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宇宙膨胀-旅行到时空边缘

宇宙膨胀-旅行到时空边缘

【摘要】:第18章膨胀宇宙膨胀会让我越来越胖吗伟大的会面1930年的最后一天,“贝尔根兰德号”豪华游轮停靠在美国西海岸圣迭戈码头,元旦新年的华丽铺张骤然为之逊色,就连帕萨迪纳玫瑰碗年度美式足球赛也罕见地被夺去了光彩,媒体和公众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轮船上一位著名人物身上了。那些日子里,宇宙膨胀甚至成为美国街谈巷议的主要话题。

第18章 膨胀

宇宙膨胀会让我越来越胖吗

伟大的会面

1930年的最后一天,“贝尔根兰德号”豪华游轮停靠在美国西海岸圣迭戈码头元旦新年的华丽铺张骤然为之逊色,就连帕萨迪纳玫瑰碗年度美式足球赛也罕见地被夺去了光彩,媒体和公众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轮船上一位著名人物身上了。

爱因斯坦夫妇结束了在“贝尔根兰德号”那3间布满鲜花的特等舱里长达一个月的海上旅行,走下轮船。获得特许的100名记者和摄影师立即包围上去。在一刻钟内,爱因斯坦被要求用一个词定义第四维,用一句话说明他的相对论,发表对禁酒的观点,对宗教的看法,对时事政治的评论,以及他的小提琴优点;接下来是追求亲笔签名者、东道主人民、神魂颠倒的妇女以及形形色色的怪人从四面八方围住他。爱因斯坦那忧郁的褐色眼睛,从前额向后梳着的散乱白发形象立即红遍美国大街小巷。

爱因斯坦此行的主要目的地之一是威尔逊山天文台,那里刚刚完成一项宇宙学重大发现—哈勃定律。哈勃是伟大的宇宙观测学家,他本人尚不明白自己定律的意义;爱因斯坦是伟大的宇宙理论学家,他深知这个定律揭示的宇宙学意义。他们两人的工作将颠覆有史以来所有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并带给人类全新的宇宙图景。

那时通往天文台的道路曲折泥泞,人员上山和货物一样搭乘货车,这被认为对爱因斯坦很不合适。一向以吝啬出名的台长亚当斯专门购买了一辆大型豪华游览车,身材矮小的爱因斯坦坐在后部皮座中央,哈勃和亚当斯陪坐在左右两边。

午宴后,爱因斯坦来到了100英寸(2.54米)胡克望远镜圆顶室,瞻望这架巨大的天眼。在现场人们惊讶慌张的注视下,爱因斯坦爬上望远镜高高的钢架,兴致勃勃地向大家讲述望远镜每样设备的用途,这再次让大家惊讶,即使对一名训练有素的天文学家来说,这也不是简单的事情。爱因斯坦的夫人埃尔莎被告知,胡克大望远镜主要用来测定宇宙的结构,她立即回答:“哦,就是我丈夫在旧信封背面做的那种工作。”

夜幕降临,繁星闪烁。爱因斯坦用胡克望远镜观测了木星、火星、爱神星,好几个星云,以及天狼星的伴星。爱因斯坦对这最后一个天体特别感兴趣,因为它的光谱照片证实了相对论的引力红移预言,并由此导出了这颗恒星令人吃惊的密度—1立方厘米超过1吨!直到夜里1点钟,爱因斯坦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圆顶室。

在另一个黑暗的冬夜,爱因斯坦乘车去威尔逊山南部一片平坦的原野,那里有迈克尔逊著名的测量光速装置,早已退休的迈克尔逊专程赶赴那里与爱因斯坦会面。迈克尔逊给爱因斯坦展示了自己测量光速的装置:一个有32块镜面的反射镜高速旋转,光线在长达1英里的真空管里来回反射。迈克尔逊是爱因斯坦崇拜的英雄之一,他所测量的光速,以及失败的“以太漂移”实验,正是狭义相对论的基础,但眼前的迈克尔逊老迈而且病态。迈克耳逊望着眼前的科学巨人,也是感慨万千,他至今心中依然怀疑甚至有些厌恶相对论。在这个神秘而荒凉的地方,尽管夜晚寒冷,两个科学伟人都不急于离去。几个月后,迈克尔逊在帕萨迪纳去世。

最后,爱因斯坦在加州理工学院作了演讲,宣称放弃自己坚持的稳恒宇宙思想,哈勃有关星系红移规律的发现,实质上表明了宇宙在膨胀!

