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的小剧场曲艺一直延续火爆到了“文革”前夕。五是天津有了一批能够在小剧场登台的演员队伍,老中青三代结合,并且拥有了喜欢自己的观众群。天津小剧场的经营也是五花八门,有单位出面经营的,也有承包给个人的,个人经营居多。天津有个振北曲艺团,他们有自己经营的明月小剧场。天津小剧场过大年,除了除夕到初五这几天封箱,剩下的就是天天演出。说起小剧场的服务,天津的软实力还没充分体现出来。......
2023-09-01
高玉琮 天津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曲艺理论家、作家。主要论文有《传统相声的回归与相声艺术的持续发展》《李润杰论》《天津曲艺的过去、今天与明天》《中国曲艺忧思录》等近百篇;著有长篇曲艺人物传记《话说张志宽》《魏文亮的故事》《乔清秀传》等。曾为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撰写17集专题片《中国相声大师》《百年板声》。多次获得国家级和天津市各种奖项。
说起天津相声,不能不先介绍曲艺。曲艺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他的艺术门类无法与之相比,它拥有的观众最多,又是最“物美价廉”。但在现实生活中,曲艺往往又不被人们所重视,中央电视台可以为戏曲开设一个频道,而曲艺不过区区一个栏目而已,处于尴尬的境地。其实曲艺的历史非常悠久,曲艺“遇于周,兴于唐,盛于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其实都和曲艺有不解之缘,甚至直接地借鉴,比如元杂剧《西厢记》就是源于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明代的曲艺很繁荣,出了一位大说书家柳敬亭,他的师傅就是誉满扬州、杭州一带的著名说书艺人莫后光。但是当时的繁荣和天津没有关系,都集中在陕西,河南洛阳、开封,浙江杭州等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之下,天津只有600年的历史,那为什么天津成为近代我国最大的曲艺之乡?这是因为在近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天津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自元代建都北京,北京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北京相邻的天津就成为了重要的水陆码头,南北货物漕运集散的必经之地。据记载,天津市区的居民最早在三岔河口,只有七姓人家,是军队遗留的家属,从咸丰十年(1860)天津开埠以后,天津开始了兴盛,当年叫天津县,受保定府的辖制。
随着漕运的发展,江南、山东、河北等地的人口大量进入天津地区,同时各地的文化也随之流入,在这里交流、汇集,相互影响并发展。咸丰十年的《津河杂咏》里面有一首诗写道:卖菜翁呼春不老,小班儿唱“耍孩儿”,菜蔬只许津门食,此曲唯有沽水知。诗中提到的“耍孩儿”就是源于南方的民间歌舞“打莲湘”,由一人演唱,一人吹笛子,一人执笙,一人弹琵琶,可算天津有记载的最早的曲艺。第二个曲种是荡调,据传,清乾隆帝下江南带回歌姬十数人,途经天津驻跸芥园行宫,曾唤出这些歌姬为之演唱。伴驾的天津官绅被荡调所感染,事后不惜重金从苏州、无锡招来荡调教师,在私宅里教唱,随后荡调在天津民间传播开来。
所以,天津曲艺经历了一个由南调到北曲的融汇过程。咸丰十年,天津“三和堂”老曲师颜自德的《霓裳续谱》收录了当时流行于京、津、冀的时调小曲619支,曲调30种。其中记录有《剪莲花》以及岔曲《俺家住在天津卫》,里面揉进了如“自个儿,破衣啰嗦”等天津话。
