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天津地名与军旅文化:历史角度探索

天津地名与军旅文化:历史角度探索

【摘要】:天津有以“营门”命名的一组历史地名,如大营门、小营门、南营门、北营门、西营门、营门东等。北营门泛指红桥区河北大街北端与津浦铁路交会处及附近地区。在明清两代,军人及家属在天津是高度集中的群体。在天津历来热衷的慈善和公益事业上,典型地体现出侠肝义胆和古道热肠。与此同时,也形成天津民俗好管闲事、火气暴烈,甚至“逞强好斗、滋事挑衅”的风气。

15世纪初,明成祖朱棣在迁都北京时认为:临近京畿的海滨无防,犹如庭户无门,遂调来淮军前来镇守,并赐名“天津”,扩寨增防,按军事建制设立天津卫。作为军事卫所,从江苏、安徽江淮平原上的军士及其家属,成为移居戍守天津的居民。他们是按照军队建制,挟带家眷,集体迁徙而在天津整体聚居的。这就为天津方言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天津卫这块热土上,明清两代屯田的士兵、漕运的水手,以及长期驻扎在天津的李鸿章的淮军、袁世凯的新军,都为天津地域文化增添着军旅气氛,客观上也造就了天津民俗尚武的豪气和坚忍不拔的性情。

天津地名中带有“营”“哨”“堡”字的,都和当年部队驻守有关。如老城厢中营前街,原称“神机库”,是明代军队神机营驻地,也是当时部队的武器库。1905年,在军营的原址改建成中营小学。小站地区有前营、后营、中营、正营、南副营、东右营、西右营、传字营、盛字营、老左营、小营盘等地名,这些“营”都是清朝末年北洋新军驻地的营房。

南开二马路南端有炮台庄,是明崇祯十二年(1639)为防清兵而在城周建造的七座炮台遗址之一。其他六座炮台分设在今天的马家口、三岔口北岸、窑洼南岸、西沽、邵公庄东和双庙街。壮观的炮台和城里的鼓楼、西北城角的铃铛阁(读gǎo)并称为“天津卫三宗宝”。河北鸿顺里附近有操场下坡,就是清朝天津驻军训练士兵的操场的遗址。红桥芥园大堤到青年路一段,有教军场大街,这是明清两代操练军队的遗址。

天津有以“营门”命名的一组历史地名,如大营门、小营门、南营门、北营门、西营门、营门东等。这些“营门”当年都是军事防御设施,其中一些指位性强的营门,后来成为街道名称或区片名。

清咸丰十年(1860),统兵大臣僧格林沁亲王下令,在围绕天津城垣挖筑护城壕墙。挑挖壕沟的泥土就地垒成18千米的壕墙。壕墙设11座营门,据《续天津县志》记载:“壕墙,据城里至五六里不等。营门凡十一:东沈家庄;东北锦衣卫桥、窑洼;北玉皇庙;西北佟家楼、教军场西岸、善庆庵、三官庙;南海光寺;东南梁家园、行宫。围长共三十六里,壕如之。”这11座营门开始时并无正式的名字,仅用坐落点附近地名称之。其中“东南梁家园”,就指今之大营门。

到了清光绪七年(1881),直隶总督饬盐运使如山等重修天津围城壕墙各门,增为14座营门。《天津通志·军事志》标出方位:包括东西南北4座正营门和10座偏营门。直至今日,仍然活跃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营门”地名,多为区片名。今天的大营门、小营门成了河西和平两区相邻的两个区片名,共同纳入小白楼地区。西营门外,泛指南开区北起芥园西道,南至长江道,东起墙子河,西至李家园的地域。北营门泛指红桥区河北大街北端与津浦铁路交会处及附近地区。南营门泛指和平区西南部,海光寺、贵阳路、总医院、西开教堂、国际商场一带。

在明清两代,军人及家属在天津是高度集中的群体。军旅性格中坚忍不拔的硬性与移民性格中燕赵慷慨的豪情相结合,就形成天津人的性格主调——豪爽直率、爱憎分明、疾恶如仇、见义勇为,以扶弱济贫、打抱不平为尚。义和团攻打天津租界以及震惊中外的“天津教案”,都显示出天津人勇猛顽强的性情。在天津历来热衷的慈善和公益事业上,典型地体现出侠肝义胆和古道热肠。与此同时,也形成天津民俗好管闲事、火气暴烈,甚至“逞强好斗、滋事挑衅”的风气。由此带来负面效应,就形成了早年青帮、脚行、混混儿等得以在天津独霸一方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