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我国造船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峰。楼船是汉朝有名的船型,它的建造和发展也是造船技术高超的标志。据考证,这是秦汉时期的造船遗址。此外,在今陕西、四川、安徽、浙江、江西等地,也都有秦汉的造船工场。如长安城西的汉朝昆明池造船基地,周长达40里,有时池中有近百艘高大的楼船。秦汉造船业的发展,为后世造船技术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吴国造的战船,最大的上下五层,可载3000名战士。......
2024-01-25
陈学欣 天津市第一工人文化宫戏曲干部,“和平杯”京剧票友大赛首届中国京剧十大名票。曾拜王吟秋先生为师,演出的剧目有:《武家坡》《大登殿》《六月雪》《荒山泪》《贺后骂殿》《平贵别窑》《锁麟囊》《春闺梦》《红鬃烈马》《四郎探母》《龙凤呈祥》《汾河湾》《三娘教子》《宇宙锋》《失子惊疯》等戏。1989年获天津“铁牛杯”京剧大赛折子戏二等奖,1989年获天津市第四届文艺新人月新人奖,1990年获“天津市十佳票友”称号。
程派是著名京剧艺术大师程砚秋先生创立的艺术流派,什么叫流派呢?流派是由某一位艺术家或者演员在长期的舞台艺术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表演艺术风格。这种风格形成以后,反过来为剧中人物特定的思想感情、特定的环境来服务。这种艺术手段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无限地组合去演人物,准确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而不是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手段去塑造人物,千人一面。它是一种有机的艺术结合,所以它形成了流派。程砚秋大师一生用他的艺术风格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经典的人物,像《锁麟囊》里的薛湘灵,《荒山泪》里的张慧珠,《春闺梦》里的张氏,还有《窦娥冤》里的窦娥,这都是程派的新编剧。传统戏里程先生也用他的艺术手段塑造了和其他流派不同风格的人物,像《玉堂春》里的苏三,全本《红鬃烈马》里的王宝钏,还有《贺后骂殿》里的贺后等等一系列经典人物。
程砚秋大师生于1904年1月1日,就是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十四日,程砚秋大师的祖先是正黄旗,父亲世袭将军之爵。程砚秋先生在家行四,所以过去戏班里的老人都喊他四爷,平辈的年长的都喊他程老四。母亲十分喜欢看戏,父亲去世得很早,家里有闲钱,不愁吃不愁喝,老太太天天领着几岁的程砚秋先生去看戏。随着时局的发展,清皇帝宣统宣布退位,八旗子弟再也没有了生活来源,老太太手里的几个富余钱没多久就花光了。最后落到了天桥,住在大杂院里,靠缝缝补补、浆浆洗洗维持母子两人的基本生活。程砚秋六岁的时候,同院邻居住着一位唱花脸的演员,一看这老四长得挺秀气的,也挺可爱的,就建议程砚秋学戏挣钱,养家糊口。母亲经过再三考虑,最后还是将程砚秋送去学艺,拜在了在北京已经小有名气的刀马旦演员荣蝶仙的名下。