子弟书源于北京八旗子弟,分东城调和西城调,子弟书传入天津,演变为天津最早的曲种卫子弟书,这是天津第一个曲种。天津第二个曲种叫“西城板”,源于北京清音子弟书,清末传入天津,经天津艺人改造使其天津化,吐字发音完全是天津话,不论说与唱都极富乡土气息,成为具有天津特色的曲种。著名演员有郝黄毛(郝庆山)、沈华庭等。因最初流行于西城根,故名“西城板”。西城调就是东北大鼓,今天我们听到的京韵大鼓《剑阁闻铃》,唱词就是原封不动地挪用清末子弟书作家喜晓峰的《忆真妃》。
随着外地的文艺形式不断地传入天津,例如鸳鸯调、靠山调、大数子等,慢慢地互相渗透,交融,发展成了又一个曲种——天津时调。1953年李润杰先生首创了快板书,1958年王家俊先生首创了天津快板。还有著名的京韵大鼓,京、津两地都在争归属权,殊不知京韵大鼓就是在天津由怯大鼓发展而来的,曾经有一时期京韵大鼓就叫“津韵大鼓”。首唱者是张小轩,其后有刘宝全、白云鹏、白凤鸣、骆玉笙等名家。细数一下,天津就这么几个曲种。为什么近代天津曲艺市场发展得那么快?因为天津属于移民城市,人口来自四面八方;九河下梢、五方杂处,各地的曲种在天津都有观众。河南坠子“乔、董、程”三大流派,都是成就于天津,新中国成立前天津有专唱河南坠子的书场36个!东北大鼓皇后朱熙珍也是发祥于天津。重要原因就是天津人秉性厚道,好的就鼓励、捧场,不好的大不了下次就不来看了。
当年天津绅士林墨卿组织了艺曲改良社,除了扶持、研究曲艺之外,还为在天津故去的外地演员提供免费的墓地安葬。由于天津良好的生存环境,吸引了各地大批的曲艺演员在天津落地生根。因此,从天津开始有曲艺活动直到20世纪80年代,天津的曲艺事业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各曲种的领衔人物几乎都在天津了,这就是天津的曲艺状况。
我们把前面说的内容算作一个垫话,现在进入主题,不谈全国相声,只谈天津相声。相声在形成过程中有很多的因素,其中有两点要介绍一下。第一就是拆唱八角鼓,八角鼓本是满人的文艺,后来发展出岔曲、单弦儿、连珠快书和拆唱八角鼓,加上五音大鼓、逗哏、戏法,叫“全堂八角鼓”,类似一场综合曲艺晚会。还要介绍一下咸丰年间的艺人张三禄,他就是全堂八角鼓的主要演员。据记载,此人因性格古怪而受到排挤,愤而出走,撂地为生,颇受欢迎,以说、学、逗、唱四大技能作艺,自称其艺为“相声”,这是一种说法。还有人说“相声”之名源于两段颇有影响的相声《学四像》《学四声》。我个人不太认同,因为它们应该属于第三代相声演员的作品。隔壁戏,就是口技,也是相声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演出的形式已经接近相声。当代曲艺理论家王决先生讲过“我们的相声‘可溯之源长,可证之史短’”,意思就是说我们中国的幽默源远流长,寓言《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掩耳盗铃》,俳优“优孟衣冠”等就是古代的幽默,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为后世相声的出现做好了准备。所以相声是中国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尽管它诞生的时间并不久远。有些外国人不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妄言中国人不懂幽默,这是信口雌黄。
张三禄因为没有师承,作品也没有传世,因此相声界并不认同他是相声的开山鼻祖,目前公认的是艺名“穷不怕”的朱绍文。朱绍文是相声发展史上的大功臣,对口相声这一重要的演出形式就是由朱绍文首创的。他自撰的对联“满腹文章穷不怕,五车史书落地贫”据说是他艺名的由来。直到今天,关于他的争论仍然很多。
