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生对他施行医治,关心备至。身为医生,刘永生不仅对病人时时处处充满关怀和爱护,而且对所有需要他帮助的人都能无私地献出爱心。那年冬天,谢双喜弟兄3个,自制炮竹爆炸,导致老大残废了一双手,老三双目失明,谢双喜是唯一一个没有受伤的。随后,刘永生的家人,把谢双喜告到了法院。刘永生得知这件事后,一边给他做思想工作,一边找亲朋好友到处借,替他先还了2万元。......
2023-09-18
八年抗日战争,潼关军民屹立于抗日前线达7年之久。7年中潼关受到日军大炮和飞机的狂轰滥炸难以计数,无数亲人被炸得血肉横飞,无数古迹、民宅化为废墟,苦难降临到每一个潼关人的身上。他们经受着严峻的考验,依靠黄河天险,凭借关城险隘,军民团结、万众一心,终把日军阻击在黄河北岸,保卫了潼关,保卫了陕西,保卫了大西北。让我们共同去追忆70多年前潼关抗战的那段历史,会有很多感触和启示。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一路攻战平、津,占领山西大同、太原等地。不断有山西难民逃难到潼关,但人们还是和往常一样劳作和生活着,大家认为日军离潼关还远着呢,战争离自己还远着呢。1937年11月7日,天气晴朗,早晨人们开始了一天的劳作。9时左右,6架日本飞机首次进入潼关上空,军民毫无防备,敌机首先在东关(现在潼关县秦东镇)黄河渡口投弹,弹落荒滩,无所损失。接着又轰炸西关火车站,弹落火车站通向正街“丁”字形路口偏西约三四十米处,炸死旅客、小贩、车夫多人,死者血肉模糊,无法辨认。此后,人们依山掘洞、开沟或作掩体以防空袭。敌机也不断地由运城等地起飞袭扰潼关。1938年2月28日10时左右,敌机又自东北方向飞掠火车站上空投下炸弹,货场待运的汽油被炸中,炸声震天,浓烟四起。火车站12间库房被毁,炸死铁路工人和车夫12人,骡马5匹。7月10日16时许,敌机9架分三组狂轰滥炸,在老潼关东大街、南街、张家巷、水坡巷等多处投弹,炸毁民房25间,居民死伤各一人。水坡巷居民沈木田家的住宅全被震塌,住在房内的国民党109师一个排的40名士兵全被掩埋,部分士兵受伤。其后,日军飞机在西大街孔庙投弹一枚,幸未爆炸,当时的县保安队挖出后,运往西安,展览于当时的省民众教育馆中,作为日军侵略暴行的铁证。同年11月间,敌机出动23架,将潼关火车站的机务段和机房全部炸毁。1939年2月21日,正是农历正月初三,人们正度春节,敌机又来袭扰,炸毁民宅46间,死3人,受伤40多人。1940年9月中旬一天上午10时左右,敌机6架空袭,在南大街投掷的毒瓦斯炸弹在沈凤山住宅后院土坡挖的防空洞洞口爆炸,洞内7人(包括县国民党情报组长易环及妻子、县保安队长洪元等)全被毒气窒息而死。日本飞机的疯狂突袭,给潼关人民带来巨大损失。
潼关民众支援抗战
1938年2月6日,日军地面部队占领黄河对岸的山西风陵渡,并于下午5时即开始向潼关猛烈炮击,这天是日军地面部队炮击潼关之始,自此,炮轰无虚日达7年之久。日军对潼关城的炮击,使潼关古城墙和城门楼受到严重破坏,城内居民住宅基本被摧毁,成了一片瓦砾和废墟,城内居民大多数在苏家村至南留村的沟中打土窑而居,被称之为难民沟。县政府亦撤离县城,迁往禁沟口,商贸中心移至苏家村一带。日军炮击使潼关人民死伤不可计数。仅1940年9月的一天,日军炮击陇海铁路,城内丹凤巷居民李自新后院窑洞被震塌,洞内8人全部死亡。
然而,潼关人民在侵略者飞机的呼啸中,在大炮的淫威中,在兵临城下的危机中,在亲人模糊的血肉中没有离开自己的家园,屈辱悲痛化为抗战决心,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支援抗战的篇章。
