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莫忘国耻:日军对华侵略往事

莫忘国耻:日军对华侵略往事

【摘要】:日本帝国主义把教育视为建立和巩固法西斯统治,进行经济掠夺,扩大侵略战争的重要工具。上述内容表明,日伪统治者一再强调其教育方针为“王道主义”。可见,“王道主义”教育方针的实质,是奴役和麻痹东北青少年,消磨人们的民族意识和进步思想,最终成为驯服的亡国奴。

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在东北建立和巩固法西斯统治秩序,进行经济掠夺,扩大侵略战争的需要,竭力建立以愚民奴化为核心的殖民教育体系。

1.建立伪教育行政机构。

日本帝国主义把教育视为建立和巩固法西斯统治,进行经济掠夺,扩大侵略战争的重要工具。

1932年,在伪《政府组织法》中规定:伪民政部文教司为负责文教的最高行政部门。7月,文教司升为文教部。文教部的总长虽是中国人,但实权却掌握在日本人手里。伪文教部建立后,地方的教育行政机构也相继建立起来。

在伪教育行政机构中,均设有对实施殖民主义教育进行“监督指导”的视学机构。1936年,伪文教部发布了《视学官及特别市视学官视察规程》,其中特别强调对学校教育活动的“适当与否”要加以“判定”,加以“指导监督”,借以强化对学校教育的法西斯统治。

2.殖民主义教育方针的提出。

伪满洲国建立后,便提出了以“王道主义”为核心内容的奴化教育方针。在伪《建国宣言》中宣布:“进而言教育之普及则惟礼教之是崇,实行王道主义;必使境内一切民族,熙熙攘攘,如登春台,保东亚永久之光荣……”。1933年7月在伪首都召开的教育厅长会议上具体规定:“满洲国教育,以重仁爱,讲礼让,发扬王道精神,及于人民生活方面图独立安全,于友谊方面尚节义自重,对世界民族讲亲仁善邻,共存共荣,达到大同的方针”。随后,伪国务院又作了说明:“我国以王道立国,故教育方针亦以是为准则,排除以往的三民主义教育。”因此,在《第一次满洲国文教年鉴》中记载为:“我满洲建国,原以王道为极则,则教育方针,亦应以是为正鹄。盖我国数千年之旧道德、旧礼教,如日月丽天,江河行地,虽经久而不变……且王道精神,尊重博爱,所谓种族观念,排外思想,务使根本铲除,不准丝毫芥蒂,以期民族与国际间之协调,而树立人类相爱之基础。以道德仁义培养国民之高尚品格,以劳作勤苦训练国民之生活能力,使内而重仁义,尚礼让,务实去虚,崇俭戒奢;外而亲仁善邻,无作无虞,守国际信义,谋民族协和……,则高尚优秀之国民易于养成,而巩固之国基,亦易于树立。”

上述内容表明,日伪统治者一再强调其教育方针为“王道主义”。其实他们所说的“王道”是霸道的代名词,只不过用以粉饰其残酷的法西斯统治,疯狂的经济掠夺和野蛮的军事侵略的罪恶行径而已。所谓“外而亲仁善邻,……谋民族协和”,是要与日本侵略者相亲相爱,和平相处;而“重仁义”、“讲礼让”,则要求东北人民绝对服从于日伪统治者。可见,“王道主义”教育方针的实质,是奴役和麻痹东北青少年,消磨人们的民族意识和进步思想,最终成为驯服的亡国奴。

3.奴化教育的实施。

日伪统治者把奴化教育的基础放在初等教育上。提出:“小学教育,为国民教育之基础,无论任何国家,未有不积极致力于此者也。我满洲以王道立国,注重德教,对此国民基础之小学教育,尤不能不积极图谋。”“中等教育为继续小学教育之主旨,而施以较高之普通知识,并注重职业之训练,道德的陶冶,以养成建全有用之国民。”[44]这里所强调的“德教”或“道德的陶冶”,实际上就是奴化思想的灌输。基于“王道主义”教育方针和普通教育的培养目标,完全改变了教学内容。1932年便以“院令”第二号公布:“嗣后各学校课程,着用四书孝经讲授,以崇礼教,凡有关党义教科书,一律废止。”即凡不利于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的教科书,一律禁止使用。1933年后又开始编纂所谓“国定”教科书。其编纂的指导思想是:以各种诏书及建国宣言之旨趣与建国精神。编纂原则是:“正确认识日本帝国,日满一体;复兴礼教,振兴东洋道德;图科学知识进展,谋劳作教育振兴。”因此,不仅伪皇帝所颁发的《诏书》、《敕语》和汉奸发表的《宣言》、《声明》等都纳人中、小学课本,而且在课本中充满了歌颂所谓“王道乐土”和日本侵略者的反动内容。例如在小学的《满洲国语课本》第八册中写道:“我满洲国建设的主旨,是顺天安民”,想要使它实现,这才实行王道主义。“王道主义原是把仁义和礼让做根本的治世大道……古时尧、舜、禹、汤、文武、周公都用王道治国,天下太平,称为盛世,这不是最好的证明吗?现在我们满洲国实行王道主义,在国内听从民意,施行善政,使人民自给自足,安居乐业。居住国内的人,切不存在种族歧视,共行协同生活。至于国际间的信义,各都恪守,致力和平,敦睦友好。像这样实行王道主义,建国的主旨自然实现,这个满洲岂不是我们理想中的王道乐土吗?”这里将殖民地说成“王道乐土”,借以灌输奴化思想。