朱绍文是秀才出身,学识渊博,幼年学唱京剧丑角,曾搭“嵩祝成”科班演出。清同治初年,连年国丧,朝廷下禁令,戏园里不准彩扮登台,不准鸣响乐器,造成许多戏曲艺人被迫改行。朱绍文也失业沦为街头艺人,在京城各大庙会和天桥等处,靠给人讲解字意、说笑话为生。曾经向张三禄学说笑话,不过二人年龄相差悬殊,朱绍文20多岁,而张三禄已经70多岁了,二人仅以师生相称,并没有举行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确认师徒关系的拜师礼。朱绍文还撰有另一副对联——“无时不怕穷经皓首,励精矢志朱紫著身”,横披“舌治心耕”,表明了自己的心志。十年之后,朱绍文有了自己的府邸、车马,可算中国相声界最早的一位富翁。
慈禧太后60岁大寿的时候,在颐和园门外搞了一个祝寿演出,别出心裁地请来了天桥的艺人。朱绍文用玉子板伴奏表演了《太平歌词》和白沙撒字,朱绍文的表演和撒出的双勾字(就是空心字)博得了慈禧太后的赞赏,连连称:“怪!”同场献艺的“醋溺膏、韩麻子、盆秃子、田瘸子、丑孙子、鼻嗡子、常傻子”加上“穷不怕”朱绍文,从此被称为“天桥八大怪”,而朱绍文位列第一,名噪一时。
朱绍文是个有“战略眼光”的人,中国相声界至今还在延续的师徒相传的形式,就是朱绍文首创。如果没有当初他的创举,我们的相声不会有今天的传承和发展。朱绍文收了四个徒弟,由他分别给取了艺名:贫有本、富有根、徐有禄、范有源。
从朱绍文开始收徒,签订师徒契约,确立按字儿排辈分且不按年龄、以入门早晚论辈分的行规,这一做法一直沿用到今天,并发展为可以带拉师弟,就是由本门的徒弟替已故的师傅收徒,如张寿臣代师傅收常连安为徒。还有“带艺投师”这种形式。例如1940年来津的戴少甫,是北京“笑林五杰”(高德明、张杰尧、汤金城、绪德贵、戴少甫)之一,颇有成就。他的作品广为流传,最著名的就是《数来宝》,影响深远。但是因为没有拜过师,被业界所排挤,于是张寿臣就把他收在门下,使其得以顺利从业。还有就是天津的时调演员宋玉清,此人多才多艺,除了时调,也说相声,同时传授艺术。早期武魁海、阎笑儒、王占鳌曾拜他为师,武魁海以炸果子为业,阎笑儒卖竹竿,王占鳌是卖肥卤鸡的。他们三人学有所成之后,为了生计,在北开市场附近撂地,也用白沙撒字。他们三人名字的字头横着念就是“武阎王”,吸引了不少好奇的观众。由于旧时代相声界的习惯势力,宋玉清不是相声门里,所以后来阎笑儒在秦皇岛又拜马三立为师,当年阎笑儒25岁,比马三立还大一岁。相声界的“门户”,一方面有利于传承,同时也对艺人有所制约,一直以来毁誉参半。
从朱绍文创立师徒契约开始,后人在发展过程中,契约的内容几近严苛。比如张寿臣拜焦德海为师,契约已经出现了“徒弟投河溺井”师傅概不负责,“打死勿论”,半路逃走还要赔偿吃、住等生活费用,出师后“孝师”一年(就是给师傅白干一年),“三节两寿”必须到师傅家里拜望等内容,基本属于带有歧视性的“霸王条款”,但它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客观上促使徒弟忍辱负重、刻苦学习。
有人说最早天津的相声出现在“三不管儿”,这是错误的。“三不管儿”形成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是位于老城南门以外一片大约2500亩布满水塘的土地,叫“卫南洼”,由于相邻的外国租界和当时的中国政府都不予管理,所以叫作“三不管儿”。
竹枝词是源于四川的一种诗体,有三种类型:一是文人搜集整理保存下来的民间歌谣;二是文人吸收、融会竹枝词歌谣的精华而创作出有浓郁民歌色彩的诗歌;三是借竹枝词格调而写出的七言绝句,仍称以“竹枝词”。
咸丰十年天津诗人周楚良所著的《津门竹枝词》写道:“当街谈相半支离,独有单街河岸奇,三字大书‘穷不怕’,往来过客竞攒资。”这首诗记录了朱绍文在天津单街子、侯家后一带的演出活动。由此可以佐证第一个来天津传播相声的是朱绍文。当时演出的场所除了单街子、侯家后之外,还有西城根、北城根这两个“明地儿”,再往后转到北门外的“三角地”,再往后才是南市。
朱绍文在天津演出的影响不大。我们天津的老一代艺人比如张寿臣、郭荣启等人称天津相声的开山鼻祖是裕二福。裕二福是满人,光绪四年即1878年移居天津,在北开市场撂地“画锅”,说单口相声,成为最早在天津落脚谋生的相声艺人。裕二福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留下了许多宝贵的作品,他的师父是和朱绍文齐名的沈春和。沈春和技艺高超,评书、相声“两门抱”,并自立门户,先后收有六位弟子:魏昆志、冯昆治、王有道、李长春、高闻元、裕二福。