程先生在荣家学戏,荣蝶仙给他起了一个汉名“程菊农”。程先生先学武生,后来荣先生发现这个孩子非常聪明,这么清秀的一个孩子唱武生有点可惜,结果让他改花旦。那个年代唱花旦非常苦,要踩跷,就类似我们中式的高跟鞋。学了一段花旦之后,又发现程砚秋有嗓子,唱花旦太可惜了,结果又请了一位先生来教青衣。结果程砚秋没出师就红了,经常参加一些私人会馆的演出,还不时地应一些堂会。当时他还有一个外号叫“小石头”。京剧界旦角名宿陈德霖有个小名叫“石头”,程先生的嗓音酷似陈德霖,所以给他起了这样一个绰号,可见他当时的嗓音条件有多好。后来荣蝶仙见程先生可以挣钱了,也小有名气了,就让程先生到上海唱一期,薪酬是600大洋。恰在这时,程先生倒仓了。为了程先生的前途,一位“侠士”罗瘿公借钱把程砚秋赎了出来,给他们母子重新安排住处,找了一个周围环境比较好的住所安顿了下来,从此程砚秋开始了新的生活。
把程砚秋从荣家接出来后,罗瘿公给程先生改了一个名字,为了迎合当时戏曲界的状况,给程先生改名为“程艳秋”。罗瘿公是一位伯乐,他认为程先生是块玉,是块美玉,一定会闪亮,所以他不惜一切代价地扶植程砚秋,培养程砚秋。罗瘿公对程砚秋悉心地指导,给他安排了很多功课,每天教他写字,教他读诗,给程砚秋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罗瘿公还安排程先生学绘画和欣赏外国电影,多层面、多层次地培养程砚秋,让他从各个艺术层面去学习。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程先生的嗓子开始恢复了。罗瘿公决定让程砚秋拜梅兰芳为师。梅兰芳非常喜欢这个年轻的徒弟。程砚秋可以说是梅兰芳真正的第一个徒弟。梅兰芳主要给程砚秋说了两出戏,一出《贵妃醉酒》,一出《宇宙锋》。他把他最擅长的两出戏,可以说是他的杀手锏的两出戏,都教给了程砚秋。可见梅兰芳对程砚秋是多么的器重。由于梅兰芳非常忙,罗瘿公又让程砚秋拜了第二位老师,就是号称“通天教主”的王瑶卿。王先生长程砚秋20多岁,在清朝末年时已经非常红了,曾经和京剧泰斗谭鑫培长期合作,他们演出的一系列剧目,都成为了经典,被后世所效仿。
程先生每天坚持到王家去。王瑶卿的家里总是高朋满座,程先生每次来都会坐在旁边听他们聊天。聊天的内容都离不开戏曲,离不开京剧,使得程砚秋间接地学到了很多知识。后来王瑶卿发现这个徒弟非常用心,就开始观察程砚秋,让他吊嗓子。程先生嗓音慢慢恢复以后,出现了一个不合乎当时旦角所需要的那种音,内行叫“鬼音”,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脑后音,这在当时唱青衣是非常犯忌讳的。王瑶卿先生毕竟教学经验深厚,也知道程砚秋的身世非常的苦,非常的不容易,所以他决心要帮徒弟闯出一条路来,就在程砚秋脑后音的基础上,逐步帮程砚秋完善唱法。程砚秋在王瑶卿的指导下终于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王瑶卿教了程砚秋像《玉堂春》《武家坡》《三击掌》《贺后骂殿》《六月雪》《四郎探母》《三娘教子》等传统戏,给程砚秋打下了很深的传统戏的功底。
程砚秋16岁开始挑班唱戏。在程砚秋挑班唱戏的两三年里,罗瘿公一共给程砚秋写了12个剧本,这也是程砚秋演出的高峰时期。他半年唱了7出新戏,都是罗瘿公编的,使得程砚秋在北京一炮而红。程砚秋22岁到上海挑班,第一出戏就是《贺后骂殿》,一夜之间红遍了上海滩,第二天早上上海的大街小巷都在传唱“有贺后在金殿一场高骂”。程砚秋的唱法第一时间就得到了上海市民的认可,最高潮的时候有人曾经在报纸上评论说:梅兰芳的腔太老了,程砚秋的腔好听。他满足上海人的猎奇心理,也说明了京剧的旦角艺术在向前发展。人们不满足于老腔老调,时代要发展,艺术也要向前发展,但也要符合京剧的规律。
