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细砂在土木工程材料中的应用

细砂在土木工程材料中的应用

【摘要】:粒径大于4.75 mm 的称为粗集料(俗称石);粒径在0.15~4.75 mm 的称为细集料(俗称砂)。普通混凝土中所用细集料有天然砂和人工砂。细度模数的按式(4.3)计算:细度模数Mx数值越大,表示砂越粗。普通混凝土用砂的细度模数范围一般在3.7~1.6,其中Mx在3.7~3.1为粗砂,Mx在3.0~2.3为中砂,Mx在2.2~1.6为细砂。

混凝土用集料,按其粒径大小不同可分为细集料(Fine Aggregate)和粗集料(Coarse Aggregate)。粒径大于4.75 mm 的称为粗集料(俗称石);粒径在0.15~4.75 mm 的称为细集料(俗称砂)。

普通混凝土中所用细集料有天然砂和人工砂。由天然岩石(不包括软质岩、分化岩石)经自然分化、水流搬运和分选、堆积等自然条件形成的为天然砂(Natural Sand);经除土处理的机制砂(机械破碎、筛分制成的)与混合砂(由机制砂和天然砂混合制成的砂)统称为人工砂(Manufactured Sand)。

按产源不同,有河砂、海砂、山砂和淡化海砂四类。

细集料按其含泥量、泥块含量、有害物含量、坚固性等指标分为Ⅰ、Ⅱ、Ⅲ类:Ⅰ类细集料宜用于大于C60的高强度混凝土;Ⅱ类细集料宜用于C30~C60的混凝土;Ⅲ类细集料宜用于小于C30的混凝土。

配制混凝土所采用的细集料的质量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泥和泥块含量

集料中粒径小于0.075 mm 的颗粒的含量称为含泥量(Clay Content)。泥块含量:(Clay Lumps and Friable Particles Content)对于细集料,是指粒径大于1.18 mm,经水洗手捏后变成小于0.60 mm 的颗粒含量;对于粗集料,是指粒径大于4.75 mm,经水洗手捏后变成小于2.36 mm 的颗粒含量。

集料中的泥颗粒极细,会黏附在集料的表面,削弱集料与水泥之间的结合力,而泥块会在混凝土中形成薄弱部分,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因此,对集料中的泥和泥块含量必须严加限制,具体指标如表4.2所示。

表4.2 砂、石中的泥和泥块含量限值

(2)有害物质含量

用来制备混凝土的砂要求清洁不含杂质,以保证混凝土的质量。但实际上砂中常含有云母黏土、淤泥、粉砂等有害杂质,这些杂质黏附在砂的表面,会妨碍水泥与砂的黏结,从而降低混凝土强度,同时还增加混凝土的用水量,加大混凝土的收缩,降低混凝土耐久性。国家标准《建设用砂》(GB/T 14684—2011)对有害物质含量的限值如表4.3所示。

表4.3 砂中有害物质含量限值

注:*该指标仅适用于海砂,其他砂种不做要求。

(3)颗粒形状及表面特征

河砂、海砂颗粒多呈圆形,表面光滑,与水泥的黏结较差。而山砂颗粒多具有棱角,表面粗糙,与水泥黏结较好。因而在水泥用量和用水量相同的情况下,山砂拌制的混凝土流动性较差,但强度较高,而河砂和海砂则反之。

(4)粗细程度与颗粒级配

砂的粗细程度是指不同粒径的砂粒混合在一起后的平均粗细程度。通常有粗砂、中砂、细砂和特细砂之分。在相同质量条件下,细砂的总表面积较大,而粗砂的总表面积较小。砂的总表面积愈大,则在混凝土中需要包裹砂粒表面的水泥浆就愈多。当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要求一定时,用粗砂拌制的混凝土比用细砂所需的水泥浆省,但若砂过粗,虽能少用水泥,但拌出的拌合物黏聚性较差,容易分层离析。所以,用作拌制混凝土的砂不宜过粗,也不宜过细。

砂的颗粒级配(Size Grading),是指集料中不同粒径颗粒的搭配分布情况。在混凝土中,砂粒之间的空隙由水泥浆所填充,为达到节约水泥和提高强度的目的,应尽量减小砂粒间的空隙。从图4.2可以看出:如果是同样粗细的砂,空隙最大[图4.2(a)];两种粒径的砂搭配起来,空隙就减小了[图4.2(b)];三种粒径的砂搭配,空隙就更小了[图4.2(c)]。由此可见,要想减小砂粒间的空隙,就必须有大小不同的颗粒搭配。