当前,我们可以确认裕二福在光绪四年来到天津,使相声这一艺术形式在天津落地生根。光绪十三年(1887),相声艺人阎国儒来到天津,他的艺名是“阎德山”,师傅就是冯昆治,演出场所在天津北门外的宝和轩茶社。这点很重要,相声演出朝着脱开“明地儿”,进入条件较好的场所迈进了一大步,这在曲艺发展史上是个转折点。当时的报纸对他的演出活动记载很多,说他枯瘦如柴、眼大如灯、表情多变,每次来把长袍一脱,露出黄马褂,摸出鼻烟壶先擦鼻烟儿,然后用眼睛去找熟观众和他们打招呼,他说的段子可以两个月不重复,足见其技艺非凡。
天津三大相声票友之一的李然犀,号“大梁酒徒”。他是著名相声、笑剧作家、学者。做过《津报》《晓报》编辑,著有小说《津门艳迹》,拜相声前辈海文泉为师,20世纪40年代初曾参加在北洋戏院举行的名艺人相声大会,曲目有《对春联》《羊上树》《六口人》《王宝钏洗澡》《六部大审》等;在当时的天津特殊电台演播过单口相声,创作了相声《抓张子》《奇席面》《人比菜》等。他曾认娱园老人戴愚庵为师,参与导演了根据相声《化蜡钎》改编的喜剧《孝子》。新中国成立后,他撰写的《天津的“混混儿”》和《旧天津的婚礼习俗》等文章,发表于《天津文史资料选辑》。
李然犀在听了阎德山的相声之后,将阎德山的《化蜡扦》《丢驴吃药》记录并传给了张寿臣,张寿臣在改进之后,便有了他自己的两个著名的段子《化蜡扦》和《小神仙》;这本是源于阎德山的,因此阎德山在天津相声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还有一位对天津相声做出重大贡献的是北京人陈景山,艺名“人人乐”。
中国相声历史上有两位演员艺名都叫“人人乐”,除了北京人陈景山,另一位是范有源之徒,东北人朱凤山,此人曾经为客死异乡的“万人迷”李德钖送葬。
李德钖当年功成名就,在“相声八德”中名列首位,曾去上海大世界演出。当地人不明就里,一看海报贴“万人迷”,以为是什么绝色美人,纷纷购票,一看不过是个糟老头子,都纷纷离场,也有好奇的人坚持没走,大概想看看所谓的“万人迷”是什么货色。结果大受欢迎,第二天一票难求。
李德钖为了让张寿臣在京津一带挑起大旗,于1925年自己闯关东,在沈阳小河沿儿凝香茶社演出获得成功,收入颇丰。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李德钖生活上不能自律,赌习难改,以至于身染疾病时,竟无钱医治,惨死在严冬的干河沟里,令人扼腕!李德钖由后来也成为相声演员的白万铭收殓安葬。白万铭当年正值而立,是李德钖的忠实观众,在张学良手下的航空处当木匠,借工作之便,从航空处拿了几块木板,钉了个长箱子就算是棺材了。下葬时,风雪交加,喜爱“万人迷”的观众也前来送行,沈阳的第一代相声演员“人人乐”朱凤山做主祭。北风呼啸中,朱凤山手接飞雪,用幽默的相声语言作了一首祭诗:“风神爷吹起喇叭,七仙女天上散花。众亲友前来送行,罕王爷派人接他。”这是一段由“人人乐”的艺名引出来的一段小插曲。
北京人“人人乐”陈景山当年从保定请来了艺名“张麻子”的张德全捧哏,后来张德全不幸瘫痪,改由马德禄和周德山二人轮流为他捧哏。陈景山为人仗义,两个捧哏的,每次演出只用一位,另一位的份儿钱照付。
陈景山加上前面说过的阎德山,在天津的相声演出活动,为相声在天津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时天津的相声演出场所主要就是“明地儿”。所谓“明地儿”不过是在集市、庙会等人多的地方找一块空场地演出。随着卫南洼的开发,南市逐渐形成,聚集了大批的小商贩,也引来了艺人聚集,南市“三不管儿”成为一处比较大的“明地儿”,谦德庄、河东地道外,都是有影响的“明地儿”,还有星罗棋布的茶馆、落子馆也成为相声的演出场所。
