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潼关之最:民营酱菜巨头万盛园续写辉煌

潼关之最:民营酱菜巨头万盛园续写辉煌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潼关酱菜业的发展,不少将近倒闭的小酱园又恢复了元气,万盛源、万新合的生意更是越来越红火。潼关酱菜厂重视技术交流和酱菜制作经验推广,使酱菜企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此时的潼关酱菜已发展到了又一个辉煌时期。他知道,近几年来潼关酱菜连续滑坡,不少厂家以次充好,偌大的县城竟买不到像样的酱菜。他来到了中原最大的酱园——三门峡酱菜厂。

300年前,潼关酱菜诞生于千古闻名的潼关,落地生辉,遂成御用贡品。至清末、民初,潼关酱园林立,“万新合”“万盛源”“万丰昌”等数十家酱园成为远近闻名的店堂商号。一百年前,潼关酱菜漂洋过海,获得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金奖,名扬海内外。1924年,鲁迅先生品尝潼关酱菜后,赞不绝口。今天,以万盛园为代表的潼关酱菜欣逢盛世,弘扬传统,继往开来,正在为实现中国梦而书写新的历史传奇。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潼关酱菜业的发展,不少将近倒闭的小酱园又恢复了元气,万盛源、万新合的生意更是越来越红火。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酱业的销售与制作剥离,前者划为“副食品类”,后者因粮食加工,纳入“工业品类”。不少酱菜园的东家,只好下乡购买原料,此时,农业合作组不买他们“账”了。原料压力大,想图生存,只有“公私合营”。万盛源、万丰合、万顺合、万顺栈、万丰昌、大华、万新合、万寿丰、万丰魁、万新安10家酱园组成了潼关副食品加工厂。总厂在老潼关城南北街,设有两个门市部,4个分厂。1958年4月转为全民所有制企业。

1960年,三门峡库区建设,潼关副食品厂随新县城一并迁至新潼关县环城路北新路北侧。迁移时在苏家村南设分厂一个,占地3300平方米,建筑面积660平方米,有职工10人左右。潼关副食品加工厂以酱菜加工为主,兼做糕点、糖果。在1956年公私合营时注册商标的基础上,1980年对酱菜品牌“潼关牌”进行了重新注册。1981年在西北五省区同行业评比中,潼关酱莴苣名列第一,潼关八宝小菜名列第二。1982年另成立以糕点糖果为主的副食品加工厂,原副食品加工厂正式改名为潼关县酱菜厂。潼关酱菜厂重视技术交流和酱菜制作经验推广,使酱菜企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从前,酱园属私人经营,为了个人生意兴隆,技术上互相保密,从不外传。潼关酱菜行业由个体变为国营后,制作酱菜的技术经验越来越透明,这当然有利于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利于酱菜事业的快速发展。这一时期外地前来学习技术的络绎不绝。潼关酱菜厂一方面为外地培训技术人员,另一方面也派出人员到外地学习借鉴。潼关酱菜厂1982年有职工80余人,酱缸5000余口,年产酱菜600吨,酱油醋300吨,产值25万元。这一时期外地客商来购买酱菜的货车排列成行,逢旺季部分客商需等3天才可以拿到。1982年潼关酱莴苣荣获陕西省优质产品称号。1983年又被商业部评为优质名特产品。此时的潼关酱菜已发展到了又一个辉煌时期。

然而随后的多年,在市场转型,经济改革的浪潮中,潼关酱菜厂没有把握住时代的大好机遇,又因为潼关黄金市场的无序开发,诱发了许多技术人员和工人对金钱的欲望,厂内分崩离析,致使酱菜生产连年滑坡,质量大幅度降低,有些厂家竟以次充优,酱菜销售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潼关酱菜在困境中挣扎,在迷途中徘徊。时间到了1998年,一位曾在潼关酱菜行业干了多年的老工人,也曾担任过潼关酱菜厂分厂厂长的人临危受命,毅然决然挑起了重振潼关酱菜雄风的重任,他就是潼关万盛源酱菜第六代传人宋岗山。

宋岗山15岁那年,初中刚刚毕业,就顶替养父到酱园当了一名工人。在他的回忆中,一个“苦”字就是难以挥去的记忆。旧时老潼关人们把到酱园熬活和“黄河岸边拉纤,西关脚夫担盐”统称为三大苦力,因为酱园的工作异常辛苦。但他除了自认命苦,还万分感谢这个“苦差”,要不然,生活的风帆,将不知驶向何方。

日月轮回,寒暑交替。艰苦的岁月,给了他很多的人生体验,为了赢得人们的尊重,他不愿偷懒,怕被人瞧不起,他咬着牙面对各种考验:曾独自把8000多斤重的150多个酱篓装到车上;冒着40℃的高温在玻璃房内翻酱倒缸,曾晕倒在腌菜池旁;为了偷学技术,私自配料在秤上核对,挨过师傅的酱棍……几年下来,制酱、腌菜、储存各种工序他样样精通,渐渐成了行家里手。

