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11月5日,潼、阌两县县长以及陕西省第八区专员蒋坚忍、河南省第十一区专员欧阳珍于阌乡县阌底镇签署《会勘阌乡潼关两县划界协定》。陕西省政府回复内政部同意按此次确定的划界方案执行。这样,陕、豫两省终于达成一致意见,将阌、潼之间的边界确定下来了。潼、阌之间插花地相关手续的交割从1944年开始持续了一年多。......
2023-09-18
潼河,是潼关人心中的母亲河。它源于潼关境内的秦岭山脉,北流经安乐村、老洼沟、青云湾、五虎张、南刘村、北刘村、周家村、苏家村,穿过潼关故城,注入黄河。河道长24.1公里,河床比降2.67%—10.0%,集水面积115.4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380.2万立方米。
潼河的历史非常悠久,中国古典名著《山海经》之《松果山》记载:“濩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中多铜。”其中所言濩水,即是今之潼河。
《水经注》说:“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濩水注之,水出松果之山,北流经通谷,世之谓之通谷水,东北注于河。《述征记》所谓潼谷水者也。”从此记载看,潼河到北魏时期,官方地理文献仍称之为濩水,而流经的河谷在此之前便叫通谷,所以,又叫通谷水。在东晋时期,潼河亦被称之为潼谷水,变“通谷”为“潼谷”,大致与“潼关”之名有关,东汉时已有“潼关”,境内水因之得名,在情理之中,再说“通”与“潼”古音相同,以“潼”代“通”是很自然的。《水经注》所说“濩水”,在后世有关潼关境内河流的地理志书中没有再出现,一般均称之为潼水、潼谷水。
现在,潼河的河谷叫通洛川,或为潼洛川。沿着潼河溯流而上,翻越秦岭,可到达陕西洛南县。这两种叫法的指向均表明了潼关县与洛南县之间的区位关系。或许不仅仅是区位的关系,还有更深刻的含义。据说,现在洛南县有些山民,他们的祖先都是战乱期间从潼关逃入深山之中的。换一种说法是,古老的潼关血脉其实隐逸在洛南山中。潼关与洛南不仅山水相连,而且血脉相连,至今仍然保持着密切的情谊往来。此外,清代的潼关与洛南还同属于潼商道,道台衙门就在潼关。
潼河的上游叫潼峪,水在秦岭山谷中流淌。据说峪内古有铜矿,古称之为铜峪,后改为潼峪。大凡河流的发源地都有奇异之处,潼河也不例外。《山海经》说濩水(潼水)发源于松果山,此山就在今潼关县治南约10公里的安乐乡。据说松果山栖息着一种鸟,名为渠。渠的样子和山鸡一样,但却有黑色的身子和红色的爪子。渠可入药,能治理皮肤干裂起皱,用它来做美容品很合适。言外之意是,潼河水乃神水也。
潼河
潼河的中游,河谷比较狭窄,两岸的农田较少,所以,河水主要作为人畜饮用。到了下游,河谷渐渐拓展,两岸的农田可以引水灌溉,富裕了当地百姓。古老的河道中,还有虾米、河蟹等水产生物,带给当地人难得的舌尖美味。许多潼关人的儿时记忆中,伴着清澈的潼河水成长,充满无限欢乐。最为津津乐道的是,在潼洛川下游,孕育了一种知名的蔬菜作物“铁杆笋”,由于它生长的粗壮结实,其味独特,成为腌制潼关酱菜的最佳原料。“笋”的产地很多,但任何一个地方的笋都腌制不出潼关特有的酱菜。可以说,没有潼洛川便没有潼关的铁杆笋,没有潼河水就没有闻名遐迩的潼关酱菜。
明嘉靖年间,名宦周相、汪尚宁在潼关古城修渠,使潼河水环绕城内,惠及千家万户,此水饮之甘甜,爽口爽心,用之方便,随手可取。几百年来,为城内官、商、百姓带来了莫大的福祉。
据县志记载,历史上,潼河给古城带来过几次灾难。由于山洪暴发,潼河水涨,曾淹没了古城内沿河而居的一些民房,不仅造成财产损失,而且导致了一些人的死亡。虽然水灾为数不多,但教训却是深刻的。县志上之所以要记载这些灾难,是在时时提醒后世的人们,如果任各种杂物壅塞河道,视而不见,平日温情的河流也会震怒,水利转眼间就可能变成水害。
潼河日夜不息地流淌着,它从人们熟睡的梦中流过,它从鸟儿的歌唱中流过,它从遥远的过去流来,还要流向遥远的未来。
有关潼关文史(第14辑) 潼关之最的文章
1942年11月5日,潼、阌两县县长以及陕西省第八区专员蒋坚忍、河南省第十一区专员欧阳珍于阌乡县阌底镇签署《会勘阌乡潼关两县划界协定》。陕西省政府回复内政部同意按此次确定的划界方案执行。这样,陕、豫两省终于达成一致意见,将阌、潼之间的边界确定下来了。潼、阌之间插花地相关手续的交割从1944年开始持续了一年多。......
