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京剧成小众艺术,分众时代的态势初显

京剧成小众艺术,分众时代的态势初显

【摘要】:在这个分众时代,在这个娱乐享受的个人化时代,京剧这个所谓大众艺术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现在有些悲壮的是:京剧观众的圈子在不断缩小,而京剧作为“小众”艺术,却在努力地走“大众”艺术的路。其他诸如以“新苗奖”“萌芽杯”命名的少儿京剧邀请赛,也是争取和培养“小戏迷”的好形式。最近有所谓“新京剧”问世。据说编演“新京剧”的目的是想把京剧推向青少年、推向世界。在分众时代下,京剧成为“小众”艺

京剧曾经拥有一个很大的观众群,正像我们在前面所说的,大片国土里,观众几乎是全民性的。过去京剧一直被看作是大众艺术

但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作为大众艺术的京剧却碰上了“分众时代”。

在分众时代,大众娱乐群体被重新洗牌!京剧观众群被分化,京剧观众逐渐减少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而且这种情况似乎是不可逆转的。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三点。

其一,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西方和港台的许多娱乐品种涌进大陆,形成了娱乐形式的多元化局面,而这些新型的娱乐形式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诱惑力,导致原本属于京剧的观众出现分化。多元文艺大潮把京剧淹没了。

其二,改革开放不仅使文艺娱乐品种出现多元化,而且还极大地改变了广大民众的娱乐观。过去人们的娱乐不免受社会环境左右,娱乐形式的可选择性很小;现在时代变了,人们已由娱乐内容和形式的趋同性、同质性,转而为个性化、个人化。同时娱乐的目的也发生变化,由被动娱乐变为主动娱乐,由观赏性娱乐到自娱自乐;由单纯娱乐扩展为娱乐健身等。而多元化的娱乐品种,恰为每个人提供了足够的选择对象。比如人们喜欢听戏,还可以跳交谊舞、街舞,唱通俗歌曲等。在各社区办的老年大学中,人们可以学拉胡琴、弹钢琴、学书法、学画画,甚至可以学刺绣、学插花等。值得一提的是,在外来娱乐形式受到人们青睐的同时,不少传统娱乐形式也得到张扬。比如扭秧歌本来是节日时由极少数人表演的节目,而现在则成为许多女士娱乐和健身的形式。还有在太极拳、太极剑基础上创造出的太极扇以及扇子舞,也像秧歌一样成为女性的健身舞。本来可以成为京剧观众的人,玩起了其他,而本来是京剧戏迷,现在操起了其他娱乐形式。于是京剧观众大大地缩水。

其三,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屏幕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娱乐群体的分化。这里所说的“屏幕”是指电视机、个人电脑、智能手机等。它们的相继出现和同时存在,加速了京剧观众的萎缩,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截断了京剧观众的后备力量。

各个家庭摆放电视剧的地方是最显眼的位置,厅室成为家庭的娱乐中心。电视机夺去了许多本来属于京剧的观众。电视有个所谓的“黄金时段”,这恰是京剧在剧场演出的时间。一部好的电视剧,如《霍元甲》《上海滩》《血疑》《女奴》《四世同堂》《渴望》《编辑部的故事》《雍正王朝》《潜伏》等放映时,人们都聚集在家庭的娱乐中心。中国的电视频道多达几十个,不仅演电视剧,还有好多极其吸人眼球的节目,“星光大道”“超级女声”“我是歌手”“青歌赛”,甚至体育节目如NBA、世界杯、欧洲杯、女排、乒乓球、网球、斯诺克等比赛也都成为人们的观看热点。如此一来京剧的遭际就可想而知了。

那几年我一直认为电视是舞台剧的“天敌”,后来发现电脑是舞台剧的更大的天敌。眼下出现了数量非常可观的被电脑等所迷恋而窝在家中的“宅男”“宅女”,他们在业余时间几乎不与外界接触。这个族群多为80后和90后,也包括部分70后,在年轻人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70后、80后、90后本来应该是京剧观众的后备军,但他们现在都迷恋上又虚幻又实在的网上世界,包括网络游戏,哪里还有时间和精力到剧场看戏?智能手机的普及,更使青年人成为所谓“低头族”。宿舍中几个90后的大学生近在咫尺,却相互无言,分别低着头用电脑、手机同毫不相识的人聊天,不停地发送微信。新科技改变着许多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情趣,也改变着许多人生活的时空结构。电脑、手机的磁性极大,培养了并且还在培养大量宅男宅女或低头族。京剧人想把电脑迷、手机迷改造成戏迷,谈何容易!