1981年,宋岗山来到了县酱菜厂港口分厂工作。不久,他以乐于吃苦、懂技术、会管理而被任命为分厂厂长。他大胆管理,虚心听取各方面意见,努力挖掘整理传统工艺,产品质量发生了质的飞跃。第二年,港口分厂的酱菜成了远近闻名的“抢手货”。

1983年,该厂生产的连皮酱笋,获得了商业部颁发的优质产品证书,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潼关酱菜首次获得国家级最高奖。

1987年,宋岗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站在党旗下的他热泪盈眶。一个苦命的孩子,正是党的温暖,使他有了新生,也正是因为潼关酱菜的兴盛而使他成为党的一分子,他决心把整个青春年华毫不保留地献给所挚爱的事业。然而,命运却好像和他开了个玩笑。5年以后,他离开了酱菜厂被调到县百货大楼工作,先后当过营业员、家电组长、副经理、党支部书记。还多次被评为县级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

正当他在仕途上扬帆起航的时候,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两个《决定》。改革的春风使他怦然心动,那还是1997年12月,作为党支部书记,他组织大家学习文件,教育鼓励职工积极兴办第三产业。开完会后,自己却陷入痛苦的思考之中,他想辞职下海……

是重操旧业,继续他的酱菜酿造业还是另辟蹊径,选择新的项目,他一时拿不定主意。

他请了一个月假,去兰州,下河南,进省城选项目,进行实地考察。他来到省外贸局,一位领导模样的年长者,得知他是潼关人,很不客气地回敬了一句:“潼关人不好好把酱菜搞出名堂,到外边考察什么项目?”一句话,把宋岗山给噎住了。这句话,刺痛了他的心!

他知道,近几年来潼关酱菜连续滑坡,不少厂家以次充好,偌大的县城竟买不到像样的酱菜。他知道,有的酱菜厂还负债经营。他想,如果重操旧业,能在本来已经疲软的市场上站住脚吗?

他来到了中原最大的酱园——三门峡酱菜厂。衰败的景象令他吃惊:院内长满了齐腰深的蒿草,横七竖八的酱缸躺在那里和杂草为伴。这时,一位师傅告诉他:“厂子已经倒闭多年了,面酱现在不好卖,酱菜更难卖。”听了这些话,他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酱菜,这一传统食品难道在人们追求生活快节奏、讲究营养的年代,真的退出饮食领域了吗?真的不适合现代人的膳食结构吗?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了解,他觉得传统食品并不是没有市场,关键是提高质量,保持传统,抓好创新。他觉得自己作为一个潼关人,尤其是在酱菜厂干了10多年,有能力、有责任把酱菜这一传统食品发扬光大,绝不能让它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失传!

1998年7月,宋岗山作出了一项重要的选择,辞掉了令人羡慕的百货大楼副经理职务,下海办实体,再一次选择了酱菜酿造这个让他情牵梦绕的事业。

他庆幸自己有商海搏击的经历,深知市场经济波谲云诡,既暗藏风险,又孕育生机。历史的责任感在他心头升腾,坎坷的人生磨难,没有磨去他的锐气,反而磨炼出他的倔强和韧性,他决心把看准的事情坚持到底。

如果说,第一次是他被动地进入了酱菜酿造业,这一次可以说是他理智的选择。他庆幸,酱菜业这个行业,曾给了他生活勇气,也给他带来自豪和荣誉。他坚信,酱菜会给他好运,他也会给酱菜带来好运!

建厂初期,他靠仅有的6000元资金艰难起步。经过苦心经营,克服重重困难,第二年,该厂生产的酱菜就赢得了顾客好评,企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紧接着,开始筹划给产品注册商标,为此,他翻阅了大量的资料。他反复研究过去人们熟知的酱园分号,决定注册“万盛园”(“园”即“源”也)老字号,旨在传承瑰宝,万盛不衰。从此百年品牌“万盛园”在潼关叫响了。万盛园调味品有限责任公司的成立,开创了潼关酱菜新的发展历程。

根据市场的需求,企业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开发新产品。先后开发研制生产了低盐酱笋、低盐八宝甜地螺、烤鸭酱、麦仁酱、辣片酱等系列产品,既保留了原来的传统风味,又适应了现代人的生活时尚,满足了不同地域人们的饮食需求,一上市便受到顾客的青睐。

1999年11月,在第七届杨凌农业高新科技博览会上,该企业生产的鸳鸯酱包瓜,通过省级质检部门鉴定,荣获“后稷金像奖”;2007年“万盛园”牌酱腌菜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陕西省名牌产品称号;同年,“万盛园”商标被认定为陕西省著名商标。

“万盛园”这个百年品牌焕发了无穷的魅力,它以色泽红黄鲜嫩,味道酥脆香甜,包装美观新颖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面对这些荣誉,宋岗山深有感慨地说:如果当初没有执着的精神,就没有现在的一切。这也源于他对酱菜有一种常人无法理解的情缘。