罗瘿公一生为程砚秋编了12出新戏,分别是《梨花记》《龙马姻缘》《花舫缘》《孔雀屏》《红拂传》《花筵赚》《风流棒》《鸳鸯冢》《赚文娟》《玉狮坠》《青霜剑》和《金锁记》,流传到今天偶尔还能在舞台上见到的有《鸳鸯冢》《红拂传》《青霜剑》和《金锁记》。《金锁记》就是《窦娥冤》,《窦娥冤》是元代关汉卿的杂剧本子,结局是窦娥被斩。中国人的欣赏心理是总不愿意看到悲剧的结局,愿意看大团圆的结局,高高兴兴地来高高兴兴地出剧场大门。到了明朝的时候,出现了明传奇的本子,最后的结局是团圆的,改名为《金锁记》。在过去的京剧舞台上一般常演的是《探监》和《法场》两折,剧名叫《六月雪》。程先生也有两种不同的版本,新中国成立前叫《金锁记》,结局是团圆;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政治觉悟、思想觉悟的提高及阅历的丰富等因素,最终定名为《窦娥冤》,结局是窦娥被处斩。
罗瘿公和王瑶卿在程派的发展史上是两位非常重量级的人物,一个是在素质培养上给予程砚秋极大的帮助,一个是在艺术上给予程砚秋极大的帮助。在程派形成的初期,程先生主要唱腔还是继承了陈德霖老派青衣的唱法,这个阶段他主要演的剧目大部分还是传统剧目。先期是传统剧目,在有了一定舞台实践以后,罗瘿公开始给他编戏,就是刚才介绍的那12出戏。现在再听程先生早期的唱片《贺后骂殿》,其唱腔和现在的唱腔几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这说明了程先生的唱腔非常超前,几十年过去了还是这么新鲜。那时程砚秋的嗓音是那么的高亢,那么的嘹亮,他的脑后音运用的是那么的娴熟,使人听着感觉不出来是十几岁的音,老练、成熟,具有艺术家的风范。
《贺后骂殿》的唱腔是王瑶卿先生帮助他整理的,这出戏本来是一出非常冷的戏,是陈德霖老先生为了调节戏码偶尔拿出来演唱的。最初这出戏是慢板到底,王瑶卿先生为了加快舞台的节奏,把两句慢板之后都变成了快三眼。人到着急的时候发生口角,语速是越来越快的,到了情绪慢慢地激化到一定的程度,它有一个着重的宣泄,所以这样改也非常符合实际。程砚秋这样唱完了以后一炮而红,首先在传统戏里奠定了“程派”唱腔的基础。有人曾问王瑶卿先生,《贺后骂殿》是陈老夫子唱得好还是程砚秋唱得好,王瑶卿很公正地说还是老四唱得比老夫子好一些,因为陈先生的是刚劲多一点。老派青衣都是很刚的,程先生早期的时候唱得棱角比较大,那种音突然间拐个弯儿的唱法。那时都是这种唱法,包括梅先生20年代的录音也是这种拐弯比较硬的唱法。而程砚秋的唱腔虽然听起来比较绵,但是在绵的曲风里头又有一种咄咄逼人的锋芒,这种锋芒是非常难唱的。一般人就会把程派唱腔唱得非常软,但是没有骨头,没有暗藏的这种锋芒。这种锋芒不是凭空想象,不是脑子一热就想这么唱,而是孕育于他的阅历当中。他从小受苦,学技的时候遇到很大的挫折,他有一个发奋向上,要出人头地的念头,有这么一种东西在激励着他,他的锋芒就在这。不是程派唱腔特意要这种曲风,它是和人的阅历、性格、生活相关联的。你让一个养尊处优的人去唱一个绵里藏针的东西,他没有那种生活实践肯定唱不出来。为什么演员都要下去采风呢?你演一个拉黄包车的,你真的要去拉几天黄包车你才能体会这个黄包车夫的甘苦;你演一个打鱼的渔民,你真的要到船上去待一段时间,在风浪里头磨炼一下你才知道这鱼应该怎么打,这渔民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还有就是他这种绵里藏针的曲风就符合了一个“慢”字的要求,他在选择剧目上非常有针对性而且比较科学,适合于他这种阅历这种唱法。