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杨伟:为国家突出贡献的石油专家

杨伟:为国家突出贡献的石油专家

【摘要】:杨伟先生把他的一生献给了国家石油工业。杨伟先生为我国石油工业的起飞和发展,谱写了极其重要令人难忘的一页。在铅室硫酸装置方面,他查明了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力的补救措施。1965年6月7日因病逝世,终年62岁。公祭大会上政协全国委员会主席周恩来、政协全国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工业部送了花圈,送花圈的还有辽宁省委统战部等多个单位和很多友好人士。

杨伟,字幼民,小字毓清,生于1904年8月,为东汉太尉杨震之后裔,家住潼关县高桥乡北营村。1925年北京清华学堂毕业。杨伟在学生时期,追求进步,曾因参加“五四运动”,反对北洋军阀政府卖国行径而被捕入狱,后经各方营救获释。其后赴美就读于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工程系。先后在美国学习工作达6年之久,1930年获美国化学博士学位。

1931年回国任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1934年任河南巩县孝义兵工厂化验室主任、硫酸厂厂长。1937年硫酸厂迁到四川泸县,改名军政部兵工署第23兵工厂,他任技术处长兼制造处处长。1946年任河南救济分署储运处处长,1948年任上海渔业物资管理处处长兼任上海新业制酸厂总工程师、厂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前夕,有人推荐他任国民政府立法委员,他断然拒绝。上海临解放时,很多人劝他去台湾,他也一一谢绝。上海光复后,他亲自主持向解放军军管会代表移交了新业制酸厂,后自愿留任该厂顾问。

新中国诞生后,他应国务院周恩来总理的邀请,参加社会主义建设。1952年,杨伟在赴东北参观以后,曾任抚顺石油一厂副总工程师。1953年,又任东北石油管理局抚顺石油研究所所长。1962年任抚顺石油一厂、二厂副总工程师。杨伟先生把他的一生献给了国家石油工业。

1953年至1962年在石油化工研究所任所长时,正是我国页岩油工业恢复和发展时期,也是大庆油田开发初期和结束我国使用洋油的历史时期。在他的组织下,配合有关炼油厂的生产与建设工作,开展了页岩干馏油加工、副产品回收利用等方面的科研工作,从而为我国石油工业的起飞和持续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他初任研究所所长时,该所仅有向抚顺矿务局借用的7间研究室、1间图书室、1间办公室,总面积不过1000平方米。经过他努力奔波,积极争取,于1957年在抚顺市望花区新建了一座6000平方米的科研大楼,还有图书馆、修配厂、住宅等辅助设施,从而为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该所1953年仅有68名工作人员,在上级的支持下,科研队伍逐年壮大,1962年全所工作人员已接近600人,该所逐步发展为一个初具规模的科研单位,担负着人造石油的科研任务。杨伟先生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他亲自带领技术干部去外地参观学习,多次选派干部出国深造,积极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成果,从而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一批科研技术骨干,奠定了技术基础。

中间者是杨伟

在开展干馏副产品回收的科研工作中,他对页岩干馏气体中的氨、吡啶、轻质油的回收做了不少的工作,为石油一厂提供了轻质油回收装置的设计数据,并协助该厂轻质油车间开工生产,为石油一、二厂增产页岩汽油做出了巨大贡献,获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在石油二厂的建设上,通过科研攻关为其提供了设计数据。他率领团队进行了页岩油加氢催化剂及有关工艺的研究,促进了石油三厂的恢复和发展。杨伟先生为我国石油工业的起飞和发展,谱写了极其重要令人难忘的一页。

杨伟在硫酸工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国内一位享有盛誉的硫酸专家。他早年留学美国,毕业后在美国从事硫酸研究工作,回国后兴办硫酸厂,努力发展祖国的硫酸工业。新中国成立后,他在恢复石油一厂的铅室硫酸和接触硫酸两套装置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专长,克服重重困难,多方挖掘设备潜力,提高硫酸的生产量。如原接触硫酸装置,设计能力为年产量不足5万吨,后经他大胆改革,改进了部分不合理的工艺流程,增加了一些设备,充分发挥技术干部和老工人的作用,使生产水平很快达到年产量5万吨,同时,把二氧化硫转化率由89%,提高到92%以上,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矿石。在铅室硫酸装置方面,他查明了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力的补救措施。如尾气烟筒冒黄烟,硝酸定额高,既污染环境,又浪费材料,为了查明其原因,他让技术人员测定尾气中氮氧化物的含量和氨气的氧化率,以便为生产上提供采取措施的科学依据。当遇到困难时,他鼓励技术人员说:“别人的好经验我们要吸取,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我们也要闯,不能墨守成规,要大胆实践和创造。”在他的带领和支持下,增大各塔循环酸冷却器面积和扩大炉气散热道,使硝酸定额由每吨21公斤降到每吨14公斤以下。1959年和1960年,他所领导的硫酸车间连年被评为全国红旗单位。

杨伟先生是一位著名的知识分子,但他从来没有知识分子的架子,待人和气。他在工作上,坚持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坚持与技术干部和工人打成一片。他不怕苦和累,哪里有问题,他就出现在哪里。他非常关心工人师傅的身心健康,例如矿石筛分岗位粉尘太大,操作工人带两个口罩还能吸进粉尘,工人容易患矽肺病。为了工人的健康,他提出采取安装振动筛的措施,使工人很受感动。

他自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会以后,经常关心盟务,积极参加民盟活动。在政治学习中,他主动联系实际,加强自我改造。在工作中积极努力,相信共产党,依靠共产党,听党的话,跟党走,认真贯彻中央的方针政策,为祖国石油科研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杨伟先生对自己的工作一丝不苟,对子女也能严格要求,他经常教育子女要发奋学习,干一行爱一行,每一种工作岗位都是为人民服务。他在临终遗言中勉励子女:“今逢盛世,敏笙敏东,诸女虽幼,尚能成立,死亦无憾,唯愿尔等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报效国家。”

自1955年至1965年由于他在国家石油工业方面做出了显著的成绩,所以在这十年中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抚顺市第一届至第四届委员及第四届常务委员,1959年至1965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第四届委员会委员。1965年6月7日因病逝世,终年62岁。他逝世后,《抚顺日报》先后发表了讣告和悼念公祭大会的实况。政协全国委员会秘书长平杰三、中共抚顺市委书记沈越、市长林洁等32位同志组成治丧委员会,抚顺市各界于1965年6月12日举行了悼念公祭大会,参加者千余人。公祭大会的巨幅对联上写着:“献身石油工业,努力服务人民,热爱祖国;壮志刻意深专,晚年与时俱进,可慰平生”。公祭大会上政协全国委员会主席周恩来、政协全国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工业部送了花圈,送花圈的还有辽宁省委统战部等多个单位和很多友好人士。

杨伟先生学有所成,是我国化学工业界享有盛誉的老一辈专家、学者。他的一生是艰苦奋斗的一生,是为国家为社会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新中国石油工业做出卓越贡献的一生。他是新中国知识分子的骄傲,也是潼关人的骄傲。他那种不为名不为利,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将永远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