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柴荣亲征南唐,士气大增!

柴荣亲征南唐,士气大增!

【摘要】:柴荣听后为之振奋,决定下诏宣布于下月亲临淮水之上,开始第二次亲征南唐。柴荣到达寿春城下第二天早晨,便亲自穿上盔甲,命令赵匡胤攻击南唐。在柴荣的督促下,后周士气大增,南唐先锋寨全都被后周军队击破,斩获三千多首级,并且掐断敌军救援的通道,由此南唐军队首尾无法互相救援。不久柴荣便北上返回大梁,结束了自己的第二次亲征。柴荣的第三次亲征开始于公元957年冬季的十月。

后周军队围攻寿春,虽然连年没有攻下,但是城中粮食很快就吃光。后唐军队准备从水路运输粮食支援寿春,但是被李重进半路拦截,在交战中大败南唐军。柴荣听后为之振奋,决定下诏宣布于下月亲临淮水之上,开始第二次亲征南唐。

朝廷上的官员听到诏书后,纷纷议论起来,并上书柴荣,称南唐援军还很强大,皇上亲征会有危险。所以大多数人都请求撤兵回朝。柴荣听到这样的言论非常怀疑,但是众意难违,柴荣也一直犹豫不决。当时朝中李榖擅长军事,但是卧病在家,于是柴荣派近臣前去与他商议出兵之事,李榖就上书道:“当下寿春正处在危难之际,在朝夕之间就可以把它攻破,倘若皇上亲自出征,将士们将会士气大增,就会奋勇争先地进行攻城,南唐援军知道皇上亲征之后也会震惊恐慌,城中守军知道面临危亡,必定会方寸大乱。城中守卫就会出现漏洞,届时寿春就必定可以攻下了!”柴荣看到他这份奏章后很高兴。

公元957年农历二月十七日世宗开始从大梁出发。与之前的出征不同的是,这次他带了许多训练有素的水兵。因为在这之前,每逢后周与南唐在水上交战,由于南唐水军精锐敏捷,而后周缺乏精锐的水军,所以经常在战事中吃亏,柴荣为此甚为烦忧恼怒。所以柴荣从寿春返回后,就命令工匠在大梁城西汴水岸边制造数百艘战舰,并且命令南唐投降的士卒教后周的北方兵练习水战技巧,经过几个月的训练以后,后周水军战斗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差不多已经超过南唐水军了。到这时,后周军队在与南唐军队交战时,显示出的水军素质让南唐军队大为震惊。

柴荣到达寿春城下第二天早晨,便亲自穿上盔甲,命令赵匡胤攻击南唐。在柴荣的督促下,后周士气大增,南唐先锋寨全都被后周军队击破,斩获三千多首级,并且掐断敌军救援的通道,由此南唐军队首尾无法互相救援。柴荣首战告捷。

后周世宗到达寿春城下,他亲自穿上盔甲,命令赵匡胤攻击南唐。

南唐军初败以后,柴荣担心南唐其余部众会沿着水流向东逃窜,所以赶紧命令将领带领数千水军沿着淮水而下追击南唐残余士卒。果不其然,后唐的其余部队果然沿着淮水向东逃跑,柴荣率领数百骑兵沿北岸追赶逃兵,在此过程中,南唐军队战死淹死和投降的将近四万人,后周缴获船舰粮食兵器数以十万计。寿春的守将刘仁赡听说南唐援兵一败涂地、溃不成军,气得只能默然叹息。

在后周强大的压力下,寿春守将终于支撑不住,南唐守将刘仁赡一病不起,其余部将眼看大势已去,便以刘仁赡的名义起草表书,派遣使者前来投降后周。柴荣在寿春城北面接受寿春守将的投降。