这段后面的快三眼就像瀑布一样“哗哗”往下倾泻,宣泄出了贺后当时对新皇帝的痛恨,非常准确地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程先生认为《鸳鸯冢》是一出非常有社会意义的好戏。那个年代结婚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五四运动以后,新思想和旧思想不断地碰撞,年轻的男女开始追求婚姻自由。这出戏就是对父母包办婚姻的一个声讨,描写一对年轻人自由恋爱,但是男方的母亲不同意,把男方锁在楼上,女方见不到男方,非常郁闷就病了。男方从家里逃出后,跑到女方家,女方已经病得奄奄一息,看见男方后含笑闭上了双眼。男方见女方抑郁而死,一头撞死。二人为了爱情双双殉情。女方的嫂子将他们二人葬在一处,给这个坟起了一个名字叫“鸳鸯冢”。这个故事非常的凄惨,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奠定了程派以悲剧见长的风格。
程先生的嗓音还有他的性格太适合演悲剧了,他不是一个外向的人,而是一个少言寡语的人,但他心里非常有数。程先生非常敏锐,与人接触一会儿,就能看出这个人是什么性格。《鸳鸯冢》里有一段反二黄的唱段,现在听程先生1924年的唱片会发现20岁的程先生气息控制得非常好,把握得非常适中。听他的声音就是非常凄楚,但是在凄楚当中有一种锋芒,一种刺人心田的锋芒。听完之后,不光是替他难受,总想替他做点什么,这是他的艺术感染力、艺术魅力所在。程先生很会通过唱腔的轻重抑扬、舒缓快慢来打动观众。为什么一个20岁的小孩能够在北京,名角云集的艺术空间里占有一席之地?人们不得不钦佩他的创造力。
京剧是写意的艺术,演员在台上哭,不是哭得痛哭流涕,就一声你就知道他哭了,而且让你听起来非常难受。眼泪也没有流下来,脸上也没有过多的渲染,但你知道他哭了,而且哭得还很伤心。程砚秋就是通过一个唱腔,通过这个声音来打动观众,让观众跟他一块难受。有的演员在台上也同样唱一段反二黄,也是悲悲切切,但却打动不了观众,就是看着他在表演。真正能够打动观众的,才是写意的高潮。这是程派的初创时期,也是程先生的高产时期。半年排七本新戏,放到今天谁也做不到,20来天就演一出新戏,可见程先生的精力如此旺盛。
罗瘿公为程派艺术贡献了他的后半生,1924年9月23日,这位改变程砚秋一生命运的“侠士”与世长辞。在罗瘿公逝世后,程砚秋彷徨了一段时间,也有很多人看程砚秋的笑话。罗瘿公不单单为程砚秋写剧本,还包括张罗演出当中的一切事宜,比如组班、选演员等等。罗瘿公既是老师又像慈父一样照顾着程砚秋,罗瘿公去世时,程砚秋感觉就像天塌下来一样。彷徨之后还得唱戏,最后程砚秋恢复了舞台生活。这时他又选了一位编剧给他写剧本,这个人就是金仲荪先生。金先生也曾在官场上待过,有非常深厚的国学底蕴,看到了官场上的乌烟瘴气,不愿意与他们为伍,就退出了政界。程砚秋在第一次到上海演出时就结识了金仲荪先生,是罗瘿公给做的引荐。罗瘿公和金仲荪是多年的好朋友,他们之所以成为好朋友不单单是因为在文学上都有很深的造诣,还因为政治思想、政治主张都比较接近。
金仲荪接过了罗瘿公的笔,为程砚秋编写剧本,程派进入了第二个时期。金先生编写的第一个剧本就是《碧玉簪》。《碧玉簪》是江南小戏,越剧名家金彩凤曾拍过这出戏的电影,非常有特色。金仲荪和罗瘿公都是南方人,对江南文化非常熟悉。这出戏的初稿是罗瘿公写的,金仲荪先生重新润色最后形成了《碧玉簪》的剧本。程砚秋排的所有新戏都是罗瘿公编剧王瑶卿装腔。罗瘿公和王瑶卿可以说是程砚秋的左右两根拐杖,协助着他往前走。王瑶卿和罗瘿公是至交,但和金仲荪并不熟,程砚秋拿着这个剧本找到王瑶卿时,王瑶卿把剧本扔在一边,说这戏没劲,只能进天桥大棚这种最次的场子演出。程砚秋特别为难,金先生是受罗师父的委托来给自己写剧本,结果师父这样,跟金先生也没法交代。
