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潼关之最:焦云龙,清末陕西第一循吏

潼关之最:焦云龙,清末陕西第一循吏

【摘要】:不几日,风雪骤至,由于救济及时,大多饥民幸免冻饿而死。焦云龙为官清廉,治家严谨,某年家人谎称故里修建塾学,骗其积俸,为自家修建瓦房三间。焦云龙知道后,对其子痛加责备。噩耗传出,全境震惊。焦云龙从政一生,力戒贪婪,不谋私利,不置恒产,时时想到百姓,勤勤恳恳为百姓办实事,被时人誉为“清末陕西第一循吏”,循吏者,奉公守法,廉洁为民之谓也。

焦云龙(1840—1901),字雨田,山东省长山县(今淄博市周村区)贾黄乡丁家庄人。自幼读书勤奋,课余习武不辍。为人慷慨倜傥,乐于助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进士。历任陕西省三原、安康、富平、长安、咸宁等县知事、县令、绥德知州,潼关厅抚民同知。所任之处,以农为本,教民开荒拓田,疏通河道,兴修水利,植桑养蚕,纺织编造;兴办书院,刊印古籍,重修县志,办育婴堂。在三原严禁赌博,民风一新;在安康革除“合勺成升,分厘成钱”的弊政,稳定了社会局势。清光绪七年(1881)上海《申报》登文称赞焦云龙“公在池阳(今陕西三原),视民如伤,五日在城,五日在乡”。

焦云龙画像

焦云龙虽然走的是金榜题名、显亲扬名的道路,但并非利欲熏心、碌碌无为之辈。他青少年时代即深慕范仲淹之为人,说“平生我慕范希文,官罢全将鹤俸分”。决心像范仲淹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焦云龙步入仕途后,又极力推崇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及岳飞“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的名言。他主张忠君和爱民要结合起来:“自天子至于守令,皆当以爱民为第一义。”“做官者,不论大官小官,果能实心爱民,事事为民尽心,便是好官,便是忠臣。”不应像当时的做官者那样,“督抚利则苛剥州县、州县则苛剥小民,但图自己温饱,视民之饥寒疾苦,若秦人视越人之肥瘠,漠不关心焉”。

焦云龙不像同时代的官吏那样,只知收税、断案和镇压人民的反抗,并借机鱼肉百姓,而是一履新任即通盘筹算,制定施政纲领,主要是兴修水利,发展教育,赈济饥民。他履三原县任,因郑白、龙洞二渠年久失修,即组织民工,修复疏浚,使农田灌溉面积扩大到全县。

光绪二十四年(1898)任潼关厅抚民同知。焦云龙由北京起身上任,途经山西太原,加入榆次、太谷的小车运输队,一来赚些脚钱,二来路上有伴。过了黄河到潼关码头,交了货物,结了运费,便推上小木推车来到县衙,守门人三盘六问方知是新任厅抚焦大人。码头迎接的人却一直没有接到。

焦云龙一到潼关任上首先考虑的是民生问题,经过调查了解,实地查验,发现周公渠早已坍塌废弃,他立即组织人力对周公渠勘测设计,并从个人俸禄中捐资修复。

光绪二十五年(1899)焦云龙调任商州。光绪二十六年(1900),陕西又遭严重旱灾,天寒地冻,饥民濒于绝境。焦云龙受命于危难之际,由商州再回潼关任抚民同知,百姓闻知,扶老携幼,迎于数里之外。一见焦云龙,即伏地不起,痛哭失声地说:“父母官来,我们能活命了。”焦见状也悲从中来,泪如雨下。