爱因斯坦的声明震惊了所有天文学家,也使在场的新闻媒体感到错愕,那时虽然哈勃定律已经发表,人们对宇宙膨胀这样的观念还是感到非常茫然。爱因斯坦的声明使哈勃立即成为众星捧月式的人物,他的哈勃定律是20世纪最伟大的宇宙学发现!威尔逊山也从一块天文学家的宁静之地,很快变成一个喧闹的旅游胜地。在晴朗的星期天和假日,参观人数一下子从几百人增加至数千人。那些日子里,宇宙膨胀甚至成为美国街谈巷议的主要话题。

爱因斯坦的宇宙模型

爱因斯坦是从1916年开始将广义相对论运用于宇宙学研究的,1917年,他发表了第一个现代意义的宇宙模型—一个有限无边界的宇宙。在这个宇宙模型里,现实的三维空间是无界的,它既没有中心,也没有边界,无论向哪个方向走都永远走不到尽头。但是,由于宇宙中到处充满着物质,这就存在引力场,根据相对论,宇宙的三维空间是弯曲的,爱因斯坦认为一个有曲率的三维空间是一个有限空间,因而宇宙是有限的。

为了帮助人们理解这个有限的宇宙,爱因斯坦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在一个球的表面上有一只充分压扁的臭虫,它是二维的,身体没有任何厚度。这只臭虫可能有足够的理智,会写书,能研究二维世界里的物理学,但它所处的宇宙是一个二维空间的宇宙,凭它的直觉和想象,不可能理解第三维。它在整个球面上,可以向任何方向爬行,却永远都爬不到尽头,也找不到哪里是宇宙的中心,因为球面上并没有一个中心。但是从三维空间看,它所处的宇宙显然是一个有限的弯曲的二维球面。

爱因斯坦写道:“人和这只不幸的臭虫的遭遇完全一样,处在这样的情况中,只有一点区别,那就是人是三维的。对于他来说,第四维只是在数学上存在着,他的理智不能理解第四维。”

然而,爱因斯坦不安地发现,这样的宇宙有一个严重问题,它是不稳定的,这也是牛顿曾意识到的问题。由于物质引力的存在,宇宙就如同针尖竖立在针尖上一样不稳定,假如某一时刻有一个非常微小的扰动,比如某种原因使宇宙略为变小了一点,宇宙中所有物体之间的距离都将略为缩短,从而引力增强,这又会促使宇宙进一步收缩,并将一直收缩下去。反过来,静态宇宙一旦有一个微小的膨胀,也会一直膨胀下去,宇宙难以保持稳定。爱因斯坦向天文学家求证宇宙是不是动态的,所有的天文学家都告诉他宇宙是静态的,爱因斯坦被迫作出选择,他违反自己的直觉,引进了一个“宇宙学常数”因子来修正他的方程。这个常数项表现为一种斥力,以抗衡引力,起到了负物质的作用,这样,爱因斯坦得到了一个静止的宇宙。

对星系红移的预言

同样是用广义相对论研究宇宙,爱因斯坦因为添加了常数项而得到了一个静态的宇宙,但德西特、茨维基、弗里德曼等人得到了不同的结果,并且预言出了类似哈勃的红移定律。

德西特是和爱因斯坦同时代的广义相对论专家,给人的印象总是显得滑稽好笑,心不在焉,但思维极其敏捷,具有卓越的创造力。德西特推测,在宇宙空间广阔的距离上,会有时间变慢的效应,距离越远,时间变慢得越明显,这称为德西特效应。因此,当光从遥远的空间射来时,因为时间变慢的缘故,光波频率降低,波长相应变长,就发生了红移,而且红移量直接正比于发射天体和接收天体之间的距离,这正好与哈勃定律相符合。但是在这个版本的解释中,宇宙并没有膨胀。

比利时的茨维基是爱因斯坦在苏黎世的同学,也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有着侏儒般矮小的身材,魔鬼般翘起的眉毛,以性格暴躁而闻名,发表观点时总爱夸张地挥舞双臂,如同风车般旋动,甚至有人称他为疯子。他既不赞同爱因斯坦,也不赞同德西特,并且认为真正理解相对论的是他自己而不是爱因斯坦。茨维基1929年提出理论说,光子在从遥远的星系射向地球的旅途中受到了引力的拖拽,能量损失,波长变长,从而造成了红移;天体越遥远,光子受到引力的拖拽越大,能量损失越多,波长变得越长,红移也越大,其结果也符合哈勃定律。茨维基的理论又称为“疲劳光”理论,自茨维基以来,不同版本的“疲劳光”理论已经复兴多次。据这个版本的解释,宇宙也没有膨胀。

俄罗斯的亚历山大·弗里德曼1888年出生于圣彼得堡。1922年,弗里德曼发现了广义相对论引力场方程的一个重要解,这个解表明宇宙在膨胀,膨胀会导致远方的星系发生红移。弗里德曼甚至指出,膨胀的宇宙很可能源于一个奇点。弗里德曼还第一个认识到,单靠广义相对论不足以得知真实宇宙的几何情况,因为它可以有很多种解,究竟哪一种正确,必须根据观测事实来验证。

德西特、茨维基、弗里德曼等人预言出了星系红移,但红移的原因各不相同,究竟谁才是对的呢?

