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年,袁世凯称帝,云南编组护国军讨袁,赵任第一军第二梯团团长。1920年4月,驻泸赵又新部团长杨森率部脱离滇军,加入川军,任第二师第一混成旅旅长。1923年升任第2军军长,授予陆军上将军衔。合作期间,起义部队以范部的名义进行革命活动。范则把这一消息告知朱德,让朱德从容率部离去,并赠朱德部队几万元现洋作为路费。1912年以复试鄂籍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
2023-08-20
隐帝登基不久后,河中、永兴、凤翔发生叛乱。
李守贞听说杜重威被杀后,心中十分害怕,暗生反叛的念头。他曾经是后晋的大将,身有战功,平日里又慷慨好施,因此颇得军心,加上后汉新建,皇帝年轻,根基不稳,执政大臣也都是建朝后才入仕的官员,他更是轻视朝廷。有了反心后,李守贞开始招纳亡命之徒,豢养死士,修建城墙壕沟,打造武器铠甲。又派人送密信勾结契丹,多次被边关守吏查获。
李守贞身边有一个擅长星象占卜之术的亲信,叫赵修己,他多次劝李守贞说:“现在时命不好,不要轻举妄动!”李守贞不听,于是他只好告病回乡。僧人总伦,为了讨好李守贞,说他有天子之气,李守贞信以为真。有一次,李守贞和手下聚会,他弯弓搭箭指着《舐掌虎图》说:“要是我有非常之福,就会射中它的舌头。”一箭射中,手下都向他祝贺,从此李守贞就更加自命不凡了。
王景崇曾欲除去侯益,但未成功,两人结下梁子。侯益家财万贯,归朝后,重金贿赂执政大臣和史弘肇等人,博得重臣们的称赞,之后被提拔为中书令,代理开封尹。侯益在朝中大肆诋毁王景崇,说他恣意横行。王景崇听说后,知道事态已变,十分不安,渐渐对朝廷心生埋怨。正巧朝中派人到凤翔,征召赵匡赞的牙兵回京,牙校赵思绾等人十分害怕,王景崇见机用言语相激。路上赵思绾对他的朋友常彦卿说:“小太尉赵匡赞已经落在他们的手里了,等我们到达京城,肯定会一起死的,怎么办?”常彦卿说:“见机行事,别再说了!”
一行人到了长安,永兴节度副使安友规、巡检乔守温出城迎接他们,并在客亭设宴款待。赵思绾借口让将士们进城接亲眷,带着手下进城,杀了守城的军校和士兵,占领了长安城。
占领长安后,赵思绾向李守贞奉表并献上御衣。李守贞认为天时人和,便自称秦王,派手下王继勋占据潼关,并任命赵思绾为晋昌节度使。
王景崇要求凤翔的官吏百姓上表朝廷,推举自己主持军府事务,引起朝廷担忧,朝廷没有同意他的请求,而是调赵晖为凤翔节度使,命王景崇为邠州留后。
王景崇拖延时间不去赴任,一边以讨伐赵思绾为由招募凤翔的壮丁,并发牒文与邠州会兵。另一边则派使者向后蜀请降,同时还接受了李守贞给的官爵。自河中、永兴、凤翔三镇叛乱以来,朝廷不断派将领讨伐他们。昭义节度使常思屯兵潼关,白文珂屯兵同州,赵晖屯兵咸阳。只有郭从义、王峻在离长安不远的地方设栅,但是郭、王二人交恶,彼此水火不容,以至于从春到秋,二人都对峙观望不肯发起进攻。隐帝为此忧虑,决定派郭威为西面军前招慰安抚使临阵督战,命各军都受郭威调度。
郭威出发前向太师冯道请教良策。冯道说:“李守贞自诩是老将,军心所附,只要您不吝惜朝廷的财物,多赏赐士兵,就可以夺走他倚仗的优势了。”郭威采纳了冯道的计谋,从此军心开始归附郭威。
郭威与众将商议进攻方案,众将想先夺取长安、凤翔。镇国节度使扈从珂认为:“叛镇以李守贞为主,如果先破了李守贞,那其他两个藩镇便能不攻自破。如果舍近求远,万一王、赵二人在前面抵抗,李守贞在背后偷袭,那就十分危险了。”郭威认为此言有理,于是与白文珂、刘词和常思三路同时进攻河中,但过了不久,郭威认为常思没有将才,便把他派回了原藩镇。
郭威在军中与士兵们同甘共苦,有功必赏,士兵受伤经常亲自探望,待人和蔼,不轻易惩罚别人,因此军心归附。
起初,李守贞觉得禁军都曾是自己的部下,受过他的恩惠,且这些人素来骄横,苦于后汉军法的严格,因此想当然认为禁军一到就会倒戈投靠他,只需坐等他们到来就行了。但是士兵们刚受郭威的赏赐,都忘了李守贞曾经的恩惠,兵至城下时,都扬旗擂鼓,奋勇呼喊,李守贞见此情景大惊失色。
