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日军对华侵略史-有条件求和方针

日军对华侵略史-有条件求和方针

【摘要】:1945年3月后,中国正面战场的战局日益向有利于中国方面发展。日本政府鉴于日军在各个战场上节节败退;如果在中国战场上继续打下去,将有被消灭的可能,于是不得不走上乞和投降之路。根据上述“方案”,日本虽曾企图借助汪伪政权从中斡旋议和,但由于汪精卫的死亡,化为泡影。

1944年是决定日本最后失败的关键年份。这一年,日本侵略军,无论在太平洋战场,还是缅北战场,或是在中国战场都遭到沉重打击而使之一蹶不振。

在太平洋战场,美军在中太平洋占领了马绍尔群岛的主要岛屿后,绕过加罗林群岛,实行马里亚纳群岛的塞班岛登陆作战,并占领关岛和安提尼岛,从而突破了日本的所谓“绝对国防圈”。与此同时,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战场上,连克数镇并乘胜前进,于1945年1月下旬与驻印军胜利会师,完全打通中印公路。

在中国的正面战场,日军虽然一时得逞,但敌后战场上,我军却取得了辉煌胜利。1944年,我军共进行内线和外线作战两万多次,歼灭日伪军28万多人,争取伪军反正近3万人,攻克敌伪据点5000多处,解放人口1200多万。敌后战场的斗争在很大程度上牵制了敌军对正面战场的进攻。

日本侵略军不仅在各个战场纷纷败北,而且其综合国力已达到不能再继续支撑战争的境地,其人民的反战厌战情绪空前高涨,也使战争失去了群众基础。据大本营估计:“日本能够有组织地进行战争的时间,即便竭尽全力,也只能以昭和二十年(1945年)中期为限,此后作战方式及战争指导恐将不得不迅速转为游击战。国内形势只要按现状发展下去,必将暴露出战争指导上的各种缺陷。”[15]这表明,日本已觉得其所推行的对外侵略政策及其发动的侵略战争已走入困境而不能自拔,只有作垂死挣扎而困兽犹斗。1945年1月22日至2月6日间,日本大本营相继向中国派遣军、南方军、第10方面军、内地防卫军和第17方面军等各军的司令官下达命令如下:

“(1)中国派遣军要击退进攻中国大陆的主敌美军,粉碎其企图,确保大陆的重要地区,同时促使重庆势力削弱以至消灭。为此,组成东西两条战线,特别是将加强战备的重点放在中国中部,尤其是长江下游的重要地区。

(2)南方军要确保南方重要地区,扼制敌人对本土和中国大陆方面的进攻,使全面作战易于进行。为此,应确保菲律宾方面的要冲吕宋岛,尽力击溃来犯之敌。在其他方面,应将印度支那、泰国、马来、苏门答腊作为南方的核心地区予以确保。

(3)第10方面军要对进攻台湾、西南诸岛方面之敌,确保这些岛屿,以使以本土为中心的重要地区的全面作战易于进行。为此,以粉碎敌人向两岛推进其空、海基地的企图为指导作战的着重点。特别是要使台湾和冲绳本岛成为我国在东中国海周围的航空作战的据点。

(4)内地防卫军要消灭进攻之敌,确保本土;为此,作战准备的重点应放在关东、九州与东海三个地方。重视这些地区和大阪、神户地区的防空工作,当敌人来犯时,力求在海上消灭之。”[16]这里所谓“击退”、“消灭”、“确保”等字样,只不过是纸上谈兵,说说而已。事实上,1945年初以后,凡是日军所到之处,无不节节败退或被消灭,实无挽救之法。

日本大本营命令下达后不久,冈村宁次在南京召集各方面军司令官及军司令官开会,传达侵华作战指示时,沮丧地说:“今战局频告危急,日本国运之兴废迫于眉睫,中国派遣军由12位军司令官分率百万大兵,佥须振臂而起,更始一新,竭尽全智全能,善谋善战,以期打开危机,挽回国运。余当与全体官兵一起奋勉,在北方确保大东亚复廓之宝库,在东方建立沿海岸要域之铁阵……在西方排除万难,向中国西南腹地挺进突入,以覆灭其根据地”。[17]这只是灭亡前的哀鸣。

1945年3月后,中国正面战场的战局日益向有利于中国方面发展。中国军队先后收复了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江西、福建等省内的一些失地。敌后战场的战果更加辉煌。该年春季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各地同敌人共进行战役、战斗5558次,毙伤俘日伪军约11.3万多人,攻克据点3512处,收复县城54座;日伪军处于我军的严密包围之中。在华中的作战中,攻克县城、据点100多处,毙伤俘日伪军3万多人。在华南,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纵队的抗日根据地已发展到19个,总面积达95万平方公里。

日本政府鉴于日军在各个战场上节节败退;如果在中国战场上继续打下去,将有被消灭的可能,于是不得不走上乞和投降之路。

早在1944年的湘桂作战时,日本又提出同重庆方面议和问题。8月30日的最高战争指导会议,决定了《对重庆政治工作实施纲要》,提出:“关于对重庆的政治工作,根据最高战争指导会议的决定,由总理大臣和外务大臣联系通过国民政府(汪伪)以其自发的形式进行之”。9月5日,最高战争指导会议通过了《关于对重庆实行政治工作方案》,其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方针:对重庆的政治工作,以迅速完成大东亚战争,使重庆政权放弃对日抗战为主要目的,为此,首先以创造双方直接会谈的机会为第一目标。

