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北濒东海,南临南海,东靠太平洋,西隔海峡与福建相望,离大陆最近处不过150海里,面积35760平方公里,为我国第一大岛。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侵略者就企图占领台湾。美国自1847年至1874年,一直鼓吹“使之成为美国领土”,企图将台湾据为己有。[14]法国于1883年挑起中法战争时,便叫嚷“占据海南、台湾、舟山”。[15]在贪婪的殖民主义者眼中,我国宝岛台湾是它们疯抢的一块肥肉。......
2023-09-17
1937年的“七·七”事变拉开了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序幕。该事变的发生并非偶然,是日本蓄谋已久之事,已如上述。而直接与“七·七”事变有关的则是1937年的日本陆海军中央部的对华作战计划。
1936年,日本陆海军中央部照例于9月前制定1937年对华作战计划。是年德意法西斯国家在西方的侵略行动,使日本法西斯的侵略野心更加膨胀,而急欲扩大侵略中国的战争。恰在此时,接连发生了日商丸一药房的中野顺三被杀的所谓“北海事件”,和丰台、汉口等由日本人所制造的诸多事件。日本陆海军中央部以此为借口乘机向中国发难,并拟订出兵中国计划。
海军军令部在其对《时局处理方针》中提出:“国家需要定下对华惩罚的决心;联合舰队立即从佐世保方面开始行动;促进对华作战准备;促进现在进行的对华交涉,并适时要求其限期答复;根据中国方面对上项采取的态度,可对河北、山东及青岛进行保障占领,根据情况也可以对海南岛进行保障占领;对华作战要极力限定于局部,且准备持久战。[1]陆军参谋部的《对华时局的对策》中提出:“对华中、华南方面,按目前形势,不以陆军行使实力;为预防因抗日行为波及华北而爆发不祥事件,看时机先派一个师去满洲,在锦州附近待机;在华北,万一发生……中国驻屯军应坚决奋力给以惩罚。此时将给中国驻屯军增加上述待机的一个师和关东军司令官所辖部队的一部,有关指挥问题另定;其余的关东军作好对苏作战准备,以求万全。[2]
9月26日,日本陆、海、外三省局长会商,决定了以武力和外交相配合的对华方针,即:“促使蒋介石回京,进行外交谈判,如蒋介石拖延回京,则以最后通牒强迫之;如仍不回京,则采取行使实力之手段”。[3]与此同时,日本海军又提出了《对华处理方针备忘录》,其主要内容是:1.国家迅速确立惩罚中国的决心,尤应促使陆军速与海军采取同一步骤。2.作好对华作战的各种准备,并依靠已下令增派兵力之威慑力量,促进外交交涉。3.蒋介石不回京,或南京政府对我最后要求事项不表诚意时,海陆军应分别进行必要的兵力配备。4.在不接受我最后要求情况下固守上海;对青岛进行保障占领;封锁华中、华南之要地;轰炸华中、华南之航空基地及主要军事设施;陆军向华北出兵。[4]
其实上述“北海事件”等故,大部分是日本军部和特务机关所蓄意挑衅制造的。这从战后所公布的日本档案及所出版的回忆录中,可知如松井石根、坂垣征四郎、土肥原贤二、桥本欣五郎、田中隆盛等日本军头和特务首脑等人所阴谋制造的这些流血惨案,其目的是企图挑起中日冲突,作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借口,以便实现“大陆政策”第三推进期的侵略目标,从而达到所谓“八弘一宇”和“大东亚共荣圈”的目的。上述日本陆海军的《时局处理方针》和《对华时局的对策》等全面侵华方针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的。
按日本陆海军的本意,是想乘机推行其侵华政策,但因诸多因素所制约,在1936年下半年未能如愿以偿。于是又在上述侵华方针的基础上炮制了1937年的对华作战计划。其主要内容是:
“当以中国为敌时,依下列要领进行作战。根据华北、华中以及华南地区形势,以击溃必要方面的敌人,并占领各要地为目的。为此陆军应协同海军击溃必要地区之敌,并占领各要地。海军消灭敌舰队,并控制中国沿海以及扬子江水域,协助陆军占领必要之要地”。因此:“决定在对华北作战时,除过去两个集团军外,根据情况再增加3个师,必要时还可能在华北五省进行作战。”而“对华中方面原来计划以第9集团军占领上海附近,但是这方面的中国军队增加了兵力,构筑了坚固的阵地线,考虑到作战规模将会因此而扩大时,限定在这一狭小地区,对我战略态势显然不利,因此,计划调新编第10集团军从杭州湾登陆,自太湖以南前进,两集团军策应向南京作战,占领并确保包括上海、杭州、南京在内的三角地带”。至于“对华南的作战计划,同去年度一样,计划大致用1个师的兵力。如此,按去年度计划充作对华作战的兵力为9个师,而昭和十二年(1937)年度增加14个师”。日本海军认为:“限定局部作战可能是不现实的,必须作出全面战争的计划。海军用兵不能固定在一个地方,它富于机动性,所以一开始就应开往全中国所需要的地方,用必要的兵力,迅速达到目的。”[5]
日本陆军参谋部为了贯彻1937年度作战计划又发出《昭和十二年度帝国陆军作战计划要领》训令,其中规定强调了对华北作战的要点,即:“(1)河北方面军(中国驻屯军司令官属下部队以外,还包括关东军司令官及朝鲜军司令官派遣的部队,以及从国内派来的部队),以主力沿平汉铁路地区作战,击溃河北省南部方面之敌,并占领黄河以北的各要地。此时,可根据需要以一部自津浦铁路方面协助山东方面作战军作战,也可根据情况,向山西方面和绥东方面进行作战。……(2)帝国陆军在华北作战时,中国驻屯军司令部之任务如下:作战初期要以原有的属下部队确保天津、北平、张家口,可能的话包括济南等各要地,为在华北方面的陆军初期作战创造有利条件。”[6]
