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测定潜水储存量变化的方法:水文地质勘察

测定潜水储存量变化的方法:水文地质勘察

【摘要】:为求得某个均衡期内整个区域Δh的平均值,可仿照利用地形图求流域平均高程的计算方法。μ值的确定方法有:直接测试法和间接法求得。表6-3江苏省北方片平原区不同岩性给水度μ值表

6.3.1.1 Δh的确定

在某个均衡期内,各水井的潜水位及其潜水位的变化很不一致。为求得某个均衡期内整个区域Δh的平均值,可仿照利用地形图求流域平均高程的计算方法。方法是:先分别计算出均衡期初期、末期整个研究区域的平均潜水位,然后再求出均衡期内整个区域潜水位变化的平均值:

的求法相同。以求法为例:先绘制均衡期初的潜水位等水位线图,用求积仪求出研究区范围内各相邻两等水位线之间的面积Ai,若该相邻两等水位线的平均水头为Hi,则整个研究区范围内在均衡期初期的平均潜水位为:

6.3.1.2 μ值的确定

当潜水位上升时,μ为饱和差;当潜水位下降时,μ为给水度。

μ值的确定方法有:直接测试法(筒测法、试坑法、地中渗透仪法、剖面含水率测量、抽水试验)和间接法求得。间接法是利用潜水位长期观测资料,根据地下水均衡方程反求得到(详见本章6.4节)[5]

1.筒测法

自造一无底圆柱形的金属筒,把被测的原状土装入筒内,在筒的下部装一封底的滤料层,其上安放滤网。利用管路供水,先使原土层吸水达到饱和状态,然后在上部加盖(但不密封),防止水分蒸发。筒的下部安有排水孔,排水时,在重力作用下,筒中的水会自由地由排水孔中流出。测量排出水的体积,则该排出的水的体积和筒内土体积之比即为给水度μ[5]

图6-3 地中渗透仪示意图(据 张元禧等,1998)

1—地面;2—地表径流管;3—滤层;4—测筒;5—地下室壁;6—连通管;7—径流集水瓶;8—给水管;9—供水开关;10—自动给水瓶;11—给水控制管;12—潜水控制筒;13—入渗进水管;14—入渗水储量瓶

2.地中渗透仪法

图6-3是地中渗透仪示意图,它是利用潜水位控制筒将左边测筒内的土体饱和到任意位置,然后停止供水。通过测量由连通管自由流出水的体积及使之与饱和的土体体积相比,即得给水度[5]

江苏省平原区主要有五种不同包气带岩性,通过在每种岩性上分别取资料质量较好的长观井,用地下水动态分析法计算出μ值,并把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相比较,综合分析对比后,确定了江苏省不同岩性的给水度μ[6]值见表6-3。

表6-3 江苏省北方片平原区不同岩性给水度μ值表(据 陆小明,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