这年,慈禧与光绪因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正避难西安。焦云龙急赴西安请旨赈灾,至灞桥,入传舍,夜起小解,被马踢伤大腿,无法行跪拜礼,自然不能谒见皇上。焦云龙仰天长叹:潼民休矣!潼民休矣!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脑海里反复萦现饥民惨状,遂下定决心,舍命以救潼民。归衙后,即令开仓施赈,交代部属说:“今日无旨开仓,皇上降罪,我一人承当,决不连累大家,你们放心照办就是。”有人劝说:“大有仓系军粮,未奉檄文却擅自开仓,倘有反复,不但罢官,还要追偿,那时后悔也来不及了。”焦云龙慷慨地说:“如果坐待檄文,则迁延时日,不知要有多少人死;只要能使百姓早日得救,即使革职抄家,我也在所不惜了。”城内金陵寺和各主要街道,均设粥厂,焦云龙约法三章:米要淘净,面要下足,饭要做熟。难民每人发给铜钱20文。若有贪赃枉法者,依律治罪。这时,河南、山西及陕西各地灾民云集潼关,属吏请示处理办法。焦云龙说:“均属饥民,何分彼此!”不几日,风雪骤至,由于救济及时,大多饥民幸免冻饿而死。事毕伤癒,伏见太后请罪曰:“云龙未经奏准,开仓赈济灾民,事出仓促,有违国法,请太后治臣之罪……”太后听罢曰:“善,汝能活吾民,何罪之有!”

此后,焦云龙一面筹措粮款,应酬因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而逃亡西安的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以及络绎不绝的路过潼关的钦差大吏;一面亲率工作人员放粮放钱,慰问灾民,全活百姓无数,艰难地度过了灾荒。

赈灾历时9个月,潼关、华阴、阌乡、永济灾民感德之至,民呼青天,人号生佛。其后在县城内南北街路东、大有仓对面,修建焦公祠堂三大间;南头留果斜龙王庙旁和代字营村关帝庙旁等地亦建有焦公祠,竖有神位及画像。其后多年每逢节日,追祭之人络绎不绝。留果斜龙王庙旁焦公祠堂有三大间,内供焦公神位,侧书楹联云:“陕右集嗷鸿,金陡关城遗爱远;秦中苏涸鲋,桃林子妇荷恩隆。”大门楹联云:“满原共拜仁人赐,合社均沾雨露恩。”堂门楹联:“碑拟岘山思羊祜,庙同潮海祀韩文。”焦公祠与龙王庙中间的偏间楹联云:“扶困济民援之以道,博施及众何是于仁。”

焦云龙为官清廉,治家严谨,某年家人谎称故里修建塾学,骗其积俸,为自家修建瓦房三间。焦云龙知道后,对其子痛加责备。在潼任期内,焦云龙在城内第一巷典当了王姓一院房子居住,临终前对儿子交代:“咱住的房是当下王家的,以后王家有困难需用钱时,就借给王家记在当房契上;王家若要卖房,咱可不能买。”直到王家把房赎回。

光绪二十七年(1901)八月二十日,焦云龙积劳成疾,卒于任所,贫无以葬,赖众人聚资相助,方棺殓举丧。潼商道道台谭启瑞把自备的寿衣赠予承殓,并致挽联:

居官是鲁恭,卓茂者流,发粟赈荒,毕生最为快意,民称活我矣!三十年比户讴思,实至名归,当代循良推此者;

力学继萍湖,循州而起,读书好善,到死不负初心,公忍独贤呼?六七旬同舟共济,缘深分浅,从今攻错望何人。

噩耗传出,全境震惊。士民人人戴孝,如丧考妣。巷号户哭,声震原野。发葬之日,全城空巷,万民带孝送葬。送葬队伍排头已到小南门白莲池坟地,而排尾还在西门口,厅、道、协署,乡绅等送挽联致哀,可谓盛况空前。

焦云龙从政一生,力戒贪婪,不谋私利,不置恒产,时时想到百姓,勤勤恳恳为百姓办实事,被时人誉为“清末陕西第一循吏”,循吏者,奉公守法,廉洁为民之谓也。观其一生所为,正如时人所赞:“正性直节,勇于为善,洁己爱民,近世罕见。”焦云龙一生三膺卓异。四任首县,被清廷封为奉政大夫,宣付国史馆立传,正五品衔。《续修陕西通志》《山东通志》均为其立传,所任州、厅、县及原籍长山县亦载其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