1938年2月6日下午,占领山西风陵渡的日军开始炮击潼关,驻扎在华阴的国民党46军当天晚上即派28师董钊师长率兵进驻潼关,连夜设防,构筑工事。广大青壮年积极参加地方武装保安队、社会军事训练总队,河防大队等地方武装,同军队联防御敌。除了积极防御外,他们还多次利用夜色的掩护暗渡黄河袭击风陵渡赵村一带日军。半年后,东北军109师接替潼关河防,师长胡松林,司令部设在五虎张村。1939年10月,驻防军换成国民党167师,师长周士冕。不久,换为国民党78师,师长许良玉,在潼关驻扎防务半年之后,又调换为国民党陆军第一师,师长李正先。这个部队系国民党嫡系部队,全部美式装备,训练有素,有多个国民党高层的子弟在军中服役。如二团有国民党高级将领朱绍良的儿子朱国勋任排长,三团有蒋介石的二子蒋纬国任营长等。部队为了加强河防工事,构筑掩体均为钢筋水泥。部队为了安抚民心,组织了战地乐园、战地澡堂、战地书店、战地酒吧等。潼关先后接待过前来视察的美军马歇尔元帅、魏德迈将军。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李延年等也经常来潼视察。另外,国民党炮二旅十团三营长期驻防潼关,坚守阵地,重击日军,屡立战功。从国民党调防潼关军队的情况来看,说明国民党高层也充分认识到坚守潼关前线的重要性,潼关失守,陕西不保,西北不安,这种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1944年春,豫西沦陷,日军向潼关方向进逼,第一战区司令汤恩伯的军队向陕西溃退,当时老百姓正在牛头塬以南构筑防御工事,住在塬下张家村的蒋纬国赶到原上东里村召集附近村民,举行保卫潼关抗日宣誓大会。不久,日军在灵宝附近受到国民党军伏击退回洛阳,后蒋纬国调离潼关。
潼关人民饱尝了战争的灾难,也激发了极大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抗日战争期间,潼关一个只有4万多人的小县先后出壮丁3799人,青年人服兵役也很踊跃。群众挖战壕干劲非常大,铁锨用秃了一把再换一把。构筑河防工事,男女老少下工地运沙石、砸石子,有些人几天几夜吃住在工地,有的赶牲口进秦岭驮木头一连跑几趟;有人把家里的门扇、床板、圆木送到工地;太要乡一次筹送圆木2500根到工地做河防材料。潼关东边是阌乡县,靠西是华阴县,抗日战争时期,为避免敌人炮火威胁,前线指挥部动员全县人民修了一条10多公里长的公路叫“阌华公路”,时称“东——阌交通沟”,确保战时物资运输畅通。八年抗日战争中,潼关天天有军队驻守河防,仅军粮一项就供应2万多包(每包100公斤)和大量牲口草料、做饭用柴,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使抗日军队一次次击退敌人的偷渡,确保了潼关防线的安全。
潼关古城驻军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线的配合下,在中国人民英勇顽强地抗击下,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9日,日本在投降书上正式签字,中国人民八年抗日战争终于以胜利告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第二天上午,潼关县苏家村就贴出了用白纸墨笔书写的“号外”,围观民众络绎不绝,转相传告,遍及城乡,都为胜利喜讯而欢欣鼓舞。欢呼声、鞭炮声不绝于耳。
战火的烽烟已经散去,但潼关人民曾经遭受的沉重的苦难,以及潼关人民那种爱国,爱家,勤劳,奋争的精神让人颇多感慨。在新的时期,潼关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用他们的胆识、才能和汗水促进着潼关的发展,创造着潼关的繁荣。让我们珍惜现在繁荣安定的生活,以更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新一轮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洪流中,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有关潼关文史(第14辑) 潼关之最的文章
刘永生对他施行医治,关心备至。身为医生,刘永生不仅对病人时时处处充满关怀和爱护,而且对所有需要他帮助的人都能无私地献出爱心。那年冬天,谢双喜弟兄3个,自制炮竹爆炸,导致老大残废了一双手,老三双目失明,谢双喜是唯一一个没有受伤的。随后,刘永生的家人,把谢双喜告到了法院。刘永生得知这件事后,一边给他做思想工作,一边找亲朋好友到处借,替他先还了2万元。......
