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生对他施行医治,关心备至。身为医生,刘永生不仅对病人时时处处充满关怀和爱护,而且对所有需要他帮助的人都能无私地献出爱心。那年冬天,谢双喜弟兄3个,自制炮竹爆炸,导致老大残废了一双手,老三双目失明,谢双喜是唯一一个没有受伤的。随后,刘永生的家人,把谢双喜告到了法院。刘永生得知这件事后,一边给他做思想工作,一边找亲朋好友到处借,替他先还了2万元。......
2023-09-18
20世纪50年代,国家修建三门峡水库,按照原来的设计方案,三门峡大坝水位将上升到潼关以西的陕西渭南、华县一带。所以,潼关、渭南一带进行了一次数十万移民的大迁徙。因为修筑三门峡大坝,具有千年辉煌历史的潼关古城也实施了整体搬迁。如果三门峡水库按照设计建成,那么今天的潼关古城以及附近区域将变成一片泽国,水面辽阔,碧波荡漾,风生水起,船舟穿梭,潼关已变成黄河流域最大的港口,犹如回到了遥远的古代,再现出传说中的“古东海”。然而,由于迷失的太久,“古东海”早已经不为人所知,要探究潼关与“古东海”之间的关系,还需从关中盆地说起。
远古时期,秦岭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称之为秦岭古海。大约距今一亿八千万年至七千万年之间发生的燕山运动时期,南边的扬子古陆板块向已经褶皱成山的秦岭下面俯冲,结果使秦岭山系迅速抬高,逐渐形成关中盆地。关中盆地西起宝鸡,东到潼关,南至秦岭,北接渭北北山,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关中盆地形成以后,包括渭河水系、汾河水系及黄河上中游段,全部灌入这个盆地。然而,这个盆地的出水并不畅通。首先是中条山与秦岭错位拼接,形成了第一道围堰;再就是秦岭与太行山南端撞挤的崤山,在三门峡一带形成第二道围堰。这样,关中盆地就变成一个大湖。年复一年,湖水东流,终于在中条山西端切开一个口子,即今天的风陵渡;后来又在三门峡一带,也切开一道峡谷,关中盆地就逐渐变成平原了。
关中盆地形成的这个大湖,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别叫东海、西海、南海和北海。这就是传说中的“古四海”。“古四海”的“海”并非今天“海”的概念,而只不过大湖而已。古四海中,“东海”最大。自今天的泾河以东到潼关一带称之为“东海”。渭河平原没有旧石器遗址发现,因为远古还是一片汪洋,没有人类居住;渭河下游平原大面积的盐碱地,也是因为古海沉积而造成的。这些都可以作为关中盆地为古四海的旁证。考古发现,渭河平原古人活动的遗迹是新石器时期的仰韶文化遗址。这样的遗址在潼关也发现了两处,说明到了新石器时期,潼关一带的“海水”水位才降到这些遗址以下。精卫填海故事中的海即是古东海。《山海经·北山经》曰:“北二百里,曰发鸠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曰精卫……是炎帝之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之木石,以堙东海。”这个故事虽是神话故事,但炎帝部落曾生活在今山西南部,已为史学家所认同。炎帝的女儿到东海游玩,说明古东海距此不远。
关中盆地的古“东海”水位,估计最高时可达到海拔500米以上,那时潼关南塬的大部分还是一片泽国景象。到了新石器时期,水位约在海拔450米左右,潼关南塬大部分已经露出水面。到夏朝末年,“东海”虽然大大缩小了,但还存在。夏桀为汤所败,从山西临猗(郇)一带西渡黄河,南渡东海,被商汤打败,说明夏末“东海”还在。商朝重点是东扩,注意力在山东及苏皖北部一带,关中一带记载不多,很少提及“古四海”,同时,“海”的概念也转移到今东海了。到了西周,古“东海”也只剩下风陵渡以北,黄、渭、涑水交汇处一片滩地了,古称“阳纡之薮”。潼关在秦时称之为阳华,阳华与阳纡说的都是今黄河、渭河、洛河三河交汇处的一片水泽。西汉时在这片水泽的南端曾设置过船司空衙门,后为船司空县。
司马迁在《史记》中几乎不提“古四海”。“东海”也叫“江”,《史记》提到两次。一次是《五帝本纪》中记玄嚣降于江。6500年前,“古四海”的水位有所下降,环海的桑林密布,轩辕派大儿子玄嚣“降于江”,抢先了神农氏地盘上的桑林。神农氏无奈之下,派祝融及儿子共工到华阴至潼关一带的东海来寻找滩地,并建立起空桑国。《山海经·大荒东经》曰:“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合虚,日月所出。有中容(祝融)之国。”祝融和共工东去首先占领的就是这个“空桑”之地,为太阳升起来的地方,其部落称之为太阳部落。后来才向东大致发展到三门峡一带的“焦”地。尧执政华夏国时,曾联合一个太阳族部落的首领后羿对华阴至潼关一带的9个太阳族部落进行大屠杀,致使大多逃亡他乡,瓜分了这一带的桑林,此说是所谓的“后羿射日”故事的来源。一次是《夏本纪》云:“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大禹的活动范围,北未达太原,西不至宝鸡,东未出崤关,南不逾秦岭。司马迁对禹崩葬之地今浙江会稽一带是有怀疑的,所以在《夏本纪》篇尾记下另一种说法:“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禹这次出巡的目的是稽核贡赋。大致过程是召集诸侯,召开了一次表彰大会。会后,突然驾崩,就地埋葬。大禹从没有去过浙江,更不可能葬于浙江会稽,所有此处的“江南”应为东海之南,也即今华县至潼关一带。4000多年过去了,史籍无载,甚至在潼关一带连一点传说都没有留下。
