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海津地名与水文化-海津讲坛荟萃

海津地名与水文化-海津讲坛荟萃

【摘要】:天津地理与人文交融,就是以水文化为滥觞而派生的运河文化、漕运文化、码头文化、盐商文化、港口文化及商埠文化。可以说,“水”是天津地域文化的第一要义。水文化的流动性催生了天津都市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多元性。水文化在天津地名上也有所体现——天津早期名称是“直沽寨”“海津镇”和“天津卫”。这种独特的地形地貌特点在天津地名中有典型反映。天津带“沽”字的地名很多,有七十二沽之说。

文化生态学角度观察分析,自然环境、人的素质、社会经济和社会结构是制约地域文化的四个要素。天津的自然环境,是长期由河流淤积而形成的沿海平原。水是这座城市生成和发展的原动力。贯穿天津的海河,将北运河、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与渤海沟通起来,直接影响着天津的城市风貌和风土人情,因而人们把海河视为天津的母亲河。

天津地理人文交融,就是以水文化为滥觞而派生的运河文化、漕运文化、码头文化、盐商文化、港口文化及商埠文化。可以说,“水”是天津地域文化的第一要义。水文化的流动性催生了天津都市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多元性。

天津从村落开始,就借助与水密切相关的鱼盐之利而发展;隋炀帝开通大运河之后,天津又和黄河长江水系相连,南粮北运以及盐业的发展,使天津成为河海交织的航运码头,从而促进了漕运、商业、贸易的发展。天津在明清两代是拱卫京师之门户,河海转运之枢纽,北方繁茂之商埠。

水文化在天津地名上也有所体现——天津早期名称是“直沽寨”“海津镇”和“天津卫”。“沽”“海”“津”三字都是“水”偏旁。全市18个区县,有10个区县名中有带“水”偏旁的字——河西、河东、河北、塘沽、汉沽、大港、津南、武清、静海、宁河。这些水汽弥漫的地名反映了天津地势低洼、潮湿多水的特点。

天津有包括月牙河、西减河、东减河、洪泥河、卫津河等人工河渠在内的大小河流300余条,坑、塘、洼、淀星罗棋布。这种独特的地形地貌特点在天津地名中有典型反映。天津带“沽”字的地名很多,有七十二沽之说。凡是带“沽”字的村镇地名,几乎都坐落在海河水系地区,如塘沽、大沽、汉沽、葛沽、西沽、后沽、大直沽、小直沽、咸水沽、丁字沽、东泥沽、三叉沽等。另外,天津又有别称——“津沽”“沽上”;海河又称“沽水”,是天津市的风景轴线。

但应指出:七十二沽的“七十二”,只是强调数量多罢了,并非精确的数字统计。

天津地区为退海平原,地势低洼,遍地沼泽,河流密集,水灾频发,外地迁来谋生的居民,只能三家五户择高地而居。天津城市文化学者尹树鹏先生近年提出“沽是河道演变过程中形成的环水高地”的新观点,是符合天津地区历史地理实际的。回顾天津城市发展史,最初以沽为聚落,后立寨、设镇、建卫。在建卫200多年后,由卫升州设府。天津几个著名的大型沽地,已成天津历史地理典型的标记,政府行政管理沿革也循此而行。

我们研究天津的历史进程、行政沿革、城市发展、人文环境以及生态文化,都离不开沽。因为沽是天津地区最初的社会聚落,是最早出现的正式地名,也是天津各周边区城发展的原生点。正如尹树鹏先生指出的:大直沽是现天津河西、河东地区发展的原点,小直沽和东沽(窑洼地区)则是现天津河北地区发展的原点,而西沽则是现红桥区一带发展的原点,成为天津地区最先形成的社会文明和文化繁荣的风水宝地。以上史实,从历史地理和行政建制两个方面,都有力地证明了先有某某“沽”后有“天津卫”的说法。

在天津地名里,以港、泊、洼、淀、沟、塘、湾、滩等为通名的地名亦为多见,如:大港、双港、官港;杨家泊、团泊洼、青泊洼;贾口洼、唐家洼、卫南洼;南淀、北淮淀、三角淀;陈家沟、九道沟、南清沟;北塘、西双塘、白塘口;赵家湾、唐家湾、西大湾子;柳滩、大滩等。如此之多的带“水”偏旁字的地名,不正是天津低洼多水的地理特点的生动写照吗?

天津以“台”(高地)、“坨”(土堆)、“头”(河岸的末梢)等为地名的更为多见,例如芦台、侯台、八里台,王庆坨、西塘坨,西堤头、上河头等。“台”“坨”“头”等字虽不直接从水,但作为地名用字的词义却与“水”密切关联。如此众多的与水结缘的“台”“坨”“头”等地名,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天津地势低洼,人们只能择高台而居的历史状况。

由于地势低洼,天津泄洪排涝的减河很多。所谓“减河”,就是为了减少河流的水量,在原河道外另开的通入湖海洼地或其他河流的河道,如独流减河、马厂减河、西减河、东减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