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的监测系统是指有组织地收集地下水各类信息的系统。从地下水系统输出信息中获得输入,并通过滤波、整合等过程将相关信息输出到用户手中。图7-1地下水监测系统逻辑模型图监测网子系统。制定一个地下水系统长期的管理计划,包含的水文信息及信息范围、详细程度和表现形式均随着各用户在决策过程中的具体要求而变化。......
2023-09-18
7.3.3.1 采样的频次和采样的时间
采样要依据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监测井使用功能,结合当地污染源、污染物排放实际情况,力求以最低的采样频次,取得最有时间代表性的样品,达到全面反映区域地下水质状况、污染原因和规律的目的。此外,为反映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地下水采样频次与时间尽可能与地表水相一致。具体要求如下[4]:
(1)背景值监测井和区域性控制的孔隙承压水井每年枯水期采样一次。
(2)污染控制监测井逢单月采样一次,全年六次。
(3)作为生活饮用水集中供水的地下水监测井,每月采样一次。
(4)污染控制监测井的某一监测项目如果连续两年均低于控制标准值的1/5,且在监测井附近确实无新增污染源,而现有污染源排污量未增的情况下,该项目可每年在枯水期采样一次进行监测。一旦监测结果大于控制标准值的1/5,或在监测井附近有新的污染源或现有污染源新增排污量时,即恢复正常采样频次。
(5)同一水文地质单元的监测井采样时间尽量相对集中,日期跨度不宜过大。
(6)遇到特殊的情况或发生污染事故,可能影响地下水水质时,应随时增加采样频次。
7.3.3.2 采样工作
1.采样前的准备工作
应确定专人负责,由采样负责人负责制定采样计划并组织实施。采样负责人应了解监测任务的目的和要求,并了解采样监测井周围的情况,熟悉地下水采样方法、采样容器的洗涤和样品保存技术。
采样计划应包括采样目的、监测井位、监测项目、采样数量、采样时间和路线、采样人员及分工、采样质量保证措施、采样器材和交通工具、需要现场监测的项目、安全保证等。
采样器材主要是指采样器和水样容器。地下水水质采样器分为自动式和人工式两类,自动式用电动泵进行采样,人工式可分活塞式与隔膜式。地下水水质采样器应能在监测井中准确定位,并能取到足够量的代表性水样;采样器的材质和结构应符合《水质采样器技术要求》中的规定。所选择的水样容器不能引起地下水新的沾污,容器壁不应吸收或吸附某些待测组分,不应与待测组分发生反应;容器能严密封口,且易于开启;容易清洗,并可反复使用。
现场监测仪器主要是能对水位、水量、水温、pH值、电导率、浑浊度、色、嗅和味等项目实施现场监测,应事先在实验室内准备好所需的仪器设备,安全运输到现场,并在使用前进行检查,确保性能正常。
2.采样技术
(1)地下水水质监测通常采集瞬时水样。
(2)对需测水位的井水,在采样前应先测定地下水位。
(3)从井中采集水样,必须在充分抽汲后进行,抽汲水量不得少于井内水体积的2倍,采样深度应在地下水水面0.5m以下,以保证水样能代表地下水水质。
(4)对封闭的生产井可在抽水时从泵房出水管放水阀处采样,采样前应将抽水管中的存水放净。
(5)对于自喷的泉水,可在涌口处出水水流的中心采样。采集不自喷泉水时,将停滞在抽水管的水汲出,新水更替之后,再进行采样。
(6)采样前,除五日生化需氧量、有机物和细菌类监测项目外,先用采样水荡洗采样器和水样容器2~3次。
(7)测定溶解氧、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挥发性、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项目的水样,采样时水样必须注满容器,上部不留空隙。但对准备冷冻保存的样品则不能注满容器,否则冷冻之后,因水样体积膨胀使容器破裂。测定溶解氧的水样采集后应在现场固定,盖好瓶塞后需用水封口。
(8)测定五日生化需氧量、硫化物、石油类、重金属、细菌类、放射性等项目的水样应分别单独采样。
(9)各监测项目所需水样的采集量可参见本书附录7。附录7中的采样量已考虑重复分析和质量控制的需要,并留有余地。
(10)在水样采入或装入容器后,立即按本书附录7的要求加入保存剂[4]。
(11)采集水样后,立即将水样容器瓶盖紧、密封,贴好标签,标签设计可以根据各站具体情况,一般应包括监测井号、采样日期和时间、监测项目、采样人等。
(12)用墨水笔在现场填写《地下水采样记录表》,字迹应端正、清晰,各栏内容填写齐全。
(13)采样结束前,应核对采样计划、采样记录与水样,如有错误或漏采,应立即重采或补采。
3.采样记录
地下水采样记录包括采样现场描述和现场测定项目记录两部分,各省可按统一的格式设计全省统一的采样记录表。每个采样人员应认真填写《地下水采样记录表》[4]。
7.3.3.3 地下水的监测项目
1.常规监测项目
常规监测的项目见表7-1[4]。
表7-1 地下水常规监测项目表(据HJ/T 164—2004《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2.特殊项目选测方法
(1)生活饮用水。可根据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见本书附录5)和卫生部《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2001年)中规定的项目选取。
(2)工业用水。用作冷却、冲洗和锅炉用水的地下水,可增测侵蚀性二氧化碳、磷酸盐、硅酸盐等项目。