众将想尽快攻城,郭威说:“李守贞是前朝宿将,勇猛善斗,慷慨好施,屡建战功。而且城临黄河,城墙完好坚固,不可轻视。再者他在高处,我们在低处,如果进攻等于让将士们去送死。勇有盛衰,攻有缓急,时有可否,事有先后,不如先围困他,使他出入无门,而我们以逸待劳,等城中没粮没钱了,再逼降即可。到时为了活命,父子都难互保,更何况是这些乌合之众!赵思绾、王景崇那里,只需分兵牵制住即可,无需忧虑。”
郭威又说:“从前,李守贞害怕高祖,所以不敢嚣张;他觉得我们发迹于太原,功勋不显,所以心生轻视,敢于反叛。我们正好可以利用他这种心理,以静制动。”于是下令将军旗、战鼓收起,只沿黄河设置“火铺”传递军情,并派水军船只停泊在岸边,阻断城中与外界的联系。
李守贞屡次出兵想突出长围,奈何都战败而归;派人送往南唐、后蜀、契丹求救的密信也全被郭威截获。眼看着城里的粮食所剩无几,饿死的人也越来越多,李守贞愁云满面,责问总伦和尚,总伦说:“大王的天子之位无人能夺走,但现在分野有灾,等磨难受尽,只剩一人一马时,就是大王东山再起的时候了。”李守贞信以为真。
这边,王景崇被赵晖围困,也是进出不得。后蜀派来的援兵被赵晖打败,王景崇更是孤立无援。
王景崇不断向后蜀求救,后蜀主命安思谦再次出兵援救,安思谦一路打到了陇州神前。赵晖连忙向郭威告急,郭威决定亲赴华州。这时李守贞派副使周光逊、裨将王继勋、聂知遇守卫城西,郭威临走前告诫白文珂、刘词说:“对方如果不能突围,终将被擒,万一突围成功了,那我们就不能在此久留。成败在此一举了!他们的精锐都在城西,我一走他们必然从此突围,你们要小心防备!”郭威来到华州,但此时后蜀军队军粮耗尽已经退走,郭威立刻又返回了河中。
冯道说:“李守贞自诩是老将,军心所附,只要您不吝惜朝廷的财物,多赏赐士兵,就可以夺走他倚仗的优势了。”
这天夜里,李守贞派王继勋等率领精锐一千多人偷袭后汉军队的营地,汉军一时狼狈不知所措。刘词神色自如,说道:“小小盗贼不必惊慌。”率众将士开始反击,李军死伤惨重,王继勋身受重伤。
李守贞派人乔装去村子卖酒,几乎是白给,巡逻的后汉骑兵喝得酩酊大醉,李军趁机偷袭后汉的营寨,汉军差点失守,于是郭威下令将士不得私自饮酒,郭威的爱将李审违反禁酒令,郭威怒斩其首示众,以正军纪。
河中城里的粮食所剩无几,百姓饿死近半。李守贞两次突围均没有成功,手下的将领、士兵不断有人投降,郭威趁此机会,率军进攻河中。李守贞兵败如山倒,最终与妻儿自焚而死。
长安城中绝粮日久,赵思绾靠吃妇女、小孩充当军粮,维持生路。已退休的左骁卫上将军李肃闲居城中,劝他投降,赵思绾听从了他的劝告,派人向朝廷请求归降,朝廷任命赵思绾为华州留后,都指挥使常彦卿为虢州刺史。赵思绾投降后,形迹可疑,郭从义等人心生怀疑,密报郭威,请求果断采取措施。几日后,郭从义借机抓住赵思绾,连同常彦卿及其父兄、部下三百余人,全部斩首。
赵晖加紧进攻凤翔,手下周璨对王景崇说:“过去我们与李守贞、赵思绾二藩镇互为表里,现在这两镇已被平定,后蜀也不可依仗,不如投降吧。”王景崇想了想,没有同意,而是决定诈降突围。但是到了那天,王景崇却和家里人自焚了,周璨也投降了。
至此,三镇叛乱终得平息。
苏逢吉任宰相期间,提拔升迁了很多官员,杨邠觉得这是浪费国家的钱财,总是上奏反对,惹来苏逢吉的不悦。
苏逢吉的朋党李涛上疏说:“如今关西局势纷乱,当务之急是要抵御外寇。两位枢密使都是辅佐先帝创业的功臣,虽然官阶显贵但家境并不富裕,应调二位把守重镇。而枢密机要的事务容易处理,可以交给苏逢吉、苏禹珪。”
杨邠、郭威听说后,入宫向太后哭诉陈情,太后大怒,责备隐帝道:“元勋旧臣,怎能因为几句谗言就放逐他们!”隐帝推脱说是宰相说的。于是太后又去责问宰相苏逢吉等人,最后李涛独自将罪责担了下来,被罢官遣回家中。
为了平息太后的愤怒和安抚老臣,隐帝想再进用两人,这一想法得到大臣们的支持,于是加封杨邠为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郭威为枢密使;王章为同平章事。
