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赵松樵的京剧生涯及其艺术魅力

赵松樵的京剧生涯及其艺术魅力

【摘要】:但生在这个家庭,每天熏陶渐渐地赵松樵就迷上了京剧。在赵松樵十四五岁时和盖春来等组队赴烟台演出。据不完全统计,赵松樵一生演出过的剧目有300出上下。所以说赵松樵既不是京派,也不是海派。虽是玩笑话但充分证明了赵先生的艺术魅力。赵松樵先生的艺术高峰是1935年以后在上海的一个时期。1935上海共舞台约角儿,赵松樵先生演出的连台本戏《火烧红莲寺》轰动了十里洋场。

赵绪昕 天津市作家协会、天津市戏剧家协会会员。在国内外30余种报刊发表有关戏曲、曲艺电影电视剧评论及人物传记小说、随笔近300篇,曾获得1988年天津市电影评论大赛一等奖、1989年华北微型戏剧剧本创作奖、2010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的全国“王国维戏曲论文奖”三等奖。

赵松樵先生出生于梨园世家,从父辈开始就从事梨园艺术。父亲赵鹏飞祖籍山东武城,是光绪年间著名的戏曲艺人。关于赵鹏飞的从艺经历,在民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在赵鹏飞十几岁时有戏班子到其村演戏,赵鹏飞被戏所迷,跟戏班子走了,要留在戏班里拜师学艺;另一种说法是因为躲避恶霸迫害,背井离乡逃到山西学艺。1877年赵鹏飞到山西之后在太原广福班一个梆黄两兼的戏班学艺。该科班以演出为主,也培养艺徒。进入科班后赵鹏飞先习梆子后习皮黄,在那个时候京剧还不是国粹,所以有很多艺人都是梆子皮黄“两下锅”。赵鹏飞学艺刻苦,经过了不懈的努力练就了一身的武艺。他主要演穷生。穷生是小生行当的一种,现在已经统称为“小生”了。穷生就是平民化的、生活艰难的、年轻的男性。除此之外赵鹏飞还演过武丑,赵的武功很好,又高又飘,深受观众欢迎。赵鹏飞有很多绝技表演很吃功夫,像《跑马卖艺》这个剧目,这是出武丑和武旦的对儿戏,可惜已经失传了。

赵鹏飞早在清光绪三十年(1904)便在天津演出,当时侯家后万福茶园开业,赵鹏飞带着女儿明月英来津,演出了《三上吊》《借衣》等剧目。1912年赵鹏飞受北京喜连成科班牛子厚邀请到富连成教授武戏,就带着已经年少成名的明月英和已小有名气的赵松樵到富连成科班搭班学艺。明月英是赵松樵的姐姐,生于光绪十九年(1893),是那时了不起的坤角儿,老艺人对她的评价很高。“小达子”李桂春说:“无论在扮相上,嗓音上,做戏上都无可挑剔。”实际也确实如此。1912年以前在山东烟台演出时,她和周信芳同台,她与周信芳年岁相仿,那时周信芳唱开场的《打渔杀家》,明月英就能唱大轴《骆马湖》。明月英也是一位文武兼能的坤角,文戏宗谭鑫培谭派,武戏宗黄月山黄派。1921年明月英受新加坡某戏院的邀请和一批演员赴新演出,20世纪40年代才回国,那时赵松樵已红遍上海

赵松樵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三月初十出生在江苏镇江,六岁随父亲姐姐练功学艺。一开始父亲不愿意让他学戏。但生在这个家庭,每天熏陶渐渐地赵松樵就迷上了京剧。七岁登台学娃娃生,九岁成名,艺名“九龄童”,那么“九龄童”这个艺名是怎么来的呢?九岁那年赵松樵随父亲姐姐去吉林演出,当时姐姐是第一主角儿,可是到达吉林以后姐姐却突然生病了。由于当时戏院是提前给付订金的,不能回戏,如果不能登台就得赔钱,这时赵松樵提出要代替姐姐演出。演出效果还不错,戏院老板很满意,第二天就给他临时起了个“九龄童”的艺名并写海报贴演。从此九龄童一炮而红,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赵松樵十四五岁才改用现在的名字。同年谭鑫培先生、龚云甫先生来津演出,谭鑫培演《桑园寄子》时缺小演员,当时戏园子老板就推荐了九龄童。戏院老板领着他到后台来见谭老板,谭老板给他说了说戏,赵松樵领悟很快。演出效果非常好,演出结束后谭先生说:“行!小子,有出息!将来好好唱戏,一定能成大角儿。”这句话给年幼的赵松樵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一直将这句话记在心中,在日后一直以这句话自勉。这是前辈的嘱托、期望,而赵松樵也终成大器。

