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潼关古书院:学风兴盛,历时220年

潼关古书院:学风兴盛,历时220年

【摘要】:自有学宫之后,古城学子渐多,学风日盛。清康熙二十三年、二十四年,潼关厅抚民同知唐咨伯在久废的明新书院旧址重新建立了学府。乾隆二十年,抚民同知赵铨因原址房舍不足,移书院于文庙东,设讲堂、斋房,标明“凤山书院”。吴延瑞崇文重士,常于公余至书院授课。书院设教谕、训导各一名,岁试额进文童、武童各9名,科试额进文童9名,廪生、增生各15名,3年一贡。凤山书院历时约220年。

潼关明清古城曾不断发展,几度辉煌,与历代统治者和当地的一些有识之士重视文教,弘扬传统文化,培养人才分不开。

古城学宫,后称文庙,是明代正统四年所建,后迁于西大街北侧。这是古城最初办学的地方。它具有双重的功能:一是以办学为宗旨学习儒家经典,二是祭祀孔子弘扬儒风。自有学宫之后,古城学子渐多,学风日盛。明万历年间御史张维任创建了潼关明新书院。地址在文庙内。请当时关中名儒冯少墟讲学,授以儒学经典著作。

清康熙二十三年、二十四年(1684、1685),潼关厅抚民同知唐咨伯在久废的明新书院旧址重新建立了学府。清雍正五年(1727)潼商道尹张正瑗设关西书院,也称县学。地址在帅府街。乾隆二十年(1755),抚民同知赵铨因原址房舍不足,移书院于文庙东,设讲堂、斋房,标明“凤山书院”。乾隆四十六年(1781),潼商道尹吴延瑞因地近闹市,迁院址于麒麟山下,即今港口南街书院巷,改名“潼川书院”。吴延瑞崇文重士,常于公余至书院授课。嘉庆元年(1796),抚民同知杨馨沅因其久废,遂聘刘日猷为书院山长,修葺、聘师复学。嘉庆十年(1805)抚民同知虞友光移院址于西城门内公廨,捐银修学,并于公余时间为学生授课。嘉庆二十年(1815),抚民同知向淮为书院延请名师,也于公余到书院授课,书院学风尤浓。书院设教谕、训导各一名,岁试额进文童、武童各9名,科试额进文童9名,廪生、增生各15名,3年一贡。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科举,凤山书院改为潼关厅高等官小学堂(民国八年移于大市场龙王庙)。凤山书院历时约220年。光绪三十二年(1906),潼川书院迁至麒麟山下关帝庙,改为潼商道初级师范学堂。

明清潼关古城曾开办义学,所谓义学,就是不收学费,专为贫寒子弟而设的学校清代潼关设有两所:一所是监生李训捐银374两,于乾隆十五年(1750)建在帅府街(南北街)的义学。另一所是从九品马信捐银若干,于嘉庆二十二年(1871)建在古城西街的义学。这所义学有学田30.65亩。停办年代无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