然而,宋岗山并没有满足这些。他深知潼关酱菜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曾创造过令国人自豪的辉煌。无论从色泽、口感上它都与北京六必居、山东玉堂、浙江四新等酱园生产的产品有很大不同,其酥脆香甜、酱香浓郁的品质,独领风骚。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当今潼关酱菜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以及市场占有率与它厚重的历史极不相称。在他看来,潼关酱菜不仅仅是一个地方特产、老品牌,更重要的是理应成为潼关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

如何挖掘和打造潼关酱菜这个文化名片,抢救保护潼关酱园散落在民间的大量文物,宋岗山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不仅在老潼关酱园的所在地港口一带走村串乡,他还驱车前往潼关酱业前辈的祖籍山西临猗等地,搜寻过去遗留的物件和史料。经过不懈的努力,他收藏了许多体现潼关酱菜历史与文化的实物:包括民国初年上海生产的万盛园酱菜铁制包装盒、咸丰年间酱园掌柜的椅子、“万新东号”老字号牌匾等等。由于他艰辛地收集、挖掘整理潼关酱菜文史资料,以及对酱菜技艺精华的提炼和整理,2009年潼关万盛园酱菜技艺被录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他本人被认定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宋岗山的酱菜文化保护之路也走得很坎坷,踽踽独行。许多人不理解,有人说他不干正事。甚至有的人说:“潼关酱菜文化的挖掘整理是县上的事,你收集那些东西能顶个啥?它又赚不了钱,还倒贴钱,你到底图个啥?”面对种种疑问,宋岗山力排众议,毅然决定花重资兴建潼关酱菜博物馆和非遗电子档案室。他要从沉淀的历史中提炼精华,将潼关酱菜无穷的魅力融入浓厚的“主题文化”氛围之中,创造一个再现历史、浓缩酱菜技艺的人文景观

2014年8月,经过精心筹划潼关酱菜博物馆建成了。展厅中心建有百年酱缸纪念台,矗立着两口百年历史的酱缸,见证着潼关酱菜历经沧桑,顽强不屈的奋斗历程。展厅陈设的《鲁迅日记》和鲁迅先生一行来潼品尝潼关酱菜的仿铜雕塑作品,形象地展现了文化名人与潼关酱菜鲜为人知的趣闻轶事。酱菜技艺泥塑沙盘,重现了潼关万盛园酱菜制作技艺的全过程,体现了该技艺的繁杂与神奇。整个博物馆弥漫着浓郁的酱园特色,在陕西乃至全国的酱园中堪称独一无二。它对于挖掘潼关酱菜文化,打造地方品牌,树立潼关酱菜金色名片,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走进万盛园企业,只见厂房上“传百年工艺、树百年品牌、扬百年文化、续百年辉煌”的企业宗旨,格外引人注目。它激励着万盛园人永不止步。只有传承百年工艺,才能树起百年品牌;只有弘扬百年文化,才能续写百年辉煌。宋岗山要做一个酱菜文化传承者和精神守望者,要为潼关酱菜创造新的辉煌。他开始筹划企业未来的发展,准备扩大规模,增加科技投入,把企业建成融生产、科研、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企业。

在发掘传统品种,整理传统配方与工艺的同时,他又开发了酱两仁、酱三样、多味辣菜、酱芦笋、酱香菇等新品种,使潼关酱菜形成糖醋类、酱制类、泡渍菜、豆制品类4大系列80多个品种。公司虽属小型企业,但技术力量雄厚,经济效益良好。曾多次被评为“最佳效益企业”和“重合同,守信誉企业”,公司产品2000年荣获“陕西名牌产品”称号,2005年万盛园酱菜获十二届杨陵农高会后稷奖。多年来,公司本着“信誉第一,顾客至上”的经营宗旨,赢得了消费者的广泛好评,销售额以每年20%的幅度递增,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4年,公司年产量400吨,销量达200吨。潼关酱菜博物馆顺利开放,接待游客达2.8万人次。2015年,公司投资20万元拍摄专题片《酱香百年》,宣传酱菜文化,庆祝潼关酱菜获得巴拿马金奖100周年。在潼关酱菜博物馆的基础上,该公司2016年又投资打造潼关酱菜文化景区,其中设有非遗馆、体验馆、展销馆,让人们到这里了解酱菜的历史和发展,品各具特色的酱菜于一城,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综合实力。

近些年,潼关县政府加大了对万盛园酱菜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了企业发展。万盛园已建立了网销平台,扩大了潼关酱菜的营销范围,提高了潼关酱菜的知名度,产品时有供不应求的状况。但现在企业的发展还处在爬坡阶段,做大做强的路还很长。万盛园为了持续发展,再创辉煌,他们正在进一步更新观念、转变思路,加强联营生产、集团合作,转型发展,以适应新形势、新常态,从而促进潼关酱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面对潼关酱菜的美好前景,宋岗山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要为潼关酱菜续写新的辉煌,让这一传统食品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走向大江南北,再度远涉重洋,进入异国他乡。

潼关,不仅是千古潼关、山水潼关、金城潼关,也是酱香潼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