有人说,不是有很多好场所比如小梨园、大观园、天祥屋顶游乐场等等吗?这里有一个城市发展的时间顺序问题,早在1926年以前,天津的城市中心在侯家后、东北角、南市一带。天祥商场建于1926年,中原公司即百货大楼和泰康商场建于1927年,劝业场于1928年建成,这个时期才出现的天祥屋顶,泰康商场也开了歌舞楼后来改为“小梨园”,加上国民饭店(1923)、惠中饭店(1930)的先后落成,以法租界为中心的商业区逐渐繁华。
小梨园名噪一时,初期以张寿臣、陶湘如的相声攒底,后又先后重金请来刘宝全、金万昌、荣剑尘和花四宝等。小彩舞(骆玉笙)初到天津时在中原公司(现百货大楼)游艺场演出。小梨园重金相邀。从1936年底起,小彩舞一直在小梨园唱大轴,被观众冠以“金嗓歌王”的美称。
小梨园是当时天津曲艺的最高殿堂,演员以能在此登台为奋斗目标,观众以能在此观看演出为荣。兴旺期间,相声演员张寿臣、小蘑菇、赵佩茹、侯宝林、郭启儒、郭荣启、朱相臣、马三立,京韵大鼓演员刘宝全、白云鹏、林红玉、小彩舞、侯月秋、小岚云,乐亭大鼓演员王佩臣,梅花大鼓演员花四宝,奉天大鼓演员魏喜奎,河南坠子演员乔清秀、董桂芝、姚俊英,单弦演员荣剑尘、石慧儒、常澍田、谢芮芝、雪艳花,评书演员陈士和、姜存瑞以及常连安等,都纷纷在此登台献艺。
天津的观众喜爱曲艺,喜爱相声,也懂曲艺、懂相声,很多的北京演员都到天津来演出,没有经过天津这块码头的历练,你的艺术就不能说成功。
1900年,7岁的周德山(艺名“周蛤蟆”)就随父亲到天津来说相声,其父原以卖面茶为生,人称“面茶周”,爷两个合作说相声也演双簧。
有一个北京“禁演相声”事件也在客观上导致了北京的相声演员大批到天津谋生。光绪年间,肃亲王善耆在回府路上偶遇撂地演出的相声艺人魏昆治,其手下人驱赶魏昆治,魏昆治不服,触怒了善耆,他下令京城禁止说相声。其实这个事件背后反映的是清王朝统治已穷途末路,而相声艺人讽刺时弊,必然要触动统治者的神经,这应该是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
正是这一时期,“万人迷”李德钖,郭瑞林(郭荣启之父),马德禄携子马桂园、马三立,《戏迷传》系列的作者华子元艺名“华德茂”等人,纷纷从北京辗转来到天津,一时间名家荟萃。天津良好的演出环境,使这些艺人能够立足、生存并发展,天津相声也由此得到发展。所以说,相声发源于北京,光大于天津;北京是出处,天津是聚处。
20世纪20年代后期,一些优秀的相声艺人如张寿臣、常连安、“小蘑菇”常宝堃等已经进入了小梨园、天祥屋顶、燕乐升平等正规的剧场演出,而此时天津的大部分相声艺人依然在“撂明地儿”,经历着“刮风减半儿,下雨全无”的卖艺生涯。于是周德山、马德禄、李寿增、陈子全、冯子玉、马寿延等艺人共同提议建立固定的演出场地,改善演出环境,终于在河北鸟市选了一块大约120平方米的土地,搭建了一个简陋的建筑。这就是后来在天津相声历史上有重要地位的连兴茶社,专门用来说相声,备有30条长凳,其中有一高凳,留给同行以及军、警和流氓、混混儿观摩;先后在此演出的有郭瑞林、郭荣启、马桂园、马三立、马四立、常连安、杨少奎、刘奎珍、于佑福等不胜枚举。随后1931年天津又成立了第二个相声茶社——声远茶社。
有中国相声大本营之称的北京启明茶社1938年由常连安创办,1940年改为相声大会。1943年天津相声演员李寿增的徒弟孙少林,在济南大观园开办晨光茶社,孙少林由此成为济南相声第一人。北京的启明,济南的晨光,被业界称为“北启南晨”。
对比一下不难看出,天津是最早建立相声茶社演出场所的城市,声远和连兴两个茶社培养了大批的相声演员,为相声在天津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从艺的相声演员初入行时,多在此学艺。
天津的观众值得感谢,观众养育了艺人,锻炼了艺人,成就了艺人。天津雄厚的演员实力,良好的观众基础,使相声在天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新中国成立后,天津相声依然保持了雄厚的实力,拥有全国最多的相声演员。虽然为了支援其他省市输送了一些演员到外地,比如被称为“单口相声大王”的刘宝瑞,就是由天津调到北京的,但天津仍集中了很多大腕儿。