与古“东海”相关的地方就是古代的旸谷与扶桑。旸谷、扶桑是远古先民对日出之地的描述,也是两个让人非常困惑的地理名称。晋《博物志》云:“夏桀之时,为长夜宫于深谷之中,男女杂处,十旬不出听政。”据《穆天子传》讲,周穆王北征雁门关返回到晋南黄河拐弯处,在河伯处举行完祭祀大典后,过了黄河回华阴郑宫时,还特意绕道参观了一下这条谷,叫作“温谷乐都”。由此推测,这条谷大致位于今潼关与灵宝之间,而且其距今风陵渡一带不会太远。这条谷在古代是很有名的,大致就是《山海经》所说的“温源谷”。
秦岭北麓的河谷一般都是南北走向。这条谷之所以温暖,主要是背风向阳的关系,那么,其一定是西高东低,东西走向。大概与《山海经》所说之“朝阳谷”实指一处。《山海经·海外东经》曰:“朝阳之谷,神曰天吴,是为水伯。……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一曰在朝阳北。”青丘,即今风陵渡南岸到潼关县城这一带。古时,这里有茂密的森林,有九尾狐出没。这里也是《山海经》所说的“凌门”,黄帝时期的华夏国末年,发生冶铜奴隶蚩尤暴动,蚩尤逃走成为东夷部落的首领。后来,在阪泉之战中,蚩尤在潼关一带被黄帝所杀。其后大禹时在潼关一带治水,相传曾召集诸侯开过有名的“涂山大会”。此次大会为夏王朝建立的标志。传说中的涂山在哪里,众说纷纭。大禹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因为他妻子是有莘国涂山氏人,有莘国就是今陕西合阳一带,而涂山氏族的居住地即今潼关一带。《史记集解》引《帝系》云:“禹娶涂山氏女,谓之女娲。”潼关有女娲山的传说,其不乏与禹之妻有关。“涂山”与青丘是指一处。不管何种称呼,这一地点标志性的特产是“九尾狐”,其他地方没有。
《穆天子传》云:“至于阳纡之山,河伯无夷之所都居,是惟河宗氏”。《太平寰宇记》云:“《尚书中候》伯禹曰:‘臣观河伯面长,人头鱼身。’张揖云:‘冯夷,河伯是也。华阴潼津乡(今潼关)堤首阳里人也。水仙,化为河伯。’”《读史方舆纪要》云:“风陵堆在潼关卫城东三里黄河北岸。北至蒲关六十里。《帝王世纪》以为女娲陵也。”从涑水河口到风陵渡,这一黄河拐弯处,属于河伯氏的地盘。由于黄河从中切开,《穆天子传》所谓的“黄之山”即风陵堆北岸。前面所说的“青丘”便是风陵堆的南岸。河伯氏是一个大部落,包括今天的潼关一带。禹妻涂山氏是河伯氏部落之一。商代,上甲微在此向河伯氏借兵征讨易国,周代,河伯氏在此为穆天子主持过河祭。
“青丘”南面是“朝阳谷”,大约就是今潼关县太要镇与河南灵宝市豫灵镇之间的河谷。此地四面高,中间低,西北风吹不着,又座西面东,面对朝阳,在远古可是一个最暖和的地方。古东海时期,风陵渡河谷还不太深,在“朝阳谷”北边形成第一个大河湾。这就是所谓的太阳升起的地方“汤谷”“扶桑”,也即后来所称的“空桑”或“台桑”。那时黄河的水位高出今潼关十里铺一带,在今潼关东南方向的这条河谷还是一片湖泊。潼关的地名多是明代留下来的,但也有例外,相传今潼关县太要镇附近的村子东太渡、西太渡就是由原来湖边渡口而得名的。那时,这条河谷中应该还有温泉涌出,所以才被称之为“温源谷”。地质勘探表明,这里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在今潼关古城的东山景区已经打出一眼温泉,温度高达70℃多度,可以煮熟鸡蛋。
关于“古四海”的传说,是从一些史料和传说中推测而来,需要进一步的考古论证和史料印证。本文中关于大禹葬地、涂山大会等说法在史学界一直有争论,“古四海与潼关”之说也有待进一步考证。
潼关一带的“古东海”已经不复存在,“温泉谷”也变成一条再普通不过的河谷。但当我们追溯潼关远古的历史时,总会生出一些思古之幽情。三门峡水库没有淹没潼关古城,在经过多年沉寂之后,已开始浴火重生,掀起了旅游开发浪潮。这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历经了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变得愈加厚重而坚实,不但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与人文历史资源,必将引领潼关的旅游文化产业持续发展,不远的将来,古老的潼关必将展现出不同凡响的风姿与魅力!
