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修筑三门峡大坝,具有千年辉煌历史的潼关古城也实施了整体搬迁。然而,由于迷失的太久,“古东海”早已经不为人所知,要探究潼关与“古东海”之间的关系,还需从关中盆地说起。远古时期,秦岭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称之为秦岭古海。这就是传说中的“古四海”。古四海中,“东海”最大。自今天的泾河以东到潼关一带称之为“东海”。司马迁在《史记》中几乎不提“古四海”。此次大会为夏王朝建立的标志。......
2023-09-18
潼关明清古城曾不断发展,几度辉煌,与历代统治者和当地的一些有识之士重视文教,弘扬传统文化,培养人才分不开。
古城学宫,后称文庙,是明代正统四年所建,后迁于西大街北侧。这是古城最初办学的地方。它具有双重的功能:一是以办学为宗旨学习儒家经典,二是祭祀孔子弘扬儒风。自有学宫之后,古城学子渐多,学风日盛。明万历年间御史张维任创建了潼关明新书院。地址在文庙内。请当时关中名儒冯少墟讲学,授以儒学经典著作。
清康熙二十三年、二十四年(1684、1685),潼关厅抚民同知唐咨伯在久废的明新书院旧址重新建立了学府。清雍正五年(1727)潼商道尹张正瑗设关西书院,也称县学。地址在帅府街。乾隆二十年(1755),抚民同知赵铨因原址房舍不足,移书院于文庙东,设讲堂、斋房,标明“凤山书院”。乾隆四十六年(1781),潼商道尹吴延瑞因地近闹市,迁院址于麒麟山下,即今港口南街书院巷,改名“潼川书院”。吴延瑞崇文重士,常于公余至书院授课。嘉庆元年(1796),抚民同知杨馨沅因其久废,遂聘刘日猷为书院山长,修葺、聘师复学。嘉庆十年(1805)抚民同知虞友光移院址于西城门内公廨,捐银修学,并于公余时间为学生授课。嘉庆二十年(1815),抚民同知向淮为书院延请名师,也于公余到书院授课,书院学风尤浓。书院设教谕、训导各一名,岁试额进文童、武童各9名,科试额进文童9名,廪生、增生各15名,3年一贡。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科举,凤山书院改为潼关厅高等官小学堂(民国八年移于大市场龙王庙)。凤山书院历时约220年。光绪三十二年(1906),潼川书院迁至麒麟山下关帝庙,改为潼商道初级师范学堂。
明清潼关古城曾开办义学,所谓义学,就是不收学费,专为贫寒子弟而设的学校。清代潼关设有两所:一所是监生李训捐银374两,于乾隆十五年(1750)建在帅府街(南北街)的义学。另一所是从九品马信捐银若干,于嘉庆二十二年(1871)建在古城西街的义学。这所义学有学田30.65亩。停办年代无考。
有关潼关文史(第14辑) 潼关之最的文章
因为修筑三门峡大坝,具有千年辉煌历史的潼关古城也实施了整体搬迁。然而,由于迷失的太久,“古东海”早已经不为人所知,要探究潼关与“古东海”之间的关系,还需从关中盆地说起。远古时期,秦岭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称之为秦岭古海。这就是传说中的“古四海”。古四海中,“东海”最大。自今天的泾河以东到潼关一带称之为“东海”。司马迁在《史记》中几乎不提“古四海”。此次大会为夏王朝建立的标志。......
2023-09-18
潼关位于今陕西省东部,地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南依秦岭、北阻黄河,自古为军事要隘。潼关在战争舞台上历经战火近百次,这在中国古代名关中并不多见,千古要隘很早就体现出它特有的军事战略价值。再往西则有伊阙、砥柱、崤山诸险地,控扼通往关中道路的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关隘就是潼关。设立关隘后,启关则两地相通无阻,闭关则两地自成天地。所以古来“逐鹿天下”,都要力图据有潼关。......
2023-09-18
据传说,七仙女中有数位下界曾在此居住过,现实的水坡巷融入传说的神话,更增添了它诱人的魅力。这两种不同的说法,都显示了水坡巷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底蕴。水坡巷以一口6丈多深的古井为界,东边高处为上水坡巷,西边低处为下水坡巷。可以展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一个古老而年轻,既能展示历史文化风貌又具有现代文化气息的新的水坡巷必将面世。......
2023-09-18
金矿生产车间李家金矿是潼关县第一家县属黄金企业。1984年4月,潼关县政府提出李家金矿建设报告。同年12月25日,冶金部陕西省黄金公司在潼关召开设计审查会议,确定李家金矿建设规模。在党的政策指引下,李家金矿依靠黄金优势,“以金为主,多业经营”,重点开发了第三产业。李家金矿成为地方财政的第一利税大户。李家金矿从此步入重组联合、打造行业旗舰发展之路。......
2023-09-18
刘永生对他施行医治,关心备至。身为医生,刘永生不仅对病人时时处处充满关怀和爱护,而且对所有需要他帮助的人都能无私地献出爱心。那年冬天,谢双喜弟兄3个,自制炮竹爆炸,导致老大残废了一双手,老三双目失明,谢双喜是唯一一个没有受伤的。随后,刘永生的家人,把谢双喜告到了法院。刘永生得知这件事后,一边给他做思想工作,一边找亲朋好友到处借,替他先还了2万元。......
2023-09-18
从清康熙二十五年《潼关卫志》问世到新中国成立,潼关共修编志书4部7册27万多字,其中《潼关卫志》后世评价较高。新中国成立后,潼关百废待兴。经县政府审核后,备文上报渭南地区方志领导小组评审。经渭南地区地方志领导小组复核以后,报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终审,同年10月6日批准定稿。编写人员刻苦学习,废寝忘食,伏案笔耕,备受艰辛,攻克重重难关,终于在新中国成立43年之后使得一部质量极高的《潼关县志》问世。......
2023-09-18
为了彻底划清潼关和华阴之间的边界,同时将插花地划归所在县,从1940年开始,潼华两县开始商议划界及插花地处理办法。8月8日,潼关、华阴两县县长及相关人员在陕西省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的监督下,进行实地勘察,最终初步决定以磨沟河为两县县界。界线以东地区归属潼关县,界线以西原潼关的屯、营、堡、寨全部归属华阴,双方分别接管相应区域。......
2023-09-18
《千古雄关魂》是全方位反映潼关历史、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乃至宗教、文化、教育、风土等各种情况的图志珍品。《千古雄关魂》以画册《千古潼关》为基础,进一步编纂而成。2012年3月,为提高潼关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促进潼关经济社会发展,在潼关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县信息工作办公室组织人员编纂《千古雄关魂》图志。《千古雄关魂》图志在编纂过程中,得到了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及相关部门的关心与支持。......
2023-09-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