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四大师生集体拜师,海津讲坛荟萃第一辑

四大师生集体拜师,海津讲坛荟萃第一辑

【摘要】:当时我是大徒弟,我就组织李淑英、张敏,还有巴玉岭,四个人一起行的拜师礼,是集体拜师。比如,我告诉学生《辕门斩子》要掌握人物的特点,杨六郎是个武将,要掌握表现出来,和《赵氏孤儿》不一样。学艺术要学到位,容不得虚假,观众不允许,内行更是不允许,不要糊弄别人,更不要糊弄自己。

我从纺机回团的时候35岁,正是演员的好年龄。通过自己艰苦的努力,我的舞台经验和艺术修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演了几个大戏,直到退休。

我非常幸运和王玉磬老师有三次拜师的经历。1958年第一次拜师,是在我家里聚餐的时候,我的几个姨都在,我父亲也是梆子剧院的。当时跟王玉磬提出来收我当徒弟,三姨也支持,说“难得有一个从各方面像你(王玉磬)的”,于是就被收了。第二次是1962年,当时王玉磬老师请李耕涛市长和王亢之书记在家里吃饭,李市长提议拜师,市委书记处书记王亢之说:“今天我们俩给你作证,今天你就正式拜你四姨为师,以后就踏踏实实跟着你四姨学戏。”第三次是80年代,这次是沧州来的巴玉岭来拜师,把文艺界和媒体的人都请去了,在干部俱乐部小会议厅举行的。当时我是大徒弟,我就组织李淑英、张敏,还有巴玉岭,四个人一起行的拜师礼,是集体拜师。

我少小从艺,历经艰苦磨炼懂得了人生的意义。从1978年回团以后,我认认真真地演戏,清清白白地做人,不争名夺利,正确的就坚持,错误的坚决抵制,牢记自己是个党员,要团结广大群众,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虽然我在名利上失去了很多,心里却很坦然,得到同仁们的好评。

我一生喜爱河北梆子戏曲事业,我的心愿是让天津的河北梆子兴旺起来,发展起来,振兴起来。受责任心的驱使,我不能让河北梆子失传,开始教学生。我爱我的学生们,认为孩子们嗓音条件都很好,有悟性,也是缘分。我就是想把王玉磬老师优秀的传统艺术传承下去,尽力地倾心传授给我的学生们。

这几年,我给我的学生排了《太白醉写》《赵氏孤儿》《空城计》《辕门斩子》等剧目,学生们以前都是看盘学的,现在我教学生,是边唱边教,一招一式耐心传授。比如,我告诉学生《辕门斩子》要掌握人物的特点,杨六郎是个武将,要掌握表现出来,和《赵氏孤儿》不一样。每出戏从上场道白,到演绎人物,不能雷同,要以情带声,唱、念、做要有节奏,有力度。我告诫学生,演员不能失去观众,和观众是鱼水关系,观众是上帝。学艺术要学到位,容不得虚假,观众不允许,内行更是不允许,不要糊弄别人,更不要糊弄自己。还忠告学生们学习老一代艺术家的优秀品德和高超技艺,让河北梆子传统艺术世世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