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旅行到时空边缘:揭开无形的巨手

旅行到时空边缘:揭开无形的巨手

【摘要】:第21章看不见的大手它推动星系越来越快地远离究竟如何膨胀?1998年初的一次天文会议上,珀尔马特初步公布了研究成果,施密特团队看到了几乎一模一样的数据结论。唯一能够解释的,是假设宇宙中存在一种全新的能量,这种能量表现出奇异的排斥特性,就像一双看不见的大手,推动星系加速远离,导致膨胀加速。这双看不见的大手,神秘的未知力量,天文学家们称为暗能量。

第21章 看不见的大手

它推动星系越来越快地远离

究竟如何膨胀?

1998年,人类对宇宙膨胀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们知道,哈勃当年发现的定律是:星系的远离速度与距离成正比。

这意味着宇宙膨胀是匀速的,这当然只是近距离内的近似,因为物质的存在使宇宙膨胀减速,宇宙在早期应该比现在膨胀得更快一些。天文学家们想知道宇宙膨胀究竟是怎样减速的,这就要进行更深远的测量。

从本质上说,天文学家们这次的工作和哈勃以及桑德奇等人的并无二致,无非是测量以下两个量:

星系的红移;

星系的距离。

红移就是星系的退行速度,是容易测量的,拍摄光谱就可以。如何把距离测量可靠地推进到几十亿光年的远方呢?天文学家们需要一把威力更大的量天尺,这次是Ia型超新星

Ia型超新星—威力更大的新量天尺

Ia型超新星是白矮星接近质量极限导致的超新星爆发。每一个爆发的Ia型超新星都具有大致相同的质量—约1.4倍太阳质量,所以它们具有大致相同的亮度—约45亿个太阳!这样,如果观测到的Ia型超新星看起来非常暗,就意味着它必定非常遥远,根据它的视亮度就可以确定距离了。

所以,天文学家们的工作是:

找到Ia型超新星,拍摄它的光谱,确定红移,也就是远离速度;

根据Ia型超新星的视亮度确定距离,因为它本身的亮度是固定的。

把不同超新星的红移和距离一一对应起来,可以画出新的哈勃图,就能够确定几十亿年前,宇宙膨胀是如何随着时间变化的。

关键是,Ia型超新星爆发是极为罕见的宇宙事件,像银河系这样拥有几千亿颗恒星的巨大星系,1000年也爆发不了几颗Ia型超新星,而且超新星爆发持续时间相当短暂,捕捉到它们的机会小得可怜。

好在宇宙很大,如果望远镜能够望向数十亿光年深处,全天就会有数以百亿的星系,这样,平均每分钟都会爆发好几颗Ia型超新星。

尽管如此,要发现这些超新星绝非易事。虽然Ia型超新星极其明亮,但在几十亿光年的距离上,也只是非常微弱的一个小点。天文学家在不同时间拍摄同一天区,根据微弱的亮度差异显示的蛛丝马迹,来寻找其中的变星,再从中发现可能的目标。

两个竞争的巡天小组

1980年代中期,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的一组物理学家首先启动了“超新星宇宙学计划”,开始了Ia型超新星的搜寻。然而到1988年,他们连一颗超新星都没能发现,局面非常困难。颇具慧眼的伯克利以及其他资助机构认真评估后,仍然认为这个项目有很大价值,决定继续予以资助,项目组也改由索尔·珀尔马特领导。

搜寻Ia型超新星并拍摄到其光谱,除了技术上的困难,还有获得望远镜观测时间的困难。天文学家要使用某台望远镜,需要向天文台提交申请,经过评议后,由一个委员会来分配观测时间。大型望远镜的使用,提前几个月就已排定,而发现超新星是不可能提前预知的,发现以后只好临时借用别人的观测时间进行后续观测,这就很难保证。珀尔马特发明了一套“批处理”方法:他们每隔一个月,用观测条件最好的无月夜拍摄大片星空,第二天,他们就可以通过比对过去的资料获得一批超新星候选者样本。这些样本观测价值极大,凭借它们可以快速申请到大望远镜的观测时间,“超新星宇宙学计划”项目组开始发现大量的超新星。

随着珀尔马特项目组接近成功,其他天文学家也迅速加入竞争。1994年,27岁的布莱恩·施密特在哈佛大学完成了超新星的博士论文,然后来到澳大利亚,在位于堪培拉郊区的斯特朗洛山天文台领导起一个年轻的团队—高红移超新星搜索项目组。

这个团队汇聚了来自4大洲的20名研究精英,其中25岁的亚当·里斯发明了一套数学方法,很好改正了星际尘埃对超新星光芒的吸收效应,使Ia型超新星作为标准烛光的可靠性大为增加,也极大提升了搜寻效率

膨胀竟然在加速!

