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地理实体全息要素采集方法-全野外测量法

地理实体全息要素采集方法-全野外测量法

【摘要】:6.7.2 全野外测量法6.7.2.1 基本要求6.7.2.1.1 对于多源点云和倾斜摄影测量没有覆盖的区域,宜采用全野外测量方法补测。

6.7.1 已有数据收集

已有数据收集的内容可包括地下管线普查数据、地下管线跟踪测量数据、地下空间普查数据、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多测合一的成果数据以及各类竣工验收的图纸等资料,应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检查,符合本部分要求的方可使用。

6.7.2 全野外测量法

6.7.2.1 基本要求

6.7.2.1.1 对于多源点云和倾斜摄影测量没有覆盖的区域,宜采用全野外测量方法补测。

6.7.2.1.2 数据补测前应进行图根控制测量,控制点可利用像控点和纠正点等已知成果,在使用前进行检查,确认正确无误后方可使用。

6.7.2.1.3 作业前应进行踏勘,了解测区地形情况,检查和校准仪器,检查采集软件平台是否符合要求。

6.7.2.2 图根控制测量

6.7.2.2.1 平面控制测量

平面控制测量应符合以下规定:

a)平面控制测量宜采用图根导线、静态GNSS和GNSS RTK方法;

b)静态GNSS、GNSS RTK方法测定的平面控制点应符合本部分6.2.3.2的精度要求;

c)图根导线应布设成附合导线或导线网,导线形状宜尽可能布设成等边直伸,不应层层套环或交叉重叠,同级附合一次为限;起算点宜使用高等级导线点、静态GNSS和GNSS RTK方法测定的控制点,使用前应检查,相对精度不低于1/6 000方可使用;

d)附合导线长度不应大于900 m,平均边长不应大于80 m,相邻边长之比不应超过1∶3,导线相对闭合差不应低于1/4 000,测回数不低于1,方位角闭合差不低于(n为测站数);当图根导线布设为结点网时,结点与高级结点、结点与结点间的导线长度不得大于附合导线长度的0.7倍,导线长度短于300 m时,导线全长绝对闭合差不应超过±15 cm,导线边数不得超过12条,超过时测角精度应提高一个等级;

e)在困难地区可布设支导线,支导线总长应小于450 m,边数不得超过4条,角度和边长应往返观测,边长观测往返较差应小于观测仪器标称精度2倍,角度观测往返较差应小于±40″,当支导线的点数在2点及以下时,可不往返观测;

f)地下空间平面控制测量宜采用导线测量方法进行,地下导线可根据地下空间的布局及范围布设,地下导线宜附合于地上导线,地下导线同级附合一次为限,无法布设附合导线时,可布设支导线,支导线应测定左、右角,并往返观测距离;当地下空间范围大、连通性好时,可分区布设导线;当布设地下导线网复杂或超长时应组成导线结点网;

g)地下空间布设图根导线时,导线边数不宜超过12条,超过时其测角精度应提高一个等级,导线相邻边长之比不宜超过1∶3;应综合考虑地下空间的布局及范围,导线平均边长、总长度以及相邻边长之比可根据实际情况放宽,当导线或支导线总长度超长时,可在导线中间处或支导线2/3处采用陀螺经纬仪加测方位角;平面控制点精度不宜低于20 cm;

h)图根导线坐标计算可采用近似平差方法计算。

6.7.2.2.2 高程控制测量

高程控制测量应符合以下规定:

a)高程控制测量宜采用图根水准测量和GNSS高程方法;

b)GNSS高程方法测定的高程控制点应符合本部分6.2.3.2的精度要求;

c)图根水准测量应在等级水准点下加密,图根水准同级附合不应超过两次;

d)图根水准可沿图根导线点布设为附合路线、闭合环和结点网,高级点间附合路线或闭合环线长度不应大于8 km,结点间路线长度不应大于6 km;当条件困难时可布设图根水准支线,支线长度不应大于4 km,且必须往返观测;

e)图根水准测量每千米高差中误差不应大于2 cm,应使用双面水准尺,闭合差或往返互差不应大于mm(L为水准路线总长度),视线长度不应大于100 m,红黑面高程之差应小于±5 mm,红黑面读数差应小于±3 mm;

f)地下空间高程控制测量宜采用图根水准方法,宜利用地下导线点布设成附合路线或闭合环,地下图根水准附合路线或闭合环线长度不应大于5 km,每千米高差中误差不应大于2 cm,闭合差或往返互差不应大于mm(L为水准路线总长度),图根支导线长度不应大于

2.5 km,且应往返观测;g)水准测量前应对水准仪做i角检测,观测周期每周进行一次,i角绝对值应低于30″;h)水准测量的平差计算可采用经鉴定合格的软件或手工计算。

6.7.2.3 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应符合以下规定:

a)实测前应检查已知点成果,确认无误后方可使用;

b)碎部点坐标宜采用极坐标、GNSS RTK、交会法等方法采集,碎部点应符合本部分4.2.1的精度要求;

c)极坐标法的测距长度不应超过150 m,且不应大于测站定向边长度的1.5倍,对于地上施测困难地区不得大于定向边长的2倍;对于地下施测困难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放宽;一个测站结束时,应进行坐标重合差检查,重合差不应大于3 cm;

d)GNSS RTK测定碎步点时,每20个碎步点应重新初始化,并检测坐标重合差,重合差不应大于5 cm;

e)交会法测定碎部点宜采用直角交会、直线交会和前方交会等方法,前方交会的交会角应大于30°,小于150°;直角交会和直线交会的边长应小于固定边长的1/2;

f)采用三角高程测定要素高程时,应观测已知高程点作检核,高程重合差不得大于5 cm,计算高差时应加垂直角指标差改正。

6.7.3 综合调查

综合调查的主要内容应包括野外属性调查和照片拍摄。调查前应制定调查计划,明确调查对象;调查成果应以方便内业数据处理为原则,应统一、清楚、易读、实用,并应符合国家保密规定;对于不同数据源相互矛盾的内容,应以实地综合调查成果为准。

6.7.4 大数据融合

6.7.4.1 大数据融合的数据源可包括政务信息资源和社会信息资源等。政务信息资源可包括基础信息、公共服务信息以及各部门信息资源等,如人口信息、法人单位信息、空间地理信息、应急专题信息、土地利用信息、规划信息等;社会信息资源可包括智能感知数据、互联网数据、各类行业数据等。

6.7.4.2 大数据融合的数据源按照数据结构可分为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结构化数据应进行准确性、现势性检查和数据清洗,当不同数据源之间存在矛盾时,以实地调查结果为准;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应进行结构化处理,通过数据分析和挖掘进行信息提取。

6.7.4.3 提取的静态数据应作为属性数据与地理实体进行关联,动态数据应与地理实体进行映射叠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