郭威率军攻入河中,李守贞兵败如山倒,最终与妻儿自焚而死。
此后,凡朝廷官员、各司奏事,隐帝都委任杨邠斟酌办理,杨邠手握大权,其他三位宰相则拱手无事。每次拟选的进用之人,只要不合杨邠之意,即使主簿这样的小官也不许。一方面他怀恨二苏曾排斥自己,另一方面也想矫正官员泛滥的弊病,因此不轻易授官,很多人从后汉兴到后汉亡都不曾升迁过。此外,还罢免了所有靠祖、父余荫得官的子弟。
高祖初入大梁城时,太师冯道、太子太傅李崧还在契丹那儿,高祖便把冯道的住宅赐给苏禹珪,李崧的住宅赐给苏逢吉。李崧归顺后汉朝廷,为人处事十分小心,大多时候都称病在家。但他的两个弟弟李屿和李義,与苏逢吉的子弟都是朝士,有一次喝醉后口出怨言,说苏逢吉夺人房产,苏逢吉因此生恨。不久,李崧把两京住宅的房契献给苏逢吉,苏逢吉更不高兴了;而早先被李崧举荐的翰林学士陶谷又倒打一耙,说他的坏话。
李屿的仆人葛延遇欺骗主人、私吞钱财,受到李屿的鞭打,李屿催他交出私吞的钱物,于是葛延遇和苏逢吉的仆人李澄串谋诬告李屿谋反。李屿屈打成招,李崧一家无辜枉死。时人都认为李氏冤枉,从此士民家里都害怕仆人,常常有人受到仆人要挟。
后汉律法严苛,而史弘肇尤其残忍,他宠信重用孔目官解晖,放任其栽赃罪名,屈打成招。三镇叛变时,朝野内群情震动,民间传言不断,史弘肇抓到乱传消息的人,直接砍头或行刑,从不依法处理,不少无辜之人都惨死其中。此外,史弘肇还纵容下属,肆意搜刮民脂民膏。
叛乱平息后,隐帝日渐骄奢放纵,沉迷娱乐,宠幸飞龙使后匡赞、茶酒使郭允明。太后和大臣们多次劝诫,他也毫不在意。
郭威从河中返回时途经洛阳;西京留守、同平章事王守恩倚仗自己位兼将相,坐在轿子里出来迎接。郭威大怒,认为王守恩是在故意侮慢自己,便以沐浴休假为由推辞不见,随即拟堂帖任命白文珂为留守取代王守恩,朝廷对此也不过问,任命白文珂兼侍中,充任西京留守。
经典原文一:
威将行,问策于太师冯道。道曰:“守贞自谓旧将,为士卒所附,愿公勿爱官物,以赐士卒,则夺其所恃矣。”威从之。由是众心始附于威。
译文:
郭威将要上路,向太师冯道请教良策。冯道说:“李守贞自认为是老将,士兵之心都归附于他;望您不要吝惜官家的财物,要用以赏赐士兵,这样就夺走了他所倚仗的优势了。”郭威听从了冯道的这条计策。从此众人之心开始归附郭威。
于是葛延遇和苏逢吉的仆人李澄串谋诬告李屿谋反。李屿屈打成招,李崧一家无辜枉死。
经典原文二:
威又谓诸将曰:“守贞向畏高祖,不敢鸱张;以我辈崛起太原,事功未著,有轻我心,故敢反耳。正宜静以制之。”乃偃旗卧鼓,但循河设火铺,连延数十里,番步卒以守之。遣水军舣舟于岸,寇有潜往来者,无不擒之。于是守贞如坐网中矣。
译文:
郭威又对众将领说:“李守贞过去害怕高祖,所以不敢嚣张;认为我们从太原崛起,事业功勋不显赫,有轻视我们之心,所以敢于反叛。我们正应该用静来制服他。”于是把军旗、战鼓都收起来,只沿黄河设置“火铺”传递军情,连绵几十里,派步卒轮番守护;派水军船只停泊在岸边,敌人有偷偷往来的,无不抓获,于是李守贞就像坐在罗网中了。
读史学成语
信以为真:相信他是真的,指把假的当作真的。
例句:他居然信以为真,不再追究这件事。
水火不容:水和火是两种性质相反的东西,根本不能相容。后多用于比喻人与人之间有深仇大恨,不能在一起。
例句:宰相和大将军因为利益而争权夺势,最后竟水火不容,幸亏皇帝及时把他们罢免了,否则国家必将动乱。
有关资治通鉴(第4卷):少年简读版的文章
次年,袁世凯称帝,云南编组护国军讨袁,赵任第一军第二梯团团长。1920年4月,驻泸赵又新部团长杨森率部脱离滇军,加入川军,任第二师第一混成旅旅长。1923年升任第2军军长,授予陆军上将军衔。合作期间,起义部队以范部的名义进行革命活动。范则把这一消息告知朱德,让朱德从容率部离去,并赠朱德部队几万元现洋作为路费。1912年以复试鄂籍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
