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罗霈霖、杨敏如:迄今最伟大的跨世纪革命伴侣

罗霈霖、杨敏如:迄今最伟大的跨世纪革命伴侣

【摘要】:1947年党组织决定派罗霈霖赴国外实习或留学。1956年3月,经过近20年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不懈追求,罗霈霖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文革”后,罗霈霖于1972年重返电子工业部,继续担任科技局副局长。经罗霈霖等人倡议,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他当选为工程院院士和主席团成员。罗霈霖是第一、二届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2005年,杨敏如以89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

罗霈霖(1913—2011)是罗朝汉与孙云所生的唯一男孩,儿时受教于母亲和舅父的老师蒋兰畲。罗朝汉亦曾把蒋兰畲接到家中,课教子女,被罗霈霖视为“太老师”。

罗霈霖毕业于北师大附小,1925年进入天津南开中学,1931年同时考取了清华大学上海的交通大学,最后选择了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并于1935年毕业。

从交大毕业后,罗霈霖先后进入广西南宁无线电工厂和上海中国无线电业公司,参加了大型无线电发射机等设备的开发研制工作。由于他出生在一个具有爱国思想和文化素养的知识分子家庭,自幼怀有忧国忧民之情,所以卢沟桥事变不久,罗霈霖便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于是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参与创建了陕甘宁边区第一个通信器材厂,任工程师,主持技术和生产工作。

1939年,罗霈霖按党组织决定来到重庆,化名罗容思。1945年毛泽东同志到重庆,在红岩村接见了罗沛霖等青年科技人员,勉励他们多做知识分子的工作。

1947年党组织决定派罗霈霖赴国外实习或留学。在钱学森的协助下,罗霈霖向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提出了入学申请;根据罗沛霖的科研业绩和学识素养,加州理工学院建议他直攻博士学位,并给予他本学科最高的奖学金,授予他“科尔学者”的称号。罗沛霖只用了23个月,便完成了全部课程论文的撰写,直接获得加州理工学院的电工、物理数学专业的特别荣誉衔(magnacumlaude)哲学博士学位。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钱学森、罗霈霖商量,决定同时返国,罗霈霖为此提前进行了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并婉言谢绝了导师索伦森教授的挽留;钱学森则因遭受美政府迫害,五年后才得以回国。

罗霈霖回国后放弃了钱三强建议他去中国科学院的机会,而是投身到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当时国家正在组建电信工业局,罗霈霖出任技术处长,成为新中国电子技术开创者。

1951—1953年,罗霈霖两度独自赴民主德国考察谈判,负责筹建我国第一个大型综合电子元件工厂——华北无线电器材厂,并出任该厂总工程师兼第一副厂长。1955年兼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十局第十一研究所主任。1956年他参与讨论并制订《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的工作,任电子学组副组长。此后,历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十工业管理局及总局的副总工程师,并兼任科研处处长和科技处处长。

1956年3月,经过近20年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不懈追求,罗霈霖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3年,第四机械工业部(即后来的电子工业部)成立,罗霈霖任科技司副司长。1964年,应古巴政府邀请,中国政府派遣罗霈霖等考察古巴电子和自动化行业,以协助古巴制订发展电子工业规划。“文革”后,罗霈霖于1972年重返电子工业部,继续担任科技局副局长。1980年电子工业部成立科学技术委员会,罗霈霖任第一副主任,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相当于院士),任技术科学部常务委员、计算机学科组组长、电子学科组副组长。

1988年机械电子工业部成立,罗霈霖任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委员。1994年重建电子工业部,任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经罗霈霖等人倡议,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他当选为工程院院士和主席团成员。

罗霈霖先后受聘于北京理工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电子工业学院等校,任名誉教授;受聘于北京大学,任兼职教授,兼任云南大学教授和校务委员会副主任。

罗霈霖是第一、二届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2011年4月17日0时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罗霈霖博学广识,精通音乐书法、诗词、昆曲和写作,著有《罗沛霖文集》,集内有他的诗作《知无涯室习诗择抄》。其一女二子均在电子专业技术方面学有所成。

罗霈霖夫人杨敏如(1916—今),著名的中国古典文学学者,民国初年天津中国银行行长杨毓璋之女,晚清浙江巡警道杨士燮孙女,直隶总督杨士骧侄孙女。

杨敏如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不久考取硕士研究生,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南开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杨敏如是第五届全国妇联执行委员、民盟中央第七届委员,第五、六届妇委会副主任。2005年,杨敏如以89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

杨敏如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研究,功力深厚,讲解时时旁征博引,充满激情,使听者将自己的心神甚至灵魂完全融入其中,受到广大莘莘学子的热情欢迎,聆听后终生难忘。1997年南开大学长江学者叶嘉莹先生为杨敏如《唐宋词选读百首》作序时,赞叹说:“讲到稼轩词的慷慨激昂之处,就真的投入了稼轩这位词人的激昂慷慨的感情境界之中,所以能使在场的听众举座动容。”

杨敏如先后出版《宋词百阕》《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等,并与人合著《红楼梦讲读》。

2006年杨敏如90寿辰时,北师大文学院赵仁硅教授作了一首《望海潮·贺杨敏如先生九十大寿》:

左芬兄妹,易安伉俪,今生泗水杨家。即席吟诗,当堂应对,敏如临场八叉。妙语出奇葩。生徒争列座,击节称佳。七秩耕耘,新桃旧李遍天涯。

平生回首堪嗟。有雄心壮志,非止文华。耿耿衷情,唯天可表,怨谁阴错阳差。莫道黑云遮。且幸晚风吹,天满红霞。眉寿有如梅树,老干着繁花。

左芬,西晋女文学家,我国最早的女诗人,其兄左思是西晋著名文学家,写有《三都赋》;易安指李清照南宋杰出女文学家,其夫赵明诚,南宋著名金石学家、文物收藏家。安徽泗水杨氏,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家族。“八叉”指晚唐诗人温庭筠,他才思敏捷,每临场作赋时,叉手八次即可成文,时人称之“温八叉”。这里是把杨敏如比作温庭筠。

如今,杨敏如教授已是99岁的寿星,在此恭祝杨敏如教授健康长寿!