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2 控制点布测控制点的布设应综合考虑现场环境、扫描仪的性能、扫描时间以及行进路线长度等因素,其测量要求应按照本部分6.3.3.2纠正点的规定执行。......
2023-09-17
6.3.1 基本要求
6.3.1.1 应根据机载扫描任务要求确定航飞平台,机载激光扫描系统的选取应考虑航飞平台情况。
6.3.1.2 机载激光扫描系统宜使用多星座测地型GNSS接收机,采样间隔应优于1 s;IMU/GNSS系统的时间同步精度应优于20 ns,IMU数据观测频率不应低于200 Hz,水平方向定位精度不宜低于
1 cm,垂直方向不宜低于2 cm,翻滚角、俯仰角姿态精度不宜低于0.005°,航偏角不宜低于0.02°。
6.3.1.3 激光雷达的频率不宜低于500 000点/秒,视场角不宜低于330°,角分辨率不宜低于0.001°,测距不宜低于300 m;数字相机的选取应综合考虑飞行平台和机载扫描任务。
6.3.1.4 机载激光扫描系统应进行系统综合检校,在航飞数据采集前宜进行飞行检校,检校应符合CH/T 8024的规定。
6.3.2 GNSS基站测设
6.3.2.1 基站布设
GNSS基站距离施测区域距离不宜超过5 km,最大距离不应超过15 km,GNSS基站点位选取原则应符合DG/TJ 08-2121的规定。
6.3.2.2 基站测量
GNSS基站测量宜采用GNSS静态测量方法,利用SHCORS基准站进行GNSS控制网设计,使用SHCORS基准站点作为起算点,基准站数据可作为控制网的观测数据,所有GNSS基站点应与SHCORS基准站点联测,采用三维约束网平差进行数据解算,GNSS控制测量应符合表8中的技术要求,GNSS控制网成果应满足DG/TJ 08-2121中城市二等GNSS控制网的要求。
表8 GNSS基站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6.3.2.3 基站编号
SHCORS基准站使用原有编号,其他GNSS基站应按测区统一编号,同一测区不应重复。
6.3.3 纠正点和检查点测设
6.3.3.1 纠正点布设
6.3.3.1.1 纠正点布设原则
纠正点布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a)纠正点应综合考虑轨迹姿态、点云几何精度等情况进行布设,均匀分布在航带两侧;
b)纠正点应布设为平高控制点,如果所选区域内存在已有可用的平高控制点,则可不重新布设纠正点;
c)点云几何精度满足要求时,可不布设纠正点。
6.3.3.1.2 纠正点位置要求
纠正点布设位置应符合如下要求:
a)纠正点可布设在屋顶或地面上;
b)充分利用地面上具有一定厚度和大小的道路标志标线,如停车线外角、道路分割线外角、箭头等特征点;
c)无法找到合适的道路标线时,可选择点云中易于识别的地物特征点。
6.3.3.2 纠正点测量
纠正点测量满足平面精度不低于3 cm,高程精度不低于5 cm的要求,在特殊困难地区,纠正点成果在原有精度基础上可放宽0.5倍。
6.3.3.3 检查点测设
6.3.3.3.1 检查点宜均匀分布在整个测区,点位密度应综合考虑轨迹姿态、点云几何精度等情况进行设置,检查点点位设置应符合本部分6.3.3.1.2的要求。
6.3.3.3.2 检查点的平面精度不低于5 cm,高程精度不低于5 cm的要求,在特殊困难地区,检查点成果在原有精度基础上可放宽0.5倍。
6.3.3.4 纠正点和检查点编号
纠正点和检查点应根据测区分别统一编号,同一测区不应重复编号。
6.3.4 数据获取
6.3.4.1 航飞计划
机载激光扫描航飞计划应按任务要求制定,其计划内容应包括:
a)测区范围、飞行任务时间、机场或起飞位置、GNSS基站;
b)飞行平台,激光扫描系统类型、技术参数和附属仪器参数;
c)点云密度、航线敷设方法、航线重叠度、影像分辨率、影像航向和旁向重叠度等;
d)机载激光扫描成果类型、名称和数量。
6.3.4.2 航飞设计
6.3.4.2.1 已有资料收集
根据机载扫描任务要求,宜收集测区最新的基础地形资料、正射影像和大地测量资料用于航飞设计,也可基于三维空间数据进行航线设计。
6.3.4.2.2 航高
飞行高度应综合考虑点云密度、精度要求、激光有效距离及飞行安全的要求,在满足成果数据的技术要求和精度要求的前提下,也可在测区内不同架次采用不同的相对航高。
6.3.4.2.3 航飞速度
飞行速度应综合考虑航高、激光雷达系统参数、精度要求、测区地形、飞行平台性能以及安全等因素确定。
6.3.4.2.4 航飞分区划分
分区应考虑测区地形、GNSS基站布设、飞行效率、方向和安全高度等因素进行划分。
6.3.4.2.5 航线敷设方法
航线敷设应符合以下要求:
a)航线敷设应根据测区面积和形状,考虑安全和经济性等实际情况选择飞行方向;
b)航线敷设时,宜根据IMU误差积累的指标确定每条航线的直线飞行时间;
c)航线敷设时,平行于测区边界线的首末航线一般敷设在边界线上或边界线外,边界以外区域覆盖不宜少于单条航线扫描面积的40%;考虑飞行速度、高度、安全和IMU/GNSS系统性能等因素,航向覆盖超出测区边界线通常不宜低于100 m;旁向重叠度不宜少于50%,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d)每个测区应至少设计一条构架航线,航高应保持一致,建筑物密集区域可布设十字航线。
6.3.4.2.6 航飞季节、时间的选择