2023-09-18
历史上的潼关驰名中外,但随着潼关与华阴、阌乡的区域界线的最后确定,潼关县城为关中东部地区区域面积最小的一个县。正如当初一些有识之士所担心的,受区域面积狭小的局限,对潼关县日后的发展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今天的潼关人提出“小县也可以大作为”,唯愿潼关能冲破区域狭小的局限,用心胸与胆识不断拓展无限的发展空间。......
2023-09-18
潼惠渠遗迹早年的潼惠渠有这样一个传说。盛员外同意了女儿的请求。据《潼关县志》记载,民国三十三年,县政府据桃林乡公所呈,转报陕西省政府批准,对潼惠渠进行了改建。经费由受益群众负担。沿渠建有水磨、轧花车15座,由于有益当地百姓,故名潼惠渠。水是生命之源,为保障新增人畜的饮水,在县城迁建的同时,1958年便对潼惠渠进行了改扩建。现在的潼惠渠虽然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它曾经发挥过重要的历史作用人们永远不会忘记。......
2023-09-18
刘永生对他施行医治,关心备至。身为医生,刘永生不仅对病人时时处处充满关怀和爱护,而且对所有需要他帮助的人都能无私地献出爱心。那年冬天,谢双喜弟兄3个,自制炮竹爆炸,导致老大残废了一双手,老三双目失明,谢双喜是唯一一个没有受伤的。随后,刘永生的家人,把谢双喜告到了法院。刘永生得知这件事后,一边给他做思想工作,一边找亲朋好友到处借,替他先还了2万元。......
2023-09-18
金矿生产车间李家金矿是潼关县第一家县属黄金企业。1984年4月,潼关县政府提出李家金矿建设报告。同年12月25日,冶金部陕西省黄金公司在潼关召开设计审查会议,确定李家金矿建设规模。在党的政策指引下,李家金矿依靠黄金优势,“以金为主,多业经营”,重点开发了第三产业。李家金矿成为地方财政的第一利税大户。李家金矿从此步入重组联合、打造行业旗舰发展之路。......
2023-09-18
从清康熙二十五年《潼关卫志》问世到新中国成立,潼关共修编志书4部7册27万多字,其中《潼关卫志》后世评价较高。新中国成立后,潼关百废待兴。经县政府审核后,备文上报渭南地区方志领导小组评审。经渭南地区地方志领导小组复核以后,报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终审,同年10月6日批准定稿。编写人员刻苦学习,废寝忘食,伏案笔耕,备受艰辛,攻克重重难关,终于在新中国成立43年之后使得一部质量极高的《潼关县志》问世。......
2023-09-18
八年抗日战争,潼关军民屹立于抗日前线达7年之久。日本飞机的疯狂突袭,给潼关人民带来巨大损失。日军炮击使潼关人民死伤不可计数。1938年2月6日下午,占领山西风陵渡的日军开始炮击潼关,驻扎在华阴的国民党46军当天晚上即派28师董钊师长率兵进驻潼关,连夜设防,构筑工事。不久,日军在灵宝附近受到国民党军伏击退回洛阳,后蒋纬国调离潼关。......
2023-09-18
为了彻底划清潼关和华阴之间的边界,同时将插花地划归所在县,从1940年开始,潼华两县开始商议划界及插花地处理办法。8月8日,潼关、华阴两县县长及相关人员在陕西省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的监督下,进行实地勘察,最终初步决定以磨沟河为两县县界。界线以东地区归属潼关县,界线以西原潼关的屯、营、堡、寨全部归属华阴,双方分别接管相应区域。......
2023-09-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