50年代北京搞了一次职工会演,一等奖是北京新华书店的职工马季,他随后被侯宝林、刘宝瑞选中调入中央广播文工团。虽然有郭全宝、郭启儒、刘宝瑞、侯宝林等人培养马季,马季依然每周坐火车到天津来向魏文亮、阎笑儒、高英培等人学习。当年除了市级的演出团体之外还有和平区相声队、红桥区相声队、南开区相声队等。可谓人才济济,大腕儿云集。即便是在极“左”的“文革”期间,我们在电台的广播中仅能听到的两段相声《友谊颂》和《挖宝》,天津就占有一段《挖宝》。这个段子最初是张志宽和王佩元演出的,电台播出的是常宝霆和王佩元的录音。“文革”后,分配到各个单位的相声演员又被重新召回,成立了天津实验曲艺团,80年代恢复演出,受到空前欢迎。天津曲艺团也开始招收青年演员,如王红、刘亚津、郑健、戴志诚等,当今的歌坛巨星刘欢,当年也在其中,是戴志诚的搭档。如果当年不是受家庭的影响而放弃相声,说不定也会成为笑星。
什么是天津相声?天津相声的特点是什么呢?要说明这个问题先要正本溯源。第一,北京是相声的发源地,因此北京保持了相声当初的原汁原味。第二,语言讲究,以阿彦涛为代表的清门相声,注重汉语言和文字的趣味,表演风格注重礼仪、礼节,有贵族气质。第三,北京自元代以来频为首都,天子脚下,首善之地,由于是统治中心,使得观众兴趣趋向容易受政治的影响,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后,文艺更是紧密配合国家的政治,涌现出大量的时代特色鲜明的歌颂型作品。
1921年,朱绍文的徒弟冯昆治把相声带到了东北。冯昆治思想前卫、不保守,敢于创新,其子冯振声也是勇于创新,表演中善于结合当前的社会新闻和实事,也不顾及相声界的旧习,敢于把自己的儿子冯大全收为徒弟。冯振生的另一徒弟杨海荃,在1958年就和相声演员“小力本”合作,演出新相声《社会主义好》并参加首届全国曲艺会演。改革开放以后,还是东北的演员杨振华大胆创新,把电吉他用到相声表演里面,杨振华正是杨海荃的徒弟。总之,东北的相声勇于创新、火爆热烈,用一个字形容,就是“野”。
相比之下,南方的相声都比较清新、活泼、轻松,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当代的演员奇志、大兵以及白桦、邓小林等就是代表人物。
最后说说天津的相声特点,有三点:第一点以说为主;第二点,少有歌颂,以讽刺为主;第三点,以注重传统、吸收传统精华为主。
相声当初从北京流传到天津时,京津两地没什么区别,随着“相声八德”等人到天津演出,就慢慢融入了天津的东西,尤其是张寿臣。其实张寿臣并非不能唱、也并非不会“倒口”,但是我们很少听到他唱和“倒口”。张寿臣的相声充满了对人生和世事的感悟以及评论,针砭时弊,关注市井生活,注重刻画小人物的心理,奠定了天津相声以说为主的基础。马三立先生、苏文茂先生等以文哏相声见长,以说为主,敢于自嘲。郭荣启、马志明等演员唱功也非常了得,但是他们总的风格还是以说为主。同时,天津演员特别注重天津的方言、俚语,运用巧妙,如高英培的《钓鱼》《教训》,魏文亮的《要条件》等,包括从天津到北京发展的郭德纲,当前已经成为中国有影响的人物,他的表演依然脱不开天津相声的特点。
总之,天津相声以说、以讽刺、以注重传统为主,善于使用自嘲的手法,在大俗中有大雅。这就是我们天津的相声不同于北京的正统、南方的清新、东北的“野”之处。因此,天津相声在中国相声的艺术殿堂里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为相声的发展书写了光辉的一页。
有关海津讲坛荟萃(第一辑)的文章
天津的小剧场曲艺一直延续火爆到了“文革”前夕。五是天津有了一批能够在小剧场登台的演员队伍,老中青三代结合,并且拥有了喜欢自己的观众群。天津小剧场的经营也是五花八门,有单位出面经营的,也有承包给个人的,个人经营居多。天津有个振北曲艺团,他们有自己经营的明月小剧场。天津小剧场过大年,除了除夕到初五这几天封箱,剩下的就是天天演出。说起小剧场的服务,天津的软实力还没充分体现出来。......