程先生非常喜欢这个剧本,从那时起他就下定决心,另起炉灶,自己编唱腔,自己排身段。公演以后他请王瑶卿去看戏,王瑶卿看后说:“这老四真行。”从这时开始,所有的新戏王瑶卿就不再手把手帮着程砚秋了,本子出来了,程先生自己编唱腔,设计身段,等都成熟了准备公演了,请王先生给他把关。到王先生家把他的创作意图、思路和戏的路数从头到尾和王先生商量,给他提建议,然后他再修改,最后再公演。后边的这些戏就几乎都是这样了,像《柳迎春》《梅妃》《文姬归汉》等。程派进入了一个成熟期,也就是他本人的黄金阶段。
这时就不像初期了,不是半年演七本新戏了,而是有针对性地选择新戏了。程先生提高了自己的政治觉悟,演戏不光是娱乐群众,还要对社会负责。他看到了军阀大战,看到了日本对中国东北虎视眈眈,在这种多重的政治环境中,程砚秋编演了《荒山泪》《春闺梦》《文姬归汉》《梅妃》《亡蜀鉴》等一系列有积极意义的作品。《文姬归汉》描写了蔡文姬对国家的热爱,对领土的热爱。《荒山泪》起源于《苛政猛于虎》这篇小古文,借以抒发当时由于内战造成的人民生活的困苦。为了反对内战,他编演了《春闺梦》:张氏和王辉新婚三日,王辉就被征从军,一去杳无音讯,张氏做了一个梦,梦见丈夫回来了,实际上她的丈夫已战死疆场。这出戏抒发了人民对和平的渴望,都是非常积极、有进步意义的作品。
这个时期在北京的京剧舞台上还有一个景象,就是四大名旦争相斗艳。程砚秋1927年在北京《顺天时报》发起了评选坤伶的号召,让观众投票,结果梅兰芳居首,程砚秋第二,尚小云第三,荀慧生第四。当时评选还有一位大家叫徐碧云,所以号称“五大名旦”,但是徐碧云的舞台实践比较短暂,很快就从京剧舞台上消失了,因此只留下“四大名旦”的说法。在评选过程中,程砚秋先生的唱功为满分100分,这是其他几位大师所不及的。一提程派就提到程腔,程砚秋自己说“我在其他方面下的工夫并不比唱方面下得少”,但是他的唱功实在是太出色了,太有魅力了,所以人们忽略了他的其他方面。他的做功方面、武打方面都是非常高超的,尤其他的做功上,水袖非常出色。电影《荒山泪》里收录了他200多种水袖的技法。实际上舞台上并没有电影里那么多种,那是拍电影时为了展示程派做功水袖功的特点而为之。程先生把他一身的本领全部都放在电影里了,看他电影的时候,虽然那么多水袖,但是一点儿都不感觉到乱,不感觉他是在那瞎展示。
“四大名旦”竞争的时期,正是程派的黄金辉煌时期。1932年程砚秋周岁28,中国人有虚岁和虚两岁的习惯。程砚秋说三十而立,公历1月1日是他的生日,4日他举行了一个收徒仪式,收的是“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先生的长子荀令香。在拜师会上,程砚秋宣布给自己改一个名字,把“艳丽”的“艳”改为“笔砚”的“砚”,为什么要改这个“艳”字?他有一番很深刻的描述,这不单单是简单的改个名字的问题,这里头也牵扯到他的一种责任感:我今天三十而立,我不再用“艳”取悦于人,改成砚台的“砚”,要用笔砚来书写社会。他不是一个简单的艺术家,在他业务蒸蒸日上、在北京大红大紫的时候,程砚秋突然做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游学欧洲。
