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水库建成后,荆江河段在遭遇百年一遇洪水时防洪安全已得到保障。三峡水库的移民标准为20年一遇洪水,移民线末端所在控制断面弹子田位于重庆市城区下游约24km。表8.4-8三峡水库不同起调水位遇坝址5%频率设计洪水时回水成果但随着调洪起调水位的抬高,回水线在石陀—木洞区间共计近50km范围内,回水水位高于移民迁移线,161m方案最高超出约1.2m。综合分析,现阶段三峡水库对城陵矶补偿调度控制水位宜控制在158m范围内。......
2023-06-21
1955年,刚刚诞生的共和国作出了一项重大决策,为了根治黄河,彻底消除水患,变害为利,决定在黄河三门峡河段入峡口兴建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这一决策为黄河下游的人们带来了拦洪、发电、灌溉、交通之利,却同时为地处上游的陕西诸多地方带来了背井离乡之苦,因为那里将要被河水所吞没,成为一片汪洋。潼关古城位于秦、晋、豫三省交界处,濒临黄、渭、洛三河交汇地,也必然首当其冲成为规划淹没区。为了“搬一家,保万家”,搬一地,保多地,潼关和大荔、朝邑、华阴等地一样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地持续了8年的移民搬迁运动。
潼关古城移民搬迁
三门峡库区潼关移民从1956年开始,至1964年基本结束。8年来共迁安库区居民3478户,其中外迁宁夏移民434户1907人(后于1962年返陕分散安置与本县);省内迁白水481户1930人;后靠潼关新城镇902户5994人;港口公社安置514户2051人;太要公社安置44户221人;市民转农业分散安置53户113人;自迁726户2265人;回水塌岸移民安置265户1250人。另外,铁路系统、关中内航运公司等单位迁移约7000人。截至1963年底,国家共拨付潼关县移民经费4434109元,实际支出3831390元,其中用于迁安白水移民32612元,用于返陕移民安置105512元,用于回水塌岸移民迁安252570元,各种行政经费35575元,城镇迁安共支出3405121元,下余602719元(1964年应付款项)。
1956年8月,潼关县青壮年先遣队151人在西安与其他县先遣队组成5000多人的先遣大军乘坐100多辆汽车浩浩荡荡开赴甘肃省银川专区安置区。这年冬季潼关县又迁出先遣队员家属24户54人。他们要在安置区盖房子,创造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为后续的移民做前期准备工作。之后,潼关移民(公联社、古槐社)分四批迁往宁夏中卫县安置点。1957年春季外迁移民113户441人;本年秋季外迁移民132户502人;1958年春季外迁移民62户261人;本年秋季外迁移民406人。
1959年春季,潼关移民省内迁往白水的工作拉开了序幕。1959年11月潼关古城先进队和十里铺七里村大队共分两批四次迁往白水安置点,移民共计481户1930人,其中有潼关古城市民89户302人。
潼关古城属淹没区,必须全部搬迁。1959年,潼关人民公社把距古城18华里的吴村塬作为新城的选址,在潼关公社党委的领导下,10月下旬,古城拆迁与新城建设同时并举,男女老少,千军万马都上了移民迁建的火线。古城拆迁,新城建设的工地上人山人海,车水马龙,人们从早到晚,夜以继日的苦干,仅仅一年多,便成效斐然。截至1960年7月已向新城镇迁入5019人,1961年上半年潼关古城的拆迁基本结束,迁出人员陆续安置到位,1964年,回水塌岸移民后靠新城镇或安置在潼关其他高原地带也基本结束。
潼关移民素有慷慨牺牲的精神,为了顾全大局,解决国家的困难,他们识大体,明大理,义不容辞,敢于担当。他们离开了祖祖辈辈生存的故乡,在异地重新建造房子,开荒种地,婚丧嫁娶,开始了新的生活。
潼关移民在异地生活了一段之后,由于三门峡库区很多地方并未如事先设计的那样被洪水淹没,加之异地的生存出现了诸多困难和移民眷恋乡土的情结等原因,1960年前后移民在宁夏安置区掀起了返陕归乡的狂潮。潼关移民和其他县移民一样大规模的闹返活动持续了两三年。中央同意移民返陕后,潼关政府截至1964年底总计安置返陕移民488户2058人。迁往白水的移民也因生活的困难和恋乡情结等原因自1960年开始闹返,人数由少而多,闹返活动由小而大,愈演愈烈,持续了十余年。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央正式批准移民返库安置,国家为安置返库移民投入了一定的资金,给予了一些优惠的政策,才逐步使移民安家从业,生活有了保障。
因建三门峡水库,拆迁潼关古城,潼关古城居民惜别家园情景
潼关历史上的这次移民,从迁出到返回,人数之多,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是前所未有的。潼关一座千年古城因三门峡水库修建,移民搬迁,仅在一两年间拆除一空,荡然无存也为历史留下了无可弥补的重大损失。
