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1935年1月后的日本,全力扩充陆海军备战,加速军工扩充

1935年1月后的日本,全力扩充陆海军备战,加速军工扩充

【摘要】:日本自1935年1月退出裁军会议后,便以全力扩充陆海军以满足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需要。日本海军的扩军计划,较之陆军更为庞大。第二次计划:改善日本国内的军备,经费约3亿日元;整备作战资财的经费约1亿多日元。为了推动政府加速经济军事化和军事工业的扩充,日本陆军参谋部于1936年7月23日和29日,先后向陆军省提出“为战备迫切期待开发产业”、“备战计划方针”两项计划,强烈要求于1941年前完成。

日本自1935年1月退出裁军会议后,便以全力扩充陆海军以满足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需要。

日本陆军常备兵力从1930年初的25万人增加到1936年初的40万人。1936年6月,日本在改定的《帝国国防方针》和《用兵纲领》中,确定了陆军的扩充军备计划,陆军为50个师,航空兵为142个中队。根据这个计划,陆军省于11月25日,制订了陆军军备充实计划大纲。其主要内容为:

1.战时兵力。至昭和十七年度(1942年),大约配备40个师及与之相适应的各部队,航空兵约140个中队及与之相适应的各部队。

2.平时兵力。至昭和十七年度(1942年),大约在满洲配备10个师,国内及朝鲜配备17个师及与之相应的部队。航空兵140个中队及与之相应的部队。同时增加与补充,动员、教育、补给、卫生等各项设施。日本海军的扩军计划,较之陆军更为庞大。1933年6月《帝国国防方针》及《用兵纲领》中,确定海军的扩充军备计划是,海军主力舰为12艘、航空母舰为12艘、巡洋舰为28艘、水雷战队6队(驱逐舰96艘)、潜水战队若干(潜水舰70艘)、航空兵65个队。1937年,日本海军的总吨位与美国海军总吨位的比例,已超过华盛顿条约规定的64%,达到了80%的最高状态。

日本陆海军经过一番扩充后,至1937年“七·七”事变前,其总兵力及配置情况是:

陆军:关东军有第1、第2、第4、第12师,独立混成第1、第11旅;独立第l至第5守备队,骑兵集团,骑兵第3旅,独立炮兵3个团,飞行集团,铁道第3团,汽车第1、2团,电信第3团等。朝鲜军的第19、20师。中国驻屯军的步兵旅和炮兵团。台湾军的第1、2团和炮兵团。日本国内的近卫、第3、5、6、7、8、9、10、11、16等11个师。此外,还有航空兵团的第1飞行旅(驻日本国内)、第2飞行旅(驻朝鲜)、第3飞行旅(驻台湾)。[6]

海军:战列舰9艘,巡洋舰33艘,驱逐舰97艘,潜水舰55艘,航空母舰6艘,合计199艘,77.1万吨。

海军的舰队有:联合舰队、第3舰队、练习舰队。担任对华作战的是第3舰队,司令部驻上海,所辖第10、11战队及第5水雷队分别活动于中国沿海及长江

海军航空兵有37个中队,基地航空兵飞机512架,舰载航空兵飞机173架,共计飞机685架。[7]

扩军是为了备战,而备战还包括其他方面的内容,诸如军费的增加,战略物资的储备,工业的军事化及武器装备的生产等等。因此,日本在扩军的同时,也积极从事这些方面的工作。

在增加军费方面。日本的历届内阁,始终把增加军费当作重要任务而列入日程。如所谓的“九·一八事变费”,从1931年至1936年,累计达10.7亿日元。“军备改善费”从1933年至1936年,陆军方面为4.95亿日元,海军方面为8.37亿日元,二者共计13.32亿日元。如以陆军海军两省省出的合计军费,同一般会计税出总额对比,可明显地看出军费比率的逐年增加。1933年税出总额为22,5亿日元,军费为8.73亿日元,军费占税出总额的38.8%,而1936年的税出总额为22.8亿日元,军费为10.78亿日元,军费占税出总额的47.3%。仅相距3年时间,军费便增加了10%左右。

1936年3月广田弘毅内阁组成后,出于全面侵华战争准备的需要而最大限度地增加军费。例如,陆军的第一次计划:扩充航空、防空设备,第一年度经费约6亿日元,经常费约3亿日元。第二次计划:改善日本国内的军备,经费约3亿日元;整备作战资财的经费约1亿多日元。上述经费共计20多亿日元,要求自1937年开始保证持续5年到10年。海军也提出了庞大的经费计划,仅1937年度预算总额就达32.7亿日元。

在储备战略物资方面。日本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加速了各种战略原料的进口与物资储备。1936年,用于进口贸易的金额,较1935年增长约10亿日元。1936年的铁矿石进口比1932年增长了2.5倍,废铁进口增长了1.5倍,铜的进口增长26.5倍,石油和煤的进口各增长近1倍。

在工业军事化方面。为了实现经济军事化,1936年,日本设立了专门研究机关“日满财政经济研究会”,着重研究重要产业,主要是军事工业的扩充问题。1937年5月,又设立了企划厅,作为国家战争经济的参谋部,就各项产业和资源如何适应扩大侵略战争需要,进行通盘策划。

为了推动政府加速经济军事化和军事工业的扩充,日本陆军参谋部于1936年7月23日和29日,先后向陆军省提出“为战备迫切期待开发产业”、“备战计划方针”两项计划,强烈要求于1941年前完成。1936年末,日本参谋部又拟定“重要产业五年计划”。1937年5月,陆军省根据参谋部的计划,向日本政府提出了《重要产业五年计划纲要》,其主要内容如下:

1.方针

大致以昭和十六年(1941年)为期,有计划地发展各项重要产业。

2.要点

(1)本计划以昭和十二年度至昭和十六年度的5年为第一期,先严密选定国防上重要产业的种类及指标,予以统制,促其实现。

(2)发展重要的国防工业,是以帝国为主体,因地制宜地根据日满一体化原则进行安排的。由于考虑到国防上的必要性,尽力使必要的产业在大陆得到发展,……通过日中提携,努力在华北进行开发。

(3)略。

(4)发展重要产业,须综合技术、资本及原料等各方面,……第一期计划中首先着手发展下列重要部门:军械工业;飞机工业;汽车工业;机床工业;钢铁工业……军械工业和飞机工业的发展,按军部设计的方案进行。”

根据以上要求,又确定了军事工业发展指标:

军械工业,除加强官营设施外,将民间设备能力增加4倍;飞机工业,保持年产1万架的设备能力,第一年生产1万架,第二年生产2万架;坦克工业,设备能力增加2.5倍;弹药工业,官营设施,重点设在满、蒙,民间设备能力增加7倍;汽车工业,计划年产10万辆,保持30万辆。[8]

根据上述计划,日本首先对陆海军的官营军工厂进行大规模改建、扩建,使其成为综合性的大工厂,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与此同时,从1931~1936年间,向民间企业的军事订货和军事投资的金额,是向官营军工厂投资的3倍。因此,军火生产数量猛增。例如,1931~1937年兵器产量的增加数为:步枪,1931年为3613支,1937年为42754支,增长10倍;机枪,1931年为541挺,1937年为2295挺,增长3.2倍;火炮,1931年为90门,1937年为478门,增长4.3倍;坦克,1931年为12辆,1937年为479辆,增长39倍;飞机,1931年为410架,1937年为1580架,增长2.8倍;军舰,1931年为5100吨,1937年为51724吨,增长9倍。[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