教学内容还突出了日本炮制伪满洲国的所谓根据。例如,在高小《国史教科书》中写道:从历史上看,“满洲自肃慎至有清,有特殊之风俗礼教,与中国习俗不同,文质异尚,实有对峙独立之根据。”从地理关系上看,“满洲向不隶中国……从长城东北自成一区,建国之邦形成天然”;从地方现状上看,“民国以来,军阀专政,苛政虐民,拔脱独立大势所趋”。等等。极尽歪曲历史之能事,混淆视听,使学生不了解自己的祖国所在。

教学内容更突出了日满“亲善”的内容。例如,在初中《世界地理教科书》中写道:“(日本)与我国(伪满洲国)之关系,则向称密切,仅隔一衣带水,唇齿之势,成自天然。我国成立,至亲善,共存荣,已成两国不可磨灭之事实。”在初中《满洲国史教科书》中竟然胡说:“及至近世,因俄国的侵略,满蒙地方,迫于危难,日本不顾本国的存亡,便毅然奋起,救此危难,于是日满的关系,由此密切……”但是后来“军阀跋扈,破坏和平,满蒙复陷于危机。幸赖日本军再起,才脱却此难……大同元年三月一日,于世界注视之下,产生出王道满洲国来,永远以日本为盟邦。”日本帝国主义将侵吞说成了拯救,俨然以救世主的姿态出现,借以蒙骗青少年,使其在不明是非的基础上,“亲善”和“报恩”于日本,而听任作们宰割和继续扩大侵略。

总之,在日本侵略者的操纵下,以伪满洲国名义所制定的教育方针,建立的教育机构,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其根本目的,就在于奴化和麻痹人们的思想,使之以非为是,以倒为正,不仅使其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东北的驯服者,而且为扩大侵略奠定思想和人力的基础。

【注释】

[1]臼井胜美:《满洲事变》,(日文),东京中央公论社1978年版第23页。

[2](日)粟屋宪太郎:《文献昭和史》(2).第67~68页。

[3](日)《现代史资料》,美铃书房1985年版,第144页。

[4](日)中野雅夫:《桥本上校手记》,美铃房1963年版,第85页。

[5]《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贵料长编》(上),《大本营陆军部》,摘译,第185页。

[6](日)《现代史资料》(7),第164页。

[7](日)《现代史资料》(11).第286~288页。

[8]《长春市政府筹备处致吉林省政府代电》,1931年6月7日,第151号,中华书局缟:《九.一八事变》,第77页。

[9]《史政局及战史编纂委员会档案》,全宗号787,卷号3171,《方案经过大概》。

[10](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下),第552页。

[11](日)今井清一:《太平洋战争史》(1),第260页。

[12]关玉衡:《中村事件始末》,《文史资料选辑》第76辑,第80~94页。

[13]《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第295页。

[14]《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上),第193页。

[15]《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上),第193页。

[16](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上),第554页。

[17]《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上),第193页。

[18]同上,第193页。

[19]日本国际政治学会编:《走向太平洋战争之路》第2卷,朝日新闻社1962年版,第5页。

[20](日)中野雅夫:《桥本上校手记》,第118~130页。

[21](日)《现代史资料》(11),第312页。

[22][日]小林龙夫:《走向太平洋战争之路》,第117页。

[23]《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贵料长编》(上),《大本营陆军部》,摘译,第196页。

[24](日)(现代史资料》(7),《满洲事变》,第89页。

[25][日]角田顺:《石原莞尔资料·国防论策》,东京原书房1967年版,第85页。

[26]《本庄繁与内田康哉会谈纪要》(1931年10月6日),《现代史资料》(7),《满洲事变》,第202~203页。

[27]《守垣一成日记》第2卷,第817页。

[28]《日本外交文书》,《满洲事变》第l卷,第1册,第62l页。

[29]谢珂:(江桥抗战和马占山降日经过》,(文史资料选辑》第6辑。

[30]同上。

[31]中央档案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九·一八事变》,第366页。

[32]《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第387页。

[33]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群众出版社1983年版,第268页。

[34](日)《现代史资料》(11),(淆洲事变(绪),美铃书房1987年版,第351页。

[35]中央档案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九·一八事变》,第369页。

[36](日)《现代史资料》(7),《满洲事变》,第267页。

[37]《走向太平洋战争的道路》第2卷,第176~179页。

[38]溥仪:《我的前半生》,第306~308页。

[39]陈觉;《国难痛史》,第74页。

[40](日)片仓衷:《满洲事变机密政略日志》,《现代史资料》第7卷,第408、409页。

[41]《日本外史年表并主要文书》(下),第215页。

[42]《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的移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1页。

[43]《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的移民》,第28页,

[44]《第一次满洲国文教育年鉴》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