宜选择气象条件最有利的飞行季节,选择地面无积雪、地面植被稀疏和树木落叶的季节,同时应考虑云高、云量、可见度等因素,选择有利于影像获取的航摄飞行时间。
6.3.4.3 航飞要求
6.3.4.3.1 点云密度每平方米不宜低于80个点,点云应覆盖整个测区。
6.3.4.3.2 航高变化不宜超过相对航高的10%,飞行速度尽可能保持一致,上升下降速率不宜超过10 m/s,航线俯仰角、侧翻角不宜大于2°,最大不宜超过4°,航线弯曲度不宜大于3%;在满足航飞成果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可放宽执行上述飞行质量指标的要求。
6.3.4.3.3 补飞或重飞航线的两端超出范围不宜小于100 m,并应满足与原航线的旁向与航向重叠要求。
6.3.4.3.4 在IMU/GNSS系统数据或点云数据缺失,原始数据质量存在缺陷影响点云的精度或密度时,应进行补飞和重飞。
6.3.4.4 航飞实施
6.3.4.4.1 检校飞行
检校飞行应符合以下要求:
a)航飞实施前宜进行检校飞行,多架次飞行后,可根据数据质量情况进行检校;
b)机载激光雷达系统各部件相对关系发生改变后,应进行检校飞行;
c)检校飞行时GNSS卫星数不宜低于15颗,高度角不宜低于15°,位置精度衰减因子(PDOP值)宜小于4;
d)检校飞行可采用高低航线和交叉航线等,旁向重叠度不应低于50%,纠正点和检查点测设应满足本部分6.3.3的要求。
6.3.4.4.2 飞行准备
飞行准备应符合以下要求:
a)停机坪或起飞点四周视野开阔,视场内障碍物的高度角不宜大于20°,避免GNSS信号接收失锁;
b)机载激光雷达系统在起飞前应加电检测,起飞前5 min开机,落地后5 min关机;
c)所有基站应在飞行前进入观测状态,完成电源、存储系统等检查,做好观测准备;所有基站在测量过程中应连续观测。
6.3.4.4.3 飞行实施
飞行时其他注意事项如下:
a)飞行过程中应观察系统工作情况,重点观察系统状况、数据状况和实时天气状况;
b)飞机进入测区前,应进行IMU/GNSS系统的静态和动态初始化;
c)飞机降落至停机位或停机点后,应继续采集5 min,保证IMU与GNSS数据记录完整,待机载激光雷达系统电源关闭后,方可关闭飞机电源。
6.3.5 数据处理
6.3.5.1 数据解算
机载激光点云数据解算应符合以下要求:
a)机载激光扫描测量数据处理可包括定位测姿数据、影像以及点云数据的处理;
b)定位测姿数据应采用距离测区最近的GNSS基站数据或多基站数据联合机载GNSS观测数据和IMU数据进行解算;
c)影像数据处理前应检查像片数、测区是否覆盖以及影像质量等,影像质量以及数据处理宜符合CH/Z 3005的规定;
d)通过检校飞行结果改善系统各部件的安置误差,联合定位测姿数据、原始激光数据解算激光点云数据,解算完成后应进行航带拼接;
e)航带拼接时,不同航带间(含同架次和不同架次)点云数据同名点平面、高程较差不宜超过5 cm,若存在系统误差,应利用纠正点进行系统误差改正,再进行航带拼接;
f)数据预处理完成后,应利用检查点进行精度验证,对于精度不满足要求的数据可通过纠正点改善点云几何精度。
6.3.5.2 成果要求
机载激光点云数据成果应符合以下要求:
a)点云数据宜采用通用格式,如LAS等,单个点云文件不宜大于1 G;
b)点云不宜出现连续大范围空洞;
c)点云平面绝对精度应优于7 cm,高程绝对精度应优于5 cm,在特殊困难地区,点云成果在原有精度基础上可放宽0.5倍。
有关基于地理实体的全息要素采集与建库的文章
6.6.2 控制点布测控制点的布设应综合考虑现场环境、扫描仪的性能、扫描时间以及行进路线长度等因素,其测量要求应按照本部分6.3.3.2纠正点的规定执行。......
2023-09-17
6.4.1.3 数据采集前应规划停车区域、GNSS基站布设位置以及行车路线,了解施测及邻近区域的道路通行情况;对不熟悉的测区,应进行实地踏勘。......
2023-09-17
6.5.1.2 架站式激光扫描仪宜配备彩色数码相机,架站式激光扫描仪的测量距离不宜低于100 m,测距精度不宜低于±,测角精度不宜低于25″,扫描速度不宜低于100万点/s,水平视场角不宜低于360°,垂直视场角不宜低于290°。......
2023-09-17
e)便携式激光扫描测量:1)原始点云数据、轨迹数据和设备检校资料;2)控制点资料、点云数据成果;3)质量检查报告,主要包括点云成果检查报告等。f)全要素地形数据:1)生产使用的数据源、收集资料、控制资料、外业调查和补测数据;2)以上各文本文件的纸质档;3)全要素地形数据成果。i)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1)生产使用的数据源;2)高精度DEM成果。......
2023-09-17
9.2.2 纹理要求全要素实景模型的纹理应符合以下规定:a)应选择光线较为柔和的环境,按正视角度进行拍摄,应避免逆光拍摄,采集的纹理数据应真实地反映对象的外观信息;b)应遵循纹理的单一最小化原则。......
2023-09-17
顺序码设计为7位,从1开始,依据位置码及分类码相同的地理实体产生的时间先后顺序依次编码,不得重复,以保证地理实体标识码的唯一性。......
2023-09-17
6.7.2 全野外测量法6.7.2.1 基本要求6.7.2.1.1 对于多源点云和倾斜摄影测量没有覆盖的区域,宜采用全野外测量方法补测。......
2023-09-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