2023-08-20
于是,她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告密制度。为了从被告人的口中获取口供,武则天就从性情残忍、心狠手辣的官吏中选拔审判官。因为狄仁杰承认谋反,有关部门对他的监管放松了。有人向武则天告发文昌右丞相周兴谋反,武则天命来俊臣审理此案。来俊臣的胃口越来越大,后来竟诬告武氏诸王与太平公主谋反。为平民愤,武则天下令处死来俊臣。......
2023-08-26
“牛奶路”——关于赵景深1931年3月《读书月刊》第1卷第6期发表赵景深《论翻译》一文,提出“宁达而不信”的观点,为误译辩解。接着,鲁迅针对赵景深曾将契诃夫小说《万卡》中的天河误译为“牛奶路”,又将德国作家塞意斯的小说《半人半马怪》误译为《半人半牛怪》,批评赵景深是“遇马发昏,爱牛成性”,乃“牛头不对马嘴”的乱译了。......
2024-01-28
王宽福1940年1月,浙江大学到达贵州,在教育部的批准下可在遵义办学,但场地有限,后得以在湄潭、永兴办学是与当时湄潭开明的严溥泉县长分不开的。因为校总部在遵义,竺校长得常驻遵义,但他十分关心湄潭、永兴的师生,在七年中他来湄潭37次,平均两个月要来一次,最长一次是1943年9月,在这里待了一个半月,他在湄潭、永兴的日子里有几件事让人难以忘怀。......
2023-10-07
道恶乎隐而有真伪?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正如月亮之盈亏意味着明与暗的隐显,大道之成亏意味着道与爱的隐显。终生无成就对了,即使有成,也是小艺成而大道亏。昭文是把鼓琴当成自己的艺术“成就”来看的,在庄子看来依旧是“小成”。从这个意义上讲,道隐于小成也可以理解为道隐于世间艺术。可见,无论是人籁,还是天籁,都是以残缺不全的成心为音簧而奏响的,必然是有成有亏的。......
2023-11-24
图6-9信息隐藏的一个通用模型(三)隐写分析系统的分类隐写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知识领域,尽管还处在发展阶段,但是已经具有了自己的意义和内涵。目前主要采用的是盲隐写技术。对于非统计性隐写分析而言,通过人类感知系统、文件结构标志异常或载体特殊部分异常等手段来判断载体是否含有隐秘信息,都可以认为是非统计性隐写分析。(四)隐写分析技术算法下面以专用隐写分析和通用隐写分析为例,介绍隐写分析技术的算法。......
2023-10-18
在中国当代思想界,围绕“亲亲相隐”的制度是否应当在现代法制中获得复活,法学界、哲学界和历史学界的学者曾展开过很著名的一场论战。清理这场思想论战,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亲亲相隐”制度的思想价值以及制度缺陷,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支持刘清平先生论断的还有邓晓芒教授,他措词激烈地指责“亲亲相隐”制度,宣扬现代化的民主法治,应当根除“亲亲相隐”的封建残余思想,依靠法制进行国家建设,治理当今的腐败问题。......
2023-08-06
在庄浪,赵献玉、赵贡玉被视作文化界“双璧”,备受景仰。赵贡玉是刘庙乡赵家山人,生于1812年,卒于1861年,享年49岁。赵贡玉,字宝航,一字赆廷,家邻吴王坟山,且仰慕涪王功业,便取号“吴山”。赵宗理生前讲过一段赵贡玉的轶事传闻——据说赵贡玉南方赴任,行经南昌,前来迎接的官员请他去游览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赵贡玉掠了众人一眼,心知这帮江南下属有瞧不起自己的意思。传闻归传闻,赵贡玉才气过人却是事实。......
2023-09-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