他游学欧洲时,曾经想不回来了,就在德国发展,但是华北战事吃紧,日军已经侵占了东三省,战火一触即发,而且他的班社鸣和社一百多号人等着他回来唱戏吃饭,他很不情愿地结束了一年多的游学生活。他在法国、德国参观了很多剧院、艺术学院,和很多的导演和艺术界的名流进行交流,探讨中西方戏剧的特点。他把中国写意的戏曲表演方法介绍到了欧洲,欧洲人茅塞顿开。你们解决了我们几百年解决不了的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戏曲里一根马鞭就解决了马上台的问题,而在西方就真得骑着马上台。这个表现太写实了,不实际。但是他们解决不了,中国人聪明,一根马鞭就全部解决了。划船的表现手法就得真的有一条船在台上,而戏曲用一根桨就全解决了,想走多远走多远,所以他们很钦佩东方艺术。
可是文化教育是相互的,程先生也从国外学到了欧洲西方的戏剧创作理念,他在欧洲参观学习回来后写了一个报告书,列举了19条建议。这个报告书叫《程砚秋赴欧洲考察戏曲音乐报告书》,他的这19条建议到今天也一点儿都不幼稚,一点儿都不过时。比如第1条:国家应以戏曲音乐为一种教育手段。提倡从娃娃抓起,也就是现在才刚刚开始的“戏曲进校门”,程砚秋从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来了,要让我们的子孙接受我们中国的传统音乐教育。第3条:舞台化妆要与背景灯光一切协调。这是演员角色在舞台上所要做到的。第16条:组织失业剧界救济会,组织职业介绍所,兴办各种互助合作社。
从欧洲回来之后,进入了他最鼎盛的时期,这个时期他创作了《锁麟囊》。在这期间,他又兴办教育,办了中国戏曲专科学校,培养了五科200多学员。他还亲自到学校授课,所有的旦角他都教。他们学校的青衣学的都是程派,但只学他的唱腔,用自己的方式去唱,去理解程派,他反对别人刻意的模仿。金仲荪先生担任中国戏曲专科学校的校长职务,忙于教务还做文化教员,没有时间给他编戏。这个时候他就聘请了第三位编剧翁偶虹,翁偶虹为他创作了《锁麟囊》。
《锁麟囊》取材于一个小故事,这个小故事本身没有名字,就是一个简单的故事。翁偶虹用佛家的理念去写主人公,所以里面的唱词都带有佛教色彩。程砚秋用了一年的时间编腔,编腔的过程中看外国电影,在听完一个花腔女高音的唱腔后非常受启发,就吸收到《锁麟囊》里面,就是最后团圆当中的那段唱,而且非常好听。可以说程派唱腔的精华,充分地体现在《锁麟囊》里。1940年这出戏在上海首演,盛况空前连演20多场。《锁麟囊》的唱腔集程派之大成,非常的优美。直到今天,《锁麟囊》仍久演不衰,不能不称赞编剧的生命力,剧本的生命力,还有唱腔设计的超强的生命力。
程砚秋先生不仅是一位出色的表演艺术家,还是一位富有高度政治感、正义感、责任感的艺术家,一位出色的京剧教育家。他一生著书立说,撰写文章百余篇。2011年他的公子程永江先生编辑出版了程砚秋大师的文集,在天津图书大厦做了首发式。当时有四本书,其中三本是程砚秋大师的原作,程砚秋一生写的全部文章几乎都收录在《程砚秋文集》中。他撰写的这百余篇文章涉及京剧界和戏曲界的各个层面,所以说程派艺术不单单是一门精湛的表演艺术,它是一个体系,是一门学问,应该叫“程学”。
有关海津讲坛荟萃(第一辑)的文章
秦汉时期,我国造船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峰。楼船是汉朝有名的船型,它的建造和发展也是造船技术高超的标志。据考证,这是秦汉时期的造船遗址。此外,在今陕西、四川、安徽、浙江、江西等地,也都有秦汉的造船工场。如长安城西的汉朝昆明池造船基地,周长达40里,有时池中有近百艘高大的楼船。秦汉造船业的发展,为后世造船技术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吴国造的战船,最大的上下五层,可载3000名战士。......
