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潼关之最:交通便捷、街市繁华

潼关之最:交通便捷、街市繁华

【摘要】:据《同州府志》载:每逢晴日,大小舟船往来于河上,有客船、货船、游舟,星罗棋布,飘忽无定,煞是繁华壮观。据杨端本《潼关卫志》记载,潼关古城明代建有育贤街、帅府街、府部街、下南门街、牌楼南街、牌楼北街、县门道街、神圣街等8条街道,延至清末逐步改为4条街道:东街曰神圣街,南街曰通政街,西街曰帅府街,北街曰府部街。每天日上三杆,街市就热闹起来。

这是一个鸡鸣一声听三省的地方,黄河北岸是山西省芮城县,黄河古渡是著名的风陵渡,沿着黄河南岸向东,就进入河南省灵宝市境内的崤函古道。由于地处三省交汇处,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中期以后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里,邻近的百姓都乐于在这里乘船渡河,北上山西,西去关中,东下河南,南通商洛;探亲访友,以货易货,互通有无,各取所需。所以自明清以来,潼关就形成过自己独特的以煤炭木材和农副产品为主要货物的商业市场,展示过富于个性的地域文化,使这里成了名闻天下的货物集散地。

潼关古渡的历史非常久远,它曾是汉唐以至明清重要的漕运枢纽,而且在明清以前多次战争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明清时期,潼关设有官船,雇民夫撑驾运输。山西的煤、铁、盐经潼关古渡,再由渭河运至沿岸各县出售,直至咸阳集散,运销甘肃等地。关中的粮食、棉花及各种土特产由商船顺渭河、洛河而下,经潼关古渡运至晋南一带,销往全国各地。东门外是船泊码头,货船、客船来往如梭,码头上推小车的、拉洋车的、赶马车的川流不息。清乾隆年间,潼关古渡达到鼎盛时期。据《同州府志》载:每逢晴日,大小舟船往来于河上,有客船、货船、游舟,星罗棋布,飘忽无定,煞是繁华壮观。风陵晓渡是明清时期潼关的一大盛景。

黄河古渡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潼关古城的繁荣昌盛。据杨端本《潼关卫志》记载,潼关古城明代建有育贤街、帅府街、府部街、下南门街、牌楼南街、牌楼北街、县门道街、神圣街等8条街道,延至清末逐步改为4条街道:东街曰神圣街,南街曰通政街,西街曰帅府街,北街曰府部街。4条街杂有纵横交错的55条巷道,居民约800户。小小的古城内布满了商号、货店、客栈、茶楼、饭铺等,各种商业摊点应有尽有。街市繁华之景象仅从鱼渡口一处可见一斑:道台衙门西首是鱼渡口,也叫十字口,卖小吃的摊贩及各种商铺集中在十字口附近。每天日上三杆,街市就热闹起来。南来北往的商客或肩挑手提,或车拉马驮,进铺入店忙碌生意。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叫卖声、吆喝声不绝于耳,正当午时,这里已是车水马龙,拥挤不堪。各种商铺、作坊顾客盈门,铺内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嘉庆年间,潼关酱菜已远近闻名,“万新合”酱园经官方批准开办后,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店铺增多,在南北街,东、西街分设“万顺合”“万盛合”“万新东”等十多家分号酱园。分号皆以“万”字冠其名,酱缸三千多口。经营的产品有酱笋、八宝酱菜、酱瓜、糖蒜、面酱和豆酱等酱货,尤以酱笋和八宝酱菜最负盛名。同时“万新合”分号酱园还扩展于华阴、渭南、西安、咸阳和汉中等地。潼关酱菜长时间成为繁华古城的一个亮点,吸引了东来西往客,南下北上人。

城内的城隍庙、玉皇观、关帝庙等皆有定时的庙会,每逢庙会街市更有一番热闹景象:城乡商民纷纷朝会进香,进寺入庙的香客络绎不绝。庙前戏楼开锣演唱三日,台上生旦净丑演绎着动人的故事,台下男女老少喜笑颜开喝彩不断。街市从早至晚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夜幕降临,城内山上山下灯火次第点亮,鱼渡口等处夜市开张,多家小吃摊点纷纷张罗生意,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在这里品尝美味,小酌几杯,聊天休闲。古城没有了白日的喧嚣,却又在演绎着特有的夜市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