图4.2 集料颗粒级配

当使用海砂时,由于含盐量较大,对钢筋有锈蚀作用,故对于位于水上和水位变化区,以及在潮湿或露天条件下使用的钢筋混凝土,所用海砂的含盐量(氯化钠的总量)不宜超过0.1%。对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更应从严要求。必要时应淋洗,也可在混凝土中掺入占水泥质量0.6%~1.0%的亚硝酸钠(阻锈剂),以抑制钢筋锈蚀。

因此,评定砂的质量应同时考虑砂的粗细程度和颗粒级配。当砂中含有较多的粗粒径砂,并以适当的中等粒径砂及少量细粒径砂填充其空隙,则可达到空隙率及总表面积均较小的目的,这样的砂不仅水泥浆用量较小,而且还可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与强度。可见,控制砂的粗细程度和颗粒级配有很大的技术经济意义。

砂的粗细程度及颗粒级配,常采用筛分析方法进行测定。用细度模数判断砂的粗细,用级配区表示砂的颗粒级配。

筛分析法是用一套孔径(净孔)为4.75 mm、2.36 mm、1.18 mm、0.60 mm、0.30 mm 及0.15 mm 的标准筛,将抽样所得的500 g 干砂由粗到细依次过筛,然后称得余留在各筛上的砂的质量(分计筛余量),并计算出各筛上的分计筛余百分率及累计筛余百分率。计算方法如下:

①分计筛余百分率(Percentage Retained)各筛上的分计筛余量占砂样总质量的百分率,按式(4.1)计算。

式中 ai──i 号筛的分计筛余百分率(%);

mi──存留在i 号筛上的试样质量(g);

m──试样总质量(g)。

②累计筛余百分率(Cumulative Percentage Retained)各筛与比该筛粗的所有分计筛余百分率之和。按式(4.2)计算。

式中 Ai──累计筛余百分率(%);

ai──某号筛的分计筛余百分率(%);

分计筛余百分率及累计筛余百分率的关系见表4.4所示。

表4.4 累计筛余和分计筛余的关系

注:ai=mi/500。

砂的粗细程度用细度模数(Fineness Modulus)表示。细度模数的按式(4.3)计算:

细度模数Mx数值越大,表示砂越粗。普通混凝土用砂的细度模数范围一般在3.7~1.6,其中Mx在3.7~3.1为粗砂,Mx在3.0~2.3为中砂,Mx在2.2~1.6为细砂。配制混凝土时,宜优先选用中砂,砂的细度模数小于0.7时,将增加较多的水泥用量,而且强度显著下降。

砂的细度模数并不能反映级配优劣。细度模数相同的砂,其级配可能相差很大。因此,评定砂的质量应同时考虑砂的级配。

根据国家标准《建设用砂》(GB/T14684—2011)标准规定,根据0.60 mm 筛孔的累计筛余百分率分成三个级配区,如表4.5所示。混凝土用砂的颗粒级配应处于表4.5中的任何一个级配区域。砂的实际颗粒级配与表4.5中所示相比,除4.75 mm 和0.60 mm 筛号外,其余各筛允许稍有超出分区界线,但其总量百分量不得大于5%。为了更直观地反映砂的级配,可按表4.5的数据,以累计筛余百分率为纵坐标,筛孔尺寸为横坐标,绘出砂Ⅰ、Ⅱ、Ⅲ级配区的筛分曲线,如图4.3所示。

表4.5 砂的颗粒级配区

注:人工砂中0.15 mm 筛孔的累计筛余,当在Ⅰ区时可放宽到100~85;当在Ⅱ区时可放宽到100~80;当在Ⅲ区时可放宽到100~75。

图4.3 砂的级配曲线图

当筛分曲线偏向右下方时,表示砂较粗,配制的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不易控制,且内摩擦力大,不易振捣成型;筛分曲线偏向左上方时,表示砂较细,配制的混凝土拌合物既要增加较多的水泥用量,而且强度会显著降低。因此,配制混凝土时宜优先选用Ⅱ区砂。当采用Ⅰ区砂时,应适当提高砂率,并保证足够的水泥用量,以满足混凝土的工作性;当采用Ⅲ区砂时,宜适当降低砂率,以保证混凝土的强度。

在实际工程中,如果砂的级配不符合级配区的要求,可采用人工掺配的方法来改善,即将粗、细砂按适当比例进行试配,掺和使用;或将砂过筛,筛除过粗或过细的颗粒。

【例题4.1】某砂样经筛分析试验,各筛的筛余的筛余量列于表4.6,试对该砂样的级配及粗细程度进行评定。

表4.6 筛分析结果

【解】分计筛余百分率和累计筛余百分率的计算结果见表4.7。

表4.7 筛分计算结果

细度模数Mx的计算如下:

该砂满足Ⅱ区砂的级配范围要求,按细度模数评定为中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