爱因斯坦宇宙观的转变

多年来,包括哈勃在内的大多数天文学家几乎没有人注意到爱因斯坦、德西特、茨维基、弗里德曼等人,他们那些深奧的数学几乎搅晕了每一个人。不过,当爱丁顿出版了《相对论的数学原理》后,情况开始发生变化。这位受人尊敬的物理学家洞察深刻,他认为无论是爱因斯坦的宇宙学常数,还是德西特的空间导致时间变慢、茨维基的光疲劳学说,在本质上都不具有吸引力,臆想的成分居多,并没有太多证据。

很长时间内,爱因斯坦坚持自己的静态宇宙观念,他认为弗里德曼关于宇宙膨胀的解是“可疑的”。1922年9月,爱因斯坦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弗里德曼的推导过程可能存在一个数学错误。弗里德曼给爱因斯坦写了一封长信阐述自己的推导过程,爱因斯坦发现其正确无误,便又发表了另一篇文章,承认弗里德曼结果的数学正确性,不过他怀疑“这个解没有物理意义”。1927年,爱因斯坦见到大力宣扬宇宙膨胀观的人—比利时的神父勒梅特时,他依然称膨胀宇宙的想法是“令人厌恶的”。

当哈勃的观测结论出来后,爱因斯坦很快意识到,哈勃发现的星系红移,正如弗里德曼利用广义相对论预言的那样,是宇宙膨胀导致的结果!爱因斯坦终于宣称放弃自己坚持的稳恒宇宙思想,并认为自己添加宇宙学常数的做法是“一生中最大的错事”。

宇宙膨胀的本质是空间膨胀

我们来看哈勃定律揭示的宇宙图景。遥远的河外星系都表现出红移,距离越远,红移越大。这是一幅极为独特的图景,爱丁顿曾经说,就像我们的太阳系是宇宙的疫区一样,大家避之唯恐不及,纷纷远离;它还造成了一种印象:我们似乎位于宇宙的中心。

很明显,这幅图景只能是一种假象,不可能是星系本身的真正运动。每个星系确实都在运动,但在大尺度上,它们的运动几乎是随机的,也不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增大。以我们为中心的星系远离运动是如此协调一致,它必定是由某个单一因素导致的。

让我们回想一下地球上星空的周日视运动—天上的星星都非常整齐地围绕着地球东升西落,周期几乎完全一致。地心说体系把这种运动解释为星星本身真的在围绕地球运动,而事实是,只要地球自转这一个因素,就解释了所有星星的周日视运动。

哈勃定律揭示的星系协调一致的远离情况与此类似,也必然由某个单一因素引起,这个因素是什么?

在广义相对论给出新时空观以前,哈勃定律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解释。广义相对论告诉人们,空间-时间并不是脱离物质独立存在的东西,它们本身会弯曲,会膨胀,会收缩。这样就容易明白,哈勃定律表明的宇宙膨胀,实质是空间本身在膨胀!

空间膨胀了,处在空间里的星系距离就相互远离了,就呈现出红移。

天文学家常用吹气球来比喻宇宙空间的膨胀。想象一个气球,上面画着一个个星系,当气球被吹大时,星系与星系之间的距离也变大了;在其中任何一个星系上看其他的星系,那些星系都远离而去,并没有一个中心存在。

不过这个比喻有一个严重缺陷,气球吹大时,气球上的星系会随着气球的膨胀而变大,但是宇宙空间的膨胀不会导致星系变大,因为星系内部物质之间有引力维系着。太阳系、行星也是一样,它们的尺度不会随着空间的膨胀而膨胀,因为这些星球自身万有引力的效果远远超出宇宙膨胀的影响。

物体和生命更不会随着宇宙膨胀而膨胀,因为它们的形状靠自身的原子和分子间的电磁力维持着,这些电磁力的效果也远远超出了宇宙膨胀的影响。

如果所有物体都随着空间一同膨胀,我们也就无从得知宇宙在膨胀了。空间膨胀在非常大的宇宙结构上,比如超星系团以上才有显著影响。因此,像身体变胖这样的事情,绝对不能在宇宙膨胀上找原因!