2023-09-01
第六章天津的沽自古以来,天津号称有七十二沽,许多村庄都以“沽”取名。现在的市区,就是从古代的三汊沽、小直沽等沽发展而来的。所以“沽水”、“沽上”、“津沽”都是天津的别名。高度概括了天津的早年风貌。据说在汉朝以前,天津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不是海的地方还有许多沼泽。据说在汉朝末年,朝廷已经开始重视海盐生产,国家垄断了盐的生产与买卖,为了征收盐税,缉捕私盐,就在渤海郡章武县的大直沽设置了盐官署。......
2024-10-30
提起天津,如果直述心情而不顾世故,我大概会说,没有什么好感。以下说旧而显著的。其一是,北京年老,天津年轻。其三是,天津租界多,占据花园洋房的,外来的大多是洋商人,本土的大多是下台政客,可厌可恨。其五是,由卫嘴子就联想到天津语音。是1935年8月中旬,为到南开中学就职,由北京出发,带着衣物,乘火车往天津。这样的食品味美,营养价值高,我推为天津一绝。都是卖旧书,小白楼几乎都是外文的,天祥市场则古今中外。......
2023-07-30
在天津历史上曾有“会馆”、“同乡会”约20余家,最早的会馆为清乾隆四年建立的闽粤会馆。因此,天津早期的行会产生于会馆,经历了一个先“同乡”后“同业”的历史发展过程。天津的公所与早期的会馆相比较,有成文的组织章程,对会员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公所也就是一个代表某一行业的“同业公会”,天津市第一个具有同业公会性质的工商业组织是“钱号公所”。......
2023-10-10
元洪在津闻讯后急忙赶往北塘,及至到家时父亲已经咽气。从此,黎元洪结束了他在天津度过的青少年时代。1917年8月28日,黎元洪辞职离京,返回天津英租界私宅。黎元洪自辞去总统职务后,息居津门,闭口不谈政治。6月5日,黎公馆门庭若市,各方代表40余人麇集黎府,促请黎元洪尽快复职。......
2023-08-24
我们真的可以自豪地说,在广博浩瀚的中华妈祖文化中,发端历史最久远、文化生态传承最完美的经典具象形态,当属天津人创造的皇会。皇会本是天津天后宫为祭祀海神——天后娘娘诞辰而举行的大型庆典,是天津民间最为隆重的民俗活动,曾被誉为“中国人的狂欢节”。早期皇会的会期从农历三月十五日起至二十三日天后娘娘诞辰日为止,共举行九天。这,或许就是我们天津人所共同拥有的皇会情结吧。......
2024-04-17
1988年市八届政协委员会设立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主任何国模,副主任4人:吴廷璆、乔维熊、谢天培、杨大辛,委员共24人。天津市政协据此也逐步地开拓了文史资料工作的新领域。1991年天津政协文史委与中央电视台合作,联合拍摄了《话说老字号》天津专集,共4集。同时制定了本届委员会的五年工作规划。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对这一提法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将其推广到全国。本届委员会共编辑出版专题史料6种,共190余万字。......
2023-10-10
当我聚精会神地关注解放桥本身,或是仅仅把它作为标志性建筑时。走在街上,我不经意间发现,天津出租车的统一标识就是以解放桥为原型的抽象图案。察哈尔省供应部队制烟厂的一种产品更是直接称为“解放桥牌香烟”。甚至就在前不久刚刚推出的“天津地铁2013年圣诞纪念票”上,封面六个津城标志建筑图案中,除解放桥一座历史建筑外,其他五个都是改革开放后的新建筑。老明信片封套上的解放桥形象......
2023-11-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