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水文地质勘察第2版:编制综合水文地质图

水文地质勘察第2版:编制综合水文地质图

【摘要】:综合水文地质图是水文地质勘察的主要成果之一,是水文地质普查、勘探实验、长期观测等野外资料的综合反映,因此,要以实际调查的资料为主,并充分搜集研究区已有的资料进行编制。剖面图的图例要按照GB/T 14538—93《综合水文地质图图例及色标》的规定来实施。

1.目的和任务

综合水文地质图,实际上是把野外各种水文地质现象,用特定的符号和方式,缩小反映到图纸上的一种综合性地质—水文地质图件。编制综合水文地质图的目的是全面地、系统地、清晰地反映研究地区的水文地质规律,要显示出研究区地下水的类型及埋藏条件、含水岩组的富水性、水质、水量的变化规律[2]

综合水文地质图是水文地质勘察的主要成果之一,是水文地质普查、勘探实验、长期观测等野外资料的综合反映,因此,要以实际调查的资料(包括勘察成果)为主,并充分搜集研究区已有的资料进行编制。但它又不是野外现象的简单罗列,而是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地把所收集的资料进一步系统化并从理论上提高,更深刻地反映出区域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规律性[2]

2.内容

综合水文地质图的主要组成内容包括:①水文地质平面图(附图例);②水文地质剖面图;③综合水文地质柱状剖面图;④辅助图件(如地下水资源分区图、地貌图);⑤典型地段的水文地质剖面图;⑥说明书。

3.平面图的编制要求和包含的内容

平面图要反映多种水文地质因素,并有重点地突出含水岩组的富水程度。基本原则是:立足于地下水资源的分布规律,考虑水资源的综合评价,突出水资源的远景区,兼顾一般的水文地质条件。潜水与承压水,松散岩层和基岩的含水岩组皆表现在一张图上;若下覆有主要含水岩组则以隐伏型加以表示,并有一定数量的代表性控制水点,以便尽可能地反映较具体的水文地质条件。小比例尺的地表水资源分布图和地下水资源远景区划图也可以插图形式放在说明书中。

平面图中要标出的主要水文地质内容:①含水岩组的分布。要求以地质年代表示含水岩组的垂向顺序;②含水岩组的富水程度。在研究程度高的地区,含水岩组的富水性变化以井(孔)的涌水量的数值圈出,其富水程度的指标则在图例中标明;③含水层顶底板的埋藏深度;潜水、浅层承压水的水位埋深;各类双层含水层结构及其下伏含水层顶板的埋深及富水性;④地下水的化学类型和矿化度。矿化度的分级;热矿水分布;有害组分等值线等。⑤典型的自流水盆地分布;⑥地层代号及分布界线;⑦地质构造特征。要标出与地下水有关的断裂、褶皱等;⑧地表水系。要反映出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与地表水的关系;⑨代表性的控制水点,如泉、井等;⑩某些重点地貌现象,如阶地、溶洞、暗河等。

水文地质图图面颜色总体色调应清淡,着色和地质图极为不同。水文地质图的着色应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地质图集》的着色原则,即:①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体——用黄色;②碎屑岩类裂隙含水岩体——用褐色;③可溶岩类岩溶含水岩体——用蓝色;④块状岩类火成岩裂隙含水岩体——用红色。

对于变质岩类中的板岩、片岩按碎屑岩类裂隙含水岩体着色(用褐色);对于白云岩、大理岩可按可溶岩类岩溶含水岩体着色(用蓝色)。对于片麻岩、混合岩按块状岩类火成岩裂隙含水岩体着色(用红色);水文地质剖面图潜水位以上透水但不含水的岩层不着色,隔水层可用黑色正交网格表示。剖面图的图例要按照GB/T 14538—93《综合水文地质图图例及色标》的规定来实施。

4.主图的特点

目前编制的水文地质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2]:

(1)首先,按原地质矿产部颁布《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规范补充规定》的编图原则,该图要划分五种基本类型的地下水,即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岩溶水、基岩裂隙水、冻结层水。每种类型还可分为若干亚类。其次,按基本类型划分富水性等级。再次,要把地下水埋藏条件和水化学资料等表示在图上。

(2)采用底色法和区域法相结合,以反映上部(潜水或浅层水)、下部(承压水或深层水)两个含水岩组及其富水性与埋藏条件;岩溶水地区要反映出裸露的与埋藏的岩溶水的富水性。松散岩类孔隙水的富水等级和基岩裂隙水的富水等级划分可参照表8-1、表8-2进行。

表8-1 松散岩类孔隙水的富水等级划分表

表8-2 基岩裂隙水的富水等级划分表

续表

(3)咸水地区要反映出淡水、咸水、微咸水的分布范围及地下水污染和有害组分的分布特征。

(4)通过区域剖面与重点剖面结合的透视图反映出含水层的结构,地下水的水质、水量与地下水的补、排关系。

(5)运用地质力学方法反映线状充水构造或地下热水分布。

(6)采用小比例尺镶图方法进一步反映重点地区的水文地质特征。

(7)编写水文地质图说明书,全面阐述各类地下水的形成条件、分布规律,五大类型地下水的特征,地下水的开发利用情况、水资源的保护措施;提出防止地下污染的建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