日本陆海军的这项作战计划是按“大陆政策”的既定方针制定的。它对中国,特别是对华北的作战方针,原则与主攻方向,以及兵力部署,军事与外交配合等内容,都有周密策划。日本中国驻屯军之所以选择位于北京附近的平汉铁路沿线的卢沟桥作为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点,显然是按计划行事的结果。
有关莫忘国耻·日军对华侵略史的文章
台湾北濒东海,南临南海,东靠太平洋,西隔海峡与福建相望,离大陆最近处不过150海里,面积35760平方公里,为我国第一大岛。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侵略者就企图占领台湾。美国自1847年至1874年,一直鼓吹“使之成为美国领土”,企图将台湾据为己有。[14]法国于1883年挑起中法战争时,便叫嚷“占据海南、台湾、舟山”。[15]在贪婪的殖民主义者眼中,我国宝岛台湾是它们疯抢的一块肥肉。......
2023-09-17
日本帝国主义把教育视为建立和巩固法西斯统治,进行经济掠夺,扩大侵略战争的重要工具。上述内容表明,日伪统治者一再强调其教育方针为“王道主义”。可见,“王道主义”教育方针的实质,是奴役和麻痹东北青少年,消磨人们的民族意识和进步思想,最终成为驯服的亡国奴。......
2023-09-17
自“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在以自身力量侵略中国同时,采取了“以华制华”政策,作为其征服中国的辅助手段。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于日本侵略战线的无限延长,致使日本自身的人力、财力,尤其兵力严重不足,于是强化了“以华制华”政策以为补充。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由于战局逐渐向不利于日本方向发展,日本政府和军方为了扭转局面,决定进一步利用汪伪政权,强化“以华制华”政策。......
2023-09-17
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以自己仅有的物资力量远不足以满足继续扩大侵略的需要。其所以将吞并“满蒙”作为推行“大陆政策”核心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将东北的丰富资源据为己有,一则可解决国内之需,二则可为扩大侵略,特别是侵略战争提供军需物资。满铁新设的关系会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实施日本继续扩大侵略战争而急需的“具有国防意义的工业”的日本军部扩军备战计划。......
2023-09-17
“南进”政策的确立与中国战场、欧洲战场以及日本国内各派侵略势力的消长有关。[2]推行“南进”政策是海军当局的夙愿,因而积极支持陆军的提议。由于这个条约的签订,日本在外交上完成了“南进”的基本部署。为了攫取“南进”的军事基地,日本于1941年7月以大陆命第513号,发布了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南部的命令。与此同时,日美谈判陷入僵局。......
2023-09-17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巩固其对东北的殖民统治和扩大侵略的稳定的后方基地,实行了残酷的法西斯统治。关东军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执行侵略任务的军队,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吞东北领土,镇压中国人民,实行法西斯统治的主要工具。他们为虎作伥,从事残害东北人民的罪恶勾当。关东军宪兵队由关东军司令官直接指挥,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人民进行法西斯统治的重要工具,是日伪军警宪特镇压东北人民的罪魁祸首。......
2023-09-17
1945年3月后,中国正面战场的战局日益向有利于中国方面发展。日本政府鉴于日军在各个战场上节节败退;如果在中国战场上继续打下去,将有被消灭的可能,于是不得不走上乞和投降之路。根据上述“方案”,日本虽曾企图借助汪伪政权从中斡旋议和,但由于汪精卫的死亡,化为泡影。......
2023-09-17
《塘沽协定》签订后,由于通往华北之路已打开,日本对华北的侵略欲望更加强烈。于是“大陆政策”的激进派,日本军部的各个分支,诸如陆军省、海军省和参谋部,纷纷提出对华北的侵略政策。日本政府与军部为了统一意志,几经协商,终于确定了对华北方针的宗旨,即:“拒绝排日”、“削弱国民党势力”以达到与国民政府分离的目的。......
2023-09-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