2024-01-25
周信芳从事京剧表演艺术70多年,创造的麒派艺术自成体系,影响深远,是京剧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著述有《周信芳戏剧散论》《周信芳舞台艺术》《周信芳演出剧本选集》《周信芳演出剧本新编》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信芳历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华东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京剧院院长等职。......
2023-07-15
范儒林(左)我的父亲叫范儒林,安徽和县人,从小喜欢唱戏。在唱的时候,梅先生有一次到上海看见他了,说这孩子唱得不错,特有灵气,就向自己的姑父徐兰沅先生引见。如果我父亲到北京,可能她的生活来源就会受一点影响,她就没愿意。过了两年我这姑妈不在了,不在以后呢,梅先生又来请我父亲上北京,我父亲这会儿就到了北京。......
2023-07-24
他的这次创作高峰期的作品,代表了那个时期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水平。这期间他出版了《归来的歌》《彩色的诗》《雪莲》等3部诗集和1部诗论集《艾青谈诗》,显示了他不同寻常的创作活力。艾青诗歌创作实践是其“诗的散文美”理论命题的成功实践。......
2024-03-26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家具史上的高峰,也是仙作古典家具工艺发展的高峰。明代和盛清以前的古典家具风格一般称为“明式”。不仅具有明清家具的造型、线条、用材、装饰等浑然一体的质朴典雅之美,更有文人将书画艺术嵌入家具之中。总之,明清时期,古典家具的整体特点是对工艺技术要求更高、更细、更巧,同时更注重书画艺术、民间传说、吉祥寓意等文化因素。......
2023-06-28
除此之外,新创作的京剧音乐中对多声结构的旋律做出了突出表达。经过创新之后的现代京剧戏目音乐既可以为演员的演唱设定节奏和音高,还可以预示剧情的变化发展,为现场营造剧情氛围。可以说现代京剧的创新使得京剧乐队从传统的拖腔伴奏作用发展为促进舞台剧情发展、丰富舞台形象的作用。其次,现代京剧的配器吸取了传统乐队和西洋交响乐的优点,在手法......
2023-10-17
唐宋时期为我国古代造船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时期。到了唐宋时期,无论从船舶的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体现出我国造船事业的高度发展。唐朝内河船中,长20余丈,载人六七百者已屡见不鲜。可见唐朝有极强的造船能力。唐朝舟船已采用了先进的钉接榫合的联接工艺,使船的强度大大提高。宋朝造船修船已经开始使用船坞,这比欧洲早了500年。南宋杨幺起义军使用的车船,高二三层,可载千余人,最大的有32车。......
2024-01-25
大拇指双托演奏衬滑音,从而表现委婉的情韵。左手在自身传统技巧的基础上,也发展了新的技巧。这种技法在陕西、河南多用,现成为陕西筝曲中常用的手法之一。陕西筝曲的演奏技法是通过长期对其他流派筝曲的学习与借鉴,并结合陕西地方音乐的风格表现特色,采诸派筝技法之所长,而形成了陕西特有的演奏技法。......
2023-08-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