在这个分众时代,在这个娱乐享受的个人化时代,京剧这个所谓大众艺术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分众时代把京剧渐变为“小众”艺术了!

现在有些悲壮的是:京剧观众的圈子在不断缩小,而京剧作为“小众”艺术,却在努力地走“大众”艺术的路。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但内行看门道是看,外行看热闹也是看,如果京剧只演给内行看,那势必会失去大多数的外行观众。

其实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句话,换个说法就是“大众看热闹,小众看门道”。如果梨园界把京剧的观众只定位在小众的话,观众群必然萎缩。因此,京剧人都懂得要争取观众,使“小众”戏曲获得最多的观众。

京剧不能自认“小众”艺术或“内行”艺术,把在台下“看热闹”的观众清走,把准备进入剧场“看热闹”的观众永远挡在剧场之外,而应该让尽量多的观众都来看看热闹。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让京剧走大众之路。在这方面有关部门和京剧人做了不少探索性的工作。

首先是京剧人重新跑码头、闯江湖,让京剧“接地气”,送戏上门。谭元寿就说:“现在的年轻人选择多,那么我们就把戏‘端’到他们眼前,看进去慢慢就会喜欢了。”现在一些京剧院团就注意把京剧“端”到百姓眼前,如云南京剧院,宁夏京剧团,山东聊城市京剧团、莱阳市京剧团等都以“大篷车”的形式送戏上门,更多的院团也在搞京剧进校,为大学生演戏。大家做法不尽相同,但本质是一样的,那就是让外行看看热闹,看多了,看进去了,就逐渐看懂了;一懂戏,就会由外行转到内行了。

其次是各有关方面和梨园界做了不少关于京剧的宣传普及工作。比如中央电视台11频道(戏曲频道)就做了许多戏曲知识讲座。甚至在教育部的关照下,在中小学还开设有关京剧内容和京剧音乐的课,意在从娃娃抓起培养京剧观众。

京剧走大众之路的第一要义是把现有的观众保住,千万不要再把现有的观众推出剧场。现有的观众是观赏京剧的核心,只能在此基础上,来逐渐扩大外围观众。在这方面天津就做得不错。“和平杯”京剧票友邀请赛就是一个创举。“和平杯”是全国性的票友大赛。自1991年创办以来,“和平杯”已经举办了11届。22年对于京剧观众来说是两代人。它对于提高票友的表演水平,普及京剧,稳固京剧核心观众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其他诸如以“新苗奖”“萌芽杯”命名的少儿京剧邀请赛,也是争取和培养“小戏迷”的好形式。

然而,京剧走大众艺术的路很难走,万不可把路走偏。最近有所谓“新京剧”问世。据说编演“新京剧”的目的是想把京剧推向青少年、推向世界。意图显然是好的,但不能把京剧搞走了形,否则目的不仅无法达到,而且会起到负面作用。

在分众时代下,京剧成为“小众”艺术已是大势所趋。如果京剧人仍自视京剧为“大众”艺术,以为京剧观众会自然形成,而不做争取观众的工作,那么观众群势必继续缩小。或者把京剧改造为另一种远离传统的“新”形式,希图以此使它向“大众”艺术回归,这样的想法和做法也是徒劳的。京剧自然需要出新,但必须坚守其特质。京剧院团须以看家好戏黏住“小众”,在此基础上再力所能及地扩充小众群,争取小众的“外围”,这样才可能缓解观众萎缩的颓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