另一方面,你完全可以放心,宇宙膨胀绝对不会让你变胖。

宇宙学红移:星系发出的光,随着空间膨胀波长被拉伸,从而表现出红移。

三种红移

至今仍有很多对宇宙膨胀的质疑声音。如果要否定宇宙膨胀,就需要否定上述对红移的解释。星系红移是宇宙膨胀的最有力证据之一,当今时代也有不少反对宇宙膨胀的人,他们对红移的解释基本上没有超出德西特和茨维基的版本。

事实上,天文学家们已经把红移分析得相当清楚。红移有三种:引力红移、多普勒红移、宇宙学红移。

引力红移是广义相对论得出的一个结论。从天体发出的光子,会因为引力的作用损失能量。光子的能量与频率成正比,随着光子的能量降低,其频率也会降低,因此,光线在远离天体引力场的过程中波长会有所增加。天体的密度越大,引力红移的效应越明显,比如白矮星和中子星产生的引力红移就相当明显。但对于大质量星系和星系团来说,其密度很小,产生的引力红移量也很小,完全不能解释哈勃定律中的红移。

多普勒红移是天体自身在空间中的相对运动产生,这称为天体的本动。无论是恒星在星系中的本动,以及星系在星系团中的本动,速度都远远小于光速,因此其产生的红移量都非常小,根本不是哈勃定律中的那种红移。而且天体在空间中的本动方向各异,不仅可能远离,也有可能靠近,不仅产生红移,也产生蓝移。

宇宙学红移是空间膨胀的结果。想象一个遥远星系发射的单一波长的光,当它向我们运动而来时,它经过的空间膨胀了,所以光的波长拉长了,于是红移就产生了。星系的光通过的空间路程越长,膨胀就越明显,红移就越大,这就是哈勃定律揭示的宇宙图景。

天文学家们测量到的星系红移就是宇宙学红移、多普勒红移、引力红移交织在一起的状况。我们可以想象这么一幅图像:光线从若干亿光年之外的某个星系团发出,被地球观测者接收。这过程中造成的红移或蓝移有:光线在离开那个星系团时,受到恒星和星系团的引力吸引产生初始引力红移;发光恒星和星系团本身的运动会给光线带来初始多普勒红移或蓝移;光线在宇宙空间中穿行,获得空间膨胀导致的宇宙学红移;观测者本身以及银河系本星系群等也在运动,它又赋予光子一个多普勒红移或蓝移;光子来到银河系到达地球,受到银河系的引力作用又产生了引力蓝移。

天文学家的众多技能之一就是要从中找出其中的宇宙学红移。这初看起来麻烦透顶,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宇宙学之外的那些红移或蓝移都非常小,根本无关紧要。比如,光线进入银河系并投射到地球表面的过程中,受到银河系天体引力吸引,导致产生了0.001的蓝移,它和远方星系的宇宙学红移相比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宇宙学红移与宇宙膨胀程度

由于星系的宇宙学红移是由宇宙的膨胀导致,这个红移量就反映了宇宙膨胀的程度。

比如,类星体3C273的红移为0.16,它的退行速度是每秒4.8万千米,距离20亿光年,宇宙尺度自该光线发出到现在就膨胀了16%;类星体3C48的红移为0.37,它的退行速度是每秒11万千米,距离是42亿光年,宇宙尺寸自该光线发出到现在已经膨胀了37%。

2007年发现的Abell 1689C3星系的光谱中,有一条氢原子的谱线,标准波长是0.1216微米,实际测量到的波长变成了1.259微米,红移量高达9.35,从紫外波段位移到了近红外波段,宇宙尺寸自该光线发出到现在已经膨胀了935%,天文学家宣布它的距离是135亿光年。

135亿光年的意思是,这些星系的光子已经在宇宙中旅行了135亿年,因而它们旅行的距离是135亿光年,但这既不是光子发出时星系与我们的距离,也不是现在这个星系与我们的距离。因为宇宙在膨胀,自光子发出以来,星系已经远离而去了许多,它“现在”与我们的距离已经超过了300亿光年。

我们现在能够观测到的最遥远光线来自138亿年前,这些来自宇宙最初的光线旅行了138亿光年的距离来到我们这里,但我们可观测到的宇宙半径不止138亿光年,而是约460亿光年,这就是宇宙在138亿年间不断膨胀的结果。我们的可观测宇宙是一个半径约460亿光年的球,但这绝不是宇宙的全部,因为可观测宇宙只是宇宙的一部分。宇宙究竟有多大,究竟是有限还是无限,目前还是一个未知的谜,也可能是一个永远的不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