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央音乐学院在津时期及其成果

中央音乐学院在津时期及其成果

【摘要】:真正唤醒津门琴界整体活跃的时间是1950年6月,中央音乐学院在天津成立,全国的音乐教育中心转到了天津。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成立后,在1953年2月13日至3月12日,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举办了一个大规模的、系列的中国民族音乐广播欣赏会,利用每晚18点到19点黄金时段播放一小时的传统民族音乐。这一时期,因工作关系与津门琴人融为一体的还有民族音乐家陈重。天津音乐学院的古琴专业课就是陈老最先开设的。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津门琴人广泛接触到了全国各地著名的琴家,代表性的有查阜西、管平湖、吴景略、张子谦,与他们互相切磋技艺;同时又有陈重、唐白坦、耿介、溥佐、康少杰等人加入到津门琴人的行列。

天津解放后,大批的琴人离开天津,名噪一时的雅集活动也告终止。津门琴家更多是自己对古琴的研习,当然一些音乐会上也会有古琴的节目出现,其中宋镜涵、王端瑢、王端璞、李允中、张吉贞等都曾参加当时的演出,但这依然掩盖不了整个津门琴界的沉寂。

真正唤醒津门琴界整体活跃的时间是1950年6月,中央音乐学院在天津成立,全国的音乐教育中心转到了天津。该院的民乐系和民族音乐研究所一下子来了众多的国内顶尖琴家,如民乐系主任是古琴大师查阜西先生,后任中国音协副主席,虞山派古琴大师吴景略先生任古琴专业教师,九嶷派大师管平湖先生任民族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

查阜西先生是江西修水人,13岁学琴,最初在苏州、上海等地参加琴学活动,演奏深沉细腻,弦歌则古谱典雅。其对琴学的贡献有目共睹,主要有三:一是在1936年在上海组织今虞琴社,后来推行到全国,团结了全国大部分有影响的琴人,一直影响到现在;二是在1956年他率领一个民乐调查小组走遍全国各地,对全国的琴人及琴谱、琴器和演奏状况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采访,撰写出《存见古琴曲谱辑览》,录音整理成“老八张”,为各派琴人留下了宝贵的音声资料;三是主编了《琴曲集成》,汇集了当时能够见到的所有的从南宋民国的古琴曲谱,为琴界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吴景略主要从事教学活动,他开创了音乐学院古琴专业,编著古琴教材,培养了大量的学生,其中许多人已成为当代闻名的古琴演奏家、专业教师及理论研究者,著名古琴家李祥霆、吴文光、赵家珍等皆出其门下。他在长期的演奏实践中,还先后发掘整理了《广陵散》《胡笳十八拍》《阳春》《白雪》《高山》《流水》《雉朝飞》《墨子悲丝》等近40首古代琴曲,并创作《胜利操》,移植改编《新疆好》等古琴新作品。著有《七弦琴教材》《虞山琴话》《古琴改良》等琴学论著。

管平湖主要从事古琴曲的发掘、打谱工作,并有突出贡献,著名琴曲《广陵散》《幽兰》《离骚》《大胡笳》《秋鸿》《欸乃》等大曲,都是其率先打谱,录制成唱片,得以推广传播的。他的《流水》随美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登上太空,向外太空寻找知音。当然,他跟天津的渊源主要还是跟天津琴人的关系密切,同时李德昌是他的弟子,而后来为天津古琴做出重大贡献的高仲钧先生则是他的再传,当今蜚声琴坛的著名古琴演奏家、中国古琴学会秘书长张子盛先生即开蒙自高仲钧。

中央音乐学院在天津的建立,使全国各派名家齐聚天津,增强了他们与津门琴人技艺与感情上的交往,开拓了津门琴人的艺术视野,丰富了津门琴人的演奏技艺,为津门琴人迅速融入全国琴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在这一阶段内,全国名家和津门琴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为传扬古琴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而做着努力。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成立后,在1953年2月13日至3月12日,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举办了一个大规模的、系列的中国民族音乐广播欣赏会,利用每晚18点到19点黄金时段播放一小时的传统民族音乐。除民间吹打乐、江南丝竹、古典乐曲和少数民族音乐外,古琴音乐占有很大比重,先后播放了查阜西的《潇湘水云》,管平湖的《胡笳十八拍》,吴景略的《阳春》《白雪》,张子谦的《龙翔操》《梅花三弄》,侯作吾的《高山流水》,夏一峰的《水仙操》,杨乾斋的《渔樵问答》,詹澄秋的《平沙落雁》等。应该说,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在传扬民乐方面也是做了巨大贡献的。

这一时期,因工作关系与津门琴人融为一体的还有民族音乐家陈重。天津音乐学院的古琴专业课就是陈老最先开设的。还有管平湖先生的再传弟子高仲钧,改革开放后天津古琴的复兴与高先生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其他尚有唐白坦、耿介、溥佐、康少杰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