第二,要纲:1.当前工作的目标。使国民政府(汪伪)遣适当人物前往重庆。2.和平条件的初步方案。和平条件以依据完全平等条件为原则,可大致规定如下:(1)全面和平后,中国和美英之间的关系,以中国善意的中立为满足,并促使在华美英军队自动撤出。(2)汪蒋关系。承认蒋介石返回南京,建立统一政府。但两者间的问题,乃是中国的国内问题,听任两者直接谈判。(3)日华条约的处理。废除日华同盟条约,重新缔结友好条约,以保证全面媾和后的日华永久和平。此时,对中国内政问题一律不加干涉。关于延安政权及共产军,亦同样处理。(4)撤兵问题。在华美英军如撤退,帝国也完全撤兵。(5)‘满洲国’问题。关于‘满洲国’,不得变更现状。(6)蒙疆问题。作为中国内政问题处理。(7)香港及其他南方地区的处置。香港移交给中国。有关南方权益问题另行考虑。(8)将来的保证。关于中国方面对帝国提出的保证要求尽量予以满足;帝国对中国的保证要求则是,为了对付美英军重新侵人中国,使其承认派驻必要的军队。3.利用苏联。(1)利用由于日苏关系迅速好转所形成的政治压力,谋求促进此项工作。(2)随着日苏谈判的进展,必要时可使苏联为此项工作居间调停。”[18]这实际上是一个除去“满洲国”外的全部让步条件。日本侵略者以往是以强硬的姿态逼迫重庆投降,而现在反而以失败者乞降的姿态出现。根据上述“方案”,日本虽曾企图借助汪伪政权从中斡旋议和,但由于汪精卫的死亡,化为泡影。也曾将乞降的希望寄托在苏联身上,但由于苏联在雅尔塔会议上承诺对德战争结束后两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及苏日中立条约的废除,因此对日本的请求表示冷淡。

1945年春季以后,日军在各个战场的处境更加不妙,日本统治阶级内部乞降议和之声甚嚣尘上。其典型代表者为日本木户内大臣关于《收拾时局的对策草案》。该《草案》提出如下全面乞降的设想:

“一、冲绳战局的前途,很遗憾,必将以不幸的结局而告终,而且这种结局最近即可显露出来。这一点大致可以肯定。

二、试看御前会议议案的参考附件《我国国家力量的分析》,从各方面都可以看出,今年下半年以后,事实上将完全丧失进行战争的能力。

三、关于敌军今后将采用的作战方式,当然不是我这个外行人所能正确判断的,但从现在敌空军大量使用燃烧弹进行轰炸的威力来看,不仅我全国城市,就连我全国乡村也难免普遍被烧得片瓦无存,而且并不需要多久。即当敌人施展破坏住房战术时,我储藏的衣物和粮食将同时遭到破坏……

四、上述设想如无太大差错,则今年下半年以后,全国范围的粮食、衣物等的极端缺乏,加上天气日渐寒冷的季节关系,将引起人心的严重不安,事态将立即发展成不可收拾。”

基于上述看法,木户内大臣提出了收拾战局的“果断措施”的主张,即:“相信由军部倡议和平,由政府定出方案,着手进行谈判,乃是正确的道路。”因此“只有诚恐诚惶,伏请天皇陛下为万民作出英勇决断,并按照下列方针,积极收拾战局。除此之外,别无良策。”第一,“奉天皇陛下的亲笔信同斡旋国进行谈判。如能与敌对国家美、英直接谈判,固然也是一个办法,但为争取谈判上能有旋回余地,请求现尚处于中立关系的苏联代效调停之劳是否较为妥当?”第二,“天皇亲笔信的主要内容,援用宣战诏书的宗旨,中心就是:陛下常以和平为念,鉴于迄今为止的战争惨祸,愿为世界和平忍受万难,决心以极宽大的条件结束战争。”其主要条件是:“如能保障太平洋成为如同字义一样的太平洋,则对我打国领地区的处理,只要能实现各国及各地区的国家、民族的独立就满足了,我国可以放弃占领地区的领导地位。驻扎在占领地区的我陆海军将士,由我国主动撤走”。[19]木户内大臣的《草案》得到天皇批准,并谕令从速执行。

1945年6月22日,美国军队全部占领冲绳,战火即将燃向日本本土,致使日本朝野上下一片恐慌。日本天皇立即召开御前会议,研究对策。会上,日本天皇提出:关于战争指导,前在御前会议虽已作出决定,但另一方面,关于结束战争问题,此时也希望不拘泥于历来的想法,从速进行具体研究,力求促其实现。所谓“不拘泥于历来的想法”,就是停止战争,乞降求和。随后,天皇下令,派近卫文磨为特使,携带天皇的亲笔信,赴莫斯科请求苏联居间调停。此时,美国宣布:“美国政府的政策将一如既往,立足于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而日本则表示,在避免无条件投降的原则下,愿意和谈。所以苏联迟不作答。7月26日,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发表后,日本的有条件投降的企图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