(3)城郊、农村地下水。当考虑施用化肥和农药的影响时,可增加有机磷、有机氯农药及凯氏氮等项目。当地下水用作农田灌溉时,可按GB 5084—92《农田灌溉水质标准》中规定,选取全盐量等项目。
(4)北方盐碱区和沿海受潮汐影响的地区。可增加电导率、溴化物和碘化物等监测项目。
(5)矿泉水。应增加水量、硒、锶、偏硅酸等反映矿泉水质量和特征的特种监测项目。
(6)水源性地方病流行地区。应增加地方病成因物质监测项目。如:在甲状腺地方病区,应增测碘化物;在大骨节病、克山病区,应增测硒、钼等监测项目;在肝癌、食道癌高发病区,应增测亚硝胺以及其他有关有机物、微量元素和重金属含量[4]。
(7)地下水受污染地区。应根据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适当增加或减少有关监测项目。如放射性污染区应增测总α放射性及总β放射性监测项目;对有机物污染地区,应根据有关标准增测相关有机污染物监测项目;对人为排放热量的热污染源影响区域,可增加溶解氧、水温等监测项目。
在区域水位下降漏斗中心地区、重要水源地、缺水地区的易疏干开采地段,应增测水位。
有关水文地质勘察(第2版)的文章
地下水的监测系统是指有组织地收集地下水各类信息的系统。从地下水系统输出信息中获得输入,并通过滤波、整合等过程将相关信息输出到用户手中。图7-1地下水监测系统逻辑模型图监测网子系统。制定一个地下水系统长期的管理计划,包含的水文信息及信息范围、详细程度和表现形式均随着各用户在决策过程中的具体要求而变化。......
2023-09-18
对地下水资源的分类目前尚未取得统一和完善,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据GB/T 14157—93,地下水资源为含水层中具有利用价值的地下水水量。按GB/T 14157—93规定,地下水天然资源是指天然条件下,地下水在循环交替过程中,可以得到恢复的那部分水量,即多年平均补给量。依据GB/T 14157—93,地下水开采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在不至于引起严重环境地质问题的前提下,单位时间内可从含水层中提取的地下水量。......
2023-09-18
为了便于化验资料的分析对比,每批样品的采样和分析要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尽量做到当天采样当天分析;对pH值、CO2等易变化的物质最好在现场测定。同一水文地质单元的水位监测井,监测日期及时间尽可能一致。用测量精度高于0.1的pH计测定。......
2023-09-18
地下水水量监测包括观测泉水流量、自流井流量和地下水开采量。流量观测宜采用容积法或堰测法。地下水水温观测可每月进行一次,并与水位、流量同步观测,水温测量的误差要求小于0.5℃,同时观测气温。环境地质监测包括与地下水有关的水环境问题、地质环境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和存在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其严重程度,新建或利用已建立的设施进行与地下水动态相应的环境地质监测。......
2023-09-18
地下水的均衡包括水均衡、盐均衡和热均衡三个方面[1]。对于不同条件的均衡区及同一均衡区的不同时间段,均衡方程的组成项可能会增加或减少。在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平原地区,天然状态下潜水的多年均衡方程式为[1]:即降水与地表水的渗入补给潜水的水量全部消耗于蒸发。分析上述各水量均衡方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切水量均衡方程均由三部分组成,即均衡期内储水量的变化量、地下水系统的补给量和消耗量。......
2023-09-18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研究,对发展水文地质的基本理论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都有着重要意义。没有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研究就不能全面和深入地阐明研究区的水文地质条件,也不能可靠地评价研究区的水质和水量。因此,在各种目的的水文地质勘探中,都规定进行一定时期的地下水长期观测,以便进行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研究。近年来,国内外对地下水动态均衡的研究都很重视,发展迅速。......
2023-09-18
“三水”相互转化,统一评价的原则。对地下水资源的评价不单是对其水资源量进行计算,还要针对其供水的要求进行水质评价。对地下水资源开发环境效应评价主要是针对地下水开发引起的环境负效应和正效应,评价的内容包括地下水开发利用引起的或可能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水环境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三类,并包括现状评价和预测评价两个方面。......
2023-09-18
10.5.3.2 拟建渠道的水文地质勘察根据SL 373—2007《水利水电工程水文地质勘察规范》的规定,拟建渠道水文地质勘察的目的、任务和内容如下[54]。......
2023-09-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