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考入天津市曲艺团少年训练队,师从骆玉笙先生学习骆派京韵大鼓。骆派京韵大鼓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骆玉笙嗓音甜美、音域宽广,在继承的基础上大力改革,推陈出新创造了很多新腔,艺术风格日臻成熟,特别是那微微的颤音深受听众喜爱,世称“骆派”,成为了继刘派、白派、张派之后京韵大鼓又一重要的流派。骆老师鼓励我说:“喜欢京韵大鼓的听众们,就是通过声音来了解你的,而你也是通过京韵大鼓来传递你的信息的。”......
2023-09-01
陈笑暇 曲艺理论家、评论家。天津作协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相声大全》编委、中国通俗文学研究会特约研究员、中国喜剧研究会理事。对戏剧、曲艺均有研究,尤其对天津曲苑的历史和掌故了如指掌。
滑稽大鼓是京韵大鼓派生的一个分支,其旋律、曲调、板式俱与京韵大鼓一般无二。其曲风幽默诙谐,内容皆为滑稽可笑和寓意讽刺的故事,表演的动作也十分滑稽。滑稽大鼓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受新思潮影响,曲艺人响应时事,编演了《大劝国民》《灯下劝夫》等新曲目。旗籍票友张云舫另辟蹊径,以京韵大鼓为主旋律,以北京市井风俗、社会新闻为题材编写新曲词,根据自身的条件创造出一套滑稽幽默的唱腔和唱法,统称为“改良大鼓”。其内容都是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的,若叫“现代大鼓”有点标新立异,叫“抗战大鼓”又显得有点政治化,后来索性叫“滑稽大鼓”。如同滑稽京剧一样,唱腔与表演均与正剧迥异,但滑稽大鼓又与滑稽京剧略有不同,其演唱风格虽然滑稽但并非反唱、歪唱,而是均属正唱,借鼓词内容讽喻现世,在笑过之后引人深思。“滑稽大鼓”其定名,顾名思义,是取其通俗晓畅、引人发笑之意。“滑稽”二字在古代念作gǔjī,其释义也与现代的理解略有不同。滑稽本是古代的一种注酒器,例如《史记》司马贞索隐引崔浩《汉记音义》:“滑稽,流酒器也。转注吐酒,终日不已。”因这种酒器可以不断注酒吐酒,源源不断,所以又用来比喻人能言善辩,言辞流利,后又引申为“圆滑自如”的意思。所以“滑稽大鼓”的“滑稽”有两种念法,一种还是念作 huájī,而另一种则是念作 gǔjī。
张云舫的代表曲目有《蒋干盗书》《刘二姐拴娃娃》《吕蒙正赶斋》《蓝桥会》等,主要传人有富少舫、崔子明、叶德霖、杜玉衡等。张云舫四弟子各有艺名,崔子明艺名“老倭瓜”、叶德霖艺名“架冬瓜”、杜玉衡艺名“大茄子”、富少舫艺名“山药蛋”,世称“菜园派”,未闻其声,先睹其名,便足以让人捧腹。此艺名也并非带有褒贬之意,皆是约定俗成,大家承认爱听,叫起来顺口,响亮亲切。
“老倭瓜”崔子明是滑稽大鼓的主要的传承人,北京顺义高丽营人,早年唱过时调小曲,后拜张云舫为师(另一种说法是崔子明与白云鹏师出同门,拜史振林为师)。崔子明深得张云舫真传,张云舫将自己所编演的《蒋干盗书》《丑妞出阁》《新灯下劝夫》《醒世金铎》等20余段作品全部传授给了崔子明。崔子明的演唱结合生活反映现实,注重情趣,很快在天津走红,其演唱的《蒋干盗书》《吕蒙正教学》《大劝国民》《醒世金铎》《灯下劝夫》等曲目还被唱片公司灌制成唱片传于后世,成为了后人了解、研究滑稽大鼓的重要资料。“架冬瓜”叶德霖是继“老倭瓜”崔子明之后又一个突出的滑稽大鼓艺人,曾与鼓界大王刘宝全同台演出,还曾演过曲剧,是北京曲剧团的开拓者之一。其演唱的曲目尤以《蒋干盗书》最为出色,对蒋干形象的刻画可谓入木三分,所以说没有形象感就形不成独立的曲种或者说特有的曲目。叶德霖也有唱片《丑妞出阁》传世,收徒有张文顺、莫歧等,为滑稽大鼓的传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山药蛋”富少舫是继“老倭瓜”“大茄子”“架冬瓜”之后又一位滑稽大鼓的优秀传人,前三位的成功为“山药蛋”的发展铺开了道路。富少舫先后拜张云舫、白云鹏为师,其唱腔在以滑稽大鼓平腔的基础之上兼收并蓄,吸收各曲种的精华,取长补短。