效率较低,且没有堆放废石的空场,无法手选,贫化率高,故又改为矿房全断面推进、杆柱房柱法。又因此法贫化率仍高,最后改用了工作面临时支护全面采矿法,获得预期效果。

坑内外运输。1979—1982年,采用小型人工矿车运输。1982年后,采用1.5和3吨电机车牵引,编为列车运转,将矿石运出坑口,再经高索运输运到公路边,以汽车(专用载矿车)运到选厂。此外,井下通风、供风、排水、供水、照明、变电等设施配合各项作业,形成完整的采矿体系。1988年,采矿13.53万吨,1989年采矿12.18万吨(不包括回采、副产矿石量)。

从选冶技术看,潼关金矿设计日处理金矿250吨,年产金1.18万两。选矿工艺设计为阶段磨矿、阶段选别,浮选所得金精矿粉,经氰化——锌丝置换——冶炼得合质金。由于原矿中含铜较高,含泥量大,氰化浸出率低,后被迫停止了氰化流程,改为单一浮选流程。1983年11月,国家黄金局决定对潼关金矿选矿工艺进行改造,引进美国炭浆提金技术,工程总投资1165万元。1986年正式投产,提炼金锭。

炭浆法提金工艺是80年代世界最先进的提金方法,用在处理含金褐铁矿氧化矿石的选别效果更佳。炭浆法即在氰化浸出的同时,进行活性炭吸附,提高金的浸出率。其流程包括:两段闭路破碎,两段磨矿,旋流器溢流产品-200目占95%,而后进入浓密机,将矿浆浓度由18%—20%浓缩为42%—45%左右,再经缓冲槽进入浸出吸附槽,进行浸出作业,同时用椰子壳制成的活性炭吸附,得出最终产品载金炭。尾矿用高频完全筛回收碎活性炭中的金,而后用液氯处理含氰尾液。金回收以解析、电解、酸洗等方法获得。解析用高浓度氰化物、高碱度,进行高温高压将载金炭中的金解析下来,再将解析下来的溶液送电解回收。电解槽以钢棉为阴极、不锈钢为阳极,使金吸附在钢棉上,解析下来的活性炭用盐酸洗涤,除去碳酸钙以及其他杂质,最后再返至600℃的回转窑中再生。此项工艺经过1986—1987年的试行情况分析,1987年的浸出率比1986年5个月平均指标低5.73个百分点,为81.36%。而且各月浸出率波动较大,最低为33%,最高达98.4%。原因是矿石中硫化物及银、铅、铜增加比较显著,影响炭浆工艺的浸出效果。故于1987年改造了一条浮选流程,把部分含铜较高的硫化矿用浮选法处理,既利用了原浮选系列闲置设备,又保证了炭浆法的浸出率。

潼关金矿在鼎盛时期,在岗人数达3000多人,是潼关境内最大的金矿,为潼关的黄金产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企业所管辖的区域有:生产区(产矿车间、选矿厂,位于潼关县安乐乡)、生活区(家属楼、医院、学校幼儿园、食堂等生活设施,位于潼关县安乐乡)、材料中转站(位于县城)、家属院(位于潼关县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实施了多项重大技术改造工程,其采、选、冶技术达到20世纪80年代国内先进水平,不仅推动了企业发展,也为潼关地区黄金生产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同时,企业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根据全矿生产经营计划,编制生产费用、产品成本、产品销售、企业管理费用等指标,分解下达各车间科室,实行限额控制,有效降低了生产管理成本,企业连续多年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进入20世纪90年代,潼关金矿由于矿产资源危机,民采干扰,资金缺乏,进入困境。虽经多方努力,但资源问题始终未能从根本上解决。1998年,潼关金矿因资源枯竭,资不抵债,申请破产,2002年依法宣告破产。破产后,一些资产被拍卖,一些资产交由当地政府管理。至此,作为潼关县境内的第一座金矿经过20年运行后,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如今,在潼关金矿原址及周边区域内,潼关县正在全力打造小秦岭国家矿山公园。一期工程总投资约2亿元,规划面积19.33平方千米,建设以展示矿业遗迹景观为主体,以矿业发展历史为脉络,以公园内的自然、人文景观为基础的国家级矿山公园。公园按照黄金旅游休闲服务轴、秦风古韵景观带、黄金探秘休闲带的总体格局,划分为旅游综合管理服务区、矿业遗迹展览区、宗教文化自然生态区、黄土地貌——禁沟烽火文化展示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区五个功能片区。通过建设黄金博物馆、开展地质灾害科普教育、展现黄金开采选冶过程、体验淘金乐趣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向人们揭秘黄金炼成的过程。这一品牌将为我县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巨大的潜力,为潼关又找到了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金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