1912年赵松樵进入富连成科班搭班学艺,萧长华为他取艺名“赵喜祥”。那么赵松樵这个名字又是怎么来的呢?在赵松樵十四五岁时和盖春来等组队赴烟台演出。当时烟台海关总督认为赵的名气越唱越大,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直叫“九龄童”就不合适了,所以就给他取了现在的名字。赵松樵代表剧目很多,像《刀劈三关》《徐策跑城》《铁公鸡》《长坂坡》等。据不完全统计,赵松樵一生演出过的剧目有300出上下。赵松樵的戏路十分广,除去本工老生以外,武生、红生、铜锤、武净样样在行,甚至还演过丑行的《苦忠义》。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武净戏,像《战宛城》里的典韦,《斩颜良》里的颜良等。超出本工跨行当还能取得这么大的艺术成就,在梨园行里可是不多的。唐韵笙曾经这样评价:“赵松樵的反座子戏无人能比,专业干这行的都比不过他。”什么是反座子戏呢?反座子戏就是反派的花脸戏,和正面相对的。全国没人能比,比专业的还要专业,还要受欢迎,可见赵先生的功力非同一般。

赵先生16岁下江南,先到上海,演的都是武戏,后来经人介绍到了杭州第一舞台。当时那里正组织南北名角儿大会演,请到的名角儿有北京的梅兰芳、姜妙香、王凤卿,南方的何月山、李兰亭、郑法祥等人。赵松樵在此演了一个时期。此行为他打开了南方京剧舞台的一片天地。1922年赵松樵受邀来到天津南市广和楼和瑞德宝挑班演出了一个时期,后又到东北演出并任剧团经理,奠定了赵先生在北方的一席之地。赵松樵先生广纳博采,不拘门派,南北兼容,就像李桂春、厉慧良那样,唱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所以说赵松樵既不是京派,也不是海派。40年代后期在上海,周信芳在后台对赵松樵说过这么一句话:“我这个麒麟童是南麒,马连良是北马,唐韵笙是关东唐,我们仨都比不了你,你是南北通吃啊。”虽是玩笑话但充分证明了赵先生的艺术魅力。无论是在天津还是烟台、大连、哈尔滨、吉林、无锡、南京都是红角儿,成为了盛誉南北的名角儿。

赵松樵先生的艺术高峰是1935年以后在上海的一个时期。1935上海共舞台约角儿,赵松樵先生演出的连台本戏《火烧红莲寺》轰动了十里洋场。从1935年到1938年,在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里,赵先生一直作为第一主要演员在演出这部戏,一共演了34本。特别值得称赞的是1935年喜剧大师卓别林大师来沪观看了赵松樵表演的《火烧红莲寺》,当时正演到“十四变”这一场。这场戏有文有武,有唱有做,卓别林观看后赞赏有加,称这是“东方仅有的艺术”。对于舞台背景的变换以及精彩的武打表演,卓别林先生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特别是因为剧情的节奏过于紧凑,没有拉幕换背景的时间,14场布景全都是在熄灯的那一刹那变换,卓别林对此更是赞不绝口。他说在国外也有这种换背景的方法,但是运用的不是很多。

赵松樵先生可以称作是京剧艺术家,他的艺术成就不只体现在表演上,在京剧剧目的创造编导及其他各个领域都有突出表现,在京剧后人的教育传承上也有很大贡献,所以称他为“京剧艺术家”可以准确地概括他的艺术成就。赵松樵十几岁就能编戏,演员中能够编戏的就不多,十几岁开始就给自己编戏的就更少了。赵先生自己编的剧目在唱法上都是按着谭鑫培的路子演的,其编排的主要的剧目有《呼延庆出世》《木兰关》《汤怀自刎》《益都泪》以及连台本戏《鹦鹉救真主》等。