国家为了修建三门峡水库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就移民搬迁与安置一项,国家在经济运行极其困难的时期不惜代价,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人力。潼关政府在移民搬迁和安置过程中投入的财力之多,物力之大,人数之众也是空前的。尤其是国家在后期对移民的扶持工作力度不断增大,在很大的程度上抚慰了移民搬迁过程中的伤痛,使他们逐步安居乐业,生活欣欣向荣。
潼关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离开我们60余年了,这段沉重的历史在今天还幸存的一些老移民心中成为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的记忆,但对于年轻的一代或者还会留下一鳞半爪,或者已完全淡忘了。这段不应忘记的历史已经尘封了几十年,为了揭开这段历史的面纱,让人们记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潼关县政协于2015年启动编写《潼关移民档案》的工作,历时一年余,这本书于2016年7月问世,终于圆了潼关广大移民和社会各界关心这段历史的人们的梦想。
有关潼关文史(第14辑) 潼关之最的文章
三峡水库建成后,荆江河段在遭遇百年一遇洪水时防洪安全已得到保障。三峡水库的移民标准为20年一遇洪水,移民线末端所在控制断面弹子田位于重庆市城区下游约24km。表8.4-8三峡水库不同起调水位遇坝址5%频率设计洪水时回水成果但随着调洪起调水位的抬高,回水线在石陀—木洞区间共计近50km范围内,回水水位高于移民迁移线,161m方案最高超出约1.2m。综合分析,现阶段三峡水库对城陵矶补偿调度控制水位宜控制在158m范围内。......
2023-06-21
潼关城垣至清代已是饱经风雨,备受战乱摧残,破损极为严重。清朝二百多年间,潼关城池进行过多次复修扩建,而规模最大,花费最多的一次兴修发生在乾隆五十三年。潼关城垣大规模的兴修发生在乾隆朝大范围城垣修筑活动的背景下。这一举措有力地保障着潼关城垣工程的顺利进行和潼关地方生活能顺利进行。陕西巡抚在奏折中向朝廷表示,一定要从各个方面保障工程质量,尽心竭力保障潼关城垣工程顺利进展。......
2023-09-18
1956年兴建陡河水库,确定库区淹没征地高程30.1m,移民迁建高程34.5m。水库初建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补偿措施,1955年11月,在河北省唐山市人民委员会领导下,由唐山市有关部门和滦县人民委员会组成陡河水库迁建委员会。在当地乡人民委员会的配合下,负责处理库区房屋迁移建设、土地征用、租用及一切补偿等事项。公有房地,根据需要予以补偿,作为新建小学与公用房屋使用,但必须在当地区、乡人民委员会监督下,由乡人民委员会负责组织迁建。......
2023-06-18
在第一批105名移民中,只有少数技工和12名普通工人、4名木匠,其余大多是“绅士”,他们前往渺无人烟的荒原。事实上,在早期几批移民队伍中,只有史密斯队长懂得殖民地的经济,他曾写道:“在这里,必须依靠劳动,否则什么也得不到。”弗吉尼亚公司在制定土地政策时,必须按照移民的不同性质来制订土地使用权方案。据统计,从1606年到1624年期间,公司共输出了5649名移民,到公司结束时,生活在这块殖民地的只有1095人。......
2023-12-02
清政权在四川的统治稳固之后,不得不采取招募外省人入川垦荒的政策,于是以邻近的湖广人为主,挟带着江西、福建、广东的移民,出现了一个各省人民移民四川的大潮,“湖广填四川”[20]之说因之而起。于是,大举移民遂成为不可阻挡之势。不过,客家移民入川后又有过二次或多次迁徙,故现在四川重要的客家大县在川北有仪陇县,川西南有西昌县,而散居的客家居民点遍布四川、重庆各地。......
2023-08-23
刚到美国的移民,既不单是以业缘共同体为归属,也不单是以血缘或地域共同体为归属,最主要的是普遍以宗教共同体为归属。故而,今天移民的主要归属仍是宗教共同体。定期的教会聚会更是那些过了学龄期又没有正式工作的移民融入美国生活的一条主要途径。......
2024-10-23
明朝平定全国后,为了消除边患,开展了大规模的移民实边。洪洞大槐树在广济寺左面。明初移民来到武威后,由接受移民的地方政府集中安置。迁于凉州的移民则各处均有。与当地土著相比较,迁民受到歧视。至今,武威境内还流传着“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鸦窝”的民谣,这就是明朝移民政策的反映。武威境内槐树遍布,据说也与移民有关。......
2023-08-07
英国贸易投资总署被认为是指导中国投资者投资英国的起点。事实上,该部门有一直致力于协助中国直接投资英国的专家。海外投资者在英国筹备经营项目时,对准备移民的关键员工来说,一个重大的监管障碍是取得签证。海外投资者成为英国合资企业的一方是没有限制的,合伙企业的注册手续通常是简单的。......
2023-07-0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