经过3年多的努力,施密特小组获得了16颗超新星数据,把它们的距离和反映宇宙膨胀的红移值画在一张图上时,一个极为戏剧化的图景显现出来。研究者们原本期望看到的是,宇宙膨胀在以多快的速率降低。然而,图像却让他们无比惊讶—宇宙在加速膨胀!这就像朝着空中投了一个球,它没有落回地面,而是眼睁睁地飞向蓝天,飞出了天外!施密特和亚当·里斯忐忑不安地认为自己是不是搞错了。

1998年初的一次天文会议上,珀尔马特初步公布了研究成果,施密特团队看到了几乎一模一样的数据结论。于是在1998年1月,两个小组几乎同时正式公布了自己的观测结果,一共58颗超新星数据,清晰显示出一个全新的宇宙图景,相比几十亿年前的过去,宇宙列车正驶上快车道,加速膨胀开去。

2011年,因为“透过观测遥远超新星而发现宇宙加速膨胀”,索尔·珀尔马特、布莱恩·施密特和亚当·里斯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未知的神秘力量

宇宙为什么会加速膨胀呢?这是非常奇怪的,因为以前人们只知道物质引力会使它减速。唯一能够解释的,是假设宇宙中存在一种全新的能量,这种能量表现出奇异的排斥特性,就像一双看不见的大手,推动星系加速远离,导致膨胀加速。

这双看不见的大手,神秘的未知力量,天文学家们称为暗能量。暗能量非常巨大,是暗物质的量的三倍之多。

暗能量的特点是,密度非常小,均匀地分布在宇宙中,占满了所有的空间。更奇特的是,暗能量似乎是空间的一种属性,它的密度不随空间的膨胀而减小,能够一直保持着恒定的密度。

这样,在宇宙的最初,暗能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在早期的几十亿年里,暗能量随着宇宙的膨胀而成长,但仍比不过宇宙的物质,引力仍然占上风,膨胀确实一直在减速。但在五六十亿年前,随着宇宙膨胀,物质被稀释,引力作用越来越弱,暗能量则随着空间体积的膨胀越来越强,逐渐占了上风,最终战胜引力,推动宇宙开始加速膨胀。

暗能量究竟是什么,尚无人知晓,但爱因斯坦早在100年前就曾经预言了它的存在—他当年在宇宙学方程里添加的常数项就具有暗能量的特征。1916年爱因斯坦用广义相对论研究宇宙时发现,物质的存在会使宇宙坍缩,宇宙必须膨胀才能不至坍缩下来。

为了让宇宙稳定下来,烦恼不已的爱因斯坦在方程里添加了一个常数项,它起的正是一种斥力的作用,和引力的作用相抗衡,勉强使宇宙平静下来,爱因斯坦稍感安慰。

但随着1929年哈勃定律的发表,爱因斯坦意识到宇宙膨胀不可避免,于是宣称宇宙常数是他一生最大的错误。然而,1998年宇宙加速膨胀的发现表明,这个常数项也许根本就不是什么错误,很可能是爱因斯坦的又一个英明创举。

宇宙的前途

如果宇宙加速膨胀一直持续下去,会发生什么呢?可能的一幅图景是,宇宙会越来越空旷,物质越来越稀薄,最后陷入永恒的死寂。

宇宙的未来究竟会怎样,有着太多的不确定,目前人类对暗物质、暗能量这些宇宙中最大的组分还几乎一无所知,也就谈不上准确预言未来了。宇宙的未来可能加速膨胀,也可能再次转入减速,也可能变为收缩并转而坍缩下去,或者坍缩后再次大爆炸,一切都还在未之中。

宇宙的年龄

宇宙加速膨胀,使宇宙的年龄又多了一项影响因素。综合起来,宇宙的年龄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

一、哈勃常数,由它得到零引力匀速膨胀的宇宙年龄,称为哈勃年龄。

二、物质和暗物质的存在给宇宙减速,宇宙过去膨胀得比现在快,它膨胀到现在尺度用的时间短,结果导致宇宙真实年龄比哈勃年龄要小。

三、暗能量的存在给宇宙起加速作用,宇宙过去膨胀得比现在慢,它膨胀到现在尺度用的时间长,结果导致宇宙真实年龄比哈勃年龄要大。

天文学家们公布的宇宙年龄,就是由这三项因素综合而来。有趣的是,结合了暗物质和暗能量后的宇宙年龄,竟然很接近均匀膨胀的哈勃年龄,不知其中有何奥妙。

2013年,欧洲空间局的普朗克探测器给出的数据是:

哈勃常数67.3,暗能量68.3%,暗物质26.8%,普通原子物质4.9%—宇宙显露给我们的仅仅是很小一部分。

综合哈勃常数、暗物质和暗能量因素,宇宙的年龄被确定为138.2亿年,误差为3700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