在攻占寿春后,柴荣诏令打开寿州粮仓救济城内的贫苦饥民。不久柴荣便北上返回大梁,结束了自己的第二次亲征。

柴荣的第三次亲征开始于公元957年冬季的十月。柴荣从大梁出发渡过淮水,到达濠州城西。濠州东北十八里有个滩,南唐人在滩上设置栅栏,因为四周环水,易守难攻,南唐就派军队固守此地,他们认为这样守卫,后周军队必定无法渡河。但是他们显然低估了后周军队的战斗力。柴荣亲自带领数百位全副武装士兵,在赵匡胤的协助下很快便攻取下来。南唐军队大惊,立刻又在城北面聚集数百条战船严阵以待,并且派人在淮水中竖起大木头来阻拦后周军队。柴荣命令水军进攻南唐军队,经过一番苦战,后周水军拔掉了水中的大木头,并且烧毁南唐战船七十多艘,杀死敌军两千多人。在柴荣的带领下,一直把后唐军逼得连连撤退。

柴荣率领将士接连出击后唐部队,准备彻底消灭后唐的残余部队。他兵分三路,一路由他亲自带队向淮水北岸挺进,另一路则由赵匡胤带兵向淮水南岸挺进,其他将领则从淮水中流挺进,三路共同追击南唐军队。当时淮水之滨因为长久没有行人,河边到处长满茂密的芦苇,芦苇之下有许多沼泽,尽管道路崎岖泥泞,但是后周士兵充满着斗志争相前进,忘却了劳累。他们终于追上南唐军队,缴获战船三百多艘,俘虏南唐士卒七千多人,南唐人在淮水上的战舰全在这场战斗中覆灭了。从此南唐一蹶不振。

南汉主听说南唐军在与后周军队交锋中屡遭失败,时常面露担忧之色。怕后周进攻南汉,就想派遣使者向后周进贡来避免战事,但是由于通往后周的道路被湖南所阻塞,不能把消息传达给后周。迫不得已,南汉主开始积极防御后周,提前进行军事准备;建造了许多战舰,以防后周大军来袭。但是不久后便开始消极懈怠起来,终日纵酒狂饮,并且对大臣们说道:“我现在自身能免于战火,就很幸运了,还有什么闲暇来考虑后代呢!”

经典原文一:

山南东道节度使、守太尉兼中书令安审琦镇襄州十余年,至是入朝,除守太师,遣还镇。既行,上问宰相:“卿曹送之乎?”对曰:“送至城南,审琦深感圣恩。”上曰:“近朝多不以诚信待诸侯,诸侯虽有欲效忠节者,其道无由。王者但能毋失其信,何患诸侯不归心哉!”

译文:

山南东道节度使、守太尉兼中书令安审琦坐镇襄州十几年,到这时进京入朝,授官守太师,遣送返回镇所。上路以后,后周世宗问宰相:“爱卿等送他了吗?”回答说:“送到京城南面,安审琦深深感激皇上的恩德。”世宗说:“近代各朝大多不用诚信对待诸侯,诸侯即使有想效忠尽节的,那路也无从可走。统治天下的人只要能不失信用,怕什么诸侯不心归诚服呢!”

经典原文二:

南汉主闻唐屡败,忧形于色,遣使入贡于周,为湖南所闭,乃治战舰,修武备;既而纵酒酣饮,曰:“吾身得免,幸矣,何暇虑后世哉!”

译文:

南汉主闻悉唐军屡遭失败,忧愁溢于言表,派遣使者向后周进贡,道路被湖南所阻塞,于是建造战舰,进行军事准备;不久纵酒狂饮,说:“我自身能免于战火,就很幸运了,还有什么闲暇来考虑后代呢!”

史学成语

方寸大乱:形容心情不好,思绪很乱。

例句:听到张飞在桥头一声大喝,曹操的将士已经方寸大乱,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溃不成军:溃:溃败,散乱。被打得七零八落,不成队伍。形容惨败。

例句:这次战斗打得敌人溃不成军,二十年之内他们不敢再来冒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