1919年赵先生和唐韵笙、一盏灯等演员随戏班到海参崴演出,当时去海参崴演出的演员很多,演员们称之为“跑崴子”。演出的内容就是《呼延庆出世》,一共排了四本,在当时叫《金鞭记》。这个剧目影响很大,唐韵笙、刘奎官等也演过这个戏。在上海丹桂第一台演出后,各地的演员都去观摩,此后这出戏在全国可谓遍地开花。还有《汤怀自刎》,这出戏影响也很大,这是出文武老生的戏,李万春、唐韵笙也都演过,可见这出戏在当时是很红的。这出戏在抗日时期影响也很大,山东和江南苏北抗日根据地八路军的文工团都演这出戏,像天津市革新京剧团这样的小剧团也都在演这出戏,一直到一九六几年还有剧团在唱。从1919年开始传唱了有将近40年。

赵松樵还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育家,学生很多,最有名的有李铁瑛、陈云超、小盛春,还有他的儿子赵云鹤。赵云鹤是赵家的第三代传人,他生于1920年,十几岁时就随父亲学艺,17岁便能挂牌演出。赵云鹤文武全能,擅演天霸戏、关公戏,有江南“活关公”的美誉。赵松樵在天津和东北也有“活关公”的美誉,父子二人都有“活关公”之誉,在梨园界是前所未有的。赵松樵非常爱才,看到好苗子就愿意帮助。付德威在戏校毕业后在上海搭班,和赵先生在更新舞台演出时,为了提携后辈,和付德威双演《长坂坡》,自己饰前赵云,让付德威饰后赵云。同样的例子还有在第一届戏曲会演中赵先生陪着李铁瑛演的《古城会》、赵先生给他配张飞,助其获得一等奖;陪孙振林演《战马超》饰演张飞,助其获得二等奖。赵松樵在天津先后组建了天津市扶新剧社和天津市建新京剧团,在团期间赵先生大力培养新人。小盛春、李瑞亭能够在天津唱红,就是因为有赵松樵为他们垫戏而捧红的。

赵先生艺德高尚,人品很好,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京剧艺术家。他的高尚品德不仅体现在他甘为人梯上,还体现在他的为人处世上。赵先生在东北当经理的时候,按照规定赵先生可以拿两份儿钱,一份儿是演员的份儿钱,另一份儿是经理钱。而经理这份儿钱不是戏院老板出,是从演员的身上抽份儿。赵先生从不要这份儿钱,按理说当经理为大家服务了拿这份儿钱也无可厚非,但是赵先生却说:我不能吃同行的钱,大家都不容易。这在京剧行是很难得的。赵先生是个老好人,只要是有人来到剧团一“盘道”,说我是谁谁谁的徒弟,怎么怎么样就马上留下,演不演戏都给开演员钱,不想待了,在这儿落个脚就走的还给盘缠钱。像这种闲员有很多,所以就造成了别人当经理赚钱,而赵先生越当经理越赔钱的现象。演员们对他都有好感,都愿意接近他。还有在对同行的帮助上,例如林树森在沈阳演出时赔钱了,走不了了,给在大连的赵先生捎了信,赵先生立刻带着钱到沈阳把账结清了,把林树森带回大连待了一段时间后再送回上海。还有宋宝罗先生,赵先生在上海时派人到天津约角儿,而约的角儿没在,管事人给上海打电报说宋宝罗行不行,赵先生说:来吧。到上海后赵先生给宋宝罗排了不少大戏,使得宋宝罗在上海走红。

赵先生多才多艺文武不挡,戏路宽广能戏很多,有“戏篓子”之称。他学贯南北,一专多能,“活颜良”“活关公”的艺术形象已深入人心。其表演风格别具一格、独树一帜,所表演的剧目至今仍被后世传颂。他技艺精湛、自成一家,编演的剧目开创了一个时代。他扶植新人、甘于奉献,经他捧红的演员有很多。至今赵氏已历四代,赵松樵的后代和传人始终坚持不懈地在传扬赵松樵的艺术。赵氏经典在新纪元仍然焕发着它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