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京剧声调:普通话越来越接近 海津讲坛荟萃:京剧声调普通话接近

京剧声调:普通话越来越接近 海津讲坛荟萃:京剧声调普通话接近

【摘要】:京剧声调共有三种,一种是湖广音,一种是北京音,另一种是北京之外的方言音。京剧在其形成过程中,开始主要使用安徽音,到京剧正式形成时,观众倒更喜听“楚音”,楚音就是湖广音。现在新编剧目的唱腔设计已经远不如传统戏那样讲究湖广音,有的唱腔设计简直就是按照普通话来谱曲的。当代新编京剧的声调,大体属于普通话与湖广音杂糅的状况,而为数不算太少的唱腔几乎全用京调了。

京剧声调共有三种,一种是湖广音,一种是北京音,另一种是北京之外的方言音。三种声调反映在道白上就是所谓的韵白、京白和怯口。怯口就是地方话,因为只有少数剧目才使用方音,属于特例,所以这里不细谈。

京剧声调不仅体现在道白上,同时也体现在唱腔里。通常唱腔是与声调一一对应的。

京剧在其形成过程中,开始主要使用安徽音,到京剧正式形成时,观众倒更喜听“楚音”,楚音就是湖广音。湖广音长久流传,成为京剧唱腔设计的规范音。

民族音乐的曲调大体服从于独特的地方声调,如我们听阿宝和王二妮唱西北民歌,就感到非常地道,因为他们本来生活在山陕地区,用家乡话唱西北歌曲就自然天成。民歌如此,戏曲也一样。比如黄梅戏属于安徽戏,其声调便带有安徽话特点,比如家喻户晓的《天仙配》“树上的鸟儿成双对”那段唱,一听就是安徽腔。说唱艺术也是这样的。如骆玉笙的《重整山河待后生》是用京韵大鼓曲调演唱的。京韵大鼓用的是北京话声调,这段唱就很好地体现了北京声调的特色。有好几段相声都说过“京剧嘛,京字京韵”,其实这话说得比较含混,如果说京韵大鼓是京字京韵那是说到家了。

现在来看京剧。如前所说京剧的字韵主要可分为湖广音和京音两种。京音就是北京音,而湖广音是源于楚腔的字音,大体是湖北官话中原音韵的融合体。

过去以用湖广音演唱为妙,曾有“二黄之尚楚音,犹昆曲之尚吴音,习俗然也”的说法。(见《极乐世界·凡例》)不过在长期的演出中,虽然演员们主动使用湖广音,但在演出实践中却难免有北京音掺入唱腔之中。这就形成了以湖广音为主,偶有北京音掺入的状况。

从行当上说,生角比旦角、净角讲究湖广音;旦角中,青衣比老旦讲究湖广音。

从流派上说,生角中,谭派、余派、言派、杨派,比马派、高派讲究湖广音;青衣花旦中,程派比梅派、荀派讲究湖广音。

从唱念上说,念韵白比唱腔讲究湖广音。

从时间上说,越是早期的唱法就越贴近湖广音,而越往后掺入的北京音就越多。

20世纪四五十年代时,马连良还遭到“把字唱‘倒’了”的指摘,而在今天他的所有代表作都被视为京剧的经典,表明当下人们对京剧声调已不太在意。现在新编剧目的唱腔设计已经远不如传统戏那样讲究湖广音,有的唱腔设计简直就是按照普通话来谱曲的。这种情况在样板戏时代就已经开始,比如《红灯记》“我家的表叔数不清”一段全按普通话唱。当代新编京剧的声调,大体属于普通话与湖广音杂糅的状况,而为数不算太少的唱腔几乎全用京调了。京调不断地掺入京剧唱腔中,似乎已成京剧演变之大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