富少舫排演新曲目时,加入了新感情,使之具有可听性、可看性,语言上有很大创新,俗不伤雅却又耐人寻味。1949年春节后,广播电台播放了富少舫的《群丑宴白宫》,其中运用了大量的政治名词,但他这种用法听来丝毫不觉得牵强。说是叫“滑稽大鼓”但绝不是哗众取宠,绝不是故意地套用一些政治术语来达到滑稽的效果,而是用这种方式来激励人们鼓舞士气:美帝国主义也不过是一群小丑,没有什么可怕的。感情真挚,发人深省,与观众紧密结合,效果非凡。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对富少舫的帮助很大,他也是位曲艺迷,被富少舫先生奉之为良师益友。老舍先生心血的结晶体现在四本《啼笑因缘》上。白云鹏先生也曾演过此曲目,但白先生的演唱风格限制了他的表演;而富少舫演来则把剧中的人物形象一个个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富先生能演四本《西厢记》、四本《啼笑因缘》,创造了连本京韵,有些像南方的连台本戏。富先生学中有创,边唱边改,这四本《啼笑因缘》分布合理,环环相扣,再加之程树堂程先生的唱腔设计精妙,将刘将军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富少舫的艺术经历还被搬上了荧屏,老舍的著名剧本《方珍珠》里的方老板就是富少舫的原型,这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出老舍先生与富少舫先生的深厚情谊。只是老舍先生留下的四本《啼笑因缘》没能保留下来,着实可惜。
滑稽大鼓好听而不好唱,简单而不易学,说其简单是因为它的形式与京韵大鼓基本相似,说其难学是因为要想把握好分寸却是很难的。首先,滑稽大鼓离不开“滑稽”二字,但滑稽不代表出洋相,只是表演形式滑稽,唱腔略有装饰而已,不可太过,但亦不可太温,否则就不叫“滑稽大鼓”了。再者,其内容都是结合当前形式排演的新曲目,是固定的。在当时很负盛名是因为身处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可以使听众产生强烈的共鸣。而在当下若想复兴滑稽大鼓就必须结合当下社会现状,排演新曲目,其唱腔也要适应当下潮流、符合年轻人的口味才能产生巨大的效果,但是限于其表演形式的特殊性又使其发展举步维艰。第三,当下鼓曲艺人多为女性,而像滑稽大鼓这种艺术形式必须要由男性来唱最为合适,男演员的缺乏也成了制约滑稽大鼓发展的因素之一。时代更迭,岁月如梭,莫歧先生已成为滑稽大鼓硕果仅存的传人了,曲艺团曾专门培养过一位学员,可以唱出点幽默感,但是很可惜没有成功。由于种种原因,这名学员退学了。
既要取长补短又要继往开来,需要保留也要创新,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推动一门艺术不断地发展。一个时代兴起了一门艺术,独特的特点成就了一个流派,就像骆玉笙创造的骆派,石慧儒创造的石派,风格不同却同根同源。回首过去,呼唤未来,昔日的辉煌恐难复制,逐渐淡出视野的滑稽大鼓也许会被湮没在历史的车轮里,但是却不会抹杀它在历史中的地位。莫歧先生现在拍电视剧了,但并不见得就放弃了滑稽大鼓,只是在另外一个舞台以另一种方式去诠释它罢了。艺术的精髓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散,因为它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会以什么形式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
有关海津讲坛荟萃(第一辑)的文章
1960年考入天津市曲艺团少年训练队,师从骆玉笙先生学习骆派京韵大鼓。骆派京韵大鼓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骆玉笙嗓音甜美、音域宽广,在继承的基础上大力改革,推陈出新创造了很多新腔,艺术风格日臻成熟,特别是那微微的颤音深受听众喜爱,世称“骆派”,成为了继刘派、白派、张派之后京韵大鼓又一重要的流派。骆老师鼓励我说:“喜欢京韵大鼓的听众们,就是通过声音来了解你的,而你也是通过京韵大鼓来传递你的信息的。”......