有关潼关文史(第14辑) 潼关之最的文章
刘永生对他施行医治,关心备至。身为医生,刘永生不仅对病人时时处处充满关怀和爱护,而且对所有需要他帮助的人都能无私地献出爱心。那年冬天,谢双喜弟兄3个,自制炮竹爆炸,导致老大残废了一双手,老三双目失明,谢双喜是唯一一个没有受伤的。随后,刘永生的家人,把谢双喜告到了法院。刘永生得知这件事后,一边给他做思想工作,一边找亲朋好友到处借,替他先还了2万元。......
2023-09-18
金矿生产车间李家金矿是潼关县第一家县属黄金企业。1984年4月,潼关县政府提出李家金矿建设报告。同年12月25日,冶金部陕西省黄金公司在潼关召开设计审查会议,确定李家金矿建设规模。在党的政策指引下,李家金矿依靠黄金优势,“以金为主,多业经营”,重点开发了第三产业。李家金矿成为地方财政的第一利税大户。李家金矿从此步入重组联合、打造行业旗舰发展之路。......
2023-09-18
潼关位于今陕西省东部,地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南依秦岭、北阻黄河,自古为军事要隘。潼关在战争舞台上历经战火近百次,这在中国古代名关中并不多见,千古要隘很早就体现出它特有的军事战略价值。再往西则有伊阙、砥柱、崤山诸险地,控扼通往关中道路的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关隘就是潼关。设立关隘后,启关则两地相通无阻,闭关则两地自成天地。所以古来“逐鹿天下”,都要力图据有潼关。......
2023-09-18
从清康熙二十五年《潼关卫志》问世到新中国成立,潼关共修编志书4部7册27万多字,其中《潼关卫志》后世评价较高。新中国成立后,潼关百废待兴。经县政府审核后,备文上报渭南地区方志领导小组评审。经渭南地区地方志领导小组复核以后,报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终审,同年10月6日批准定稿。编写人员刻苦学习,废寝忘食,伏案笔耕,备受艰辛,攻克重重难关,终于在新中国成立43年之后使得一部质量极高的《潼关县志》问世。......
2023-09-18
据传说,七仙女中有数位下界曾在此居住过,现实的水坡巷融入传说的神话,更增添了它诱人的魅力。这两种不同的说法,都显示了水坡巷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底蕴。水坡巷以一口6丈多深的古井为界,东边高处为上水坡巷,西边低处为下水坡巷。可以展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一个古老而年轻,既能展示历史文化风貌又具有现代文化气息的新的水坡巷必将面世。......
2023-09-18
为了彻底划清潼关和华阴之间的边界,同时将插花地划归所在县,从1940年开始,潼华两县开始商议划界及插花地处理办法。8月8日,潼关、华阴两县县长及相关人员在陕西省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的监督下,进行实地勘察,最终初步决定以磨沟河为两县县界。界线以东地区归属潼关县,界线以西原潼关的屯、营、堡、寨全部归属华阴,双方分别接管相应区域。......
2023-09-18
八年抗日战争,潼关军民屹立于抗日前线达7年之久。日本飞机的疯狂突袭,给潼关人民带来巨大损失。日军炮击使潼关人民死伤不可计数。1938年2月6日下午,占领山西风陵渡的日军开始炮击潼关,驻扎在华阴的国民党46军当天晚上即派28师董钊师长率兵进驻潼关,连夜设防,构筑工事。不久,日军在灵宝附近受到国民党军伏击退回洛阳,后蒋纬国调离潼关。......
2023-09-18
要了解明清潼关的区划状况,必须弄清这一时期的卫所屯田状况。所以驻扎在潼关卫的军人及军籍人员自然也不例外。潼关卫裁撤之后,其所有坐落各县的屯田各归所在县。潼关正式成为一级行政区划,原潼关卫屯地即为其管辖区域。民国时期,在政府推行行政区域治理的大背景下,潼关县悬而未决的边界问题也就自然提上了议事日程。在这一过程中,潼关和阌乡的划界因牵涉到豫陕两省界而变得异常复杂,前后拖延了将近5年才最终解决。......
2023-09-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