2023-09-18
金矿生产车间李家金矿是潼关县第一家县属黄金企业。1984年4月,潼关县政府提出李家金矿建设报告。同年12月25日,冶金部陕西省黄金公司在潼关召开设计审查会议,确定李家金矿建设规模。在党的政策指引下,李家金矿依靠黄金优势,“以金为主,多业经营”,重点开发了第三产业。李家金矿成为地方财政的第一利税大户。李家金矿从此步入重组联合、打造行业旗舰发展之路。......
2023-09-18
从清康熙二十五年《潼关卫志》问世到新中国成立,潼关共修编志书4部7册27万多字,其中《潼关卫志》后世评价较高。新中国成立后,潼关百废待兴。经县政府审核后,备文上报渭南地区方志领导小组评审。经渭南地区地方志领导小组复核以后,报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终审,同年10月6日批准定稿。编写人员刻苦学习,废寝忘食,伏案笔耕,备受艰辛,攻克重重难关,终于在新中国成立43年之后使得一部质量极高的《潼关县志》问世。......
2023-09-18
为了彻底划清潼关和华阴之间的边界,同时将插花地划归所在县,从1940年开始,潼华两县开始商议划界及插花地处理办法。8月8日,潼关、华阴两县县长及相关人员在陕西省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的监督下,进行实地勘察,最终初步决定以磨沟河为两县县界。界线以东地区归属潼关县,界线以西原潼关的屯、营、堡、寨全部归属华阴,双方分别接管相应区域。......
2023-09-18
要了解明清潼关的区划状况,必须弄清这一时期的卫所屯田状况。所以驻扎在潼关卫的军人及军籍人员自然也不例外。潼关卫裁撤之后,其所有坐落各县的屯田各归所在县。潼关正式成为一级行政区划,原潼关卫屯地即为其管辖区域。民国时期,在政府推行行政区域治理的大背景下,潼关县悬而未决的边界问题也就自然提上了议事日程。在这一过程中,潼关和阌乡的划界因牵涉到豫陕两省界而变得异常复杂,前后拖延了将近5年才最终解决。......
2023-09-18
潼关虽然以历史名关闻名于世,但明清以来,潼关的崇文建筑也有很多,这些建筑包括文庙、文昌宫、文昌阁、魁星楼等。文庙在元代称之为宣圣庙。周相与其继任者汪尚宁先后为重新修建的学宫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次大地震是中国历史上破坏力最强的一次大地震,也是世界有历史记录的地震中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此次大地震,潼关文庙受到严重破坏。晚清以至民国时期,潼关设有儒学公署,其址亦在学宫即文庙内。......
2023-09-18
潼关所处山水形胜之地为域中孔道,形势险要,历来被称为“三秦锁钥”。唐太宗李世民在《入潼关》一诗中,以“崤函称险地,禁带壮两京”,指出潼关由于地势险要,直接关乎着两京的安危,甚至国家的生死存亡。前四句描摹了潼关形势的雄险和重要,后四句先回首秦皇、汉祖曾凭借此关,立足关中夺取和巩固天下,又道出历史上枭雄辈出,故此地战事频发,干戈不断。......
2023-09-18
《梦里潼关》收在此书中当屹立千年岿然不倒的潼关城因人为原因而被毁掉时,我还没有出生。关于潼关的险峻,《山海关志》亦云:“畿内之险,惟潼关与山海为首称。”战争意识、兵家思想真正已渗入了潼关先祖的骨子里。途径潼关,有感于老百姓的苦难,满怀深情地写下了千古传唱的《山坡羊·潼关怀古》。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规划中明确指出,要打造华山潼关旅游精品区,再现潼关八景。......
2023-09-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