2023-09-01
经典赏析风雨归舟音乐赏析《风雨归舟》是京韵大鼓的传统小段,它以写景抒情的手法描写了在风雨中渔舟飘摇以及捕鱼归来时的情景。她9 岁拜苏焕亭为师学唱京剧老生,14 岁在南京登台清唱,17 岁正式改唱京韵大鼓。这首名篇被大鼓艺人演唱了近一个世纪,先是山东大鼓艺人演唱,终以“骆派”京韵大鼓将它推向了顶峰。......
2023-11-01
京东大鼓清末由京东地区传入天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在天津定型,三十年代中期正式定名为京东大鼓。京东大鼓的传承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935年,刘文斌正式将其定名为京东大鼓。自此,京东大鼓这一名称得到艺人、听众及评论界的认同,固定下来。在三十余年的舞台实践中,他演唱了大量新编现代曲目,同时对京东大鼓做了全面的革新。现在我作为京东大鼓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国家给予我这......
2023-11-17
董湘昆是京东大鼓的一面旗帜,为京东大鼓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董湘昆一生致力于京东大鼓的创作,坚持说新唱新,创作了很多生活气息很浓的作品,开创了京东大鼓在全国的鼎盛时期。1952年起,董湘昆开始在基层工会文工团说相声、演曲艺剧、唱京东大鼓等。1954年在天津全聚德饭庄举行了拜师仪式,董湘昆正式拜在了刘文斌先生名下,此后在恩师的教诲下潜心专攻京东大鼓艺术的演唱与创作,直至寿终。......
2023-09-01
从秦筝在陕西濒临灭绝这一阶段的历史经验得出结论:科学的传承依靠群体。这里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是传承的主体即传承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而非个体,之所以称为一个共同的群体,是因为有共同的精神信仰及奋斗目标,集合并致力于同一事物的发展。另一方面是科学的传承,即如何传承?具体落实在“继承、发展、创新”这六个字上。......
2023-08-25
鲁义姑舍子救侄故事之所以长盛不衰,广为流传,并演化为各地不同版本的传说,扎根全国各地民间,其根本原因是这个生动鲜活的民间故事完美地阐释了儒家的仁义文化。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阐明了仁和义的辩证关系,并触摸到了仁义的本质,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儒家义文化。礼制即是对仁、义两种不同内容的伦理行为规范的调节和文饰。孟子的仁与义都有明确的内容。最高统治者的大力倡行,“节义”价值观成为东汉一代儒家文化的主流。......
2023-10-23
西安鼓乐的地位与价值已为学界共识。面对一个庞大且内涵丰富的乐种体系,其基本认识尤显重要。乐种属性与鼓乐概述是对西安鼓乐的一个基本的描述,虽然不很深入,但全面、精炼,使人有一个从名称到属性以及风格特征全面了解。......
2023-11-23
张雅琴 天津市曲艺团梅花大鼓演员。梅花大鼓是流行于中国北方的重要的鼓曲形式之一,其前身是北京的清口梅花调,又称“北板大鼓”,后更名为“梅花大鼓”,因三弦、四胡、琵琶、鼓、板这五种乐器刚好凑成梅花的五个瓣而得名。梅花大鼓的音乐性很强,慢板、中板悠扬婉转,快板、紧板活泼有力。梅花大鼓的音域很宽,不像京韵都是中音,时调都是高音,而是高音很高,低音很低,对演员的要求极高。......
2023-09-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